古代名医医案赏析【广州中医药大学】

合集下载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医案1】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

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不能安枕,更汗出津津,语言断落不能发声。

六脉洪滑,右寸关尤汩汩动摇。

以脉合证,知为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正欲出而邪遏之,邪欲上而气逆之,邪正相搏,气凑于肺,俾橐籥之司,失其治节,清肃之气,变为扰动,是以呼吸升降不得宣通,气道奔迫,发为肺鸣。

一切见证,咸为风邪有余,肺气壅塞之征。

若能散寒驱痰,诸病自愈。

乃用三拗汤(三拗汤中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按此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能发,留皮取其能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故名三拗)加橘红、半夏、前胡,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

夫以王公之多欲,误认丹田气短,用温补之品则胶固肤腠,客邪焉能宣越,顽痰何以涣解。

故临症之时,须贵乎谛审也。

(《旧德堂医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加橘红、半夏、前胡化痰降逆,证药相符,故两剂即安。

【医案2】甲午,王子捷太史令媛感冒风寒,理宜解表和中,汗彻即愈。

前医误以犀角、羚羊角等药引邪入内,不能言语,病剧。

延余诊视,脉沉紧,用羌活汤加附子、肉桂,去黄芩、生地黄,一服能言,发出疹子而愈。

(《许氏医案》)按:此案乃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因内无郁热,故去黄芩、生地黄,内有沉寒,故加附子、肉桂,辨证与用药符合病情,故一剂而愈。

【医案3】某。

外感风邪,发热咳嗽,咽喉作痛。

宜祛风清热,兼以化痰。

桔梗一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一钱,蝉衣一钱,薄荷一钱,连翘二钱,杏仁三钱,象贝三钱,云苓二钱,鲜竹叶三十片。

(《费伯雄医案·感冒》)按:此案乃因外感风热所致,故用桑菊饮去菊花、芦根,加蝉蜕、竹叶疏风清热,浙贝母、茯苓清热化痰。

【医案4】龚,左。

广厦纳凉,北窗高卧,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开,适逢沛然时雨,凉风骤至,寒气袭趋于腠理,顷刻之间灼热无汗,妄言狂躁。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

【以案说医】杨霓芝: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案▲杨霓芝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慢性肾脏病研究专家组组长。

擅长中医药诊治肾内科常见、多发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等取得明显疗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

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叶某,男性,时年54岁,初诊:2019年11月13日。

患者2019年9月19日因夜尿多,眼睑浮肿,在当地查肾功能:eGFR 64ml/min,彩超双肾偏小。

10月来广州某院复查双肾ECT:eGFR50ml/min(左25,右25),尿常规有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413mg,血肌酐118μmol/L(40-140)。

考虑慢性肾炎综合征,病情反复,转求杨霓芝教授诊治。

【首诊证候】体查:精神疲倦,乏力,面色黄,眼睑浮肿,腰部酸胀,夜尿多,眠差,近期因低蛋白饮食体重下降,二便调,舌淡胖暗、齿印,苔微黄,脉沉细。

【辨证论治】辨证:脾肾气虚,瘀水互结。

治法:治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佐以利水为法。

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盐山萸肉10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泽兰15g,丹参15g,茯苓皮15g,陈皮5g,薏苡仁15g,石韦15g,甘草3g。

水煎服,日一剂。

【随诊过程】二诊:2019年12月4日精神改善,乏力好转,面色黄,眼睑浮肿,偶有腰部酸胀,夜尿多,眠差,口干,二便调,舌淡胖暗齿印,苔薄黄,脉细。

辅助检查:2019年12月1日:血肌酐96μmol/L(44-133),24小时尿蛋白定量:76mg/24h,尿常规未见异常。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名医类案》是中医医案著作。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著名中医医案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喉咙肿痛、咳嗽、头痛、流鼻涕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

疗效:通过解毒汤的使用,能够清热解毒,改善症状,缩短
疾病持续时间。

2. 华佗《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疼痛、久坐不适、活动受限等。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理经络,缓解
疼痛。

疗效:针灸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缓解腰
痛症状。

3.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载的医案:
病名:消化不良
主要症状: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治疗方法:使用草药做成消食益胃丸,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疗效:消食益胃丸能够帮助改善胃部不适,促进食物消化,
恢复消化功能。

这些医案都是著名中医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医案中的草药配方或针灸穴位选择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1)费开扬1925年3月生于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广安门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动态研究,最能集中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

遣方经时并用,喜用“对药”。

【处方】王女士,54岁。

脘腹胀满早轻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带或排矢气仍如故。

纳尚可,大便先干后软,有排不尽感。

久服香砂理气之品乏效。

细寻病由生闷气而得。

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腻,口不渴。

证属肝强脾弱,木横侮土。

拟仿叶天士抑木扶土治之。

生白术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橼15克,麸枳壳15克,吴茱萸6克,青皮10克,麦芽15克。

服七剂后,胀满减轻,排便爽畅,继服七剂,腹胀明显消失,嘱其调整心态,勿生闷气,要学会难得糊涂,病可告愈。

【处方分析】按肝病的证治,我最钦佩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残存的“肝病证治”一篇,可谓探幽发微,论述精详。

一般肝失条达,多用逍遥散柴胡配归芍。

肝阴不足肝火上炎之胁痛,多用魏玉璜一贯煎川楝子配滋肝阴之品。

肝火犯胃之吞酸胁痛,多用丹溪左归丸黄连配吴茱萸法。

此患者属于肝气横逆,木横侮土,故其腹胀久服香砂理气之剂乏效。

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对药白术配枳壳,即洁古枳术丸健脾以助运,每用对药吴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软以抑木而扶土,香橼入肝经理气消长为佐,再加炒麦芽者,乃仿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所述,麦芽不仅有消食作用,还有疏泄肝气之功也。

我自己愧无高招,到老才知自己是中医的小学生。

仅偷前贤之点滴学术经验,加以心悟化裁,组成“对药”而获效,深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企盼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继承发扬,加以提高,是老翁之心愿也。

(2)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

清代中医名家治疗关节痹痛医案解读(二)我读《临证指南医案》之八十七今日医案,颇可玩味。

足见叶天士诊病之严谨,用药之精当。

此案为风温夹湿之痹症。

风、温皆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阳夹一阴。

风胜则肿,其症四肢流注肿痛,皮肤宣热,发红或不红,甚则黄汗流水。

《金匮要略》有麻黄加术汤治疗风寒夹湿痹症,【方药组成】麻黄 9克(去节);桂枝 6克(去皮);炙甘草3克;杏仁 6克(去皮尖);白术 12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治疗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叶天士借用此方之意,化裁用之。

变风寒夹湿痹症而为风温夹湿痹症矣,此又一叶天士善用古方,灵活化裁,用其意而易其药的经典案例。

鼻头发亮,邪入阳明,法当宣通经脉,祛湿清热为治。

去麻黄之辛热发表,白术、甘草之温药呆滞。

加羚羊角、天花粉之清热凉血,桑枝、姜黄之通经活络,海桐皮、防己之祛风除湿。

二诊脉通湿去,症已渐安。

唯余热留恋,热灼津伤。

连翘、杏仁发散余热,玄参、绿豆皮清热解毒,花粉、梨汁退热生津。

三诊症又变幻,“晨餐颈汗,下午足寒,大便微溏”,此为上热下寒之症。

缘为风热伤津,津伤而心火独胜于上,水火不济,肾水独寒于下,成上热下寒矣。

《伤寒论》云: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

又云: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热下寒之症。

然上热下寒之症,上热为真,而下寒却有真寒假寒之别。

观其一诊二诊,此症必无真寒。

前贤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治疗此症。

然本案已无大热,乃病后真阴不足,心火不能下交所致。

治当滋补真阴,稍佐宣通。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补液,川贝、陈皮、谷芽宣通脾肺。

天士三诊,从风、湿、热为痹,到湿去热孤,热灼津伤,最后水火不交,上热下寒。

病症层层递进,而天士用药,纷而不乱,法度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医大辞典》称其为“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又叫病案。”
• 《辞海》则云:“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医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具体运 用。
• 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 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医家临床实 践经验疗记实,也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 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论文。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主讲教师 许新晖
第一节中医医案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 一、医案的概念
• 1、医案的定义
• 医案,最早称为诊籍,又称脉案、方案,现亦称病案。医案是中医临 床实践的记录。即是由医者将病人的病因、症状、脉象、舌象、病机、 转归、治则、治法、注意事项以及病人的体质等作概要地记述与辨证 分析,同时记录下处方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等处理 方案而形成的文字资料。
• 窍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 快就长好。
• 《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 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有关。 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
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盐山
名医张锡纯“一决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氏说:
“余有一策,试姑行之。”即用张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
“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锡纯技高 一筹,使得“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敬佩至极。
• 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一桩桩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它不是在 尸体上的实验研究,而是在大量的活体上所做的直接的人体试验,因 而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科学性、感人性等特点。
• 又如:南宁廖炳真老中医治骨癌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 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 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有个撒手锏,能使疼痛很快地 消除。
• 在一些中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 洗几次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不加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 比如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咬伤往往都会留一手,这一手方法 很巧妙,让人根本无法察觉。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
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可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
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买些药,管上两三个月,就这
样拖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 养郎中的招数。
• 2、对医案的理解
• 明代医家孙一奎说:“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 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 清代医家方耕霞曾说“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 试牍”。
• 近贤赵守真说:“医案,乃临床经验之记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 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 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 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 融化以为己用!
• (三)医案是中医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
• 中医医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汇集医者中医理论知识、中医诊断方法、 中药、方剂学、中医临床学、中医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 一身,是医者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临床结晶。
• 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 范例。学习医案最明显的好处,就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学习某一方面的 单一内容,而是把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有机地融合为一 体,通过学习医案可使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医案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临床、教 学及科研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 (-)医案极大地蕴藏着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医案数量相当可观。中医医案是历代 先贤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先秦两汉伊始,迄今数千年,医案 记载越来越多。据统计,从有医案记载开始至清代末年,累积医案达2 万余则,清末至近代,名医医案更是数以万计。从清代中叶至清末, 医案专著就有150多部。仅《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两书,就收 集清以前名医佳案8000则。
• 有许多临床大家,他们毕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他们的临床 经验,多由其门人及后学搜集整理为医案书籍出版,为我们留
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这是中医治学的真凭实据。这些医案凝
结了医家十分宝贵的心血,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和理论思维的
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清代名医何鸿舫的一页处方,东瀛人
愿以高价收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案比中医理论性著作的价 值更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读书不如读案”。
• 孟子有云:“梓匠舆轮,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而中医之基础 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圆机活法犹巧也。基础理论是对临证高度 的概括,因而显得笼统抽象。学过中医初涉临床的医生,往往感到病 证千变万化,几乎少有像书本讲的那么规范,症状也不像书本描述的 那么典型,原方抄录,与临床病证难以吻合,甚至从事临床多年的人, 有的也胶柱鼓瑟,疗效欠佳。
• (二)医案集中记载了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
• 中国传统医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颇具经验医学特色,而这一特点在医 案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医医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临 床实践的产物,是任何人不可抹杀、不可忽视、不得不承认的铁一般的 事实。
• 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证,“屡屡吐,绝食者久矣”, 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协力治
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
中汲取精华,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论著所不易 体现的。
• 二、医案的意义和作用
•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因此,古往今来, 业医者十分重视对医案的总结记述;习医者无不从历代医案中获取营养 和启迪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