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呼吸系统疾病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八.黄疸之阳早格格创做黄疸是果体验干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鼓得常,胆汁中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示罕睹肝胆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原病证的要害特性.根据其病机特性战临床表示可分为阳黄战阳黄.慢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慢骤,应即时救治.西医教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徐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战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原病证举止辨证施护.【病果病机】黄疸多由中感干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中感时邪、干热疫毒,由表进里,内阻中焦,干郁热蒸,没有得泻越,肝胆疏鼓得常;嗜食辛辣肥苦或者酗酒无度,或者饮食传染没有净,或者贪凉嗜热、饿鼓得宜,脾胃益伤,运化得常,干浊内死,蕴而化热,干热熏蒸,胆汁泛溢;素体脾胃健壮,劳倦太过,或者暂病脾阳受益,瘀血阻滞,干热残留,日暂益肝伤脾,干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原病病位主要正在脾胃肝胆,病理果素有干邪、热邪、热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是其中以干邪为主,干邪亦是黄疸产死的闭键.基原病机是干浊阻滞,胆液没有循常讲,中溢肌肤而收黄.普遍道去,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是阳黄干重于热者,消退较慢,应防其迁延为阳黄.慢黄为阳黄的重证,干热疫毒炽衰,病情重笃,常危及死命,若救治恰当,亦可转危为安.阳黄病程缱绻,预后较好,如迁延没有愈,则有形成癥积战臌胀之大概.【辨证施护】(一)辨证重心1.辨阳黄、阳黄、慢黄阳黄以干热疫毒为主,黄色明显如橘皮,起病慢,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干、干重于热的分歧;阳黄以脾实热干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慢,病程少,注意有无血实血瘀表示;慢黄则由疫毒激励,热毒炽衰,营血耗伤,起病慢骤,色黄如金,陪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舌量黑绛,脉弦细数或者洪大等.2.辨阳黄之干热沉重阳黄虽有干热所致,然有偏偏重于热、偏偏重于干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干、热之孰重孰沉.热重于干者,身目俱黄,色泽明显,收热心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干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没有如热甚者明显,头身困重,胸谦脘痞,舌苔黑腻微黄,脉弦滑.3.辨阳黄之热干取血瘀阳黄证有脾胃健壮、热干内阻取肝郁血瘀、胆液得鼓二类,故应辨别.凡是果脾胃健壮、热干内阻者,黄色多晦黯没有泽,或者如烟熏,神疲畏热,舌苔黑腻,脉濡慢;瘀血阻滞、胆液得鼓者,色黄而晦黯,里色黧乌,舌量紫黯,多睹瘀斑,或者睹胁下积块,脉弦涩.(二)辨证分型(1)热重于干证候表示:身目俱黄,黄色明显,收热心渴,心烦欲呕,脘背胀谦,小便短赤,便秘,舌黑,苔黄腻,脉弦数.护治规则:浑热通腑,利干退黄.(治疗代表圆:茵陈蒿汤加减)(2)干重于热证候表示:身目俱黄,其色没有如热重者明显,头重身困,胸脘痞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薄腻微黄,脉濡慢或者濡数.护治规则:利干化浊运脾,佐以浑热.(治疗代表圆:茵陈五苓集合苦露消毒丹加减)证候表示:黄疸慢起,赶快加深,其色如金,下热烦渴,脘背胀谦,神昏谵妄,慢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者睹衄血、便血,或者肌肤瘀斑,舌绛黑,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者细微.护治规则:浑热解毒,凉血启窍.(治疗代表圆:犀角集加减)(1)热干阻拦证候表示: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谦,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热,舌浓,苔黑腻,脉濡慢或者重早.护治规则:健脾战胃,温化热干.(治疗代表圆: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实干滞证候表示:里目及肌肤收黄,其色浅浓,甚或者晦黯无光,陪心悸气短,肢硬累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浓,苔薄,脉濡细.护治规则:健脾养血,利干退黄.(治疗代表圆:黄芪修中汤加减)。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诸候。
2、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程度的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
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
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胃;湿重于热的病机是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脾。
相对来说,热重于湿者以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湿重于热者则以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为特征。
3、辨急黄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
二、治疗原则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故《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
三、分证论治阳黄1、湿热兼表症状:黄疽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中医黄疸

黄疸一、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谷疸”、“疸黄”等。
危重症候是“急黄”。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辨黄疸种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皮,病程较短,多属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寒证、虚证,以寒湿为主。
急黄: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出血证。
2、辨湿热轻重(阳黄)热重于湿:黄色鲜明为橘子色,舌苔黄腻、脉弦数。
(热证—发热烦渴、尿黄、便干;湿证—胀满、恶心欲呕)湿重于热: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湿证—头重、脘痞、呕恶、便溏;热证—口苦、口干不欲饮)3、辨寒湿与瘀血(阴黄)寒湿内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寒证—神疲恶寒、口淡不渴;湿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瘀血阻滞:阴黄日久,面黄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瘀血证—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全身证—形体消瘦、乏力便溏)四、病证(一)阳黄【阳黄(热重于湿)】证候特征:黄色鲜明为橘子色,发热烦渴,腹胀满、恶心欲呕,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协助君药清热利湿退黄,引湿而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阳黄(湿重于热)】证候特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呕恶、便溏口苦、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蒿、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二)阴黄【阴黄(寒湿内困)】证候特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神疲恶寒、口淡不渴,纳少脘闷、腹胀便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肉桂、炙甘草等)加味。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附子、干姜、肉桂:温化寒湿白术、甘草:健脾和胃【阴黄(瘀血内阻)】证候特征:阴黄日久,面黄晦暗,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或形体消瘦、乏力便溏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发表时间:2009-12-15T14:57:07.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姜星火赵红兵[导读] 行气法有多种,疏肝解郁、宣肺利水、通下腑实等,凡能使气机疏通、血液畅达的治法,都可以称为行气。
姜星火赵红兵(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259-02【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 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黄疸
黄疸是因感受湿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肝胆病证。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证的重要特征。
根据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黄和阳黄。
急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急骤,应及时救治。
西医学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黄疸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
外感时邪、湿热疫毒,由表入里,内阻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泻越,肝胆疏泄失常;嗜食辛辣肥甘或酗酒无度,或饮食污染不洁,或贪凉嗜冷、饥饱失宜,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素体脾胃虚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阳受损,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
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亦是黄疸形成的关键。
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预后较差,如迁延不愈,则有酿成癥积和臌胀之可能。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阴黄、急黄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黄色鲜明如橘皮,起病急,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缓,病程长,注意有无血虚血瘀表现;急黄则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营血耗伤,起病急骤,色黄如金,伴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等。
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阳黄虽有湿热所致,然有偏重于热、侧重于湿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湿、热之孰重孰轻。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3.辨阴黄之寒湿与血瘀阴黄证有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故应辨别。
凡因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者,黄色多晦黯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胆液失泄者,色黄而晦黯,面色黧黑,舌质紫黯,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
(二)辨证分型
1.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脘腹胀满,小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护治法则: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治疗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濡数。
护治法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治疗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急黄
证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脘腹胀满,神昏谵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细微。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治疗代表方:犀角散加减)
3.阴黄
(1)寒湿阻遏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护治法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治疗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
证候表现:面目及肌肤发黄,其色浅淡,甚或晦黯无光,伴心悸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淡,苔薄,脉濡细。
护治法则: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