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谈中国诗》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

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也许。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化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绽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殊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专心揣摩体会。
●教具预备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同学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动性等)假如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诞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高校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高校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高校讨论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高校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高校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讨论所讨论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讨论所讨论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讨论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果。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认识中国著名的古代和现代诗人,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3.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4. 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中国诗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讲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简要讲解中国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韵律的要求、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介绍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古代中国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4: 介绍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如北岛、余光中和顾城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5: 欣赏经典诗歌作品(15分钟)选择几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6: 课堂互动讨论(10分钟)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分享欣赏诗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选集。
3. 绘画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相关诗歌和诗人的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诗歌,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举办中国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教师招聘备考:语文教案《谈中国诗》

内蒙教师招聘备考:语文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句,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三、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归纳法,启发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法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教学方式:诵读法)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二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谈中国诗》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解读诗词的能力。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梳理文章内容,学会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2.准确归纳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3.通过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从段落内容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思想及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文化随笔语言上的魅力。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婉约诗派有它的韵味,豪放诗派也有自己的风采;诗风有沉郁的,也有轻松惬意的;有充满愁思的,也有欢快愉悦的;有悠然自得的,也有积极昂扬的。
一说起诗,就有说不完的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钱钟书走进中国诗,去了解一下中国诗和外国诗有什么异同。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走进作者——钱钟书? 1.选择几名同学介绍作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检查预习)学生1: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学生2:介绍生平······学生3: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学生4: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学生5:钱老语言幽默。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 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阅读文化随笔的基础)教师提问:本文讲了与中国诗相关的哪些信息?(1)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整合信息。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樊明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
然而当这些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大家是否想过他们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谈中国诗》高中语文
一、课题《谈中国诗》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句,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六、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归纳法,启发法,讲授法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教学方式:诵读法)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二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方式:启发法、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方式: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四)、拓展延伸
比较舒婷《致橡树》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明确:《致橡树》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裴多菲向自己爱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烈而真诚的爱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
九、课文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如果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引起大家对钱钟书的关注。
读一读他的文章,学学他的为人,再能够运用比较和比喻说理的方法,那么这一课就非常成功。
十、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十一、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中国诗的特点:
1.诗的发展-有史诗(早熟)
2.诗的篇幅-简短
3.诗的韵味-暗示
4.诗的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诗的内容-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十二、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