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合集下载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200900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某女,46岁。

初诊日期:2009-01-06。

体型中等偏瘦,面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8个月,目前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疲乏,腰痛,皮肤痒,鼻涕多,巩膜黄染,大便栗状,脚易抽筋,腹肌不紧张,舌紫暗。

前做油漆工。

哥哥红斑狼疮。

患者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信心不足,极度焦虑。

2008-12-31张家港某医院检查:总胆红素49.3 mmol/L,直接胆红素21.5 mmol/L,谷丙转氨酶69U/L,谷草转氨酶76U/L,谷氨酰转肽酶198U/L,球蛋白40.3g/L,甘油三酯1.9mmol/L,总胆固醇7.4mmol/L,高密度胆固醇0.8 mmol/L。

黄师述,前面有一同病患者,疗效确切。

师兄黄波述两位患者症状极为相似,都是身痒、腰痛、大便干结、巩膜黄染、乏力,脚抽筋。

师徒二人相视一笑,黄师欣然处方:【1】黄师处方,仅供参考赤芍50g 白芍50g 生甘草10g 30贴嘱其停服西药。

刘按:此案作三点解说,提一疑问:第一、方证鉴别很重要。

患者腰痛、大便干结、乏力、脚抽筋、舌紫暗、体瘦等情况,可以看到明显的芍药证。

身痒、巩膜黄染、面黄明显是黄疸引起。

第二、药味并不是越多越好。

开始提到的另一病人,曾经他处服用中药包括有些经方。

黄师用简单的芍药甘草汤却有显效。

疑问是:同样有芍药甘草,夹杂在其他中药里面,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第三、用芍药甘草汤只是针对目前病情。

20090002突发性胸闷心慌案081115某男,63岁初诊突发性胸中窒闷,疑"心梗"入院治疗不解。

刻诊:发作性胸闷、心慌,伴失眠、纳差,易腹胀。

舌红苔薄,舌苔见两条平行白线,其人体型中等偏瘦,八字眉,眼角、嘴角均下垂。

目光有神,心思谨慎,每次挂号都在前两名。

说话时总把头歪向左边,目光不看对方,仿佛自言自语。

处方一【半夏15 厚朴15 茯苓15 苏梗15 陈皮10 生甘草3竹茹10 枳壳15 栀子15 瓜蒌皮15 连翘15 干姜6 红枣20 单位g】081122二诊,药后舒服,失眠好转,腹胀消失,仍偶有胸闷心慌。

黄煌经方100首之五十一:茵陈蒿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五十一:茵陈蒿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五十一:茵陈蒿汤(转载)051、茵陈蒿汤(转载)组成用法]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

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应用]1.急性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硬化、急性肝萎缩、胆道蛔虫症、蚕豆黄、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见有阳黄证者。

2.皮肤科的皮肤瘙痒症、牛皮癣、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痤疮、湿疹;五官科的口腔溃疡、中耳炎、牙龈炎、结膜炎;妇科的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阴道炎;外科的阑尾炎等见有口苦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也可选用本方。

[经验参考]本方是治疗阳黄的专方。

身日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色如橘皮,兼有身热便结、口干烦躁、舌红脉数等热象,即为阳黄。

黄伟康以本方治疗一阳黄病人.黄疸指数40单位。

人院第二天开始服用本方,每日一剂。

服药一周后黄疸显著减退,服药第三周临床上黄疸已不可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8:19)。

本方治疗黄疽多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矢数道明说“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是治疗伴有黄疽的急性肝炎之基本方。

常用于热毒郁于肝脏与胃肠,症见黄疸、腹胀、门渴、大小便不利、心窝部及胁下不适者”(《汉方辨证治疗学》)。

本方的使用已经突破治疗黄疽的经典记载,如周丹以本方原方治疗黑头粉刺型痤疮,伴有口渴、尿少、便秘者;并加荆芥、防风治疗荨麻疹,除皮肤病症状外,伴有口苦、尿赤、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二例均重用茵陈达60e(国医论坛,1990;6:17)。

杨志一用本方加金银花、丹皮、蒲公英等治疗一例阑尾炎患者,症见右下腹疼痛,伴阵发性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不爽、舌苔黄而厚腻、脉弦数(陕西中医,1992;8:372)。

本方扩大运用时,并不拘于身目是否黄染,辨识的关键在于既有热不得越而郁于里的口苦口渴、局部出汗或渗液或肿痛,又有湿邪留滞的小便不利,苔腻之证。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黄煌: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都是千古良方,活用可以治疗好多病!

黄煌: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都是千古良方,活用可以治疗好多病!

黄煌: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都是千古良方,活用可以治疗好多病!简介: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如何用活柴胡剂作者/黄煌刚接到演讲通知的时候,我在想讲什么好呢?本来想说麻黄、细辛,我干脆讲调和法,讲柴胡、芍药,这些东西,可能没有像李老先生那样够刺激,但是这个临床用得不少,临床上大症、重症有,但临床上这些小病、小调,我想我们这些后辈、初学者应该从这些比较平淡的方子着手,这些也是张仲景的。

首先,讲讲柴胡,先认识柴胡证。

柴胡证是什么?关键是八个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很多人认为药证是一个症状,认为是对症用药,其实这是误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征、一个症候群,“往来寒热”这个症候群,是张仲景发现的一种疾病,不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而是传统的一种疾病。

这个“往来寒热”,可以出现在很多细菌、病毒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出现“往来寒热”;免疫系统疾病有时也可以表现“往来寒热”,包括女性的月经病等。

那么,这“往来寒热”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在《黄帝内经》中已详细作了说明,这里我就不详讲了,它有三个意思:“往来寒热”首先,指患者发冷发热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强调的是比较长的时间。

这种发冷发热,多指体温不正常;许多发热性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多日者,不一定是弛张热、疟疾发热,而我们可以看作是往来寒热。

第二,指患者的自我感觉。

因为张仲景时代是没有体温计的,不要认为《伤寒论》的发热就一定是37.5°以上,所以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感觉、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往往患者有很多的描述,我们进行临床要善于归纳。

当然,有人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出汗、要脱衣服,这是一种寒热;也有人四肢冰冷,但心胸烦热,就像现代很多女性冬天也穿着特别短的裙子,但手是冰冷、胸口是热的,这也是一种寒热往来;再有表现为上部热而下部寒,大多数人以为这是阳虚,大量进补,其实是柴胡证、神经症,有的人冬天来看病,下面穿着羊毛裤,上面穿着短袖,他感觉上面热、下面冷,这是一种神经症,是不是阳虚证?其实他并不一定是,故可以用点柴胡剂调和就行了;也有人半边身体热、半边身体凉,这都是一种往来寒热。

黄煌教授运用甘草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甘草经验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活动点拨教材第58页活动1. 2.风带模式图洋流模式图3.近地面风带是海洋表层大洋环流的主要动力。

在赤道附近常年盛行信风。

北半球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海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所以赤道附近的海水最终自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北赤道暖流;中纬度常年吹西风,在盛行西风和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形成了西风漂流;因为海水运动有连续运动的要求,再加上大陆的形状,在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的西部海水自南向北流,大洋东部海水自北向南流,这样和北赤道暖流及西风漂流共同组成了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部以后,顺着大陆形状向北运动,之后又沿着大陆的形状向南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与北半球类似,因为南半球中高纬地区相对北半球缺失大陆,所以南半球只有一个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这样全球形成了三大环流圈。

总结起来,全球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

北极外围洋流顺时针流动;南极外围有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和向西流(逆时针)的南极环流。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均向北流动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解析:根据等温线的分布:①处越往北温度越低,判断为北半球,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故为暖流;②处越往北温度越高,判断为南半球,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

故B项错误。

答案:B2.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A.巴西暖流B.本格拉寒流C.东澳大利亚暖流D.加那利寒流解析:由低温流向高温,是赤道以南地区且是大西洋,只能是本格拉寒流。

答案:B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经方医案】黄煌经方治疗脂肪肝

【经方医案】黄煌经方治疗脂肪肝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煌教授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

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辩证论治的核心。

这里的证包括“病”的证和“人”的证。

背景因暴食、喝酒、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患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且胖人尤为多见。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证。

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

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

肝积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

但若牵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在中医理论里认为是痰湿、水饮、湿浊之类。

阳气不化,则水饮留滞,滞塞日久,则生痰饮。

其病之初,莫不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脂膏湿浊未及代谢,留积体内。

一方面,若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机体正气渐虚,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

并且,亦有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有形之物,滞于肝脏。

所以说,此病之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寒热。

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症。

其病位在肝,故俗称为脂肪肝。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黄教授列出以下汤剂。

大柴胡汤古代治疗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金贵要略》)常用剂量柴胡 20g ,黄芩 10g ,制半夏 15g ,枳壳 30g ,白芍 20g ,制大黄 10g, 干姜 5g ,红枣 20g 。

煎服法以水 1200ml , 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 30-40 分钟,取汤液 300ml ,分 2-3 次温服。

【黄煌教授: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下)】

【黄煌教授: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下)】

【黄煌教授: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下)】下面我们看看五苓散减肥。

以下是我的病案。

病人五十多岁,主诉是减肥后身体不舒服,受凉即腹泻,腰背部不适,睡觉时必须侧卧,眠差。

检查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糖接近临界值,心电图提示S-T 段改变,心肌缺血,舌头暗淡胖大,伴有脂肪肝。

家族史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

病人的要求是调理体质。

临床上有很多病人都是希望找我们调体质,因为他们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

当时我看病人受凉容易腹泻,血脂高,方用五苓散加减,因为他后背不适同时出现心肌缺血,所以合用葛根、川芎。

葛根、川芎这2味药合用,能够改善心脑血管血供。

葛根,可以用于治疗项背强,张仲景说过,项背强几几,指的就是项背部强硬,但是这个不可以理解为大椎部疼痛,项背指的是头项腰背这部分不舒服。

强,就是沉重感,无力感,拘急感,僵硬感。

在表述上,有的病人会说,身体重;有的病人会说我拖不动身体;有的病人会讲,身体疲劳。

凡是那些比较粗壮的人,出现这种症状,我必用葛根。

川芎是止痛药,张仲景用它来治疗胸痛。

在《金匮要略》中,白术散下有八个字:“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下出现毒痛,就是让人置于死地的疼痛,指的就是心绞痛、真心痛,张仲景这个时候就要把川芎加倍。

加倍的川芎治疗胸痛很有效,所以我就晓得速效救心丸为什么有用了。

速效救心丸里面2味药,一味是冰片,还有一味就是川芎。

川芎也能治疗头痛,散偏汤,川芎一两治疗偏头痛;川芎也能治疗肚子痛,当归、白芍、川芎,张仲景经常用来治疗妇人肚子痛的三姐妹药。

现在看来,川芎就是止痛药,它有解除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心脑血管供血的作用。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我经常使用葛根、川芎再配上五苓散,芍药也可以用赤芍,也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这个方什么作用最明显呢?没想到它的减肥作用好得不得了,有一位病人是2008年10月份来看病,他后来在2009年2月份第四诊的时候告诉我,吃了这个药,他全身都很舒服,胸闷、心慌、心痛的感觉没有了,而且腰也不痛了。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1.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2008-10-0313:45:59)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触之如额).等等→目前没有较佳疗法,中药只能缓解症状,没有治本之法。

民间疗法:壁虎+蟾蜍+斑毛虫…等等→以毒攻毒(效用无)
一、茵陈蒿汤
【伤寒260: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频、短、无皆是),腹微满者】
原方:茵陈蒿6两山栀子14枚大黄2两
黄煌:茵陈蒿10~30g山栀子10~15g制大黄6~12g
(茵陈蒿→退黄专药)
1.本方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胆道感染见黄
疸,色鲜明(阳黄→有光泽: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变色黄短
少,腹满,舌红苔黄腻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患者体质:身目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兼有身热便结,
口干燥烦,舌红脉数
(阴黄:晦暗如烟薰非本方証)
3.可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证(ICP)
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陈8g、栀子4g、大黄3g,水煎40m l,每次服10m l,一日四次)
4.本方治黄疸多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矢数道明曰:「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热毒郁肝,症见黄疸、腹胀」
与大柴胡汤合用,治疗胆道感染、胆囊炎
5.本方证不必见便秘(大黄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黄主退黄、除腹满
6.本方剂型可用灌肠
二、小柴胡汤(天然之干扰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黄煌方:柴胡5~10g黄芩5~10g姜制半夏5~10g党参6~12g 生甘草3~6g干姜3~6g
红枣3~10g
(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药量要小)
1.小柴胡汤主治慢性肝炎(湿热内蕴),症见寒热往来(往来即指缠绵难愈、节律不定→肝指数变动)、胸脇苦满(右上腹肝区隐痛、胸闷)、默默不欲饮食(精神抑郁、社会压力)
2.小剂量,长期服用(因为此药亦须由肝处理),两个月检查
肝指数一次,没有改善或肝功能反异常即停
3.体质:青年人多,肤色黄暗、偏瘦,舌脉无明显异常,肝
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常与五苓散、
茯苓、猪苓合用(便稀,口渴无津)(不辨体质曾有间质性肺炎之后遗症)
4.脂肪肝病人数上升(酒肉油炸..)中医可治调代谢补虚
三、小建中汤
经方: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饴糖(麦芽糖)1升
黄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白芍10~20g(倍于桂枝)炙甘草3~6g
生姜3~6片/干姜5~10g红枣15~30g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麦芽糖代替)
1.本方为强壮性保肝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体型:多瘦、胆红素不高、肤白而细腻、皮肤湿润、喜甜食、大便多干结、
小腿抽筋、易疲劳、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舌
质嫩红
2.芍药当重用,赤芍为佳(胆红素高时尤有效!茵陈无效时可试)
(黄疸越深,预后越差)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浑身发痒如虫咬,大便干结如栗,右侧腰部肌肉酸痛
→芍药干草汤(小建中汤主要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药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效果才出来)
3.按照中医养肝柔肝学说加减
(龙骨、牡蛎、山药、枸杞、鳖甲、北沙参)
饴糖一般不用,以生麦芽取代
4.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汤(芍药牛膝石斛丹蔘)
四、茵陈五苓散(治湿>热)(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原方:茵陈蒿10分五苓散5分
黄煌方:茵陈蒿10~20g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朮10~20g茯苓10~20g
桂枝6~12g/肉桂5~10g
1.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见轻度黄疸(胆红素偏高),兼下肢浮肿、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怀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无黄疸者→去茵陈蒿
2.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为有五苓散),即湿、水、渎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泻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较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
3.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肿时,白朮可重用至60g
白朮→天然白蛋白(苏州某名老、南中医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朮保
肝)
4.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捣为糊,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量器单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期间多饮温热水,忌生冷
5.建议使用散剂(五苓散)→疗效较好、易服、便宜
五、真武汤
原方: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朮2两附子1枚
黄煌方:茯苓10~20g白芍或赤芍10~60g干姜5~10g白朮10~20g制附子10~20g
(伤寒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ㄖㄨㄣ)动,振振欲僻地者)
1.本方为传统温阳利水剂,阳虚有水,阴寒体质
阳虚→脉沉细无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病重症)
有水→浮肿(检查小腿腓肠肌),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滑
2.本方多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即低蛋白血症(易腹水)
腹水难消医案:真武汤合五苓散、牛膝(附子量可加至30g,要先煎30分,赤白芍各30g)
3.比较
心肾功能精神状态浮肿程度
真武汤→器质性失常多有不全萎靡、昏迷

五苓散→功能性失常正常尚可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