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地理统计图表专项练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项2 统计图表专项练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项2 统计图表专项练 新人教版

专题十二地理图表的判读题十二地理图表的判读十二地理图表的判读二地理图表的判读地理图表的判读地理图表的判读地理图表的判读理图表的判读图表的判读表的判读的判读判读读专项2 统计图表项2 统计图表2 统计图表统计图表统计图表统计图表计图表图表表高考图表专项练考图表专项练图表专项练表专项练专项练项练练(2017·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17·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017·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17·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7·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衡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阳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十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校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调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研)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高考地理复习培优训练图表专项练(二)统计图表

最新高考地理复习培优训练图表专项练(二)统计图表

图表专项练(二) 统计图表(2020·海淀一模)某大城市位于山区边缘的平原地区。

山谷风为该地最主要的局地大气环流,谷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山风则相反。

外来污染源的输送及当地山谷风的扩散作用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某年10月7日该城市风向(a)及PM2.5浓度(b)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 )A.该城市位于山区的南部地区B.外来污染物主要源于城市北部C.植树造林可增强山风的风力D.正午前后谷风的风力达到最强2.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降低PM2.5浓度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空气监测,及时预报污染的浓度B.提倡本地绿色出行,市区禁行机动车C.尽量减少外出,并在外出时佩戴口罩D.推进区域整体的产业协作与产业升级【解析】1选A,2选D。

第1题,据材料可知,外来污染物的输送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当风向为北风时,可发现PM2.5浓度降低,而当风向为南风时,PM2.5的浓度则显著升高,可推测该城市位于山区的南部地区,A正确。

外来污染物应来源于城市南部,因盛行南风时PM2.5的浓度会显著升高。

植树造林将缩小山谷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弱山风风力。

据图可发现,午后2至3点时段风力达到最强,并非正午时间。

第2题,加强空气监测,预报污染物的浓度无法降低PM2.5浓度,A错误。

提倡本地绿色出行,可以降低PM2.5浓度但禁止行驶机动车,不符合当代人发展的需求,B错误。

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佩戴口罩无法降低PM2.5浓度,C错误。

推进区域整体产业协作与产业升级,减少重化工业等对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和比例是降低PM2.5有效的措施,D正确。

(2020·济南一模)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河流沿岸,相隔15 km,其地层剖面(下图)中各层的地质年龄相同,其中古土壤层是黄土层演变来的。

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甲、乙所在区域 ( )A.地壳在持续下降B.风力沉积发生早C.曾是河漫滩地貌D.气候特征稳定4.据图比较甲、乙两地,则( )A.甲地在乙地的下游B.甲地沉积时间更长C.黄土层海拔相同D.经历地质过程一致【解析】3选C,4选D。

高考地理复习专项突破训练3---地理统计图表

高考地理复习专项突破训练3---地理统计图表

峰,结合常识可知,妇女生育年龄主要是 20 岁左右开始,20~24 岁、25~29 岁年龄段的人口可
能是 ~ 40 44 岁、45~49 岁年龄段的人口的后代,从而推测,人口出生最高峰应是 ~ 40 44 岁、
~ 45 49 岁年龄段的人口出生的时间,为 ~ 1965 1974 年, 1971 年中国开始实施全面计划生育政
误;我国的人口总量会有所增加,但不会大幅度增加,D 错误。第 4 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国
家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是 2016 年新生儿出生率为 10 年来最高的主导因素。
老年抚养比为 65 岁(含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与 ~ 15 64 岁劳动年龄人口之比。读“中国历年
老年抚养比变化情况(含预测)示意图”,完成 5~6 题。
增多,社会负担会加重,对老年人口抚养比影响不大,A 错误;鼓励职业女性回归家庭,会进
一步减少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会加重老年人口抚养比,B 错误;缩短中小学学制,对老年人口
抚养比影响不大,C 错误。故答案选 D。
(2019·黑龙江哈六中期末)2018 年 1 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中国 2017
人口净迁出的省区(市)主要是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西等省区(市);人口净
迁入的省区(市)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江西人口迁
年出生人口 1 723 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最
低预测少了整整 200 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 2100 年,中国人口将消失一
半,下图为“2014 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 7~8 题。
7.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

[实用参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统计图表专项练.doc

[实用参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统计图表专项练.doc

地理统计图表专项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河北邯郸高三教学质检)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中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2.据图分析,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D.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为天然气,4为水能,5为其他可再生能源,6为核能,B正确。

第2题,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

故而从图中信息推断,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正确。

答案 1.B 2.C图1为20KK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图,图2为20KK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下降百分比情况图(单位:%)。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油、气为主B.吨粗铜综合能耗增幅大于水泥C.清洁能源比重已超过石油所占比重D.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幅度最小4.图2所示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工业比重上升 B.服务业的比重下降C.工业技术的革新 D.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解析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之和仍小于石油比重。

图2中,距原点越远,表明单位能耗下降百分比越大。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4%,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约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约0.5%,下降幅度最小。

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约5%,下降幅度大,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技术的革新,使能源消耗减少,能源利用率提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2 地理统计图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考练大冲关 专题2 地理统计图表

专题2 地理统计图表分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选择题非选择题数据表格2、7、8 12坐标图1、3、4、5、6 12、13结构图5、6、9、10、11 13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右图各坐标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有可能呈带状分布B.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C.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D.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2.读图中X( )。

耕地草地荒地林地其他1980年55.0% 4.9% 15.4% 19.8% 4.9%2010年40.2% 6.2% 1.3% 44.1% 8.2%A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层变薄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的农业优势区位因素为地形,而气候和河流均没有优势,水源条件不优越,因此要解决灌溉水源问题;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在地形、气候、河流上均没有优势,因此无法确定聚落形态;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G地没有地形优势,则人口不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没有河流优势,则水运条件不好。

第2题,由图可知,2010年耕地、荒地比重减小,草地、林地增加,说明该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地植树种草,使该河流域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生物多样性增加;因为该河流域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层不易被冲刷,土壤层没有变薄;水土流失减少,下游泥沙沉积较少;同时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河流径流季节调节作用增强,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 1.D 2.C(2013·江苏扬州检测)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和“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地理图表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地理图表
数值变化规律; 弯曲方向; 疏密情况; 走向; 闭合处。 注意:疏密情况可表明等值线之间差值的大小, 即等值线越密,表明差值越大;反之越小。
等温线数值南向北 递减 ; 东部沿海较 稠密 , 内陆 较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简述 130°经线以东地区等 温线分布的显著特点。
图 11示意1992年10月~ 20071992 年5月我国某海域海 夏季高,冬季低( 2分); ~2007年海平 平面的月变化和年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面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分)。
季节性:同一季节,某地理现象变化一样
说出该海域海平面的时间变化特点。
周期性:相邻两个最值时间相差相等
答题模式:结构型统计图表
地理综合题专题训练
------图表专题
图表类的高考综合题的考查类型主要以特征 类为主:
题型一:等值线图 题型二:点状分布图
题型三:面状分布图 题型四:统计图表
题型一:等值线图
1、描述某一条等值线的(走向、延伸方向) 特点。 2、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点。
3、描述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等值线图) 。
特点: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沿河谷和铁路线分布。 差异:与丙城市相比,乙城市的服务级别高,服务种类 多,服务范围广。
题型二:面状分布图 答题模板:描述点状分布图特点
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 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对其面积 大小、形状、极值应加以注意。
答题模式:形状;延伸方向;与其他地 理事物的关系;极值;面积大小。
典型特征:
一般数据以百分比出现:结构、比重、比例等
考查方式:
①读数值;②计算比例与数量;③分析主导 因素;③描述特点。
描述用语:
**以**为主(**占绝对优势);**比重波动大 (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下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统计图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统计图表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地理统计图表一、选择题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2.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教育压力大B.人口老龄化C.劳动力不足D.死亡率高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A.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B.主要向服务业转移C.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D.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6.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B.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C.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D.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减弱,近些年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大城市,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种现象被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下图示意2008~2015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资料显示2008~2015年( )A.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超过本地进城务工人员B.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月均收入增速逐渐加快C.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超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D.本地进城务工人员增长速度超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8.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近3亿进城务工人员( )A.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降低了城市化水平C.丰富了城市劳动力D.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下表为“区域人口抽样统计表”。

2022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等值线图和统计图习题训练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等值线图和统计图习题训练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等值线图(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是海河流域某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3题。

1.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图中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A.①村B.②村C.③村D.④村2.M乡某日北京时间4:40日出,该日最可能在A.3月份B.6月份C.9月份D.12月份3.当M乡人在秋分日看到太阳升起时,太阳位于A.正北方B.正东方C.东北方D.东南方解析第1题,由“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并结合图分析,③村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起伏小,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故C正确。

第2题,该地位于海河流域,经度与120°E相差不大,即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不大。

M乡某日北京时间4:40日出,说明当地日出时间早,应是昼长夜短的夏季,备选项中只有6月份是夏季。

第3题,春秋分日,全球除极点外都是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由于M乡位于河谷地区,东侧地势高,当看到日出时,实际太阳已经升起一定高度,高于地平线之上了,则看到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南方。

答案 1.C 2.B 3.D2018年9月16日年度最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对登陆地区造成了强烈破坏。

下图为2018年9月15日07时超强台风“山竹”的位置与浪高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M、N两地相比A.风力:M>N,浪高:M>NB.风力:M>N,浪高:M<NC.风力:M<N,浪高:M<ND.风力:M<N,浪高:M>N5.图中M地的风向为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6.图示台风系统A.正向西偏北方向移动B.四周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正向东偏北方向移动D.中心气压值最低、风力最强解析第4题,台风的风力分布特点是中心附近(不包括台风眼)风力最大,向外围风力逐渐减小,M地距离中心较近,风力大于N地;从图中的等值线判断,M地的浪高在6~9m之间,而N地的浪高在9~12m之间,M地的浪高低于N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统计图表专项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河北邯郸高三教学质检)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中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 B.水能C.核能 D.其他可再生能源2.据图分析,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D.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为天然气,4为水能,5为其他可再生能源,6为核能,B正确。

第2题,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

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

故而从图中信息推断,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正确。

答案 1.B 2.C图1为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图,图2为2014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下降百分比情况图(单位:%)。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油、气为主B.吨粗铜综合能耗增幅大于水泥C.清洁能源比重已超过石油所占比重D.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幅度最小4.图2所示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工业比重上升 B.服务业的比重下降C.工业技术的革新 D.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解析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比重之和仍小于石油比重。

图2中,距原点越远,表明单位能耗下降百分比越大。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4%,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约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约0.5%,下降幅度最小。

第4题,图2显示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约5%,下降幅度大,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技术的革新,使能源消耗减少,能源利用率提高。

答案 3.D 4.C(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5~6题。

5.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A.孟买 B.上海C.悉尼 D.智利圣地亚哥6.该地区6、7月份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 B.盛行西风影响C.暖流影响 D.西南季风影响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7、8月份降水较多,12、1、2月份降水较少;由该地区各月气温累计曲线可知,当地气温都在0 ℃以上且6、7、8月份气温相对较低,即该地区雨热不同期,所以该地区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悉尼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第6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6、7月份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 5.D 6.B(2016·福建厦门市质检)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抚养压力最小的是( )A.1982年 B.1992年 C.2002年 D.2007年8.导致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②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③外来青壮年的大量涌入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7题,人口抚养压力最小说明0~14岁的人口比重小且15~64岁的人口比重大,比较图中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比重即可得出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2002年0~14岁的人口比重和15~64岁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22%和73%,人口抚养压力最小。

第8题,图中显示,从1982年到2007年,该城市0~14岁年龄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地计划生育的实施已见成效;15~64岁年龄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说明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65岁以上年龄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提高。

答案7.C 8.A(2016·北京东城示范校能力测试)读“人口金字塔图”,回答9~11题。

9.甲图所示人口金字塔,0~14岁的人口比重约为( )A.18% B.23% C.34% D.45%10.图中四种类型的人口金字塔图,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甲丙乙丁 B.甲丁丙乙C.乙丁丙甲 D.丁甲丙乙11.下列国家中,人口年龄结构分别与丙、丁两图最相似的是( )A.印度、孟加拉国 B.德国、俄罗斯C.巴西、尼日利亚 D.美国、菲律宾解析第9题,图中0~14岁的人口比重是0~4岁、5~9岁和10~14岁的人口比重之和,根据图中数据相加可知,甲地0~14岁人口比重约为45%。

第10题,甲地少儿比重最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小,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丁地少儿比重仍较大,但有所减少,老年人口比重有所增加,为传统型;乙、丙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为现代型,其中乙地少儿比重很小,人口出现负增大,从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看,四种类型的人口金字塔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甲丁丙乙。

第11题,从上述分析可知,丙、丁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现代型和传统型,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9.D 10.B 11.D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

2014年,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概念。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能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材料二下面为京津冀产业结构状况对比表(2013年)及河北和京津人均GDP对比图。

总产值(亿元)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 北京19 500 0.8 22.3 76.9天津14 370 1.3 50.6 48.1河北28 300 12.4 52.1 35.5(1)比较河北省和北京的区域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差异。

(10分)(2)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省贫困县集中分布的地区,有人说这是“限制开发”的结果。

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限制开发”的原因。

(9分)(3)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省和京津两市应分别采取的措施。

(9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资料从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判断两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经济发展差异。

第(2)题,从张家口和承德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北京生态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分析“限制开发”的原因。

第(3)题,从各自的优势及经济互补的角度阐述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实现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北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人均GDP高、增长快,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重极低。

河北:处于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较低、增长慢,经济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2)张家口和承德位于京津两市的西部和北部,多山区;位于河流的上游和冬季风的上风地带。

若在此处大规模发展工业,会影响到京津两市的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所以要“限制开发”。

(3)河北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两市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京津两市:适当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分)2014年我国钢材产量达11.26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5%。

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给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小型钢铁企业工艺落后,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不完备,污染比较严重。

下图为我国钢铁产量区域布局变化图。

(1)图中,A为________地区,B为________地区,说明图示时段A、B两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百分比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2)针对我国钢铁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A地区1950年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80%,但20世纪50年代迅速下降,可能为东北地区,该地区出现煤炭和铁矿过度消耗的现象,导致钢铁产量迅速下降。

B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百分比持续上升,应为华北地区,该地区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发达、煤铁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发展快。

第(2)题,钢铁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防治措施可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废弃物排放、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回答。

答案(1)东北华北特点:总体来说,A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百分比持续下降,B 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百分比持续上升。

原因:东北煤炭和铁矿过度消耗;华北地区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科技相对发达,铁矿和煤炭资源充足。

(2)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废弃物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将废弃物资源化。

14.(2016·广东惠州模拟)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发展存在差异。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1)说明建国以来我国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占总数比例的变化。

(4分)(2)分析上题所述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5分)(3)针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特点,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推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5分)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占总数比例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快速增加,中等城市先增后减,小城市先减后增。

第(2)题,首先,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易造成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不利于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还容易造成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进而带来诸多城市化问题。

第(3)题,应根据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发展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大中小城市比例不协调的问题,要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对于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而对于中小城市发展较慢的问题,则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镇密度。

答案(1)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快速增加,中等城市先增后减,小城市先减后增。

(2)大中小城市比例不协调,制约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3)对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控制人口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