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
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范本

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范本《中医医案学概论》是一本关于中医医案学的入门书籍,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医医案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医案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本书通过对中医医案的分析和解读,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疗法的应用,掌握中医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其次,中医医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医学智慧。
中医医案是中医师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包含了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心得。
通过研究医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师如何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疾病,如何辨证施治。
同时,医案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包括用药方剂的选择、调配和应变等方面的技巧。
第三,中医医案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
临床实践是检验医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而中医医案则是实践经验的大宝库。
通过研读医案,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积累自己的临床实践。
同时,医案中的典型病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诊断和治疗的要领。
通过对医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第四,中医医案反映了中医综合医学思想的特点。
中医学是一门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中医医案通常是从整体、动态、个体、辩证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分析疾病。
在这些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们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还注重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等。
这种综合性的医学思维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中医医案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医案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医案也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可以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同时,医案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广和传承中医学的精髓。
中医医案学

❖ 医案来源:《石山医案》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一人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
手肘汗出尤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早来必泄。
初取其脉,浮软近快,两关脉乃略大。余曰:脾虚不
足也。被曰:己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
于参芪耶!余曰:膏则粘稠,难以行散故也,改用汤
增土湿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六
味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厚朴、陈皮、参、术,
煎服十余帖,肿遂减半,三十帖痊,腹大如箕,脚肿如槌, 表明水湿泛滥已遍上中下三焦,饮食亦减少,常 医治来,必当急治其标,故所经之医,或曰淡渗, 或曰通利,不足怪也。
薛己医案
薛己医案
❖ 薛己(公元1488-1558年),字立斋,明代吴县人。己幼承家学,初为
疡医,后以内科驰名。
❖ 学术思想
脾肾并重
❖ 临床治疗
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与东垣相同 重视肾命,源自钱乙、王冰
❖ 留下大量的医案,为明代一大临床学家。
❖ 对后世的影响: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命门相火”说
李中梓创“先天本后天”论
按:
汪机医案
❖ 汪氏诊治之高明,就在于他从患者脉象得到启示, 患者脉来浮濡而缓,两尺尤弱,知病本非脾虚不运, 乃因肾阴不足,阴虚水聚。此理后人多不理解,惟 方药中先生得其旨趣,治肝硬化腹水提出“阴虚水 蓄”之说,与汪氏本案之旨契合。
按:
汪机医案
❖ 患者由于贪于酒色,损及肾阴,阴损及阳,不能温化 水饮而导致水湿内停,脉现浮濡,肾阴阳俱虚,故两 尺俱弱。此时渗利则进一步伤阴,加重其虚;益气而 治不及肾,于事无补。故汪氏处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 肾阴,另用四物汤配伍黄柏、木通及人参、白术、陈 皮等益气健脾之品以治其本,肾气充盛则气化功能正 常,水液就会通利下行,诸症自然向愈。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一、心悸李某,女,65岁。
初诊:患者有冠心病史,因胸闷、心悸,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
刻诊:心慌胸闷,动则加重,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心悸。
此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柏子仁15克,茯神15克,木香6克(后下),炙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心悸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老体虚,心脾气虚,血不养心则心悸;脾气虚则乏力、气短;血虚则头晕;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虚血亏之象。
治宜健脾养心,气血双补。
归脾汤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龙眼肉补益营血;茯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
二、眩晕张某,女,45岁。
初诊:头晕耳鸣数月,视物昏花,精神疲倦。
平素经量多,色红兼有血块。
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
刻诊:舌质红绛有瘀点,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此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之证。
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麻20克(单煎兑入),山栀子15克,黄芩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川牛膝15克,杜仲12克(先煎),桑寄生15克,益母草30克,夜交藤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近更年之时精血已亏、冲任二脉受损。
症见经量多兼有血块为崩漏之先兆。
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而走于脑,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而头晕;肝肾不足则头晕兼见腰酸耳鸣;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均为阴虚肝旺之象;视物昏花为阴虚不能上承之象;舌质红绛有瘀点、脉弦数有力亦为阴虚阳亢之征。
故治宜平肝潜阳为主以滋养肝肾为辅使精血同补而疗效更佳。
方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调经;夜交藤安神定志。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病案一】患者,女,50岁,主诉:咳嗽、胸闷、气促已10天。
患者体型肥胖,面色晦暗,舌苔黄腻。
中医诊断: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清热化痰、祛湿通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服药3剂后,咳嗽显著减轻,胸闷、气促明显改善。
【病案二】患者,男,60岁,主诉:乏力、胸闷、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脾虚,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胸闷、心悸症状消失。
【病案三】患者,女,40岁,主诉:头晕、心悸、失眠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
治疗方案:养心脾、疏肝解郁。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服药7剂后,头晕、心悸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
【病案四】患者,男,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秘已半年。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脾胃湿热、脾胃气滞。
治疗方案:清热化湿、理气健脾。
方药:二妙丸加减。
服药5剂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排便顺畅。
【病案五】患者,女,45岁,主诉:胸闷、心悸、口干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
治疗方案:清热降火、养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丸加减。
服药7剂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口干症状改善。
【病案六】患者,男,35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已3天。
患者平素饮食辛辣,舌质淡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湿热泛滥、膀胱湿热。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药:五苓散加减。
服药3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
【病案七】患者,女,50岁,主诉:乏力、气短、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四逆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气短、心悸症状改善。
【病案八】患者,男,60岁,主诉: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已1个月。
患者平素肝肾不足,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肝肾阳虚、气血不足。
中医 医案

中医医案
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头痛、口干舌燥,伴有注意力
不集中、口渴多饮等症状。
病情描述:李某自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额部和两侧太阳穴,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同时,李某还感到口干舌燥,常有口腔溃疡,饮水量明显增加,尿频较多,尿量较大。
近期还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智力减退症状。
体检结果正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无异常。
辨证分析:根据李某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为中医“肝肾阴虚”证候。
李某的头痛症状可能是肝血不足、筋络不通
所致的,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口渴多饮是阴液亏耗的表现,智力减退可能与肝肾阴虚导致脑髓不充所致。
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以养阴为主,滋补肝肾,疏肝理气为辅。
方药选择是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
具体处方如下:
主药:熟地黄30克,山药15克,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
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
辅助药: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柏子仁10克,茯苓10克。
治疗过程: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随访观察: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某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的症状也有所改善,口腔溃疡逐渐消失。
注意力集中能力有所增强,记忆力也有所提高。
继续坚持治疗,观察病情进一步改善情况。
中医医案学习方法医案的分类

中医医案学习方法医案的分类
一、医案的分类
医案是历代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资料,而且拥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医案一般包含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从中汲取可供学习的内容,需对医案进行分类。
1.按病类分
按病类分可将医案按症状或病名分类,比如发热、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同一病症的医案也可按辨证论治之差别分类,以便更好地收集和分析,从而用于学习和研究。
2.按病端分
按病端分可将医案按中医院诊的不同端分类。
如阴、阳、气、脉等分类,可从不同端着眼,更好地综合考虑病因病机,发现不同端病因的相关性。
3.按诊断分
按诊断分可按诊断方法分类,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临床诊断的变化趋势以及诊断的不足之处。
如按现代医学诊断类型,如X线、脑电图、乳腺X 线、心电图等技术,按传统中医的诊断类型,如脉象、面色、舌苔等手工艺类,按程度分类,如一级诊断、二级诊断等,这些分类都可以更细致地进行临床治疗学习和研究。
4.按疗法分
按疗法分可将医案按中医治疗方法分类,可以比较不同疗法的疗效,用于研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对比和效果比较。
中医医案学习心得

中医医案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医案,真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开篇,感受到的是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每一个方剂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医案里的病人,像个个鲜活的人,饱经风霜,喜怒哀乐,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 我最喜欢的是医案中的细节。
1.1 每当医生仔细询问病人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时,恍惚间我仿佛也参与了其中。
比如,有一位中年女性,长期失眠。
医生没有直接开药,而是先问她的饮食、作息。
那种对人的关注,实在让人感动。
1.2 从中我明白,治病如治人,得深入到生活的点滴。
2. 再说说中医的辩证思维。
2.1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每个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身体各部分的“合唱”。
2.2 举个例子,像感冒这种小病,可能背后藏着更深的“阴阳失调”。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可能会演变成大麻烦。
2.3 中医就是那种不急不躁的老师,慢慢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和思考。
3. 还有医案里的医患关系,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3.1 医生和病人之间不是冷冰冰的治疗,而是建立了一种信任的桥梁。
每个病例中,医生耐心地解释,病人认真地听。
这种互动让我觉得,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作用,还有心灵的交流。
3.2 一位老爷爷,经历了几轮治疗,终于康复。
他握着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这不仅是身体的痊愈,更是心灵的慰藉。
学习这些医案,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的意义。
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
最终,我们要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更是和谐的生活。
中医教会我的,是一种关怀与温暖。
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学习者,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每一段医案,都是一个启示。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心中有爱,方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