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学

中医医案学
❖ 兼取李东垣、朱丹溪两家之长,故成为新安医学派 大家之一。
❖ 医案来源:《石山医案》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一人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
手肘汗出尤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早来必泄。
初取其脉,浮软近快,两关脉乃略大。余曰:脾虚不
足也。被曰:己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
于参芪耶!余曰:膏则粘稠,难以行散故也,改用汤
增土湿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六
味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厚朴、陈皮、参、术,
煎服十余帖,肿遂减半,三十帖痊,腹大如箕,脚肿如槌, 表明水湿泛滥已遍上中下三焦,饮食亦减少,常 医治来,必当急治其标,故所经之医,或曰淡渗, 或曰通利,不足怪也。
薛己医案
薛己医案
❖ 薛己(公元1488-1558年),字立斋,明代吴县人。己幼承家学,初为
疡医,后以内科驰名。
❖ 学术思想
脾肾并重
❖ 临床治疗
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与东垣相同 重视肾命,源自钱乙、王冰
❖ 留下大量的医案,为明代一大临床学家。
❖ 对后世的影响: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命门相火”说
李中梓创“先天本后天”论
按:
汪机医案
❖ 汪氏诊治之高明,就在于他从患者脉象得到启示, 患者脉来浮濡而缓,两尺尤弱,知病本非脾虚不运, 乃因肾阴不足,阴虚水聚。此理后人多不理解,惟 方药中先生得其旨趣,治肝硬化腹水提出“阴虚水 蓄”之说,与汪氏本案之旨契合。
按:
汪机医案
❖ 患者由于贪于酒色,损及肾阴,阴损及阳,不能温化 水饮而导致水湿内停,脉现浮濡,肾阴阳俱虚,故两 尺俱弱。此时渗利则进一步伤阴,加重其虚;益气而 治不及肾,于事无补。故汪氏处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 肾阴,另用四物汤配伍黄柏、木通及人参、白术、陈 皮等益气健脾之品以治其本,肾气充盛则气化功能正 常,水液就会通利下行,诸症自然向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中医医案学()(精)

中医医案学()(精)

第二十一页,共82页。
4.叶氏补脾胃(píwèi)分脾阳胃阴之说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 华岫云为其脾胃门作按语云:“纳食主胃,运化主 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 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 后世医家由此总结出脾六喜六恶:喜燥恶湿,喜温 恶寒,喜升恶降,喜甘恶苦,喜运恶滞,喜补恶攻, 而胃则反之。这完全是从叶氏医案的学习中得出(dé chū)的结论。
❖ 若上下交损,下虚上盛当取诸中焦。 ❖ 如某案:“神送。”
第六页,共82页。
1.叶氏治虚损(xū sǔn)从三焦 立论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 若下焦虚损,又当补下兼治其中。分填补精血,补益精气, 滋阴清热,益火生土等不同治法。叶氏善用血肉(xuèròu) 有情之品填补精血。
第二十五页,共82页。
❖ 《洄溪医案》属追忆式医案,全书以治验教人认识医学 (yīxué),掌握医学(yīxué)的理论,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故 可以将《洄溪医案》看作是一部通过医案进行医学(yīxué)思 想、医学(yīxué)规范、治学方法教育的通俗读物。
❖ 徐氏医案重在说理,故具体的诊疗细节往往略而不详。案中 仅载治法、方名或主药数味,此为特点。
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dài mài)
为之约束,维、跷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统摄,月事方
能按期而行。故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脏腑之血,
皆归冲脉。
第十四页,共82页。
3.叶氏调经(tiáojīng)带用调补奇经 之法
《临证指南医案(yī àn)》
❖叶氏调理奇经八脉总不离补气养血,补益肝肾, 调理脾胃。 ❖叶氏非侈言八脉理论而脱离实际治疗(zhìliáo)者, 他倡言调补奇经,完全是以临床为依据的。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麦门冬汤医案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麦门冬汤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麦门冬汤柔方。
桑叶(一钱) 玉竹(五钱) 南沙参(一 钱) 生甘草(五分) 甜水梨皮(二两)
又 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 先进清肺。
杏仁 花粉 苏子 象贝 山栀 橘红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金匮麦门冬汤。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麦门冬汤医案
某 着右卧眠。喘咳更甚。遇劳 动阳。痰必带血。经年久嗽。 三焦皆病。
麦门冬汤。 《临证指南医案 吐血》
麦门冬汤医案
某 风温客邪化热。劫烁胃津。 喉间燥痒。呛咳。用清养胃阴。 是土旺生金意。
金匮麦门冬汤。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桑叶 甜杏仁 大沙参 生甘草 玉竹 青蔗浆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麦门冬汤医案
毛 上年夏秋病伤。冬季不得复 元。是春令地气阳升。寒热咳嗽。 乃阴弱体质。不耐升泄所致。徒 谓风伤。是不知阴阳之义。
北参 炒麦冬 炙甘草 白粳米 南枣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麦门冬汤医案
某(二六)病后咳呛。当清养 肺胃之阴。
麦门冬汤医案
钱 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动必息 鸣如喘。诊脉左搏数。右小数。自觉 内火燔燎。乃五液内耗。阳少制伏。 非实火也。常以琼玉膏滋水益气。暂 用汤药。总以勿损胃为上。治嗽肺药。 谅无益于体病。
北沙参 白扁豆 炒麦冬 茯神 川 石斛 花粉
《临证指南医案 咳嗽》
麦门冬汤医案
杨(二四)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 冬月温暖。真气少藏。其少阴肾脏。先已习习风 生。乃阳动之化。不以育阴驱热以却温气。泛泛 乎辛散。为暴感风寒之治。过辛泄肺。肺气散。 斯咳不已。苦味沉降。胃口戕。而肾关伤。致食 减气怯。行动数武。气欲喘急。封藏纳固之司渐 失。内损显然。非见病攻病矣。静养百日。犹冀 其安。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最新医案六则ppt课件

最新医案六则ppt课件
辟:闭阻。 宛:通“郁”,郁 结。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
❖ 喘证 徐 喘急 郁火——茱连丸泻火降逆

徐妻 喘逆 肝郁——逍遥散疏肝理气
❖ 便血
❖ 徐 赤白痢 虚寒夹湿——参术姜桂/感應 丸 /八味湯 健脾通阳,导滞固涩
❖ 徐妻 便血 气虚不摄血 ——补中益气汤加
黑薑
温补脾阳,升阳益气
同病异治
返回主页
血不止,服補中黑薑立斷,不再劑。
種種奇妙,未易殫述。噫!先生隔
垣見人,何必飲上池水哉?聞之善
矢:通“誓”。 贈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諼者亦以言。 不肖侏儒未足爲先生重,竊以識明
识:通“誌”,记。 德云爾。
赵献可高明的医术
四明弟子徐陽泰頓首書狀。
(五)
沈明生治孫子南媳,賦質瘦薄,
脈息遲微,春末患吐红。以爲脾虛
返回主页 返回
第二则 选自《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上》 《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普济本事方》 或《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撰。书中按病 类分为23类。收载证治方剂及针灸法,选方约 300余首,方末附作者的验案及论述。
返回主页 返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 引伸为烦躁 / 烦闷。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返回主页
是:确实。
促:缩短。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中医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它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中,医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和学习工具。

通过研究医案,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疗法的实践应用,深化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

下面是几个老中医的医案讲解,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例一:痰多嗽喘某女,56岁,体质偏寒,平素容易痰多咳嗽。

前日突发咳嗽,痰多,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喘息。

她前往医院进行了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她前往一家中医诊所就诊,在中医师的治疗下,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中医师使用咳喘平方加减加料法,给予了咳喘平剂加减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每日两剂,连服7日。

同时,医师还指导她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油腻及寒凉食品。

分析:此案属于中医学上的痰热、气阻、肺虚咳喘症,治疗时应注意清热化痰、行气化痰、益肺化痰等方面。

咳喘平方是一种适用于痰热壅肺、呼吸困难的方剂,方中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可帮助化痰止咳、行气舒肺、益气固本。

同时,注意调节饮食,可以有效地协助治疗,加速康复。

例二:肩臂疼痛某男,42岁,平时工作较为繁忙,经常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近日突然出现肩臂疼痛。

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且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他前往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肩周炎,但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他听说了一位老中医,就前往寻求帮助。

该老中医通过诊察,认为此案是“风寒湿气”侵袭所致。

医师采用外用药物加内服药物的治疗方式,给予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连续治疗两周,逐渐缓解。

分析:此案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医学上的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常见于劳动过度、体质过敏或感受寒湿等原因引起。

中医在治疗肩周炎时,通常采用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此案中,医师采用了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名老中医医案.doc

名老中医医案.doc

名老中医医案巧用麻黄治疗煤气中毒刘某,男,44岁。

1980年孟冬煤气中毒,其亲属发现时已昏迷不醒,手撒遗尿,呼之不应。

急送某医院抢救后苏醒。

醒后头晕头痛,胸中闷窒,烦躁不安,恶心欲吐,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

翌日晨起,诸症不减,邀余诊治。

舌苔白腻,脉沉弦有力。

辨证为余毒内伏,神明受扰。

治宜宣通气血,祛毒外出。

乃试投麻黄汤,处方:麻黄、生甘草各15g,桂枝、苦杏仁各10g,服药1剂,通体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

按:煤气余毒内伏,须有外出之路。

麻黄发汗利水,宣通气血,驱散毒邪。

徐大椿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

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邪毒内伏,使阳气内郁。

桂枝通经脉,助心阳,阳气伸展则邪无所居;苦杏仁调畅气机;生甘草泻火解毒。

纵观全方,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毒素排出之功用。

杜达权老中医冬温变症治验举隅先父杜达权是广东省东莞市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复杂多变的病证,辨证准确,用药精到,疗效显著,现录冬温变症验案1则,供同道参考。

张某,男,51岁。

因冬季下乡采购时发病,初起即高热烦渴,头痛如劈。

病经1周,前医皆称冬温时邪,遂苦寒迭进,然不但无效,反日益加剧。

后延先父诊治。

诊见:全身发热如烙,头痛剧烈,面色泛红,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但重按时乏力。

患者精神亢奋,躁扰不宁,呻吟枕席,尤其烦渴引饮,且喜热饮,1昼夜饮水达10壶。

近3昼夜未有片时安睡,日夜除渴饮外,一切食物均不欲下咽,大便4天未解,小便色黄,且时要冷水浇头部,或以玉石瓷枕等按摩头部方舒。

查前医所处方药,有凉膈散、白虎汤、承气汤、竹叶石膏汤、龙胆泻肝汤等,多为苦寒清火之剂,服后无效。

根据症状表现,似属阳热现象,而细思其脉虽洪大,但重按乏力,当是实中寓虚;且过服苦寒劫夺,反致龙雷火炽,奔腾上越,已变生坏证,与冬温本证截然不同,且渴喜热饮,服凉药而火愈炽,与王太璞所云: “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相近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发热,以人参佐之。
❖ ④石膏善清头面、咽喉之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结合相关论著
❖ ⑤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寒凉之性,不致下
浸滑泄。
❖ ⑥石膏宜生用,不可煅用(煅石膏只适于金疮),
煅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容易敛邪。
❖ ⑦石膏质甚重,少用无效,必用一两以上方可去
热。
❖ ⑧煎服法:将生石膏煎汤去滓,再入余药煎服。
❖ 这样的病案,如果不读东垣的脾胃内伤论,不了解脾胃气虚,
导致湿气下流,导致阴火上冲,导致内伤发热,那就很难了解 其中之真谛。
(2)结合与本案有关的论著读
结合相关论著
❖ 张锡纯医案中善用石膏:
❖ 善用石膏治疗温热、发疹、痄腮等病;
❖ 善用其调治杂病,如:用大量生石膏治毛印棠痰饮,治于某 外感喘促,治袁简斋疟疾,治郭玉堂脑漏(鼻渊),治王荷 轩痢疾,治刘锡五腹痛三年不愈,治马叟痔疮,治吕氏幼童 眼疾等。
第二讲 学习医案的视点
主要内容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 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 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1. 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1)什么是医案类书
❖ 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
集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 而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
(2)几部好的医案类书
结合相关论著
❖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一文,将石膏的药效、 证治、用法讲得清晰明白,再参阅其他医家运用石膏之 案来读,则知张氏用石膏之功力,有如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 明代金师愚治斑疹,专以石膏清胃热; ❖ 清代徐灵胎用清润药加石膏治朱宗臣阳痿; ❖ 吴鞠通医案中有用石膏八两配方治何叟手足拘挛。
结合相关论著
❖ 张景岳医案:
❖ 治一70衰翁,伤寒后体虚难以发汗,与温补药十 余日,忽然寒慄特甚,但战后半日,不能作汗, 景岳嘱用六味回阳饮(附子、人参、炮姜、归身、 熟地、炙甘草),服药后大汗半日,以致身冷如 脱,鼻息几无,而浸汗不收,患家告急,景岳嘱 再服原方,众皆恐惧,认为一服尚且大汗不堪, 怎能再服?景岳急令煎服,果然再进而愈。
医案类书
❖《名医类案》12卷,明代江瓘(字民莹)所辑,
是现存最早的医案类书。
❖《续名医类案》36卷,清代魏之璓(字玉璜)辑。
是现存篇幅最为浩博的一部医案类书。
(以上二书几乎将清·乾隆年以前的医案囊括无遗。)
医案类书
❖ 《古今医案按》10卷,清·俞震所辑。该书将《名医类案》的 内容加以补充,并去粗取精,选案千余则。
很清晰的认识了。
❖ 汪氏用参、芪于临证达到如此纯熟的程度,当然也就是 其对“营卫论”、“参芪论”最好的印证。
❖ 汪氏既学东垣,又宗丹溪,后世称他为“新安医学派”
的创始者,也确是名实相符。
联系学术思想
东垣的病案:
❖ 每案的组方皆具有两个特点: ❖ 一是药方基本以四类药组成,即补脾胃、升阳气、泻火
热、治兼证; ❖ 一是处方药味众多,而药量极轻,配合严密。
❖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何廉臣所编,1938年出版,搜集 民国时期全国名医67家医案371则。
❖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一册,余瀛鳌、高益民编著。1983年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大致包括1911~1980年全国名医135家 的医案436则。
❖ 《经方实验录》3卷,姜佐景编,1937年出版。该书为姜氏录其 老师——近代著名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之验案。
无限可分的。人身之气属阳,而气分为卫气和营气,卫气属 阳中之阳,营气属阳中之阴,还可以继续分,营气之中的阳 即是气,营气之中的阴就是血。 ❖ 汪氏本人是推崇朱丹溪的学者,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 ❖ 据此,阳常有余即卫气常剽疾滑利,不可常补之。而阴常不 足即营气常不足,需要补充。那么补阴即补营,即兼补气血, 这一推理便成立了。
❖ 治一小儿,常欲用手捂住阴囊,辨证属上焦之阳气不降, 肝肾之阴气不升,上下阻隔,治取其中,仍以参芪为主, 调理脾胃而获效。
联系学术思想
❖ 为何石山双补气血,调理阴阳,升降上下 皆以补气药参芪取效呢?这就必须对汪氏 的“营卫论”、“参芪论”这一独特的学 术见解有深刻的认识:
联系学术思想
❖ “营卫论”认为: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体的阴阳是
❖ 《中国医药汇海》“医案部”,蔡陆仙编。
医案类书
(3)怎样读好医案类书
❖ 医案类书大多以证类案,案后多有评说。一证完结,
又有对该证所选诸案的综合分析,认真阅读这些按语评 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案本身进行反 复思考,对于医案研究,可以事半功倍。
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
联系学术思想
(1)联系医家的学术思想读
下元。汪绮石的《理虚元鉴》认识更为深刻,指出“人 参大补元气,冲和粹美,不偏不倚,故在阴补阴,在阳 补阳,能温能清,可升可降,三焦并治,五脏咸调。” 而人参与黄芪配伍更加强了这一作用,“人参之补迅而
虚,黄芪之补重而实。”可见参、芪配伍,药性一快一
慢,一迅一久,相须相依,增强药效。
联系学术思想
❖ 至此,对于《石山医案》中,几乎案案用参、芪,便有
❖ 读好医案,能提高我们对医家新理论的理解程 度。
❖ 熟悉古今各家的主要学术见解,亦能帮助我们 加深对具体一案的认识程度。
《石山医案》
Hale Waihona Puke 联系学术思想❖明·汪机(字省之,乡人尊称为石山居士)
❖ 治一孺人腹疼数年不愈,体内气血俱虚,竟以一味独参治 愈,自注云:气血俱虚,故用独参。
❖ 治一男子遗精消瘦,属阴虚无疑,症状有足寒身冷,是阳 虚之验,如此阴阳俱虚,石山亦用参芪之属调补而愈。
❖ 想要入细地掌握这些病案之中运用石膏的经验,则必须仔细
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结合相关论著
❖ ①《神农本草经》认为石膏性微寒,原非大寒,
其苦寒之性远不如黄连、黄柏。
❖ ②石膏宜于产乳,其性纯良可知,故可多用于
产后温病。
❖ ③石膏善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虚人外
联系学术思想
❖ 既要双补气血,就必须有一种本身兼俱双补特性
的最佳选择药物,这就是参、芪。 ❖ “参芪论” 认为:参、芪性温可以补气,补气
就可助阳,参、芪味甘可以补血,补血就能益阴, 那么参、芪就不单是补气药了,而是气血双补, 阴阳咸调,补益脾胃,斡旋中焦的良药。
联系学术思想
❖ 再参考其它学者对于参、芪的论述,如张元素指出,参、 芪皆可升可降,配清轻之品上至巅顶,配沉浊之品直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