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医案选评共80页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清史稿所载名医

清史稿所载名医沿及高宗之世,风不替焉。
钦定医宗金鉴,荟萃古今学说,宗旨纯正。
於阴阳术数家言,亦有协纪辨方一书,颁行沿用,从俗从宜,隐示崇实黜虚之意,斯徵微尚矣。
中叶后,海禁大开,泰西艺学诸书,灌输中国,议者以工业为强国根本,於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或由旧学以扩新知,或抒心得以济实用,世乃愈以艺事为重。
采其可传者著於篇,各以类为先后。
卓然成家者,具述授受源流;兼有政绩、文学列入他传者,附存梗概;凡涉荒诞俳谐之说,屏勿载。
后之览者,庶为论世之资云。
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人。
生於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
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
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瘟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於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
自阳至阴。
以次而深。
瘟疫自口鼻入,伏於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
”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
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字麟郊,江苏上元人。
诸生。
好学强记,尤精於医。
所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馀种。
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
谓瘟疫之异於伤寒,尤慎辨於见证之始。
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
为人疗病,不受谢。
子瀚,成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
乾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
后数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张介宾法者多死,以有性法亦不尽验。
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取其辨证,而以用达原饮及三消、承气诸方,犹有附会表里之意云。
奎,字文甫,山东诸城人。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原文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
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
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
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医案1王某某,女,58岁。
病史: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周,经检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髙血压病2级。
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服药后腹泻,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
医案:纳差,气短,胸闷,耳鸣,喉中痰多,疲乏无力,二便调,舌淡红苔浊,脉沉弱。
中医诊断:胸痹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法半夏、胆星各10g,枳壳、橘红各6g,云苓、白术、丹参各15g,党参30g,苡仁20g,甘草5g。
服上方7剂后,胸闷胸痛已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痰少。
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明显好转。
【按语】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阴阳不足,痰瘀阻滞。
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即'阳微阴弦',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
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瘀'字着手,强调活血化瘀。
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本虚有心阳(气)虚、心阴(血)虚,标实主要为痰瘀。
本患者以痰浊为多,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加甘温健脾法,既益气,又温通化浊,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加党参或白术,健脾和胃,以绝痰源,甘温与辛温并用。
医案2刘某,男,68岁,初诊时间。
病史:胸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
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舌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阴虚,心神失养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麦冬30g、山药12g、茯苓1 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枣仁10g、丹皮10g、丹参10g、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中医八大医案

中医八大医案展开全文医案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徐大椿碰到一位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
众医按"热症"来治,开出"寒凉之药"。
徐诊断完全相反,认为是"寒症",须"温热之药"。
--病人家人不知该听哪位大夫的话。
酷暑,病人大汗,似按"热症"来治更稳一些。
而徐则完全相反,万一有误,岂不火上浇油?!徐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结果病人喝下徐的"大热之药",一剂药汗止;身体变暖,能够睡觉。
随调方,十天病愈。
徐之敢用大热之药,是因病人虽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
这是从"祛寒"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原文: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
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
"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
"方勉饮之。
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
同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
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侨证,误用即死。
明清名医心悸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心悸病案赏析【医案1】肝胆气郁,心悸脉数,膈次不宽,久防失血。
川连、郁金、枣仁、柏子仁、泽泻、麦冬、茯神、山栀、杏仁,加葛根。
复,数脉和平,夜得安寝。
可见君火交阴,宜用丸子调理。
首乌、枣仁、茯神、泽泻、龟板、麦冬、莲须、女贞子、川黄柏。
丸方:洋参、麦冬、枣仁、柏子仁、丹皮、生地、茯神、龟板、金樱子、北沙参、湘莲、川柏,蜜水法丸。
(《壶春丹房医案·心悸》)按:此案乃因素体肝郁,日久化热伤阴,热扰心神所致。
其治之初郁热较为明显,宜以解郁清热、宁心安神为主,故用郁金疏肝解郁,黄连、栀子清心肝热,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宁心安神,泽泻引热下行,麦冬、葛根养阴生津,杏仁化痰宽胸。
经治疗后郁热得泄,症状减轻,改用滋补肝肾、清热宁心之法以善后。
【医案2】某右。
肝木不潜,痰湿遏阻,心中烦热,跳动不已,甚则泛恶,舌白口腻,目花头晕,防痉厥殊不可忽。
瓜蒌皮三钱(切),旋覆花一钱半(绢包),陈皮一钱,煨天麻五分,薤白头一钱半(去苗后浸),煅瓦楞子一两,姜竹茹三钱,干菊瓣一钱半,半夏一钱半,白石英三钱,朱连翘三钱,桑枝四钱。
(《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按:此案乃因肝风内动,痰热中阻所致。
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通阳化痰,宽胸散结,加天麻、菊花、白石英、桑枝平肝熄风通络,旋覆花、陈皮、竹茹理气宽胸,和胃降逆,瓦楞子制酸和胃,朱连翘清热宁心。
【医案3】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
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
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
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
(《张氏医通·神志门》)按:此案乃因脾虚痰盛,阻滞心络所致,为本虚标实,以痰盛为标,以脾虚为本。
初起心悸明显,以标实为主,故用导痰汤祛其痰;心悸缓解后,以正虚为主,改用六君子汤补其脾。
【医案4】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也,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清代御医曹沧州中风医案

清代御医曹沧州中风医案1. 从中医角度认识中风中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 是中医四大难治性病证之一, 历代中医学家都将本病作为重要疾病进行研究。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千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名老中医(以下简称名中医) 承前启后, 治疗中风经验趋于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医案资料, 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
①【概念】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中风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
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
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