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理性看待“寒”“温”之争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28:二元思辨性“理性与血性“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28:二元思辨性“理性与血性“

写作指导28:二元思辨性“理性与血性”模考试题(福建福州2023高三八县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罗曼·罗兰材料二: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审题指导】“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

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血性更多体现在迎难而上、奋斗拼搏的行动上。

只有理性,容易陷入个人利己主义的牛角尖;只有血性,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的泥淖,二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青年更应理性与血性兼具,慎思明辨,坚定前行,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向新时代迈进。

当然,如果考生在比较后进行了主次之分也是符合题意的。

切题立意(1)慎思明辨,理性先行(2)血性中华青年,助民族富强腾飞(3)理性与血性兼具,明辨与刚毅齐飞(4)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报中华【相关素材】1.不以懦弱苟活天下,但以血性唤醒中华2.用理性装备头脑,用血性装备心灵,齐头并进,才能成为英雄。

3.慎思明辨,理性先行人,是感性动物,很多时候是会被自己的情感左右,也会因为自我情绪失控而失去了对这个世界一个客观准确的认知与判断。

罗曼·罗兰“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的名言,告诉我们在处事时应该要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为什么需要理性看待世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却受到主观因素的支配,导致我们常常无法理性地认清事实。

《倾听理性的声音》作文-高一语文期末(统编版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作文-高一语文期末(统编版必修下册)
2.坚守自我认知,做到以理服人。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 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 ”,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内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 习。
3.树立全面思维,追寻正确答案。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 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思考的过程, 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
月考的失利成为我不见任何人的一个坚定的理由。受不了,受不 了同学满怀真诚的安慰,受不了父母一如既往的呵护,受不了亲戚们 不无善意的怜惜……我宁愿他们羞我骂我打我,让我疼痛,丢下我一 个人独自悲伤,然而得到的却是他们更大的关注。我不怪别人,只恨 自己,别人那么优秀,为什么偏偏自己这样无能呢?
我站起身,拿起电话,那边是着急与惊喜交错的声音:“喂,喂, 是晶晶吗?”是表姐的声音。表姐比我大六个月,成绩优异,与我形 成地球的两极。我没说话,把话筒放在桌话筒里传来微小的声音。
被“忽略”的部分可能决定着大局。 关于“幸存者偏差”,这里需要多说一句,“被忽略掉的数
据,不会开口说话”,这被称为“幸存者偏差”,它是指忽略了 数据挑选过程中的逻辑陷阱,从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这背 后关乎“样本”(战机)选择的问题,如果只拿“返航的战机”作 为样本,而忽略了“未返航的战机”,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失偏 颇。——错误选用样本(数据),往往会使人得出偏颇的结论。
3、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 吧。——塞涅卡
4、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 获胜。——果戈里
5、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 某种假设。——莫洛亚
6、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 是无鞍镫的野马。——郁达夫
7、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 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 罗曼·罗兰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六篇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六篇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六篇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对待战争理性发言稿范文

对待战争理性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就战争问题发表几点理性看法。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和惨痛的经历,它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战争的根源。

战争的产生,往往源于国家利益、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信仰、资源争夺等因素。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各国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分歧,避免战争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深刻理解战争的危害。

战争不仅导致大量无辜平民伤亡,还造成国家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战争留下的创伤,往往需要几代人才能愈合。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努力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战争是历史的悲剧,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战争而放弃维护和平的努力。

面对战争,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战争的残酷,也要看到和平的珍贵。

我们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尊重各国主权,维护地区稳定。

各国应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地区冲突升级。

三、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各国应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实现共同繁荣。

四、倡导文明对话,增进民族友谊。

各国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友谊,消除民族歧视和仇恨。

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各国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才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奋斗!谢谢大家!。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优秀9篇)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200字(优秀9篇)】,供你选择借鉴。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衢温“5+1”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感染性、隐蔽性等特点,一旦各类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形成舆论波,舆论引导工作便面临信息传播迅速难掌握、意见分散难平衡、圈层传播难渗透、情绪共鸣难疏导、社会共识难获得等难题。

尤其当涉及到敏感身份符号(如官员、富人)和情景标签(如腐败、殴打、狂妄)时,社会情绪极易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放大、聚焦和变异,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一个偶然突发事件就可能成为导火索,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此时,公众的参与动机中夹杂着强烈的社会情绪,参与者在乎的并非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身份归属与情感共鸣,呈现出“非直接利益”特征。

比较常用的手段为:网络曝光、谣言中伤、人肉搜索、舆论审判等。

如果引导措施得当,公众情绪将有效平缓,事件逐渐平息;如果措施不当,则将引发次生舆情,导致事态升级。

由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出了舆论引导改进“药方”。

邵全红指出,重大舆情事件的舆论引导理念要坚持事实引导与价值引导并重,事实层面的引导就是告诉民众全面、真实、准确的事实;价值层面的引导实质上是心理的引导,即引导民众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某一事件。

张志安等人视情感传播为未来新趋势,即新闻发布不仅需要提供准确的事实,根据事件动态发展更新调查获知的信息,还要懂得从把握公众情绪结构、社会风险感知的角度去考虑新闻发布的信息提炼,实现情感调适和价值表达。

他解释道:“在突发事件中,公众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会在互联网空间迅速蔓延,此时的舆论引导首先应及时回应公众的情感诉求,注重人文关怀。

关于理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作文

关于理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作文

关于理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理性的漫漫长路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理性。

相信大家对于"理性"这个词一定不陌生,但是理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理性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追求理性。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完全靠本能生存,做任何事情都凭直觉和感觉。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就是理性的开端。

在古希腊时期,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在探讨理性的奥秘,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认为理性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理性让人类变得更文明、更有智慧。

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理性当成非常宝贵的品质。

那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都运用理性的方式去创造杰作,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到了今天,理性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上学时要用理性思考题目、解决问题;长大后工作时也要理性分析,做出明智的决策;就连平时和家人朋友交往,也需要用理性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可以说,理性就像是我们生活中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不过,有一些人可能会问:"理性真的那么重要吗?不是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凭直觉和感觉去做吗?"这个问题很好,我们确实不能完全排斥直觉和感性的作用。

有时候依赖直觉反而更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定。

关键是要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不能完全靠理性生活,因为那样会失去人性;但也不能全凭感觉,因为那样难免会做出一些并不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学会在重大的决策时运用理性思考,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则可以听从内心。

只有理性和非理性并重,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完整、更有意义。

理性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复杂的话题。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路走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理性这份馈赠,认真对待它,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精彩!最后,让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展望未来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理性看待“寒”“温”之争------我写作《温法纵横》的初衷一.寒温之争,历史的轮回近年来,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刮起的这股火神热潮,掀起了一轮对寒凉药的批判。

很多原本喜用、好用寒凉药的医生似乎突然间幡然醒悟,找到了疗效不佳的罪魁祸首---寒凉药。

于是,朱丹溪、叶天士成了魔头,寒凉药被束之高阁;郑钦安、黄元御摇身一变而为中医的救世主,姜桂附信手拈来。

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中国医学发展史、熟悉各家学说,就会发现,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今日火神派部分医家对寒凉药的声讨,不过是历史的轮回罢了。

寒温之争的由来,似乎可以追述到宋代。

朱丹溪指出,服用辛香燥热之品虽可“湿痰暂开,患者得以清快,医者用之得效”,但不思“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

今反得香热之偏助,气血沸腾。

其始也,胃液凝聚,无所容受;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日久必将导致机体退化为“清浊不分,阳亢于上,阴微于下”的阴虚体质。

并由此引发了丹溪的无限神伤:“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局方发挥》),其创制的大补阴丸对纠正滥用《局方》香燥而形成的医学时弊及治疗阴虚火旺病证立下了不朽功绩。

这些医家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与《局方》对峙的局面。

但是,由于这些医家理论上还并不十分完善,自然也就有人来反对他们。

其中,尤以明代温补学派、特别是张景岳用力最勤,如其抓住朱丹溪“六气化火”论理论上的漏洞大批特批。

张景岳自持才高、矫枉过正,丹溪极力宣扬“阴”而贬“火”,景岳就极力宣扬“阳”而贬“阴”。

而他在贬“阴”时也混淆了阴精与阴邪,与丹溪的错误可谓“异曲同工”,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温补学派的影响,一直流传到清朝初期还是主流,这在清初医家程钟龄的“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医学心悟·论温法》)的描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稍晚的叶天士倡清凉之法,应该与当时的主流用温的社会大背景有关系。

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叶天士含有补偏救弊精神在内的学说就因为流传的“偏”而成了新的流弊,郑钦安的火神派也应运而生。

从局方到刘河间朱丹溪,再到温补学派而至温病学派,以及之后的火神派,形成了中医发展史上独特的“轮回”景观:----热----寒----热----寒---- 时至今日,随着寒凉药的被滥用,火神派学说的兴盛,是补偏救弊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这道轮回中的一景。

二.补偏救弊,矫枉不必过正从补偏救弊的角度来看,火神派理论的推广是有功于中医现状的。

但是,凡是矫枉过正,都属过犹不及。

火神派理论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清醒的对待。

1.理论。

从寒温之争引发的,是旷日持久的阴阳轻重之争,并有发展成为玄学的危险。

阴阳学说起源于我国古人早期认识自然的方法,经易学而系统化,被引入中医而逐渐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石。

今日阴阳之争,全在轻重、贵贱、主从等无法量化的问题上计较,玄而又玄、空而又空。

更有甚者,把风水、八字、炼丹等糟粕纷纷搬了出来,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混同,致使龙蛇混杂,局面极其混乱。

我想说的是,中医是一门实用医学,我们借鉴阴阳,是为了更好的辩证分析问题,是在二维的范围内的,而不是探讨从无到有的一元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阴阳轻重之争是毫无意义的。

与其在持续千年并仍将持续下去的、却永远也不会有定论的争论上耗费精力,不如深入研究具体的临床实用部分,力求精确辨证、精确用药,从而提高疗效、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2.言论。

为了批驳寒凉药的危害,某些火神派代表医家出现了极端的言论。

如“外感只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显得过于绝对化,是徐灵胎、陈修园等人“终身对桑叶菊花深恶痛绝”的翻版。

又如“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

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则明显与临床实际不符。

滥用寒凉药,错误在于滥用寒凉药的医生而非寒凉药本身。

寒凉药自有它的适用之处,也并不是随便就能全盘否定的。

3.临床。

从临床来看,当代火神派的某些代表医家虽然也强调要辩证,但从实际来看,几乎是起手就是大剂量的姜桂附等温热药物,且号称有效率高达90%多。

这个迷惑性是最大的,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流弊。

从有据可查的临床资料来看,1962年10期《中医杂志》上有一篇题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初步探讨》的文章,对火神派著名大家吴佩衡先生的有效率做了统计,76例患者中痊愈和显著进步的5例、进步22例、无效35例,未服药者3例,情况不明者11例。

服药的62例中有效率(不是显效率)只有43.5%,有7人中毒或出现副作用,占11.3%。

这个有效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与当代某些火神派医家自己宣称的有效率90%多且基本没有副作用相去甚远。

是当代某些火神派医家的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吴佩衡先生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实际上,姜桂附等温热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大、中、小三种用法。

普通的阳虚寒邪疾病,中、小剂量就可以解决,没有使用大剂量的必要。

我不反对大剂量的姜桂附在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个阶段的特殊功效,但坚决反对狭隘的“唯大剂量论”。

滥用寒凉不是辨证论治,滥用辛热不同样如此吗?三.时代要求,寒温一统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主张扶阳温补的,还是主张滋阴寒凉的,都存在着学术上的偏颇与不足。

张景岳说:“在丹溪则曰: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余则曰:阳虚则病,阳脱则死。

、、、故无怪其曰:气有余便是火,而余反之曰:气不足便是寒”(《景岳全书·传忠录·辨丹溪》)。

这虽然是景岳为了辨丹溪而发的反语,但我们却发现,丹溪、景岳的话是共存的,互为补充,并无本质上的对立。

如果没有读过他们两人的著作或者抛开,而单纯的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阴虚则病,阴绝则死;阳虚则病,阳脱则死。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是如此的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象,好似是一个医家把阴阳的正反两方面娓娓道来,立论公允、不偏不倚。

有鉴于此,建国后,在蒲辅周、岳美中等老一辈大师的大力倡导下,寒温、经时之争渐休,“完全的”辨证论治渐成主流。

寒温之争的轮回,历时数百年而不休。

浪费了中医人大量的精力,也使得无数初学者困惑、迷茫,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当代中医人,应该有勇气、也有智慧,做这种轮回争论的终结者。

火神派之学从根本上讲,属于中医八法“温法”之范畴,并非独创,只是对温法的一种发展,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其精华与糟粕并存。

李士材云:“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李士材反复强调一“过”字,过犹不及也。

今日某些医家不知钦安著书立说,不过“各明一义尔”,师钦安而过,偏执于温阳,致使“立论过当,遂开酷烈之门,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锯”。

为了避免这种偏执之害,我搜集了古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众多擅用附子温法的医家经验,特别是不同流派的观点,略参己见,合而为《温法纵横》。

力求求大同存小异,并尽可能探求出一些一致的观点,以期达到“针砭医界流弊,还原温法真相”的目的。

约言之:阴阳之道,平衡为本,失衡乃偏,是为疢难。

以偏纠偏,原属正道,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过犹不及,皆所不宜,古今异轨,理却一也。

养生治病当以阴阳平衡为准。

若以经络算起,现代人坐在电脑边时间长,且又不善于活动,并又喜食冷饮,久而久之养成上盛下虚体质。

在这种情况下,三焦论显得很重要。

应该温补下焦兼清上焦之火。

为什么用姜桂附的多,这可能与人们先在西医院打一通抗生素造成寒凉体质有关。

但中医人士应该从理论上认识到还是要阴阳平衡才行。

以人为本,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一切以临床所见为据,哪有执寒温之见以成规泛用?争执在于地域性的不同,各类人的体质不一样,对寒温的适应也不同。

同理,每个地方的药材也不一样,寒温药性也有差别,可是大家习惯固执己见,非要广大自己的门派,所以就这样落!关键在于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临证时要因人、因时、因势制宜。

另:阴阳不是寒温,寒温也不是阴阳;把寒温等同于阴阳,说什么阳主动、阴主静之类的昏话来迷惑受众,实在是明清以来作书医家的诡诈之术,恐怕作者本人也不知其所指,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用来唬人,使人不便反驳而已。

温度控制一切-中医看病的原理!人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的,细胞自有冷而舒张增加摄能摄水自保的本能。

细胞自有热而产热产水能力增强并外释热液热能减热散热自保(蒸发)的本能,再热细胞膜持续收缩就是限制氧气进入细胞而减热性调节出现,这个本能就是动植物细胞体的热而热能远送-植物细胞的向阳处变薄而冷处变厚,也是向日葵的向阳性的出现-向阳面细胞热而自保性收缩,而向阴面细胞冷而舒张的结果。

这也是人喝热水而外散热,喝冷水而拉稀水便和多尿内散热出现的基础!也是中医喝热水热药收缩致冷内脏而外散热的出现,外散热增强就内脏变冷,冷而气管肌,血管肌与胃肠肌冷自保本能出现-冷舒张并储能储水能力增强使疾病时的痉挛收缩消失和炎症的吸收并内散热结束,疾病愈合出现!也是中医在外冷或缺液时外循环打不开时,给微冷药诱发高热内脏细胞冷储能自保本能出现而治愈疾病!给大冷药诱发内脏细胞剧烈的冷自保本能出现并引发外循环减少而内循环增加并增强内散热,治愈疾病!给高氨基酸的滋阴药供能,使高热糖脂供能减少而低热出现,并给动脉肌细胞多供低热值氨基酸使动脉扩张而增加外散热外供血而减低内脏热治愈疾病。

给感染发烧的病人,苦凉的清热解毒药诱发自杀攻击的白细胞冷自保本能出现而结束自杀成脓而发烧,同时吞噬细胞被诱发冷自保本能出现就是吞噬细菌与病毒能力的增强-低炎症愈合出现!给麻黄收缩高热内脏外散热减低内脏热。

给利尿散热减低内脏热,给刺激吐泻收缩内脏而外散热减低内脏热。

补药就是持续收缩内脏而增加外散热。

活血化瘀药就是引发胃肠肝脏细胞自保性收缩而外供血增加所致!给有毒小动物内服,毒素刺激胃肠内脏细胞自保性收缩而增加外供血外散热治疗疾病。

对失眠者,可给热药造成热瞌睡治疗疾病!所以中医用阴阳用冷热药看病是科学的,并有限食减热与忌口的配套性治疗。

因为疾病的本质就是内脏热增高所致,内脏高热,细胞产热产水能力增强并外释热液热能自保就是炎症和释液的临床出现,热而自保性收缩就是气管痉挛血管痉挛和胃肠痉挛的疾病态出现!而针灸刺激内脏收缩外散热就是科学的!所以有温度控制一切的说法!温度控制一切,西医在疾病态内脏高热病人不吃减热时,静脉人为反自然高热量输入,死亡和致残率增高就是再自然的事!中医的顺自然的治疗,西医学是反自然的治疗。

这就是西医学号称越发达而疾病更多的真相!反自然就是伪科学!西医学的静脉供能和反自然手术就是反自然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