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明代名医医案选评教学内容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医案1】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
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不能安枕,更汗出津津,语言断落不能发声。
六脉洪滑,右寸关尤汩汩动摇。
以脉合证,知为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正欲出而邪遏之,邪欲上而气逆之,邪正相搏,气凑于肺,俾橐籥之司,失其治节,清肃之气,变为扰动,是以呼吸升降不得宣通,气道奔迫,发为肺鸣。
一切见证,咸为风邪有余,肺气壅塞之征。
若能散寒驱痰,诸病自愈。
乃用三拗汤(三拗汤中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按此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能发,留皮取其能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故名三拗)加橘红、半夏、前胡,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
夫以王公之多欲,误认丹田气短,用温补之品则胶固肤腠,客邪焉能宣越,顽痰何以涣解。
故临症之时,须贵乎谛审也。
(《旧德堂医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加橘红、半夏、前胡化痰降逆,证药相符,故两剂即安。
【医案2】甲午,王子捷太史令媛感冒风寒,理宜解表和中,汗彻即愈。
前医误以犀角、羚羊角等药引邪入内,不能言语,病剧。
延余诊视,脉沉紧,用羌活汤加附子、肉桂,去黄芩、生地黄,一服能言,发出疹子而愈。
(《许氏医案》)按:此案乃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因内无郁热,故去黄芩、生地黄,内有沉寒,故加附子、肉桂,辨证与用药符合病情,故一剂而愈。
【医案3】某。
外感风邪,发热咳嗽,咽喉作痛。
宜祛风清热,兼以化痰。
桔梗一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一钱,蝉衣一钱,薄荷一钱,连翘二钱,杏仁三钱,象贝三钱,云苓二钱,鲜竹叶三十片。
(《费伯雄医案·感冒》)按:此案乃因外感风热所致,故用桑菊饮去菊花、芦根,加蝉蜕、竹叶疏风清热,浙贝母、茯苓清热化痰。
【医案4】龚,左。
广厦纳凉,北窗高卧,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开,适逢沛然时雨,凉风骤至,寒气袭趋于腠理,顷刻之间灼热无汗,妄言狂躁。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其中,明清十八家名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理论被广泛认可和传世。
他们的医案记录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十八家名医明清十八家名医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18位著名医学家,他们分别是:1.张景岳2.李时中3.吴鞠通4.杨继洲5.沈荣华6.王清任7.何维康8.吴昆9.陈景沂10.郑蕃11.李东垣12.张锡纯13.顾大章14.朱丹溪15.王叔和16.陈修园17.王仲景18.蔡东藩他们各自在医学领域有独特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特点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特点如下:1. 临床经验丰富明清十八家名医经验丰富,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总结出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2. 医案详实明清十八家名医的医案非常详实,记录了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细节。
这些详细的记录使后人能够深入了解医生的治疗过程,有助于学习和借鉴。
3. 理论独到明清十八家名医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他们对中医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的应用价值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实践参考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是临床实践的宝贵参考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医案,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医生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医学教育教学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可以作为医学教育教学的案例,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医案,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
3. 中医药研究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对于中医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清名医治疗肺胀医案赏析

明清名医治疗肺胀医案赏析【医案1】乙巳二月,季姓妇,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痛,脉沉而滑,舌苔白腻。
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
乃用小青龙汤合瓜蒌薤白汤:麻黄、细辛各四分,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瓜蒌、薤白各三钱,甘草五分,余药各一钱五分。
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
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五分,细辛三分以治咳。
一剂效,因贫不复延医诊,遂渐愈。
(《丛桂草堂医草》)按:此案乃因寒饮内伏,复感外邪,内外相引,阻碍肺气升降,痹阻胸络所致。
故用小青龙汤散寒解表,化饮平喘,合用瓜蒌薤白汤(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化痰宽胸,蠲痹通络。
服药见效后,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化饮之剂以巩固疗效。
【医案2】社友孙芳其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几于遍尝,绝不取效。
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煽,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
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
余曰:今虽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术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下行。
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而不可救药矣。
(《医宗必读·喘》)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
其治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二剂而愈。
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诸邪祛除后,宜扶正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否则诸邪一再侵犯,更伤正气,虚者更虚,此案乃其教训。
【医案3】一妇人年余六十,忽患肺胀,两鼻如蝉翼,气喘,大汗如雨。
诸医谓年老虚痰上涌,用姜桂六君子汤,汗更甚。
请予治之。
诊得肺脉八九至,予曰:此肺胀也。
若是虚汗一二次,必发寒厥,如此热汗如雨淋淋不已,实为痰火内冲,肺窍闭塞。
遂用泻肺通窍汤,三剂汗自止,吐痰数日而愈。
后用八珍汤,十剂而痊。
(《医方一盘珠全集·肺胀症》)按:此案乃因痰热郁肺,肺失升降,邪热逼津外出所致。
其治用泻肺通窍汤,此方乃三子养亲汤、三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相合而成,去大枣、甘草,加枳壳、黄芩、桑白皮,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明代名医医案选评(31页)

张张景景岳岳、、赵赵献献可可创创立立“命命门门相相火火”说说及及李李中中梓梓创创“先先天天本本后后天天”论论提提供供了了丰丰富富的的临临床床资资料料及及可可靠靠的的理理论论依依据据。。
薛己医案
薛己医案
· 薛己(公元1488-1558年),字立斋,明代吴县人。己幼承家学,初为
疡医,后以内科驰名。
· 学术思想
案二 水肿
汪机医案
· 深塘黄崇贵,年三十余,病水肿,面光如胞,腹大如箕,脚肿
如槌,饮食减少。就居士诊之,脉浮缓而濡,两尺尤弱,曰:
“此得之酒色,宜补肾水。”家人骇曰:“水势如此,视者不
曰通利则曰渗泄,先生乃欲补之,水不益甚耶?”曰:“经云
水极似土,正此病也。水极者本病也,似土看虚象也。今用通
利渗泄而治其虚象,则下多亡阴,渗泄耗肾,是愈伤其本病而
脾肾并重
· 临床治疗
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与东垣相同 重视肾命,源自钱乙、王冰
· 留下大量的医案,为明代一大临床学家。
· 对后世的影响: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命门相火”
说
李中梓创“先天本后天” 论
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 料可靠的理论依据
案一 咳嗽
薛己医案
· 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苓、连、枳壳,胸满气喘, 清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余曰: “清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 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 不能生津也。”遂用六君、炮姜、肉果补脾,更用八味丸 以补土母而愈。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
按:
薛己医案
· 气滞血瘀,内生癥瘕,大至于四寸有余而闭阻经脉,致月经 衍期,有实邪在内,宜攻去之。但久病正气不支,先需调补 气血,午前以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再用六味地黄补肝肾之阴 三月余,正气稍复,再施攻击,朝用芦荟丸以攻癥瘕,夕用 归脾汤补养血气,用逍遥散送服芦荟丸者,欲其行散速耳。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名医类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名医类案》是中医医案著作。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共收明清两代十八位著名医家的二十一部医案。
其中明代名医四人,即汪机(石山)、孙一奎(文垣)、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医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泾)、徐大椿(灵胎)、薛雪(生白)、吴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轩)、蒋宝素(问斋)、谢星焕(映庐)、费伯雄(晋卿)、王泰林(旭高)、陈莲舫(秉钧)、张聿青(乃修)、余景和(听鸿)。
本书所收录的医案内容丰富,涉及临床各科,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各种疾病的证治,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水平,是中医临证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有许多临床大家,他们毕生忙于诊务, 无暇著述。他们的临床经验,多由其门人 及后学搜集整理为医案书籍出版,为我们 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这是中医治学的 真凭实据。这些医案凝结了医家十分宝贵 的心血,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和理论思维 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清代名医何鸿 舫的一页处方,东瀛人愿以高价收存。从 某种意义上说,医案比中医理论性著作的 价值更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读书不如 读案”。
–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医案数量相 当可观。中医医案是历代先贤同疾病作斗争 的经验总结。从先秦两汉伊始,迄今数千年, 医案记载越来越多。据统计,从有医案记载 开始至清代末年,累积医案达2万余则,清 末至近代,名医医案更是数以万计。从清代 中 叶 至 清 末 , 医 案 专 著 就 有 150 多 部 。 仅 《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两书,就收 集清以前名医佳案8000则。
第八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二)医案集中记载了活生生的救死扶 伤的临床事实
– 中国传统医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颇具经验 医学特色,而这一特点在医案中得以充分体 现。中医医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基础上的临床实践的产物,是任何人不可抹 杀、不可忽视、不得不承认的铁一般的事实。
第九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证, “屡屡吐,绝食者久矣”,邀请了日本医 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 “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 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盐山名医张锡纯 “一决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 氏说:“余有一策,试姑行之。”即用张 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 效忽显,数日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锡 纯技高一筹,使得“东西洋大夫”赞叹不 已,敬佩至极。
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四十页哦
医案医案3讲课资料(24页)

虚也 。
按:
钱 乙医案
• 病因病机分析: 此案本属肺中有热 , 因误用辛香走窜之药, 不仅药不中病 ,肺气更加上逆 ,且波及于脾 ,脾失健运, 形成肺实脾虚之证。
• 辩证分析: 本肺热而用辛香之药 ,肺气更逆而见嗽喘闷乱, 热蕴于里 ,肺阴受伤 ,故见饮水不止 , 引邪深入 ,伤及于 脾 , 则全不能食。
李杲医案
• 李杲(公元1180—— 1251年) ,字明之 , 晚号东垣老人 ,宋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 人 ,创“ 内伤脾胃 , 百病由生 ” 之说 , 为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 献 ,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临床 经验非常丰富 , 治疗独具特色 ,善用补脾胃 、升阳气 、泻阴 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 。对明清的内科学影响很大 , 如薛立斋、 汪石山 、李中梓 、张璐 、胡慎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张从正医案
• 百余日充肥 , 亲知见骇之 。呜呼! 粗工不知燥分四种: 燥 于外 , 则皮肤皱揭 ,燥于中 ,则精血枯涸 ,燥于上 ,则咽 鼻焦干 ,燥于下 , 则便溺结闭 。夫燥之为病 , 是阳明化也 , 水寒液少 , 故如此 。然可下之 , 当择之药之 。 巴豆可以下 寒 ,甘遂 、芫花可以下湿 , 大黄 、朴硝可以下燥 。《内经》 曰:“辛以润之 ,咸以软之 。 ”《周礼》 曰:“ 以滑养 窍。”
按:
李杲医案
• 大头天行 ,为感受风湿热毒而得 ,清热解毒乃其正治之法 ,但治疗 需因人而异 。平素正气本虚 ,或老人妇幼 ,罹患此疾 ,标证虽急 , 亦必得加入补中升阳之品 。此患者经屡下之后 , 正气必伤 , 故东垣 以少量人参 、陈皮 、甘草扶助正气 。升麻 、柴胡之用一举有三善: 一者引诸药直达病所; 二者诸药苦寒 ,升麻 、柴胡之发散 ,可防其 凝聚; 三者人之气机 ,肝升于左 ,肺降于右 ,脾胃为枢 ,而升麻入 肺 ,柴胡升肝 ,且升 、柴可助升发脾阳 , 资助正气抗邪 ,再以诸清 热解毒之主药攻之则效果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 料可靠的理论依据
案一 咳嗽
薛己医案
❖ 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苓、连、枳壳,胸满气喘, 清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余曰: “清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 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 不能生津也。”遂用六君、炮姜、肉果补脾,更用八味丸 以补土母而愈。 《内科摘要卷上·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证》
剂,病或愈乎?今用参、芪各6g 白术4.5g 归身2.4g
枳实、厚朴、甘草各1.5g 麦门冬3g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煎服一帖,上觉胸痞,下觉矢气。彼疑参芪使然。余曰:
非也。若参芪使然,只当胸痞,不当矢气。恐由脾胃过
虚,莫当枳朴之耗耶?它除枳朴,加陈皮1.8g。再服一
帖,顿觉胸痞宽,矢气除,精神爽恺,脉皆软缓不大,
案二 水肿
汪机医案
❖ 深塘黄崇贵,年三十余,病水肿,面光如胞,腹大如箕,脚肿 如槌,饮食减少。就居士诊之,脉浮缓而濡,两尺尤弱,曰:
“此得之酒色,宜补肾水。”家人骇曰:“水势如此,视者不
曰通利则曰渗泄,先生乃欲补之,水不益甚耶?”曰:经云:
水极似土,正此病也。水极者本病也,似土看虚象也。今用通
利渗泄而治其虚象,则下多亡阴,渗泄耗肾,是愈伤其本病而
孙一奎医案
❖ 孙一奎(公元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明代休宁(今安徽省技安县)人。
❖ 理论方面 提出命门相火为两肾之间的动气,以证明相火属右
增土湿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六
味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厚朴、陈皮、参、术,
煎服十余帖,肿遂减半,三十帖痊愈。
按:
汪机医案
本案患者面光如胞,腹大如箕,脚肿如槌, 表明水湿泛滥已遍上中下三焦,饮食亦减少,常 医治来,必当急治其标,故所经之医,或曰淡渗, 或曰通利,不足怪也。
按:
薛己医案
❖ 气滞血瘀,内生癥瘕,大至于四寸有余而闭阻经脉,致月经 衍期,有实邪在内,宜攻去之。但久病正气不支,先需调补
气血,午前以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再用六味地黄补肝肾之阴。
三月余,正气稍复,再施攻击,朝用芦荟丸以攻癥瘕,夕用
归脾汤补养血气,用逍遥散送服芦荟丸者,欲其行散速耳。
❖ 立斋治病,善用温补,即使用攻击之药,亦处处顾护正气。
❖ 兼取李东垣、朱丹溪两家之长,故成为新安医学派 大家之一。
❖ 医案来源:《石山医案》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一人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
手肘汗出尤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早来必泄。
初取其脉,浮软近快,两关脉乃略大。余曰:脾虚不
足也。被曰:己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
于参芪耶!余曰:膏则粘稠,难以行散故也,改用汤
案二 癥瘕
薛己医案
❖ 一妇内热作渴,饮食少思,腹内近左初如鸡卵,渐的四寸许,经 水三月一至,肢体消瘦,齿颊似疮,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此 肝脾郁结之证。外贴阿魏膏,午前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加味归 脾汤,两月许,肝火少退,脾土少健,仍予前汤送六味地黄丸, 午后又用逍遥散送归脾丸。又月余,日用芦荟丸,以大皂角、青 黛、芦荟、朱砂、麝香各3g,另以干虾蟆用皂角等分烧存性,同 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日一服,空腹以逍遥散下,日晡以归 脾汤下,喜其谨疾,调理年余而安。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
薛己医案
薛己医案
❖ 薛己(公元1488-1558年),字立斋,明代吴县人。己幼承家学,初为
疡医,后以内科驰名。
❖ 学术思想
脾肾并重
❖ 临床治疗
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与东垣相同 重视肾命,源自钱乙、王冰
❖ 留下大量的医案,为明代一大临床学家。
❖ 对后世的影响: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命门相火”说
李中梓创“先天本后天”论
按:
薛己医案
❖ 肺气壅实亦可见到咳嗽胸满,吐痰口干渴,故前医以顺气化
痰方药治之,不能取效的原因,在于对“清晨吐痰”这个关
键症状认识不清。大凡脾气亏虚,必然营卫生化不足,清晨
睡醒,阳气出表以司运动,相应人体内部阳气反显不足。痰
涎不得阳气温运,悉壅塞上泛,故清晨咳吐较重。口干渴,
亦非实热证所独见,脾气一虚,不能运化水湿,布散津液,
中医医案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松
第五讲 明代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 汪机医案 ❖ 薛己医案 ❖ 孙一奎医案 ❖ 王肯堂医案
汪机医案
❖ 汪机(公元1463-1539年),字省之,明代安徽祁 门人,号士朴,乡人尊称为石山居士。
朱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
汪机 卫有余,营不足
参芪 气血同调、阴阳俱补
汪机医案
就会口干作渴,水湿反而停聚,化生痰湿,所以口干和吐痰,
其症虽异,病理实一,故用六君加减而取效。
按:
薛己医案
❖ 案后提出八味丸补火生土的治则,可谓薛氏所独创。 ❖ 在明以前,补土之母的概念一般认为是补心火。因此,薛
氏是在许学士的刍议之后,以大量病案肯定这一治疗原则 的医家,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后来解决许多疑难病例很有 指导意义。
按:
汪机医案
❖ 汪氏诊治之高明,就在于他从患者脉象得到启示, 患者脉来浮濡而缓,两尺尤弱,知病本非脾虚不运, 乃因肾阴不足,阴虚水聚。此理后人多不理解,惟 方药中先生得其旨趣,治肝硬化腹水提出“阴虚水 蓄”之说,与汪氏本案之旨契合。
按:
汪机医案
❖ 患者由于贪于酒色,损及肾阴,阴损及阳,不能温化 水饮而导致水湿内停,脉现浮濡,肾阴阳俱虚,故两 尺俱弱。此时渗利则进一步伤阴,加重其虚;益气而 治不及肾,于事无补。故汪氏处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 肾阴,另用四物汤配伍黄柏、木通及人参、白术、陈 皮等益气健脾之品以治其本,肾气充盛则气化功能正 常,水液就会通利下行,诸症自然向愈。
亦不快矣。可见脾胃虚者,枳朴俱散,用为佐使,即有
参、芪、归、术为之君,尚不能制。然则医之用药,可
不慎裁!
按:
汪机医案
❖ 证属脾阳不足的虚病,脉浮软者,阳气不足之象,近快、两 关略大,说明患者有气虚之阴火,其病机与东垣所说“热中” 相似。前医以甘温补脾之参术膏治之,而痞满未除。汪氏以 为药膏粘滞,难以行散,故改用攻补兼施的汤剂,服药后, 痞满仍未除,一般会认为参、芪补之不当,而汪氏则从有 “矢气”一症中认定是方中有枳、朴,耗气太过所致。其人 脾胃过虚,只宜参、芪,终于一剂而取效。其运用参、芪 的经验,竟纯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