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读后感

《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读后感几年前看过彭坚老师《我是铁杆中医》一书,印象深刻,书中有老师对中医的忧心与感叹,更有体现中医实力的很多实际经验。
但这本书也有一个遗憾,可能是考虑篇幅问题,对每个方的使用并没有配套的医案,所以总觉得意犹未尽。
上半年看到老师在博客中说《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即将出版,由此我几乎每个月都去当当网搜索一遍,查看是否可以购买该书,直到近来才得以入手。
收到书后,首先看了《导读》与《老师累了》两篇文章,感慨颇多。
首先,字里行间依然是老师对中医这个古老行业的忧虑。
其次,强调由“方证对应”进一步提升到“方与病机对应”。
再就是,学生(蒋子丹)对老师给中医学与病人的无私付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所有的这一切很好刻画出在当今社会中医衰落的大背景下,一位中医临床大家对中医些许无奈,但又为之努力奋斗的形象。
然后,我就从“第三类儿科病”章开始看起,本来开始带点随手翻翻,等有时间了再来仔细看的意味,谁知拿起书来就很难放下,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觉得累了才休息一下。
这些年来,因为学习中医的人也较浮躁,所以较枯燥的书很难看下去。
以往中医的医案记录,很多时候,被那些知名医家的高招看呆了,但就是不知其意,不明白为什么这样那样出招,方剂的选择,药味的加减不知所以。
这种情况,基本从古到今的医案,包括著名医案也基本类似,所以中医学习很痛苦,无规范,无解释。
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输入信息,接着就是输出结果,过程是弄不明白的。
而对学习中医的人恰恰最重要的就是过程。
所以,最近几年一些人把中医的晦涩简化成通俗易懂,一些人与文出名了。
但是这类书籍,废话太多,同时很多解读也不专业,所以看着也头痛。
个人觉得《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在两者之间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既看着不枯燥,也不会觉得废话多。
在医案的基础上重点添加了“用方思路”,对医案使用的基础方有一个简洁分析,同时对加减药物的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各诊次之间用方的转换也有清晰的说明,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独家用药使方经验。
彭建中:温病学理论在慢性肾病临床辨治中的应用

彭建中:温病学理论在慢性肾病临床辨治中的应用彭建中1949年出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 1990年正式拜师于著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
提出了“慢性肾病非虚论”等一系列具有较高临床指导价值的新论点,编著《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等。
能有这样一个论坛和大家在一起探讨有关温病的学术问题,我很高兴。
我要谈的题目是“温病学理论在慢性肾病临床辨治中的应用”。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我的老师赵绍琴教授是著名的中医温病学家,我跟老师十多年,在跟师学习中,发现老师在临床治病中,治疗内科杂病用了很多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肾病治疗方面,效果最好。
所以我想把跟老师学习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应当说,分科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是一个方向。
中医从最初的不分科,到后来明确的分科,到现在分科越来越细,甚至一个病也能独立成科。
这样发展当然有很多好处,即对一个病、一个科的研究可以很专业、很深入。
但是在各科的发展过程中,我认为还是需要互相借鉴,因为各科共同的理论构架只有一个,不管是什么科,都离不开《黄帝内经》中所包含的中医基础理论,所以应当互相借鉴。
那么,内科病能不能用其他科的理论和方法呢?其实,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历史上,我们的伤寒学前贤就指出了“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所以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治疗伤寒,也可以治疗杂病。
温病作为和伤寒同等的外感热病的一个分支,我们往往把温病称作是传染病,它的理论,它的方法,同样能够用来辨治内科杂病。
肾病就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
慢性肾病的范畴我们今天所讲到的慢性肾病,其实是指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病,是肾实质受损害的一种疾病,它包含的范围很广。
当然这个范围是我给它定义的,因为我在临床上治病都是这样的,各种各样的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各类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痛风性肾炎等),以及所有的肾病发展到后期所致的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等。
彭建中教授辨治肾病十八法

彭建中教授辨治肾病十八法耿贤华1彭越2A彭建中摘要:慢性肾病包括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系统的多种疾病,属世界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彭建中 教授继承了绍琴教授老的学术观点,认为慢性肾病是由伏邪化大导致热郁血分、络脉瘀阻,或由湿热郁结曰久致湿热伤血、络脉瘀 阻,进而蕴积生毒,阻滞三焦。
制定了以凉血化瘀为主大法,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通腑排毒、分消利湿为辅,结合其他肾病治法,配合饮食调摄、运动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理想疗效。
对彭建中教授治疗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出十八种治疗法则,临证灵活选用,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肾病;尿毒症;彭建中;中医药疗法doi: 10.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9.019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9-1420>04慢性肾病包括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系统的多种疾病,如各种原因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m。
可分为原发性、继 发性和遗传性m :前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高 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遗传性如Alport综合征等。
慢性肾病前期多无典型表现,可有神疲、乏力、腰酸、恶 心、纳差、夜尿增多、口中尿味、小便泡沫等症,后期阶段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可出现呕吐、大小便不通、动则气急、手足瘈痕甚或抽搐、胸闷、咳喘、心悸、胸 痛、贫血、鼻衄、齿M、皮下出血、严重水肿、肌肤甲错、烦躁狂乱、谵语昏迷等症状。
此类疾病属世界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吾师彭建中,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原副主任,肾病会诊中心主任,博 士生导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的关门弟子,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赵绍琴名家研究室负责人,彭建中名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彭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学验俱丰,擅长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各种慢性肾病,疗效显著。
彭建中辨治慢性肾功能不全经验

*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 3”工程( No. 2007 - SZ - A - 10 ) ;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彭建中传承工 作室
作者单位: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 北京 100029) ; 2. 九五堂医疗 康复中心针灸科( 加拿大) ;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系( 北 京 100029)
慢性肾功能不全为湿邪与热邪互结。湿有内湿及 外湿,为阴邪,其性质多重浊黏腻不易除去,湿邪易遏 伤阳气,阻碍气机,郁久必生热。热为阳邪,湿热互裹, 不易分解。湿热之邪病多以脾为胃病变中心,脾喜燥 而恶湿,湿热之邪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水湿停聚, 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病人出现胸胁及脘腹胀满不舒、纳 差、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舌苔黄厚而腻及脉濡数 等。病程一般较长,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程进展相 同,所以治疗为祛湿和清热。“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 也”,这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湿邪的方式之一,而彭教授 另以小剂量风药治湿,因风药除了能胜湿,还具有疏解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疏风胜湿; 彭建中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03. 013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03-0366-03
慢性肾功能不全( 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是现代 医学的病名,与中医的肾病不同,且病情更加复杂难治。 其所指的是各种免疫或非免疫肾脏疾病出现缓慢进行 性的肾功能减退,直到终末肾脏功能衰竭为止[1]。而国 家级名老中医彭建中教授为赵绍琴学术继承人,运用温 病学的理论进行辨证,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外邪不断 侵袭,慢慢深入血分,病位在肾,属下焦。病因病机为湿 热互结,血络瘀阻,酿化成毒,阻滞三焦,肾元亏损[2]。 有鉴于本病病因病机及症状的复杂性,彭建中教授在治 疗此病时采中西医结合方式,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数据 及明确诊断,运用中医的辨证及辨病论治,对慢性肾功 能不全的症状进行本质的辨证,强调审证求因,治病必 求于本,拟定治则归结为疏风胜湿、调畅三焦、解毒化 瘀、利湿消肿、攻积排毒、扶正培元。 1 湿热互结 - 疏风胜湿
对话——彭建中的中医之路

是 从 书本 上 学 ,剩 下 的 自己去 摸 索 ,然 后 从 临 床 上 回 到理 论 ,经 过 这 样 一 个 过 程 , 通 过理 论 学 习 明 白了一 些 道理 。 随后便 跟 赵 老 学 习。他 有家 传 和师 授 的非 常宝 贵 的
就一 定要参加高考 。
研 究 生 。 经 过 一 段 临 床 之 后 感 觉 到 自 己 的
《 家庭 医 药 》: 在您读 书的那个 时代 , 您 为 什 么 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医 感 兴 趣 ? 一 直 矢 志 不 渝 去学 习的动力在I 1  ̄ t UL ?
年到 1 9 7 8年 一 直 等 到 高 考 恢 复 ,然 后 又
考 上 了河 南 中 医 学 院。这 1 O年 间 在 农 村
而 且 理论 基础 更 扎 实 了,各 家 的理 论都 有 这 就 需要 在 理论 上 做 出 一些 突破 。或 者是 所 掌 握。学 习一年 后我 又 跟 从赵 绍 琴老 师 总 结 出来 一 些新 的东 西。如 果 不 能够 从理
学 习 ,大 概 从 1 9 8 4年 跟 他 上 临 床 一 直 到
农村 不可 能只 用 中医 的方 法治 疗 疾 病 ,中
西 医都 要 有 ,并 且 都得 掌 握 ,所 以也就 自
学 了西 医。 我还 管 过 一段 病房 ,中西 医 的
习中 医的 热情 ,当时感 觉 自己学 习 中 医还 水 平都 有所 提 高 ,但 是很 多地 方疗 效 仍 旧
挺 自豪 的,因为能帮助病人解 决痛苦。
论上 加以说明 ,就 只能是个别地去传 承。
1 9 9 5年 ,到 第一 批的师带徒 结束 ,大概 1 1
年 的 时 间 。 我 跟 赵 老 学 到 了很 多 宝 贵 的 经 验 , 当然这 是 “ 一 家 ” 的 经 验 , 因 为 我 有
国家级名老中医彭坚经方合方治疗股骨头坏死、哮喘等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彭坚经方合方治疗股骨头坏死、哮喘等病笔者40年前学医时,业师教我读的第一本医书即《伤寒论》,出师时,业师又谆谆教诲:“今后临床看病,凡能用经方治疗的,务必使用经方,经方有所不足、有所不备的,则合以时方、配以时方,或改用时方。
总之。
学习经方,既要执着,又要灵活,一切以疗效为标准”。
几十年来,我始终信守这个原则,临床治病,以经方为主,不排斥时方,以病证的需要而决定取舍。
今就经方合经方、经方合时方、经方配时方等经方组合诸问题,举例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经方合方临床运用举隅柴胡剂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杨某,女,61岁,干部,2009年6月14日初诊。
病人自述患支气管哮喘30余年,每遇劳累、天气变化、吹风、受寒、受热时均易发作,以晚上发作为剧。
每发时须端坐呼吸,不能躺卧,伴咳嗽吐痰。
近年来,发作频繁,服氨茶碱和中药方皆无效,须用西药喷雾剂始能缓解。
察之面色潮红,呼吸气粗,胸闷烦躁,咳嗽痰黄,黏滞于咽喉,为之难受不已,唾出方舒,口渴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饮食、精神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以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皂荚丸加减: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黄芩15克赤芍1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虎杖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茯苓15克牙皂10克五剂2009年6月20日复诊:服药后,当晚气喘减轻,未用喷雾剂也能平卧,现活动后仍有些气喘、咳嗽,有少量痰,口干口苦,纳食可,大便通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拟用大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减: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白参10克枳实15克赤芍10克虎杖15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肉桂末3克(冲服)丹皮10克桃仁10克七剂2009年6月29日三诊:哮喘、咳嗽已经基本消失,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缓。
拟用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参蛤散加减为丸: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赤芍10克,虎杖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肉桂5克,沉香5克,高丽参10克,蛤蚧1对,紫河车10克,牙皂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彭坚:学好中医的诀窍【临证篇】

彭坚:学好中医的诀窍【临证篇】I导读:每个中医临床医生,总想在自己的手中创造最好的疗效,而临床的疗效决定于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水平的高低,临床的诀窍,必须紧扣这两点。
(荐稿人/个个)治从学好中医的诀窍作者/彭坚什么是辨证论治?我思考了很多年,冒昧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的方法。
”这与书本上的说法可能大相径庭,但我的目的是要让现代人能听懂。
人只要活着,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出信息,有病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不适,面色、神情、体征、舌象、脉象都会发生改变。
中医靠望闻问切收集体内发出的各种疾病信息,然后加以归纳分析,上升到证。
证是从众多表象中抽象出来的高级思维层次,是为了判断疾病的性质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属于寒、还是属于热,属于虚、还是属于实,在表、还是在里,等等。
辨证清楚了以后,就是论治,或者扎针,或者服药,也就是向体内输入信息,如果判断、治疗得当,收集与输入的信息吻合,就有了疗效。
要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人体生命和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而且是根据收集信息的先后层次安排的。
病人来了,第一印象是通过望诊实现的,望面色,望形态,望神情,望舌等。
患者内有湿热、阴虚阳亢、气血紊乱、阳气不足、精神焦虑等情况,通过望诊,首先就能凭直觉收集到几分信息。
闻诊,主要是听病人的主诉,要耐心地听完,边听边分析,从病人的倾诉中,了解病史,抓到疾病的主症。
问诊,是确定主症后,围绕着表里、寒热、虚实几个要素,有目的地问,要问得简洁、切中要害,边问边归纳,上升到证。
问得好,证可能就基本确定了。
然后是切脉,望舌,加以最后的确诊。
脉诊,在教材上讲得很玄,学生也看得很神秘。
坦率地说,我大致上相信脉,但不完全相信脉。
因为中医是复杂科学,符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因此,要强调四诊相参,要综合分析。
“认证无差”是善于归纳的结果,而不是单靠切脉。
脉书上讲,五脏六腑在两手寸关尺分配,有严格的定位,每一个部位出现什么脉,即主什么病,这可靠吗?不能完全相信。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彭建中,教授,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著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
毋须赘言,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
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
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
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
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著之中。
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著大量刊行,而且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著,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著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
”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
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
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贯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朱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
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教授,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着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着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
毋须赘言,重视经典着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
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
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
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着《伤寒九十论》。
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着之中。
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着大量刊行,而且
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着,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着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
”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
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
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贯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朱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
如何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难题。
笔者最近收到某中医学院中医系八三级一位同学的来信,诉说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高考进入中
医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学习,虽然自己主观上也力图培养对中医的兴趣,然而收效甚微。
针对他的问题,我回信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多读些中医医案,通过阅读医案加深对中医的全面了解,消除某些先入之见,这样就能逐渐对中医产生兴趣,进而笃信中医,热爱中医,矢志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工作者。
这样,学习也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枯燥无味变生动活泼了。
所以我主张初学中医者也要读一些中医医案。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中医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学一些中医医案,更能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坚定对中医学这门科学的信心。
阅读中医医案能够激发起对中医的兴趣,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当初,我考入南阳中医学校时,对中医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开始阅读一些古代医案,从而大开眼界。
特别是清·俞健所辑的《古今医案按》一书,其中一些名案,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病疗疾的高明之处,使我神往,使我崇敬,使我决计学医,无复他顾。
因此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医案简直成了我的一种嗜好,从一些医案名着如《临症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古今医案按》,《经方实验
录》等书籍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经验。
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从前人医案中得到启示,解决了不少问题。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医案是学习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途径。
无论初学中医者,还是学有所成者,无论在校学生,还是自学中医者,无论理论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应当重视中医医案的学习和研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