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四合院) 的石库门)
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 园、别墅)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 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 京 津等地开始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电话:
时间 1882年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传入 继续增加 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 用户各占一半
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后——十一届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命相关的服饰成为 巩固独立
三中全会
主流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美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3、变化趋势: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转向美观、方便、平民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淞铁路(18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
1902年3月,上海 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 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 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国内政治变革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 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旗
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 统与现代并存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 男子:绿军装、干部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 独立自主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汉朝,官办)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传教士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 :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 (维新、辛亥、新文化、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 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 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 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 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7年德国生产的本茨汽_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清铁路:淞沪铁路(19世纪70年代),唐 胥铁路(80年代),京张铁路。辛亥革命 前的铁路建设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
• 新中国建立后,宝成、兰新铁路,加强内 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
• 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加快发展:磁悬浮铁 路,铁路提速,动车组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电话
A、电报:
时间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电报发展成就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女性获得教育权,开始走向社会)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 中西合璧(上海 江南水乡
①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 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 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③另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__影___视___和___互___联___网___的____逐___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_活___方___式___带___来___的___巨___大_ 变化。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 A、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 公司广播台” (上海)。 B、国人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20C初,出 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轮船(1865)、火车、汽车、电车(1906)、公共汽车 (1924)、飞机(2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