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黄煌教授经方验案三则

李某, 男, 74岁。
体形瘦长,⾯⾊红⾚。
初诊:主诉头晕,⾏⾛不稳⽉余。
患者将病情记录在纸上细细陈述,⾃称⽪肤⼲燥,易感染。
睡眠每天4⼩时。
夜⽆盗汗。
胃⼝好。
⼤便正常。
尿素偏⾼。
患者思维清晰,双⽬有神。
肌⾁坚紧。
⼝唇黯红。
曾被诊为⾼⾎压,左脑供⾎不⾜。
有前列腺炎、⾯神经⿇痹、⽀⽓管扩张咯⾎、飞蚊症等病史。
从患者⾯⾊红⾚、肌⾁坚紧,有肺结核、⽀扩咯⾎病史等病情,考虑为热性体质,予以黄连解毒汤加⼤黄。
药⽤:黄芩12g,黄连3g,黄柏6g,⼭栀 10g,制⼤黄5g。
7帖,每帖药⾃加⽣姜2⽚、红枣10枚,⽔煎,1⽇2服。
⼆诊:⾃称“想⼲活了”,但仍易疲乏, 腿乏⼒。
头晕,咳嗽,痰少。
⾆苔黄腻。
⼤便量多,⽇⾏2次,不稀。
原⽅7帖,服法改为2⽇1帖。
三诊:降压药已停20多天。
⾎压稳定在(120/80) mmHg左右。
仍有头晕及疲劳感,下肢乏⼒。
⾛路不稳。
睡眠不好, 睡前总思考问题,不易⼊睡。
CT⽰:左上肺及两下肺陈旧性结核病灶,伴局限性⽀扩。
药⽤:黄芩15g,黄连2g,黄柏6g,⼭栀⼦10g,制⼤黄5g。
7帖,煎服法同前。
四诊:⾃测⾎压稳定在(130/80)mmHg左右。
睡眠好。
⾯⾊不再潮红如初。
⼤便次数⽇⾏2次,较稀。
⼩便略黄。
服⽤该药⾃觉很舒适。
现在已有信⼼骑⾃⾏车了。
处⽅:原⽅7帖,服⽤法改为3⽇1帖。
五诊:⼿⾜⿇胀感减轻。
⾎压平稳在(130 /80) mmHg左右。
药⽤:黄芩15g,黄连3g,黄柏6g,⼭栀10g,制⼤黄6g。
7帖。
六诊:⾎压稳定在(120/70)mmHg左右。
睡眠好,⼤便调。
处⽅:原⽅7帖。
七诊:患者⾃述,4⽉份以来头晕减轻,睡眠恢复正常,情绪稳定,上呼吸道⼀直⽆感染,⾎压稳定在(120/70)mmHg左右。
仍有复视和飞蚊症。
现改⽤丸药。
药⽤:黄连上清丸3包,⽇服1⼩袋。
按:适⽤本⽅的患者也有⼀定的体质特点,如⼤多营养状况良好,⾯⾊潮红,脉搏实⽽有⼒,上腹部膨满或痞闷、按压有不适感,还伴有烦躁不安或失眠、精神亢奋, ⽪肤易出现瘙痒、湿疹等疾患,有出⾎史或出⾎倾向。
黄煌经方医案胆汁反流性胃炎

黄煌经方医案胆汁反流性胃炎
张某某,河间市米各庄镇何行石村人。
2009年2月5日初诊。
患胆汁反流性性胃炎一年,在昆明经商期间曾服用许多西药,因效果不显而回故乡治疗。
刻下:烧心泛酸,恶心,大便干燥,胃部胀满有压痛,舌红苔白而厚,脉滑实有力。
投大柴胡治之。
柴胡12,黄芩15,半夏
张某某,河间市米各庄镇何行石村人。
2009年2月5日初诊。
患胆汁反流性性胃炎一年,在昆明经商期间曾服用许多西药,因效果不显而回故乡治疗。
刻下:烧心泛酸,恶心,大便干燥,胃部胀满有压痛,舌红苔白而厚,脉滑实有力。
投大柴胡治之。
柴胡12,黄芩15,半夏10,大黄10,枳实20,白芍30,生姜3片,大枣20,七副水煎服。
二诊,药后烧心泛酸大轻,大便爽,服药期间因食韭菜而泛酸一次。
前方加黄连3栀子10再进十五副。
药后随访,前证至今未发。
按:大柴胡为《伤寒论》少阳阳明合病之方。
黄老师常用此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证见烧心泛酸,心下按之压痛者可以使用该方。
临床要与八味除烦汤和半夏泻心汤做鉴别,无体质要求。
黄煌四逆散案例

黄煌四逆散案例案例一:慢性腹泻患者患者,男,40岁,因长期腹泻就诊。
患者自诉腹泻已持续数年,多次就医治疗,但效果不佳。
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质淡嫩,脉象沉细。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白术、茯苓、党参、山药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改善。
继续服用14剂后,腹泻症状基本消失,面色转红,舌质正常,脉象有力。
后续以四逆汤巩固疗效,患者病情稳定,腹泻未再复发。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患者,女,55岁,因高血压就诊。
患者患有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仍不稳定。
就诊时,患者自觉头晕、头痛,四肢厥冷,舌质暗红,脉象沉弦。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石决明、钩藤、丹参、川芎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头晕、头痛症状减轻,四肢厥冷现象好转。
继续服用14剂后,血压趋于稳定,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后续以四逆汤加减调治,患者高血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三:更年期综合症患者患者,女,48岁,因更年期综合症就诊。
患者自诉近一年来,出现潮热、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就诊时,患者面色潮红,舌质红,脉象细数。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麦冬、生地黄、酸枣仁、黄芩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潮热、盗汗症状减轻,心悸、失眠好转。
继续服用1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舌质淡红,脉象细缓。
后续以四逆汤加减调治,患者更年期综合症得到缓解。
总结:四逆散作为经典古籍《伤寒论》中的名方,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肝脾的作用。
黄煌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上述三个案例,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四逆散加味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
临床实践证明,四逆散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煌经方医案50例

黄煌经方医案50例
王某某,男,41岁,在河间市生产资料公司居住。
咽喉干痒,干咳,严重时声音嘶哑,遇烟味刺激易发作。
胸闷,胸片无异常。
饮食睡眠可。
曾服六神丸,咽炎片无效。
咽喉望诊有滤泡红粗,舌淡红苔白,脉滑。
处方:桔梗10,甘草6,半夏10,厚朴10,茯苓12,苏梗10,连翘20,栀子10,四副水煎服。
后以他病来诊,七副药后,诸证顿消。
按:桔梗甘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咽痛之祖方,黄师在《药证与经方》里提到他在治疗慢性咽炎时多用此方合半夏厚朴汤加栀子连翘。
半夏厚朴汤为《金匮要略》治疗梅核气之方,对于咽喉有异物感有良效。
老师经验此两方结合对于咽喉类疾病,喉源咳嗽性咳嗽,有迅速消除症状的效果。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
黄煌先生是国内知名的皮肤科专家,他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备受推崇。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患者的治疗案例。
患者女性,年龄45岁。
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导致额头、面颊和鼻子上出现了黄褐斑,给她的外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患者来到黄煌先生的诊所,黄先生经过仔细检查后,给出了以下
的治疗方案。
1. 护肤品使用
黄先生建议患者使用含有维生素C、甘草酸和熊果苷的美白产品。
这些成分有助于淡化黑斑,并且防止黑斑的形成。
2. 激光治疗
黄先生采用了激光治疗的方法。
激光可以通过选择性破坏黑色素,从而淡化黑斑。
黄先生使用的是Q激光和长脉冲宽带激光。
3. 生活习惯改变
黄先生建议患者避免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并使用防晒霜进行防护。
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这位患者的黄褐斑明显减轻,并且皮肤变得
更加亮丽。
她感谢黄先生的治疗和建议,重新获得了自信。
总结一下,治疗黄褐斑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包括使用护肤品、进行激光治疗和改变生活习惯等。
坚持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助于淡化黑斑并保持皮肤健康。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学习笔记)黄煌先生经方医案

(学习笔记)黄煌先生经方医案案1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瘀血型脱发王某,女,53岁。
于2005年08月04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
其人形体充实。
为脱发所苦多年,每秋季加重,近来每天掉发近百根。
其人有酒渣鼻,血粘度偏高。
最近时有头昏、脸红,关节有晨僵感,易烦躁,睡眠不安,唇色暗红。
黄师处以桂枝茯苓丸方加减:桂枝15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炒桃仁12克;制大黄5克,川芎10克,红花6克。
半个月后复诊说药后脱发明显减少,药后一周每天掉六十多根,现在每天掉二十六根。
睡眠好转,情绪改善。
原方一直服用,现每次掉发在一二十根之间。
按:《金匮要略》将桂枝茯苓丸作为下死胎方来使用,现其应用范围已经不限于女性,临床多用来治疗人体下部的疾病,如妇科疾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溃疡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
同时此方用来治疗麦粒肿、痤疮、面部脂瘤、酒糟鼻、银屑病、虹膜炎、眼底出血、中心性视网膜炎、结膜炎等也有报道。
中医看病要“看人-抓体”。
黄师认为桂枝茯苓丸用于瘀血体。
所谓瘀血体,就望诊而言,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
腹诊而言,腹部比较充实。
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且大多有压痛。
就此病人而言,黄师据其“血粘度高,唇色暗红,酒渣鼻,睡眠不安”等断其头部血液循环不好,故用桂枝茯苓丸以“疏通渠道”,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
此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暗红,皮肤干燥、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腹部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有压痛。
用本方在于活血化瘀,“疏通渠道”,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刺激新发再生。
本方与衡通生发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赤芍、柴胡、桔梗、甘草、生大黄各10g,生赭石20g)立意相同,但制丸更便于服用。
案2 泌尿系疾病的良方——猪苓汤陆某,女,22岁,因双侧腰痛一周于2004年12月13日在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囊肾而住院治疗。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八味解郁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脉弦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姜制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大多中等或偏瘦,脸色偏黄而缺乏正常的光泽。
大多血压偏低,生性敏感,办事谨慎,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怕风冷,忌口讲究,但症状甚多,易恶心呕吐,如刷牙或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易于晕车等。
易胸闷不舒,手足常冷,咽喉异物感,容易腹胀腹痛,矢气后方觉舒适。
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或头痛,或身痛而无定处。
女性有乳腺小叶增生或经前乳胀、痛经等。
舌质淡润,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舌苔白而不厚。
易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疼痛等,症状多随情绪的影响。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癫痫、抑郁症、震颤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妇人痛经、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白癜风等。
【加减法】心烦意乱、胸中窒闷适者,加山栀子;舌暗淡润、气上冲者,加肉桂。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导。
八味除烦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胸闷、烦躁、腹胀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山栀子15g,黄芩10g,连翘15g,枳壳15g,制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多面容滋润,唇舌多红。
主诉以失眠、胸闷、腹胀为多。
易急躁、焦虑、多疑多虑、易惊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
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
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
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
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
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
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
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
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
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
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
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古往今来,中国的医生们大约都需要这两套理论,两者兼精通,方能成为名医。
前者可称之为术,后者可称之为学。
为医当有学术两字,所谓术无学不实,学无术不彰。
不能说中医永远是这样,但在当今这块土地上行医,不得不如此。
呵呵,存在就是真理。
黄煌语录30条
1、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
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
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
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
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2、小青龙汤证的脸色发青发白,无红光,有全身的恶寒感,无渴感。
痰涕如水;小柴胡汤证的脸色发黄或发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继而黏黄者;小青龙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最多,小柴胡汤对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较多。
前者的体质状态较差,老年人多见;后者的体质状态较好,青年人多见。
3、我用桂枝肉桂,要看人的唇舌,其色暗淡者,最有效,最安全。
4、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5、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
6、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7、芍药可以通大便。
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
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
8、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
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
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9、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
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
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10、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
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
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1、月经衍期,用葛根汤、桂枝茯苓丸等是有效的,你还可以继续观察。
其实用麻黄效果更好。
12、风湿免疫科疾病非常难治,也不是小柴胡汤加味就能包打天下。
有用黄连解毒汤的,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有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的,有用黄连阿胶汤并加生地的,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复杂,要据人而定。
13、桂枝茯苓丸是千古名方,临床应用面十分广泛。
不仅单方可用,合方用得更多,比如与大柴胡汤合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方治疗脑血管性痴呆、脑梗塞等;与五苓散合方治疗脂肪肝;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治疗肾病,加大黄治疗痤疮、痔疮等等,无法尽述。
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好药,是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14、慢性肾病有不少内有瘀血,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牛膝等。
15、麻黄桂枝同用未必出汗,要看患者体质、疾病等因素。
16、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而除烦汤多用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哮喘、胃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特别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烦躁失眠最有效果。
也就是说,两方在主治疾病谱上有所不同。
17、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
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
18、对女性的性功能障碍,用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芍药散、真武汤、阳和汤等均有一定效果。
19、男性与女性在体质上的区别,中医的说法是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子多脾虚,女子多肝郁;男子多湿热,女子多气火;男子血浊,女子血清;男子用麻黄、葛根、黄芪的机率高,而女子用柴胡、半夏、白芍、枳壳的机率高。
20、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桥本氏病,是本人经验,发现对女性的甲状腺病最有效果。
21、服药期间旧病的症状变严重的情况是有的,不要紧张,不是药物的问题,是机体抗病能力调整中的正常反应,继续服用,病情就能控制了。
感觉麻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药物中干姜、桂枝以及柴胡的,但也有是患者舌觉过敏有关的。
22、我最近也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一例脑梗后的眩晕,也是80岁体型结实的女性,服上方一周后复诊,喜形于色,眩晕大好。
她说已经求治多人,均云是虚,而用补药无效。
而唯独你说是实。
23、我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过寻常型银屑病,也有控制发作的效果。
当然,其人属柴胡体质,大多具有抑郁倾向。
24、我用四逆散治疗尿频,是跟范中林先生学来的。
此方确实很灵!有的患者尿频腹痛,欲尿而不能,有的必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方能尿出。
25、我也没有弄清当归四逆汤中的通草为何物,目前我是不用通草的。
张仲景方中枳实均可以用枳壳替代,大柴胡汤、大承气汤也是如此。
大承气汤我用的不多,但我经常使用的大柴胡汤常用枳壳20克,或枳实枳壳同用,效果很好。
26、“学中医难,自学中医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实话。
为什么?不是因为中医深奥,而是中医不规范。
多少年来,许多中医界的能人们都在为建立中医的规范而努力。
张仲景是其中最杰出的,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建立起来的经方医学体系是最科学的,当然也是最实用的。
数千年来,许多医家从此入门,从此发挥,从此而成大医。
这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实。
但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读,这难读,是难在简略。
要攻克这个难关,不在于如何解释条文上,而在于如何应用经方上。
不用经方,何读《伤寒》?只有在临床上,才能体会经方的魅力,才能掌握中医治病的真诀。
经方大家曹颖甫就是这样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