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接上文东晋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3以方测症,审症求因对内容比较简略的医案.我们可以采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加以探讨、钻研。

举例:(1)脉细。

熟地,当归,川石斛,茯神,炙草,麦门冬。

(2)活血宣筋。

归身,牛膝,穿山甲,杜仲,乳香,桃仁,生虎胫骨,红花。

《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上二例,均系叶天士医案。

因叶氏是清代名医,诊务极忙,多数医案比较简略。

但也有比较详细的。

说明:笫一例的案语,只有“脉细”二个字。

血虚可以脉细,气虚、阳虚、阴虚都可以脉细,究竟是什么虚呢?我们先从处方来分析,然后再测症求因。

处方一共用了六味药,即熟地、当归补血;石斛、麦冬养阴;茯神、炙草益气安神。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头晕,面色少华,口干,脉细,舌质淡,苔薄腻。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由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夜寐不安;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面色少华。

第二例的案语,只有“活血宣筋”四个字,没有脉症和病因病机,只讲治疗原则。

我们还是从处方来分析一下共用了八味药,牛膝、杜仲、虎胫骨补肝肾,强筋骨;归身、穿山甲、乳香、桃仁、红花养血化瘀止痛。

叶氏把治疗法则,概括为“活血宣筋”。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腰膝酸软疼痛,遇寒或劳累更甚,脉细,舌质淡青。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劳伤过度,以致肝肾两虚,筋骨失养,阳气不运,气血痹阻。

从上述二例来看,我们运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来阅读古人医案,如果把这些记录简略的医案,加以归类,综合分析,就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但是,这类医案对初学者来讲,不是主要学习的内容。

4虚心学习,触类旁通近年来各地出版了许多著名老中医医案,这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并在钻研、理解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

举例:(1)肝气:孙XX,女,44岁,农民。

初诊:1965年10月20日。

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腰背酸楚,睡眠不安,舌苔薄腻,脉象濡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案体
提 要
目录
1 2 3
医案概说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 久、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 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 不爽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 准绳。
目录
1
2
医案概说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3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是指诊疗难度大、诊疗具有 特点、诊疗记录真实、诊疗资料齐全、医案元素 完备、能真实体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医案。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 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 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 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 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 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 顺,事成如律度也。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们所创立的医术经验和学术理论。

他们通过医案、医论、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广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名家们的医案名家一•病情描述:患者为男性,38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

•诊断:脾胃虚寒,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

3.运动调理,适量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阳气。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名家二•病情描述:患者为女性,25岁,经常头晕、心悸,手脚发凉,舌质淡白。

•诊断: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温补气血、暖宫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暖身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也不再发凉,舌质逐渐恢复正常。

名家们的医论名家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减轻其副作用。

- 中药治疗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肿瘤的抗病能力。

- 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名家二中医养生的原则 1. 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饮食宜有节制,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烹调。

3.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避免情志不调导致的疾病。

4.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名家们的医话名家一中医药在居家常备药中的应用 1. 鲜姜:用于发散寒邪,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2.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

3.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中医名方赏释: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一、引言中医名方,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总结。

这些名方大多由历代名医传承下来,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疗效组方。

名方医案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医学智慧,对于今天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名方的历史渊源、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二、名方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名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这些名方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名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总结:名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它是医家们对临床实践中有效药方的总结和提炼,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应对临床疾病。

2. 疗效独特:名方大多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和修正,具有独特的疗效和配伍,对某些顽固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如《四神丸》治黄疽、《四妙丸》治虚劳等。

3. 传承价值:名方承载着历代医家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名家医案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名家医案,是指历代中医名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精华案例。

名家医案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指导:名家医案是名家经验的典型案例,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要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 学术传承:名家医案承载着历代名医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学术瑰宝,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临床经验:名家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巧,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原创版】
目录
1.中医名方的概念和重要性
2.名医案的介绍和分析
3.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和案例
正文
中医名方赏释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代名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

名方是中医药中的经典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疗效显著,被誉为中医的“瑰宝”。

名医案则是对这些名方的具体运用和解释,是名医们根据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名方,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过分析名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名方的运用规律和疗效机制。

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药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的总结和提炼。

中药临床运用经验不仅包括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中药的配伍和煎煮方法的研究。

例如,有一位名医曾遇到一位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了“保和丸”这个名方进行治疗。

保和丸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和中调胃的功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名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名方,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对中药的特性和运用方法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药物的合理运用。

第1页共1页。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

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

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

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

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

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

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

怪病即罕见病。

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

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与诊疗经验总结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与诊疗经验总结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与诊疗经验总结引言: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经典案例是中医医案中的珍贵资源,可以为今后的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一、病案分析在中医经典案例中,病案是关键部分。

通过对病案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病情、病因、病机和治疗经验。

1. 病情描述病情描述是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详细描述。

中医注重细微的变化,因此病情描述应包括病程、病位、病机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分析病因分析是对病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中医认为病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通过深入研究病因,可以改善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3. 病机理论病机理论是中医疾病观的核心。

通过从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分析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可以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4. 治疗经验治疗经验包括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方药选择等方面。

中医经典案例中的治疗经验是中医医生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经典案例分析通过对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和特点,总结其中的诊疗经验。

1. “张子枉夜啼”案例分析这个经典案例描述了一个婴儿夜间频繁哭闹的情况。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病例属于肾虚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方药选择。

2. “杨氏五唾病”案例分析该案例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的病情,包括唾液过多、口干等症状。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病例属于胃热证,并提出了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案。

3. “杨中行刺案”案例分析这是一桩明代名医杨中行处理奸杀案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杨中行医术精湛、善于诊断和治疗的特点。

三、诊疗经验总结通过对多个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诊疗经验。

1. 细致入微的病情分析中医注重细心观察和详细的病情分析,包括舌诊、脉诊等细致入微的诊断方法。

2. 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方药。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一)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一)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一)学习中医不仅要懂得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药,因为最后治病有效没效,还是要看方药运用的好坏。

掌握方药学徒跟师抄方是很重要的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那么学方药是不是就是跟师抄方一种方法呢?显然不是。

其实很多老中医,尤其是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大多是从学习别人医案入手而进的。

这是个不化钱,又方便的途径。

但是,医案怎么学,确是大有学问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我这里把我在学习医案中,学习有关药物使用之方法谈一下,不一定正确,权当抛砖引玉。

从医案中学习别人的用药经验,要善于从多例治疗同种病的方药中,提出共同之用药,重点关注。

其具体思路是:先将一个病种(如咳嗽)的各医案各自分开看,如寒咳、热咳、湿热咳、干咳、虚咳、兼证咳等,看每一症有几方,一方中有哪几种药,几张方子中共用的药有哪些,哪些是十方而九必用的,哪些十方中只一二用者,以多用、常用为准。

如果一方只有一药,这一药也是重要的,因为前人集验,不验不录,单独一味,无所假借,必有特效才加收录。

再看全病方剂,哪些药常用,哪些少用,哪一些是主药,哪些为辅佐兼治之药,用统计学处理得出治疗某病主治的有效药。

举例示之。

一.治眼病之专药密蒙花·白蒺藜的学习。

《医林锥指·五案》暴发火眼一例,杨某,女,38岁,杨村某街人,1974年7月10日诊。

左眼肿赤,畏光流泪,灼痛,头痛。

舌红,脉滑。

治以凉血散风清热。

处方菊花12克密蒙花12克赤芍9克公英12克蝉衣9克郁金9克白蒺藜12克夜明砂9克甘草3克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7月14日),症大减,上方再加蔓荆子9克、木贼12克、荷梗12克,二剂,愈。

胬肉攀睛三例例一纪某,女,22岁,某庄人,1974年2月23日诊。

近七天来,右目内眦胬隆起,内侵及黑睛,视物障碍。

胬肉旁有血丝缠绕。

头痛。

脉弦滑,舌边赤。

此系肝肺热壅盛,脾胃炽热所致。

治以清热散风明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气未盛而用药宜轻。 3. 婚姻状况:患者的婚姻状况(特别是独身、离异与鳏居)与临床表现、心理
调适、治疗方案有关。 4. 职业:职业可以告诉人们患病的有关信息。 5. 居处环境:对疾病的形成有意义者,要尽量写清具体的内容。 6. 发病时令: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密切相关。 7. 主诉: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舌、脉情况。 8. 诊断、治疗情况:初诊、复诊的中医诊断、治疗情况、疾病变化和转归情况。
附加西医诊疗信息,如果患者病症的变化是由服用西药或使用现代疗法(如 放疗、化疗等)引起,更要明确记录。 9. 诊断、立法和处方:中医诊断的病、证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法则的确立 和处方的组成。 10. 其他:使用注意、煎服方法、饮食起居的医嘱(有特别之处,则详细记录。 属常规使用者,从略) 11. 医案分析(按语):是医案的重点,医案的精华所在。
3. 是记录中医临证诊疗全过程和诊疗结果的文本,包括初 诊、复诊的四诊资料、证候演变、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护理、医嘱、预后的记录,即诊疗的理、法、方、药综 合运用的整体表述。
4. 是融合对该个案诊疗分析、体会的文本,包括对辨证论 治的成功经验和误诊误治的教训的认识与总结。
5. 是叙议结合的文本,不是单纯记录数据和检验报告的文 本。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名老中医医案现状
资料失真
格式凌乱
现状
经验不全
挖掘不深
设计原则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 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者, 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 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准绳。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是指诊疗难度大、诊疗具有 特点、诊疗记录真实、诊疗资料齐全、医案元素 完备、能真实体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医案。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案体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中医医案的构成
医 案
信息要点
1. 性别:男女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 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来讲,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
6. 中医传统的临证记录的特殊文本,不是现代医学的病历、 病案。
医案的格式
• 医案之作,始于《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距今已有两千 余年历史。
• 医案之学,成熟于明代。不 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且 医家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化 及诊断的条理化,这是中医 医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医案的地位
1. 医案是检验、比较各中医名家中医临证经 验和临证思辨特点的原始依据。
2. 医案是学习各中医名家中医临证经验和临 证思辨特点的范本。
3. 医案是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信息 源。
医案的作用
事循医欲医中 半此案求案医 功钻最前最之 倍研有人著成 。,线之,绩
索经 , 可验 寻心 ,得

医案的作用
1. 医案的研究,能够深入、准确地探索和归纳病证演变规 律。
2. 医案的研究,能够客观、真实地探索和总结前人临证的 诊疗成功经验和误诊误治的教训。
设计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求精性原则
格式与要求
收 • 辨证论治重点

• 组方用药要点 • 临证思辨的特点

• 标题 • 提要
式 • 案体
• 按语
要 • 提要

• 案体 • 按语
萌芽很早
传承久远
覆盖广阔
医案的定义
• 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 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
医案的定义
1. 是中医临证记录的文本,而不是西医、中西结合医使用 的文本,也不是中医记录其他论述的文本。
2. 是中医临证个案记录的文本,不是记录某法、某方、某 药临床治疗若干病例的临床观察报告的文本。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 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 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 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 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 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 顺,事成如律度也。
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 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 不差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 耦、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宣、 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 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 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 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用也。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项别 性质 内容 表述 形成 评述 地位 作用
病历 资料性 全面收集 规范化 、表格化 即时录入 无按语 法律 查阅 、追询

医案 学术性 重点突出 无模式 整理提炼 可有按语 学术 研究、指导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按照名老中医临证特点究竟需要采集哪些临证 信息?这是最大关键。中医文献表明,先贤已 经作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喻昌《议病式》规定: 要采集”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 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 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 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 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
3. 医案的研究,能够全面、实际地探究中医学术流派的形 成和发展的轨迹。
4. 学习医案,能够深化中医药基本理论对临证指导作用的 认识。
5. 学习医案,能够完善对中医病证演变规律的认知和综合 运用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与临证思辨特点。
6. 学习医案,能够加强中医药文化素养。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 医案与病历在性 质、内容、表述 方式等方面存在 着显著的区别, 病历是基础,医 案是在病历基础 上的升华。
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 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 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 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 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 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 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 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
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 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为什么要采集上 述临证信息?这是因为:“某年者,年上之干 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 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 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 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〇〇八年十月八日 · 北京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医案是读一书代、又临一证代 、中 传医 承在 的实践
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 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 的临证范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