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专题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 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西方生产方式、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传入 (主要) •政治运动及政府推动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 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等。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设施的兴起。
探究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四:1949---2008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突飞猛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的不断传入 •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
探究二:了解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 方便了人们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近代化进程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消极: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1949---2008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断发 ⑴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⑵辛亥革命前后,“断发”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⑶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终于革除。 2.不缠足运动 ⑴背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⑵维新派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⑶特点:广大农村缠足依然存在。 3.婚姻 ⑴近代倡导婚姻自由。但局限在城市,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⑵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废包办婚姻,实行新的婚姻制度。 4.礼仪的革新 ⑴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⑵民国时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 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⑶婚葬礼也发生变化。西方简洁、文明的婚葬礼出现在中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原: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原: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1、物质生活(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20世纪下半叶: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特点: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食:①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江苏)。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①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2、社会习俗(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
,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
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3.(2014·高考安徽卷)1912年4月22日《申报》 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 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 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 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1932年 报(国际间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
山、柏林、巴黎、西贡等地)业务
(2)电话的发展
时间段 1882年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
继续增加
20C80S后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 截止2003年 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考点3:传媒之“变”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独立自主 政治挂帅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探讨: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 1.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 2.近代服饰的变化同中国社会政治和社会思 潮的变化密切相关。
• 3.近代中西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不同文 化的激烈对抗和融合。
新思想不断传入,思想解放
运动推动思想观念转变;
“ 变 “变”的表现
科学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 高(引进→自研);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
“变”的特点
外因:影响(中西文化的碰撞);
全球化趋势的促进。
“变”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时代的产物,是一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满 汉 全 席
各式西餐
西餐
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 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 的色、香、味是次一等。
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 境、餐具、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自主学习:
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
南菜为代表。皖南菜源于古徽州府,即今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黄山 脚下歙县一带;沿江菜系指合肥、芜湖、安庆一带的地方菜;而沿 淮菜则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构成。三支徽菜各有千秋, 丰富多彩。但归纳起来,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 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 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 火、小火烹调。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 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 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 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 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返回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 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物 质 生 活 和 习 俗 变 迁
课程标准
自 主 导 学
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 生活新风尚 历史感悟
合作探究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返回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 食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住 传统民居→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习俗 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 如何对待呢?
我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要注意正确的
引导,深刻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 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 路。
我的观点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返回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返回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返回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国际
西方资本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主义文明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的冲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改变!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返回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基
自主探究:
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些票 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时又 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经济体制不同
返回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返回
现代的西装
返回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返回

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 或特色菜肴。并请以“吃在安庆” 为题,写一篇关于安庆特色菜发展 演变的新闻报道。
返回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返回
1988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 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 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内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返回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民主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 返回
表 现
城 市
农村
特点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原 因
新中国的成立, 人们当家作主 衣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灰蓝色)
改 革 开 放 前
表 现
特 点
食 简单;凭票证购物 住 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 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
原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 因 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表 现
食 住
社会 风俗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特 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 点
返回
中国八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浙菜
西湖醋鱼
徽菜是安徽菜的简称,又叫皖菜,是中国八大菜 系之一。
安徽风味,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组成,其中以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