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病案一】患者,女,50岁,主诉:咳嗽、胸闷、气促已10天。

患者体型肥胖,面色晦暗,舌苔黄腻。

中医诊断: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清热化痰、祛湿通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服药3剂后,咳嗽显著减轻,胸闷、气促明显改善。

【病案二】患者,男,60岁,主诉:乏力、胸闷、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脾虚,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胸闷、心悸症状消失。

【病案三】患者,女,40岁,主诉:头晕、心悸、失眠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

治疗方案:养心脾、疏肝解郁。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服药7剂后,头晕、心悸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

【病案四】患者,男,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秘已半年。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脾胃湿热、脾胃气滞。

治疗方案:清热化湿、理气健脾。

方药:二妙丸加减。

服药5剂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排便顺畅。

【病案五】患者,女,45岁,主诉:胸闷、心悸、口干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

治疗方案:清热降火、养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丸加减。

服药7剂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口干症状改善。

【病案六】患者,男,35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已3天。

患者平素饮食辛辣,舌质淡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湿热泛滥、膀胱湿热。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药:五苓散加减。

服药3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

【病案七】患者,女,50岁,主诉:乏力、气短、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四逆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气短、心悸症状改善。

【病案八】患者,男,60岁,主诉: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已1个月。

患者平素肝肾不足,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肝肾阳虚、气血不足。

医案学习

医案学习

屯田孙侍御潇湘夫人。久痢不止,口干 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 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 日不食,势甚危迫。余诊之,脉大而数, 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而喜手 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 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 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 剂而痛止,连进一十余剂,兼服八味丸 而康。 (《删补颐生微论》卷四)
病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形 寒寒饮则伤肺。膏梁无厌发痈疽,淡泊 不堪生肿胀。 病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痰喘之病,浅则在肺胃,深则属肝 肾。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肺病以中气健旺,能食便坚为佳。 治则:治病必求于本。缓则疗病,急则 顾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莫见 血以投凉,勿因嗽以理肺。见痰休治痰, 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
多年漏经证 唐家湾有钱连源者,为苏北永兴集人。旅 沪多年,其妻年当三十二岁时,以产后失调, 续患漏经证。虽所下不多,而断续不已。延医 诊治,数易其医,而均无效。如此一年有余, 所费颇可观。以其下血不多,或昨有而今无, 或朝无而夕有,遂忿恨而绝药,于是不信医矣。 年复一年,延至十二年之久,病者已四旬有四 岁,而病依然如旧。……因思以单方试之,曾 记《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中有地榆苦酒煎一方, 姑一试以瞻其效否。因为处方如次,嘱其如法 服之,每剂分早晚二次服,计四剂八服而痊。
第三章医案学习 一、医案学习要点 (-)把握诊察辨证经验 辨证是立法处方的前提,要取得疗效,辨证 正确是关键。如何判断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 可以从医案中学到前贤辨别的经验。辨证必须 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细致地审察体征,然后 才能作出准确诊断;稍有疏忽,就会导致误诊, 轻则加重病情,犹如雪上加霜,甚者令人夭亡, 含恨九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认真吸取前 人误治的教训,对于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防 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智者以教训 防止事故,愚者以事故换取教训,务必多读医 书医案,防患于未然。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

学好医案:中医精品病例医案学习(三)病例二十一:心气虚证孔某,男,成人,职员。

初诊, 1975 年 2 月 6 日。

2 年来心悸时作时休,胸闷善太息,气短,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结代。

1972 年心电图示频发早搏。

证属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以致心阳不振,气血失于调畅。

治当补益心气,调养阴血,兼通心阳,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党参 12g 、炙甘草 9g 、桂枝 6g 、赤芍 12g 、当归12g 、淮小麦30g 、佛手4.5g 、郁金12g 、香橼皮9g 、茶树根30g 、红枣 5 枚, 7 剂。

药后心悸略减轻,胸闷已瘥。

舌苔薄,脉小结代。

再拟前法,去淮小麦,加磁石 30g , 7 剂。

心悸续减,后随证加减又服 20 余剂,诸证基本消失,纳香。

诊脉未见结代。

再守前法,又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黄文东医案》)病例二十二:肾气虚证李××,30 岁有余。

患痨多年,肺损津虚,肾亏消耗。

近数月来,不分昼夜,有梦无梦,精自滑遗,渐至舌红苔少,面白颧红,喉干口渴,腰酸胫软,失眠多梦,眩晕无神,阳痿早泄,脉细而数。

初拟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二旬,精滑不止,脉证依然。

盖滑遗既久,阴损及阳,治法既宜壮水滋阴,又须温阳固摄。

乃仿景岳大补元煎、三才封髓丹及金锁固精丸三方化裁为用:赤参须6g 、熟地黄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10g 、杜仲(盐水炒)10g 、枸杞子10g 、黄柏(盐水炒) 10g 、天门冬 10g 、莲蕊须 10g 、湘芡实 12g 、煅龙骨12g 、煅牡蛎 12g 、潼蒺藜 12g 、北五味 5g ,水煎服。

守服三、四十剂,诸证显著减轻,惟滑遗仍不得止。

乃改用威喜丸,先服涩精,以治其标,果然月余获效。

继用上方改汤为丸,补涩兼顾,守服月余,遂得巩固。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案)病例二十三:心血亏虚证段××,女,43 岁。

阵发性怔忡10 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多发性室性早搏”。

中医 医案

中医 医案

中医医案
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头痛、口干舌燥,伴有注意力
不集中、口渴多饮等症状。

病情描述:李某自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额部和两侧太阳穴,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同时,李某还感到口干舌燥,常有口腔溃疡,饮水量明显增加,尿频较多,尿量较大。

近期还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智力减退症状。

体检结果正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无异常。

辨证分析:根据李某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为中医“肝肾阴虚”证候。

李某的头痛症状可能是肝血不足、筋络不通
所致的,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口渴多饮是阴液亏耗的表现,智力减退可能与肝肾阴虚导致脑髓不充所致。

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以养阴为主,滋补肝肾,疏肝理气为辅。

方药选择是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

具体处方如下:
主药:熟地黄30克,山药15克,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
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

辅助药: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柏子仁10克,茯苓10克。

治疗过程: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随访观察: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某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的症状也有所改善,口腔溃疡逐渐消失。

注意力集中能力有所增强,记忆力也有所提高。

继续坚持治疗,观察病情进一步改善情况。

中医医案学完整版本

中医医案学完整版本
感发热,以人参佐之。
❖ ④石膏善清头面、咽喉之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结合相关论著
❖ ⑤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寒凉之性,不致下
浸滑泄。
❖ ⑥石膏宜生用,不可煅用(煅石膏只适于金疮),
煅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容易敛邪。
❖ ⑦石膏质甚重,少用无效,必用一两以上方可去
热。
❖ ⑧煎服法:将生石膏煎汤去滓,再入余药煎服。
❖ 这样的病案,如果不读东垣的脾胃内伤论,不了解脾胃气虚,
导致湿气下流,导致阴火上冲,导致内伤发热,那就很难了解 其中之真谛。
(2)结合与本案有关的论著读
结合相关论著
❖ 张锡纯医案中善用石膏:
❖ 善用石膏治疗温热、发疹、痄腮等病;
❖ 善用其调治杂病,如:用大量生石膏治毛印棠痰饮,治于某 外感喘促,治袁简斋疟疾,治郭玉堂脑漏(鼻渊),治王荷 轩痢疾,治刘锡五腹痛三年不愈,治马叟痔疮,治吕氏幼童 眼疾等。
第二讲 学习医案的视点
主要内容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 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 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1. 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1)什么是医案类书
❖ 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
集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 而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
(2)几部好的医案类书
结合相关论著
❖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一文,将石膏的药效、 证治、用法讲得清晰明白,再参阅其他医家运用石膏之 案来读,则知张氏用石膏之功力,有如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 明代金师愚治斑疹,专以石膏清胃热; ❖ 清代徐灵胎用清润药加石膏治朱宗臣阳痿; ❖ 吴鞠通医案中有用石膏八两配方治何叟手足拘挛。

中医医案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医案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医案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医案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的中医医案文献,对各种医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案。

2. 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收集患者病情信息和治疗效果,从而评估医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对其治疗过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医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 专家咨询:邀请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医案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5.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医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总之,中医医案学的研究方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临床观察、案例分析、专家咨询和统计学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医案的特点、规律和疗效,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引言: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作为中医学的学生或者是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从先辈名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本文主要记录了100篇中医医案,旨在让读者充分了解中医学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可以从实例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第一类:病案分篇1、妇科疾病:某女患上痛经多年,经过多位医师的治疗均无改善,最终得到一位名医的治疗,采用温经散寒汤方,连续一个月治疗后,痛经症状逐渐缓解,两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消化系统疾病:某男患有慢性胃炎、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经多种治疗无明显好转,通过采用调理脾胃的中药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也有所增加。

3、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咳嗽、气喘,通过采用中成药合剂和针灸的方法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第二类:治疗方法4、针灸治疗:某女患上脑梗塞后,经过分别采用康复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方式,针灸治疗效果最佳,体力得到显著提高。

5、草药配方治疗:某男患有夜尿频繁的症状,通过采用某中药配方,两个月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推拿治疗:某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过采用推拿、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效果最好,腰疼症状明显减轻。

第三类:病症分类7、关节疾病:某老年男性患有颈椎病,采用手法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8、神经系统疾病:某女性患有帕金森病,通过采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方式,病情得到控制。

9、心血管疾病:某男性患有冠心病,长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

10、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通过采用中成药、针灸、吸氧等治疗方法,病情得到控制。

结语: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治疗案例和经验。

通过本文的100篇中医医案的汇总总结,我们能够看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入,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三篇)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三篇)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患者蒋先生,男性,年逾花甲,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初次就诊。

患者自述数日前起床时突发眩晕,无法下床行走,伴有恶心及食欲不振。

患者无高血压病史,经荆州中心医院颅内CT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经一周的输液治疗,患者已能下床活动,但眩晕症状依旧,故由家属陪同至我诊所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由老伴搀扶,表情痛苦,血压为125/____毫米汞柱,心率为____次/分,意识清晰,可以正常交流。

舌象表现为淡苔白腻,脉象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型为肝阳上亢、痰阻清窍。

治法上采取清肝泻火、化痰开窍的策略,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包括法半夏15克、白术____克、天麻2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陈皮15克、茯苓20克、丹参____克、代赭石30克(先煎)、枸杞15克、枳实15克、甘草____克、夏枯草15克、蔓荆子15克、生姜____片。

嘱患者服用五剂,并保持清淡饮食,平卧休息。

二次就诊时,患者已自行下车,无需家人搀扶,表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

经检查,舌苔较前薄,舌尖红,脉象细且伴有口干、眼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

据此调整治法,以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方,包括枸杞30克、菊花15克、枣皮15克、山药1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丹参15克、陈皮15克、半夏12克、白术____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首乌20克、寄生20克、石决明20克、当归20克、蔓荆子15克、甘草____克。

继续服用五剂以巩固疗效。

以下病例均为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就诊记录,均体现了中医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的特点。

病例一,患者潘女士,因肝木上升导致头目眩晕,伴随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凉肝安胃,使用桑叶、菊花等药材进行治疗。

病例二,患者魏先生,患有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症状多年,经中医诊断为心下有饮,上冒清阳,采用泽泻、白术等药材进行渗利水饮之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兼取李东垣、朱丹溪两家之长,故成为新安医学派 大家之一。
❖ 医案来源:《石山医案》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一人年逾三十,形瘦苍白,病食则胸膈痞闷,汗多,
手肘汗出尤多,四肢倦怠或麻,晚食若迟,早来必泄。
初取其脉,浮软近快,两关脉乃略大。余曰:脾虚不
足也。被曰:己服参术膏,胸膈亦觉痞闷,恐病不宜
于参芪耶!余曰:膏则粘稠,难以行散故也,改用汤
增土湿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六
味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厚朴、陈皮、参、术,
煎服十余帖,肿遂减半,三十帖痊,腹大如箕,脚肿如槌, 表明水湿泛滥已遍上中下三焦,饮食亦减少,常 医治来,必当急治其标,故所经之医,或曰淡渗, 或曰通利,不足怪也。
薛己医案
薛己医案
❖ 薛己(公元1488-1558年),字立斋,明代吴县人。己幼承家学,初为
疡医,后以内科驰名。
❖ 学术思想
脾肾并重
❖ 临床治疗
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与东垣相同 重视肾命,源自钱乙、王冰
❖ 留下大量的医案,为明代一大临床学家。
❖ 对后世的影响: 张景岳、赵献可创立“命门相火”说
李中梓创“先天本后天”论
按:
汪机医案
❖ 汪氏诊治之高明,就在于他从患者脉象得到启示, 患者脉来浮濡而缓,两尺尤弱,知病本非脾虚不运, 乃因肾阴不足,阴虚水聚。此理后人多不理解,惟 方药中先生得其旨趣,治肝硬化腹水提出“阴虚水 蓄”之说,与汪氏本案之旨契合。
按:
汪机医案
❖ 患者由于贪于酒色,损及肾阴,阴损及阳,不能温化 水饮而导致水湿内停,脉现浮濡,肾阴阳俱虚,故两 尺俱弱。此时渗利则进一步伤阴,加重其虚;益气而 治不及肾,于事无补。故汪氏处方用六味地黄汤滋补 肾阴,另用四物汤配伍黄柏、木通及人参、白术、陈 皮等益气健脾之品以治其本,肾气充盛则气化功能正 常,水液就会通利下行,诸症自然向愈。
亦不快矣。可见脾胃虚者,枳朴俱散,用为佐使,即有
参、芪、归、术为之君,尚不能制。然则医之用药,可
不慎裁!
按:
汪机医案
❖ 证属脾阳不足的虚病,脉浮软者,阳气不足之象,近快、两 关略大,说明患者有气虚之阴火,其病机与东垣所说“热中” 相似。前医以甘温补脾之参术膏治之,而痞满未除。汪氏以 为药膏粘滞,难以行散,故改用攻补兼施的汤剂,服药后, 痞满仍未除,一般会认为参、芪补之不当,而汪氏则从有 “矢气”一症中认定是方中有枳、朴,耗气太过所致。其人 脾胃过虚,只宜参、芪,终于一剂而取效。其运用参、芪 的经验,竟纯熟如此。
中医医案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松
第五讲 明代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 汪机医案 ❖ 薛己医案 ❖ 孙一奎医案 ❖ 王肯堂医案
汪机医案
❖ 汪机(公元1463-1539年),字省之,明代安徽祁 门人,号士朴,乡人尊称为石山居士。
朱丹溪 阳有余,阴不足
汪机 卫有余,营不足
参芪 气血同调、阴阳俱补
汪机医案
就会口干作渴,水湿反而停聚,化生痰湿,所以口干和吐痰,
其症虽异,病理实一,故用六君加减而取效。
按:
薛己医案
❖ 案后提出八味丸补火生土的治则,可谓薛氏所独创。 ❖ 在明以前,补土之母的概念一般认为是补心火。因此,薛
氏是在许学士的刍议之后,以大量病案肯定这一治疗原则 的医家,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后来解决许多疑难病例很有 指导意义。
剂,病或愈乎?今用参、芪各6g 白术4.5g 归身2.4g
枳实、厚朴、甘草各1.5g 麦门冬3g
案一 痞病
汪机医案
❖ 煎服一帖,上觉胸痞,下觉矢气。彼疑参芪使然。余曰:
非也。若参芪使然,只当胸痞,不当矢气。恐由脾胃过
虚,莫当枳朴之耗耶?它除枳朴,加陈皮1.8g。再服一
帖,顿觉胸痞宽,矢气除,精神爽恺,脉皆软缓不大,
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 料可靠的理论依据
案一 咳嗽
薛己医案
❖ 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苓、连、枳壳,胸满气喘, 清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余曰: “清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 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 不能生津也。”遂用六君、炮姜、肉果补脾,更用八味丸 以补土母而愈。 《内科摘要卷上·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证》
按:
薛己医案
❖ 气滞血瘀,内生癥瘕,大至于四寸有余而闭阻经脉,致月经 衍期,有实邪在内,宜攻去之。但久病正气不支,先需调补
气血,午前以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再用六味地黄补肝肾之阴。
三月余,正气稍复,再施攻击,朝用芦荟丸以攻癥瘕,夕用
归脾汤补养血气,用逍遥散送服芦荟丸者,欲其行散速耳。
❖ 立斋治病,善用温补,即使用攻击之药,亦处处顾护正气。
案二 水肿
汪机医案
❖ 深塘黄崇贵,年三十余,病水肿,面光如胞,腹大如箕,脚肿 如槌,饮食减少。就居士诊之,脉浮缓而濡,两尺尤弱,曰:
“此得之酒色,宜补肾水。”家人骇曰:“水势如此,视者不
曰通利则曰渗泄,先生乃欲补之,水不益甚耶?”曰:“经云:
水极似土,正此病也。水极者本病也,似土看虚象也。今用通
利渗泄而治其虚象,则下多亡阴,渗泄耗肾,是愈伤其本病而
案二 癥瘕
薛己医案
❖ 一妇内热作渴,饮食少思,腹内近左初如鸡卵,渐的四寸许,经 水三月一至,肢体消瘦,齿颊似疮,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此 肝脾郁结之证。外贴阿魏膏,午前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加味归 脾汤,两月许,肝火少退,脾土少健,仍予前汤送六味地黄丸, 午后又用逍遥散送归脾丸。又月余,日用芦荟丸,以大皂角、青 黛、芦荟、朱砂、麝香各3g,另以干虾蟆用皂角等分烧存性,同 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日一服,空腹以逍遥散下,日晡以归 脾汤下,喜其谨疾,调理年余而安。 (《古今医案按·卷九·女科》)
孙一奎医案
❖ 孙一奎(公元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明代休宁(今安徽省技安县)人。
❖ 理论方面 提出命门相火为两肾之间的动气,以证明相火属右
按:
薛己医案
❖ 肺气壅实亦可见到咳嗽胸满,吐痰口干渴,故前医以顺气化
痰方药治之,不能取效的原因,在于对“清晨吐痰”这个关
键症状认识不清。大凡脾气亏虚,必然营卫生化不足,清晨
睡醒,阳气出表以司运动,相应人体内部阳气反显不足。痰
涎不得阳气温运,悉壅塞上泛,故清晨咳吐较重。口干渴,
亦非实热证所独见,脾气一虚,不能运化水湿,布散津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