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精品课件1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课件下载1

——《吕氏乡约》
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
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
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
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 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箴言六章》 思考: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
现这种变化呢?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史料研习•分析特征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 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 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 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 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情境二:秦国——卫鞅复见孝公(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高中历史ppt优质课件统编1

知识点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九_章__律___》。 (3)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 律效力。
【知识延伸】 “律”字及其含义 “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 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 “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 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 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 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要点探究
探究 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 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 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 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 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 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 简称“礼法合流”。
【知识延伸】 明律的特点 (1)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刑事镇压。 (2)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3)以重典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4)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严惩流民。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 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乡_约___教化乡里。 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 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 立。(3分)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曾数次重修《问例。 ④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1

—— 范 文 澜 《 中 国 通 史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 朝有《九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2)魏晋——律令儒家化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
汉武帝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董仲舒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2)魏晋——律令儒家化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3)唐朝
➢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 修订颁布《永徽律》。
➢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 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书影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 朝有《九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2)魏晋——律令儒家化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
汉武帝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董仲舒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2)魏晋——律令儒家化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3)唐朝
➢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 修订颁布《永徽律》。
➢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 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书影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统 编版课 件优秀 课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优秀课件1

援引 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 《大明律》,开 创律例合编体例
圣谕
天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地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神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
纲
纪
法
度
政府基层组织代表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 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 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 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 “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 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 “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 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 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 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 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 约》
——叔向《左传·昭公六年》
前536年,子产铸刑书,自称“吾以救世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 成者荀子的弟子
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 并存的当代社会, 何以法律受到伦理 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怎样的发展规 律?
4·14聊城于欢案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 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 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开创律例合编
体例
教化 理学建立统治地位, 授徒、讲学、家训、 读物等;开创乡约
乡约宣讲“六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名师课件【新教材】1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 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 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 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 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
(《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
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一统的必经路程。“仍
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 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理论来 源
人性善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4)法家的法治思想
代 表
韩非
商鞅
国 别
韩国
秦国
治国思想(实践)
社会教化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
的行为规范。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 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 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
(《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
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一统的必经路程。“仍
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 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理论来 源
人性善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4)法家的法治思想
代 表
韩非
商鞅
国 别
韩国
秦国
治国思想(实践)
社会教化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
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
的行为规范。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共38张ppt)

子思产考“:铸双刑书方”争引论发的了焦辩点论,是这什是么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1
一、先秦时期:德法之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2.过程:(2)第二次德法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
1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人性
2
人性本善
治国
3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法家
1 代表人物
商鞅、韩非
人性
2
人性本恶
远,吾不能待。……”
故吾以彊(强)国之
术说君。
13
一、先秦时期:德法之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
3. 结 果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儒家
法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 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 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 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有积极意义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 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 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 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 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 需要。
于欢目睹母亲受辱,拿起一把水果刀乱捅,导致杜志浩因失 血性休克死亡,另外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后于欢被依法刑事逮捕并被提起诉讼。
如果你是本案主审法官,你会如何审判于欢?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法治——依法理治国理政,具有强制约束力。
教化——用情理敦风化俗,注重教育和引导。
CONTEN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符合时代需要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
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4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二、秦汉隋唐: 法礼相融
15
二、秦汉隋唐:法礼相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周公制礼作乐
周人尊礼……(礼)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 《礼记》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 法。
——晋杜预《春秋左民经传集解》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 律),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 则不忌(畏惧)于上,并有争心,以 征于书(法律文件),而徼幸(饶幸) 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 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 其败乎!
——清《仁寿县志》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从宋至清,乡约与法律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
宋
元
明
清
法律 以唐令为蓝本的 《天圣令》
援引唐 以唐律为蓝本 沿袭《大明律》,制定
律
的《大明律》,《大清律例》
开创律例合编
体例
教化 理学建立统治地位, 授徒、讲学、家训、 读物等;开创乡约
乡约宣讲“六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
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 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
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 殴笞辜死,令赎死(交纳钱物而 免除死罪)。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思考:董仲舒对礼教与法治关系的看法。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 有教化。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 事异域,其用一也。
——《汉书·董仲舒传》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 并存的当代社会, 何以法律受到伦理 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怎样的发展规 律?
4·14聊城于欢案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 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 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
现代文堂乡约仪式
——《文堂乡约家法》为朱元璋“六谕”
宋
元明
清
法律 教化
以唐令为蓝 本的《天圣 令》
理学建立统 治地位,授 徒、讲学、 家训、读物 等;开创乡 约
援引 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 《大明律》,开 创律例合编体例
乡约宣讲“六 谕”,以《大明 律》解释六谕
援引 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 《大明律》,开 创律例合编体例
圣谕
天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地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神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
纲
纪
法
度
政府基层组织代表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 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 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 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 “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 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 “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 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 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 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 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 约》
——《礼记·曲礼》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并 用”的渊源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睡虎地秦简部分条文
思考:《秦律》体现出的法家思想特点。
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罚)徭三旬(三十天)。
沿袭《大明律》, 制定《大清律例》
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
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 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 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 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 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 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 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 《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 而退。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从“严刑峻法”到“礼法并用”
结合材料,说明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之用。
——长孙无忌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并用”的开始
1.秦汉:从“严刑峻法”到“礼法并用” 2.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完城旦(无期徒刑,筑城),以 黥城旦诬(诽谤)人,何论?当黥。
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 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 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睡虎地秦简》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思考:《二年律令》与以往律法 相比的突出特点及原因。
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 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 妾(终身为官府服役)。
谕”,以《大 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
明律》解释六 条”和雍正帝《圣谕广
谕
训》,常引《大清律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并用”的发展
1.宋乡约与法律分离——“约律分野” 2.明乡约与法律结合 ——“约律融合” 3.清乡约为法律所用——“约为律用”
——叔向《左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六年》
前536年,子产铸刑书,自称“吾以救世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 成者荀子的弟子
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 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 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 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 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
元明
清
法律 教化
以唐令为蓝 本的《天圣 令》
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 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地方儒士吕大钧《蓝田吕 氏乡约》
宋
元明
清
法律 教化
以唐令为蓝 本的《天圣 令》
理学建立统 治地位,授 徒、讲学、 家训、读物 等;开创乡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