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实践的方案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及固有肌层,为早期结直肠癌。
1 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内镜处理
术前处理:
内
应用超声内镜、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分期,排除浸润达到/超过
镜 术
肌层、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 无淋巴结转移,并且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部位预计能够一次性切除的早期结
直肠癌是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
前
综合应用pit pattern分型、Sano分型和NICE分型、黏膜下注射是否有抬举
量
的浸润视为蒂浸润,相当于黏膜下深层浸润,已不是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b.当有蒂病变的黏膜肌可以定位时,按扁平病变处理浸润深度。
1 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内镜处理
追 ①基底切缘阳性
加 ②组织学呈分化差的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 癌 、黏 液 腺 癌等)
手 术
③ 黏 膜 下 浸 润 深 度 ≥1 000 μm ④脉管侵犯阳性;肿瘤出芽
的
下切除,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对内镜下不可切除的异型增生病灶、高 度异型增生或多灶性异型增生,结肠切除术仍为首选。
外
科
预
防
1 进展期腺瘤及cT1癌的外科处理
遗
传 性 结 直
1.对于携带Lynch 综合征相关错配修复基因,特别是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 诊断标准的家系中的个体,可选择性地考虑外科手术预防。对于尚未患癌的携 带者,由于其一生患肠癌的风险为70%左右,应加强肠镜监控。目前对携带者 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等外科手术能否获益,尚无证据。
断 标
型采用Sano分型,电子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采用JNET分型,仅有电子染色 内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ICE分型
准
4.影像学检查分期
影 像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一、高风险人群根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以下(一)和(二)、(三)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风险人群:(一)年龄50~75 岁,男女不限; (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三)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二、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
特殊人群筛查:(一)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二)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如APC、MUTYH、STK11等),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
(三)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
三、筛查流程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对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尽力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高),若结肠镜检查质量不满意,可适当缩短监测间隔。
其他的早筛诊断方法还包括: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 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乙状结肠镜(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结肠CT成像(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
对于结直肠癌潜在的目标人群(包括低风险者),亦推荐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或免疫化学法)或每1~3年行粪便DNA检测。
四、筛查结果处理规范在实际筛查中,对发现的所有肠道病变均应予积极治疗。
镜下发现的所有肠道息肉样病变均应取活检并行病理诊断,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可参考相应临床诊疗指南。
(一)需临床处理者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结直肠癌和其他罕见结直肠肿瘤等。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原则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原则一、引言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早期筛查和治疗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结直肠癌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治疗的原则,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二、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方法1. 粪便潜血试验: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伤性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到隐藏在大便中无法看见的微量血液。
如果潜血试验呈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确定诊断。
2.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准确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之一。
通过将柔软且有光纤传输功能的内窥镜插入直肠和结肠,医生可以观察到肠道壁上是否存在异常,并可直接取样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3. 胶囊内窥镜:胶囊内窥镜是近年来新兴的筛查方法,它是一种可以被患者吞咽的胶囊,内含有微型摄像头和照明系统,能够在消化系统内拍摄图片。
胶囊内窥镜可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细节,并对早期结直肠癌进行检测。
4. CT结肠造影:CT结肠造影利用多层次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获取图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以形成连续的图像序列。
这种筛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结肠腔内异常情况,对结直肠癌进行初步筛查。
三、早期组织学分期和治疗原则1. 早期组织学分期:根据国际TNM分期系统,早期结直肠癌分为Tis、T1a、T1b和T2四个阶段。
其中,Tis代表原位癌,即恶性细胞局限于黏膜内。
早期组织学分期对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包括近端结肠切除、远端结肠切除、直肠切除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切除旨在完全切除癌组织,并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适当的淋巴结清扫。
3. 辅助放疗:对于一些高危因素较多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辅助放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辅助放疗包括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通过杀灭残存癌细胞、减少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4. 保守观察:对于某些低危因素明显较少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选择保守观察。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

《中国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2024)要点1流行病学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CRC的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CRC 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征:(1)时间分布特征:(2)地区分布特征:(3)性别分布特征:(4)年龄分布特征:2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推荐与建议●可增加CRC风险并影响筛查策略的风险因素,包括某些遗传性因素、年龄、个人或家族肿瘤史、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
●可增加CRC风险并潜在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过度摄入加工肉类等,应重点关注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对其进行早期CRC筛查、健康教育以及一级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CRC发病风险,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和/或乳制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2.1 危险因素2.1.1 相关疾病因素(1)个人或家族肿瘤史有CRC家族史的人群患CRC的风险显著增加。
(2)IBD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长期肠道炎症会增加IBD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
2.1.2 生活方式因素(1)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食用红肉及加工肉类增加CRC的风险可能与其能促使食用者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胆汁酸分泌物增加相关。
(2)肥胖已有较多证据表明肥胖和缺乏运动是CRC的危险因素。
(3)吸烟烟草烟雾是包括CR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4)大量饮酒大量饮酒是公认的可致CRC的危险因素之一。
2.1.3 其他因素2.2 保护因素2.2.1 阿司匹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指南———结肠/直肠癌》中提及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作为CRC的一级预防。
2.2.2 合理饮食与体育锻炼3社区居民CRC筛查对象及初筛年龄推荐与建议●将筛查人群分为一般风险人群、散发性高危人群、遗传性CRC高危人群;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确定CRC筛查早期对象,制定不同的CRC筛查策略和模式。
两癌筛查实施方案

两癌筛查实施方案
癌症筛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两种常见癌症的筛查实施方案:
1.乳腺癌筛查方案:
-妇女应定期进行乳腺自检,每月自检一次,以寻找任何可疑的乳房变化。
-40岁以上的妇女应接受乳腺X射线检查(乳房X线摄影术)或乳腺超声波检查,每一至两年进行一次。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妇女,应在35岁开始进行定期乳腺筛查。
2.结直肠癌筛查方案:
-每个人在50岁时应开始结直肠癌筛查程序。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每10年进行一次),虚拟结肠镜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
-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筛查年龄可能会提前,筛查频率也可能会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癌症筛查方案的一个指导,具体的筛查方案应根据个人的风险因素、实际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另外,早期发现癌症非常重要,如果出现任何可疑症状或身体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解读PPT课件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意见解读 • 实施与推广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2
3
提高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率
通过规范的筛查流程,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降低死 亡率。
组织协调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卫生、财 政、医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 工作合力,推进筛查工作的顺利 实施。
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参与和培训
医疗机构参与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早期结直肠癌筛查 工作,设立专门的筛查门诊或窗口,提供便 捷的筛查服务。
医生培训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早期结直肠 癌筛查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有 效性。
对个人和社会的建议和呼吁
个人
建议个人积极参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了 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 。
社会
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宣 传和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同时加大对相 关研究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结直肠癌早期筛 查事业的发展。
THANKS
准确性较高,无创伤性,但辐射剂量较大 ,不适合频繁检查。
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可发现早期病变, 但成本较高。
针对特定人群的筛查建议
有家族史的人群
建议提前进行筛查,并加强随访 和监测。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
如长期便秘、腹泻、血便等,应 及时进行筛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
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癌变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患者
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 个性化的筛查和治疗方案制定。
06
实施与推广
最新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结直肠癌是为数不多的采用适当筛查方法可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从而通过适宜临床干预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疾病。
肠镜为公认的筛查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成为大规模筛查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用及近年来新的无创实验诊断技术,介绍了各项技术在结直肠癌早诊和癌前病变筛查方面的优缺点,旨在为个人、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选择检查方法和制定筛查策略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co1orecta1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度中国CRC新发38.8万例,死亡18.7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
回顾我国近30年CRC的发病和死亡趋势,中国新增CRC患者发病率以年均4%~8%左右的速度递增[1]02019年天津统计数据显示肠癌发病率达38/10万,已接近发病率最高的肺癌。
反观美国统计数据,从1991—2016年美国总体癌症病死率下降29%,其中CRC病死率下降了53%o2023年美国CRC统计报告显示美国CRC发病率和病死率从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00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
从2000至2016年,美国CRC整体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3%,病死率平均每年下降3%oCRC是个长期的逐渐进展的过程,病因复杂,虽然我国CRC病例中约1/3的患者有遗传背景,但只有5%~6%的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CRC,其余为散发性CRC o 从病理类型看,我国CRC患者中管状腺癌的比例2010至2017年间从78.6%上升至93.4%[2],乘除6.6%肠癌患者的病理类型较为复杂,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目前尚无权威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以筛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
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
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
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 3.76%。
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
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
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 3.4% ;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
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
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