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4)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医案——失眠(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头穴配合间谷穴治疗失眠病案:赵某,男,51岁,2010年5月2日。
主诉:失眠1个月余,加重3天病史:患者平素健康,于1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症状,入睡困难、睡则易醒、醒后不易复睡,同时伴有心胸烦闷、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消极,倦怠乏力,曾服用艾司唑仑等药物以助睡眠。
症状反复无明显缓解。
3天前失眠症状加重,有时甚至整夜不能入睡,且开始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初诊:血压125/75mmHg,心率100次/分,精神恍惚,意识淡漠,表情痛苦,情绪低落,倦怠乏力,不欲饮食,胸闷气短,心悸健忘,善惊不寐,舌暗红,苔少,脉涩。
康复评定示:阿森斯(AIS)评分16分,存在严重睡眠障碍。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审机:情志不遂,心神难安故夜不能寐。
治法:理气安神,清心定志。
取穴:头穴额区,配间谷穴。
按照头穴丛刺针法长留针6-8小时;间谷穴拳手立位,针深寸半。
二诊:5月5日。
按此治疗方法治疗3日,患者言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一次治疗见效,近3天睡眠时间能达到4小时,精神状态略有提升。
三诊:5月9日。
按此治疗方法治疗一周后,患者睡眠时间已能达到7小时,精神状态良好,情绪愉悦,再次评定示阿森斯(AIS)评分4分,已近无睡眠障碍,嘱巩固治疗一周,后患者满意出院随访中闻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因遇事处理劳伤心神,而至失眠,日久伤及气血致气血不足,瘀血内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加重,忧思过度而伤脾,影响脾胃消化出现食欲下降,胃脘不适,气血生化减少,不足营养四肢而见四肢乏力,周身酸软。
舌暗红,脉涩乃为血瘀之象。
于氏头穴额区包含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
神庭、本神本身就具有镇静安神之力,为治疗不寐之要穴,曲差亦有祛风之功。
其直下为额叶前部,而额叶联合区正位于额叶前部,为Brodmann分区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故治疗作用主要应用于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中医医案——席汉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养血、补肾壮阳治疗席汉综合征病案:杨某,女,31岁。
初诊:1978年8月2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两年半前曾因产后大出血休克,住院一月余,遂现乳房萎缩、月经闭止、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症。
近两月来毛发脱落甚多。
诊查:北京某医院检查:子宫轻度萎缩,阴道分泌物少。
尿化验:17-羟类固醇15.6μmol/24h,17-酮类固醇21μmol/24h。
西医诊断为席汉综合征。
舌质淡胖,舌苔少脉象细,双尺脉无力。
辨证:气血双亏,肾气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壮阳。
处方:当归9g 川芎3g 熟地黄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五味子10g 仙茅12g 仙灵脾15g 淮牛膝12g 白术12g 女贞子9g炙黄芪9g 沙苑子9g 山萸肉12g水煎服,10剂。
二诊:1978年9月2日。
服药后精神好转,食纳稍增,仍畏寒肢冷。
两足挛急,舌脉同前。
宗前法,于方中加党参10g、炙黄芪20g、肉苁蓉15g、制附子10g。
1水煎服,20剂。
三诊:1978年9月23日。
服上方药20剂后,恶寒、肢冷、脚挛症除。
月事已潮,然量甚少;毛发脱落之势已控,阴道稍润,欲心渐萌。
脉细尺弱。
上方去附子,继服10剂。
四诊:1978年10月22日。
患者来述,已无疲乏倦怠感,性欲正常,月经来潮,量可而淡,脱落之毛发处(头发、阴毛、腋毛)已有新茸萌出之状,且体重增加,精神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已上班工作。
复查尿17-羟类固醇19.6μmol/24h,17-酮类固醇35μmol/24h,妇科检查(-),符合临床治愈标准。
为巩固疗效,再以上方药加大五倍量,共研为粉,制蜜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
半年后再度随访,患者康复如常人。
按语本例系由产后元气已虚,且大出血,致精血亏损。
产后阴分一伤,八脉自失其养。
冲为血海,连于胞宫,任督之脉又系养于胞宫,胞宫失于濡养则月事闭止不行。
中医医案学完整版本

❖ ④石膏善清头面、咽喉之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结合相关论著
❖ ⑤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寒凉之性,不致下
浸滑泄。
❖ ⑥石膏宜生用,不可煅用(煅石膏只适于金疮),
煅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容易敛邪。
❖ ⑦石膏质甚重,少用无效,必用一两以上方可去
热。
❖ ⑧煎服法:将生石膏煎汤去滓,再入余药煎服。
❖ 这样的病案,如果不读东垣的脾胃内伤论,不了解脾胃气虚,
导致湿气下流,导致阴火上冲,导致内伤发热,那就很难了解 其中之真谛。
(2)结合与本案有关的论著读
结合相关论著
❖ 张锡纯医案中善用石膏:
❖ 善用石膏治疗温热、发疹、痄腮等病;
❖ 善用其调治杂病,如:用大量生石膏治毛印棠痰饮,治于某 外感喘促,治袁简斋疟疾,治郭玉堂脑漏(鼻渊),治王荷 轩痢疾,治刘锡五腹痛三年不愈,治马叟痔疮,治吕氏幼童 眼疾等。
第二讲 学习医案的视点
主要内容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 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 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1. 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1)什么是医案类书
❖ 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
集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 而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
(2)几部好的医案类书
结合相关论著
❖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一文,将石膏的药效、 证治、用法讲得清晰明白,再参阅其他医家运用石膏之 案来读,则知张氏用石膏之功力,有如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 明代金师愚治斑疹,专以石膏清胃热; ❖ 清代徐灵胎用清润药加石膏治朱宗臣阳痿; ❖ 吴鞠通医案中有用石膏八两配方治何叟手足拘挛。
中医医案——水肿(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阳化气利水法治愈水肿六例病案一:熊某,女,30岁。
初诊:1963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久患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怯寒,口淡不思饮食,有时怔忡心悸而气上冲咽喉,夜寐不安。
诊查:脉稍弦而按之弱。
近因感冒,头项强痛。
治法:投以麻黄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五钱炙甘草五钱干浮萍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日行七八次,浮肿显著减退。
再进药1剂,浮肿消退十之七八,头项强痛亦除。
又进药4剂,浮肿基本消失,怔忡心悸大减,夜寐已安,胃纳亦开,脉已不弦,但仍怯寒。
守方加重炙甘草为一两,更加桂枝三钱,党参五钱,红枣一两。
又服药3剂,病乃基本痊愈。
最后仍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涂某,女,55岁。
初诊:1964年3月4日。
诊查:喘咳,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纳减,神疲。
治法:投以射干麻黄汤。
服药6剂,喘咳渐平,食增神旺,但浮肿依然。
二诊:改投麻黄附子汤。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三钱甘草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浮肿迅速消退。
按语熊案症见浮肿尿少,伴怯寒,头痛项强,口淡不思饮食,脉稍弦而按之弱,显属阴水寒湿伤阳、表里同病之证,故采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加浮萍(亦为行皮肤之水以利尿消肿的良药)获得良效。
但从涂案来看,麻黄附子汤不加浮萍亦当有效。
又从熊案因怔忡心悸重用炙甘草(初用五钱,继用一两),并未妨碍消肿而且小便量大增来看,可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单味甘草所含甘草次酸,有促进水、钠潴留而引起水肿的副作用,并不能代表甘草复方的功能。
有人认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由于方中麻黄用量倍于甘草,利尿消肿作用占主导地位,所以有效;反之,如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就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可能加重水肿。
这种认识也与熊案方中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先是加1倍,后是加2倍)而获得利尿消肿良效的实践经验不相符合。
当然不应因此而否定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但是,仍然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即凡水肿病证,如果没有必须用甘草的确证,就应该严加禁止,以杜后患。
中医 医案

中医医案
医案1:
患者:李XX,女性,32岁。
主诉:月经不调。
病史:患者经常出现月经推迟、经量少、色淡、小腹胀痛等症状,且经常伴随腰酸乏力、神疲乏力、失眠等不适感。
中医诊断:肾气不足、气血不调。
治疗方案:补肾益气,调理气血。
处方:黄精30克,淮山30克,党参2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黄芪15克,川芎6克,益母草10克,陈皮6克,苍术10克,慈姑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2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2个月的服药治疗,患者的月经恢复了正常,不再出现延迟和不适症状,同时腰酸乏力、神疲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案2:
患者:张XX,男性,45岁。
主诉:失眠多梦。
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夜间难以入睡,常常持续数小时仍无法入眠,同时还伴随多梦、醒后体力疲惫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脾不足、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养心安神,祛痰止咳。
处方:夜交藤2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茯苓20克,
泽泻10克,木香6克,延胡索10克,青皮6克,白附子3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晚服用1剂,连续服用1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睡眠情况明显改善,能够快速入睡,并且多梦现象也明显减少。
同时醒后精力恢复良好,不再感觉疲惫。
中医医案——崩漏(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心脾益肝肾法治愈崩漏病案:丛某,女,25岁,未婚。
初诊:1976年2月23日。
主诉及病史:末次月经1月28日来潮,5天净,量色正常;净后3天,阴道淋沥出血,量少色褐,至今17天未止。
主诉春节劳累失眠引起,余均正常。
诊查:舌苔中剥尖刺,脉象细弦。
辨证:病属劳伤心脾,冲任不固。
治法:治以补心脾,固冲任。
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玉竹12g 阿胶珠12g 生白芍12g 麦冬9g 夜交藤12g 五倍子3g 侧柏炭12g 6剂二诊:3月4日。
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于2月26日得止,后又出血一天,现无不适。
舌苔薄腻、边尖刺,两边略有齿痕,脉象细弦。
治以补心益肾。
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玉竹12g 地黄15g 生白芍12g 阿胶珠12g 生牡蛎15g 麦冬9g 侧柏叶12g 6剂三诊:4月5日。
阴道出血净后1周,月经于3月4日又来潮,5天净,量中等,色正常,下腹隐痛。
月经净后7天,阴道1又淋沥出血,9天始净,现小便频数,余均正常。
舌根黄腻、中剥边尖刺,脉象细弦。
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山药12g 制香附6g 黄芩6g 地黄12g 白芍9g 阿胶珠12g 麦冬9g 覆盆子9g 6剂四诊:4月15日。
此次月经延期9天,于4月13日来潮,今日行经第3天,量中等,于4月5日感受外邪,至今未愈。
舌苔薄白、边尖刺,脉细微浮。
治当先祛风热,兼顾冲任。
处方:桑叶9g 薄荷3g 荆芥6g 生甘草6g 桔梗6g 杏仁12g 丹皮9g 橘皮6g 益母草12g 6剂按语此例属于漏证,病属劳伤心脾;心主血,脾统血,心脾受伤,失其主宰统摄之权,以致月经淋沥不止,故治法以补益心脾为主,兼固冲任。
继后症状,有下腹隐痛、小溲频数,此系血不养肝;肝不敛气,则下腹隐痛,肾虚则封藏不固,于是小溲频数;故治法以补心脾,益肝肾。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1.医案五则概述2.医案一:咳嗽病案3.医案二:胃痛病案4.医案三:糖尿病病案5.医案四:高血压病案6.医案五:失眠病案7.结语正文【医案五则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五则中医医案,包括咳嗽、胃痛、糖尿病、高血压和失眠五种病症。
通过对每个病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中医对于疾病认识的独特视角。
【医案一:咳嗽病案】患者,男,45 岁。
主诉:咳嗽一月有余,痰多且稀。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为风寒咳嗽。
治疗方法为:采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
【医案二:胃痛病案】患者,女,38 岁。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饥饿时痛甚。
诊断为胃寒痛。
治疗方法为:采用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中药方剂,服药两周后症状消失。
【医案三:糖尿病病案】患者,男,52 岁。
主诉:口渴、多尿、乏力。
诊断为糖尿病。
治疗方法为:采用清热利湿、养阴润燥的中药方剂,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三个月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
【医案四:高血压病案】患者,女,49 岁。
主诉:头痛、眩晕、失眠。
诊断为高血压。
治疗方法为:采用平肝潜阳、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服药一个月后血压逐渐平稳。
【医案五:失眠病案】患者,女,35 岁。
主诉:失眠多梦,神疲乏力。
诊断为心脾两虚型失眠。
治疗方法为:采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的中药方剂,服药三周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结语】通过以上五则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之处。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辨证论治,运用天然草药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 松
第四讲 宋金元 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钱乙医案 李杲医案 张从正医案 朱震亨医案
钱乙医案
钱乙(公元1032 1113年 1032- 字仲阳,宋代郓州东平人( 钱乙( 公元 1032- 1113 年 ) , 字仲阳, 宋代郓州东平人( 今 山东东平县人)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 山东东平县人 ) ,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 每 儿科疾患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善于治疗小儿吐泻惊风, 泻青丸、泻黄散、 善于治疗小儿 吐泻惊风,泻青丸、 泻黄散、 泻白散等为其所 吐泻惊风 创之方。 创之方。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 小儿药证 19 直决》之中。 直决》之中。 医案来源: 小儿药证直决》 医案来源:《小儿药证直决》
案二 肺热咳嗽案
钱乙医案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 东都张氏孙九岁 , 病肺热。 他医以犀 、 珠 、 龙 、麝 、 生 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 牛黄治之 ,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闷乱 , 饮水不止, 全不 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 能食。 钱氏用使君子圆、 益黄散。 张曰: 本有热, 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 又行温药 ?他医用凉药攻之 , 一月尚无效。 钱曰: 凉药 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 久则寒不能食 , 小儿虚不能食, 当补脾 , 候饮食如故, 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 即泻肺经 ,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 , 其子欲饮食, 钱 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 以泻白散泻其肺 , 遂愈。张曰 : 何以不虚? 钱曰: 先实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李杲医案
李杲(公元1180——1251 1180——1251年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人。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 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为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对明清的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胡慎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及《脾胃论》二书中。 脾胃论》二书中。 医案来源:《兰室秘藏》 医案来源: 兰室秘藏》
钱乙医案
按: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若投以清肺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珠、龙、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诛伐无辜,反 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 诛伐无辜, 凉镇香窜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脾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益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案一 潮热惊搐案
钱乙医案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有风。何身热微温? 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 搐则目斜。 有风。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曰:搐则目斜。何肢 冷厥必内热。 何喘? 搐之甚也。 何以治之? 冷?曰:冷厥必内热。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搐惊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为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后九日平愈。 后九日平愈。
按:
钱乙医案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潮热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 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 喘,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故钱氏断为肝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先补脾肺之 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 虚;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而收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麻木为风,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麻木为风 , 三尺之童 ,皆以为然 , 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 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久坐而起 , 亦有麻木 , 如绳缚之久 , 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为风邪,乃气不行。 良久则自已 。 以此验之 , 非为风邪 , 乃气不行。 主治之当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 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 动于中为麻木也 ,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 。 时痰嗽者 , 秋凉 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 在外在上而作也 ,当以温剂实其皮毛 。 身重脉缓者 , 湿气 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 伏匿而作也 。 时见躁作 , 当升阳助气益血, 微泻阴火与湿,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 李正臣夫人病, 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按之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 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 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 便如常。 便如常。
案二 大头瘟案
李杲医案
遂用芩连各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元参6 连翘、板蓝根、 遂用芩连各 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 ; 元参 6 g, 连翘 、 板蓝根 、 15 马勃、鼠粘子各3 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 马勃、鼠粘子各3g,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7g, 清痰利隔;甘草6 以缓之,桔梗0 以载之, 清痰利隔;甘草6g以缓之,桔梗0.3g以载之,则诸药浮而不 升麻0 升气于右,柴胡0 升气于左。 沉;升麻0.7g,升气于右,柴胡0.5g,升气于左。清阳升于 高巅,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经曰: 邪之所凑, 高巅 ,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 经曰 :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 用人参6 以补虚,再佐陈皮6 以利其壅滞之气, 虚。”用人参6g以补虚,再佐陈皮6g以利其壅滞之气,名普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柴 胡以上各3 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胡以上各3g,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以上各4 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 白芍药、 以上各4.5g,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g,白芍药、人 参以上各9 佛耳草、炙甘草以上各12 12g 黄芪6 呚咀, 参以上各 9 g , 佛耳草 、 炙甘草以上各 12 g , 黄芪 6 g 。 呚咀 , 每服15g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15
李杲医案
案二 大头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