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活的变迁1、西式服饰传⼊中国,引发服饰变⾰,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是中西服饰并⾏。

2、允许⾂民⾃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不是⾟亥⾰命后。

3、清朝缠⾜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持缠⾜,还多次下令废除缠⾜。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是英国。

5、中国近现代社会⽣活风俗习惯之最:(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2)《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的中⽂报刊,《点⽯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定军⼭》是中国⼈第⼀次尝试⾃摄影⽚;《难夫难妻》是中国第⼀部故事影⽚;《歌⼥红牡丹》是中国第⼀部有声电影。

(4)1872年近代第⼀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标志着中国新式⽔运业的诞⽣。

(5)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条电报线,成为中国⾃办电报的开端。

(6)1881年,中国⾃建的第⼀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7)2003年中国电话总⽤户量居世界第⼀。

6、报刊、影视、互联⽹的发展给⼈们⽣活⽅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们的政治⽣活,影视主要满⾜⼤众的⽂化娱乐⽣活,互联⽹全⽅位、彻底地改变着⼈们的⽣活⽅式。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活变化的特点1.近代社⽣活变化受西⽅⽂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彩2.中西合璧、⼟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活⽅式、传统习俗⼏乎未变,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化冲突,⼜有东西⽂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5.50-70年代⼈民⽣活基本保障,有较⼤改善,但总体变化不⼤(简单、朴素)6.80年代后⼈民物质⽣活和精神⽣活发⽣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活质量不断提⾼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活变化的因素1.鸦⽚战争后,由于西⽅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先进的⽣产⽅式、⽣活⽅式和习俗(⽂化影响)传⼊中国(西⽅⽂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4.近现代⼯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平提⾼(现代社会⽣活变化的根本原因5.西⽅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由平等观念等深⼊⼈⼼6.科技⽔平进步,物质产品、⽣活⽤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理8.先进中国⼈认识到⾃⾝落后,主动向西⽅学习,进步⼈⼠的⿎吹与提倡▲影响中国社会⽣活和习俗变化的重⼤事件有哪些呢?▲鸦⽚战争:西⽅侵略、西⽅⽂明和⽣活⽅式传⼊▲洋务运动:兴办洋务、近代⼯业、教育等▲维新变法:向西⽅学习,发展⼯商业,为实现强国⽬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亥⾰命:推翻帝制,建⽴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新⽂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新中国成⽴:⼈民当家作主,⽣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改⾰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益接轨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近代:①随着⼯业⾰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为满⾜侵华的需要,扩⼤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民的反抗的⽬的,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③先进的中国⼈为改变中国落后⾯貌,救国救民,开始向西⽅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 丫 • ( )
C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 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 • 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 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 )
A
• 24、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是( ) •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 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问世 • C. 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 •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A
• 25、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品牌“红金龙”香 烟的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 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 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②反映了民族 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 国人 ④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③ ( )
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丰富多彩。 电视:基本普及。 《文汇报》 互联网: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 影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生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 些?
• (1)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2)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影响。 • (3)国家政策的推动(晚清、民国、新 中国)。 • (4)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 (5)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6)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
• 2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 B、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 • C、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 • D、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1)关于交通工具变化的影响,可以先提问:古代常用交通工具有哪些?有心什么特点?近代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又有何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关于新式通讯工具的影响,可先提问:古代通讯方式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近代新式通讯工具又有何特点?新式通讯工具出现后,人们的生活又有可能多了些什么内容?(比如集邮、电话聊天等,引导学生得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结论。


(3)对于交通、通讯工具变化的消极影响,可以提问: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是不是只方便了中国人?引导学生得出其“也方便了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结论。

(4)关于大众传媒的影响。

先设问:如果我们没有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枯燥)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再提问:洋务派设立京师同文馆,出版书籍,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有何作用?引导学生得出“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近代西方文化“的结论。

最后提问:维新派、革命派等办报纸是为了什么?(宣传变法或革命运动,介绍西学,宣传各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让学生得出大众传媒对传播西方文化、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

(5)关于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可以提问:①民国前称呼官员为“大人”、“老爷”,自称“奴才”、“小的”等,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②民国后互相称“先生”、“兄弟”又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③民国前人们强调“男女授受不清”,民国后男女之间可以握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
们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社会风气日开。


③你认为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运用大量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导入新课] 如方法一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板书)
1、交通工具的变革(板书)
提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句。

你能说说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吗?
展示图片:古代马车、船、舟、轿子、骑马等图片。

提问:古代交通工具有何特点?
提问:近代中国又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时尚交通工具呢?有何特点?
课件展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近代火车、近代轮船、近代汽车、近代飞机等图片。

提问: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过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诗人杜甫所写的一句诗,你知道中国古代是怎样传递文书的吗?
2、通讯工具的更新(板书)
展示图片:古驿站、古驿道、飞鸽传书、烽火等图片。

提问:近代中国为快速传递信息,又有了哪些先进的手段呢?
展示图片:大清邮政大楼、上海邮政大楼、大清邮政局包裹房、1907年大清邮政局职员、大清邮车、大清邮政局发行的邮票、民国发行的邮票。

提问:你知道电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中国又是从什么时候自办电报的呢?
图片展示:最早的电报机、大北电报公司营业部、苏州电报处营业部、老式电话、上海电话公司交换台房、上海电话公司接线员工作情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30年代上海一般办公室使用电话情景。

提问: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3、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板书)
提问:近代中国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哪些娱乐新时尚呢?
展示图片:老照相机、用老照相机照相的情景、近代交际舞、现代交际舞、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剧照、阮玲玉、胡蝶。

提问:近代中国的娱乐新时尚,除了电影、照相、交际舞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二、大众传媒的影响(板书)
提问:想一想,近代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大众传媒呢?
1、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板书)
提问:你知道中国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吗?
展示图片:《申报》、《昭文新报》、《时务报》、《民报》
提问:广播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自办的广播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2、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板书)
提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设立的出版机构是哪一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又是哪一家?
3、近代中国的出版业(板书)
展示图片:京师同文馆、译学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系列书籍。

提问:想一想,大众传媒主要有哪些影响呢?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板书)
提问: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上主要有哪些改变呢?
1、服饰的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清代官服、着长袍马褂的近代男子、着长袍马褂周润发、着西装的蒋介石、着西装的近代男子、着中山装的孙中山、着中山装的近代男子、着中山装的刘德华等。

提问:知道中山装的含义吗?
展示图片:中山装,介绍中山装的含义。

展示图片:古代旗袍、20世纪20年代着旗袍的女子、20世纪30年代着旗袍的女子、现代着旗袍的女明星、20世纪20、30年代着上衣下裙的女子。

2、发式的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清代剃头梳辫图片、近代剪辫图片,辛亥革命士兵街头强制剪辫图片以及资料: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在社会习俗方面:允许人民信教自由和对越法行为进行指控,禁止和废除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弊政陋习,提倡俭朴和廉洁奉公。

3、称呼的变化(板书)
4、礼仪的变化(板书)
展示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
展示资料:
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在政治方面:废除封建的等级制度及其称呼,革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称谓,宣布职员为“人民公仆”,官厅人员咸以官职相称,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或“君”。

提问: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提问: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谈谈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小结] 提问: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结语: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