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道德概述

道德是什么?
问题:人为什么需要—— 道德?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 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 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
31
[案例] 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据湖北《 东楚晚报》2006-5-30报道,黄石理工学院40 名学生自发组织到浠水散花江边郊游时发生悲剧,两名大 学生坠江身亡。在两名大学生坠江约5分钟时间,有3名 同学见200米远的轮渡码头停着一艘船,急忙赶到船上 求助。“我们3个人跪在船上哀求,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下 水救人!哀求了半天,他们才给了几只救生圈。”一名学 生痛心地告诉记者,“紧急关头,如果船上水手能伸出援 手,也许悲剧可以避免。”
6 董 仲 舒
神启论
评价: 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的神、天等,看到了 道德起源的外在性和客观性。 把道德的起源看作是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人 不能左右的东西,无疑会使人对道德现象和道 德规范产生敬畏感,容易树立起道德的权威性 和客观性。 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 否定了人的道德自由,也会僵化对道德的理解, 导致道德宿命论。
14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 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 能。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移 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 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性便认为动物 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不过 是动物的“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 合群性的复杂化。
27
三、道德是什么?
人生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 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 到实践阐述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考:道德是什么?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
六、文化学概述
1、文化学的起源
“文化学” 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1838年,德国学者列 列 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的术语,主张进行文 维·皮格亨 皮格亨 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 1871年,英国的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 中将“文化学”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英语世界,并给“文 化”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学来自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细化。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三、文化的分类
3、从状态来分: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劳克洪将文化分为 :
显形文化:具有符号特征的各类文化事实,包括物态的、 行为的以及精神文化中被物化了的。 隐形文化: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 克莱德·克劳克洪:“显形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 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 来。……然而,隐形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在这里, 人类学家所推断的是最不一般、最少共性的特征——看 来它们确实是构成文化内容多重性的基础。……隐形文 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形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章 文化概述
饮食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文化的认知功能表现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知识能力和创 造能力。 对于文化的认知首先表现在对于文化的学习上,并且在 此基础上创造,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开始新一轮的文化 认知。 文化的认知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获得。教育也是一种传 播手段,通过知识的传授,可以省略直接实践的环节来 认知许多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讲述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第一章 宪法概述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 钦定宪法:1908年中国《钦定宪法大纲》; 民定宪法: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 协定宪法: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 4、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历史 一、宪法的产生条件 1、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 想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 宪法产生的现实物质条件。
4、北洋政府期间,宪法性文件主要有1913年 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 袁世凯执政时制定)、1914年的《中华民国 约法》,(又称“袁记约法” ,袁世凯执政 时制定) 、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 “贿选宪法”(曹锟) )、 5、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期间,1925年制定的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1年的《中华民 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的“五五宪草” 和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4、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通过了1978年宪法,史称78宪法。 对78宪法的评价: 1978年宪法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左”的 指导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5.现行宪法:82宪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 议通过了1982年宪法,史称82宪法。 该宪法是一部内容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宪法。
二、早期的宪法及其内容 (一)英国早期的宪法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中产 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间的妥协而告终, 这场革命中资产阶级同新贵族结成联盟,迫 使国王签署一系列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 权力的宪法性文件,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 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 “权利法案”,以及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 等。这些属于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最早的宪法。
2、原则性; 3、高度稳定性; 4、广泛性; 5、无具体惩罚性。
第一章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1-1 §1-2 §1-3 §1-4 引言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
1. 自动控制的含义; 自动控制的含义; 反馈和反馈控制的概念、反馈控制的特点; 2. 反馈和反馈控制的概念、反馈控制的特点; 3.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和特点。 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和特点。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国防、航空航天等 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学科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医 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它许多社会生活领域。 • 独立的学科并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是 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程科学。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 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
输入r(t) 输出c(t) 实际 1 2 1 0 t 0 t 控制工程基础 理想的 调节过程
本章难点
1. 深刻理解反馈的概念和思想; 深刻理解反馈的概念和思想; 2. 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给定量 确定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 等等,绘制方块图, 等等,绘制方块图,分析实际控制系统的基 本原理。 本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1-1 引言 -
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 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关于控制论的几种说法 说法一: 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的理论。 说法一:“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的理论。 说法二: 控制论”是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学的理论。 说法二:“控制论”是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学的理论。 说法三: 控制论”是类似于数学的一门学科。 说法三:“控制论”是类似于数学的一门学科。 说法四: 控制论” 说法四:“控制论”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 信的科学。(维纳定义) 。(维纳定义 信的科学。(维纳定义)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章
1.2.3 行为模拟,控制进化 除了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和方法外,还有基于感知-行 为模型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行为模拟法。 这种方法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 性,如自寻优、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等,来研究和 实现人工智能。 典型代表:MIT的R.Brooks.研制的六足行走机器人(亦 称为人造昆虫或机器虫),曾引起人工智能界的轰动。这 个机器虫可以看作是新一代的“控制论动物”,它具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是一个运用行为模拟即控制进化方法 研究人工智能的代表作。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章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1.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探讨人类思维、行动中那 些尚未算法化的功能行为;使机器 Thinking 、Acting
like
human。
人工智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困难,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狭义概念: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 的一个分支,是对智能计算机系统的研究。 智能机器: 能够在各类环境中自主地或交互的执行各种拟人 任务的,与人智力相当或相近的机器。具体地说是能够对人类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章 2. 机器联想 联想是人脑思维过程中最基本、使用最频繁的功能。例如,当听到 一段乐曲,我们头脑中可能会立即浮现出几十年前的某一个场景,甚 至一段往事,这就是联想。 特点:按内容组织记忆 当前,对机器联想功能的研究中就是利用这种按内容记忆原理,采用 “联想存储”技术实现联想功能。其特点是: (1)可以存储许多相关(激励,响应)模式对; (2)通过自组织过程可以完成这种存储; (3)以分布、稳健的方式(可能出现高冗余)存储信息; (4)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相关激励模式产生并输出适当的响应模式; (5)即使输入激励模式失真或不完全时,仍然可以产生正确的响应 模式; (6)可在原存储中加入新的存储模式。
1、第一章-网络空间安全概述

课程内容
1.1.1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 1.1生活和工作 中的网络安全
第一章网络空间 安全概述
1.2网络空间安全 的基本认识
1.3网络空间安 全技术架构 1.4我国网络空间 安全的机遇与 挑战
1.4.1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重大机遇
• 伴随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 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全面改变人 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传播范围, 创新了传播手段,引发了传播格局的根本性变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学习交流的新渠道,成为人类知识传播的新载体。 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当今世界,网络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 方面面,网络教育、创业、医疗、购物、金融等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 过网络交流思想、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在 国民经济各行业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 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 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2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认识
定义1:ISO/IEC 27032:2012——《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Guidelines for cybersecurity》:"the Cyberspace" is defined as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software and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by means of technology devices and networks connected to it, which does not exist in any physical form。 cybersecurity is "preservation of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 the Cyberspace".
第一章 基层领导概述

第二节
基层组织的运转
28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政活动来体现党的领导地位 及其作用。党在基层权力配置与运行中处于主导性 地位。具体体现为: 1.国家权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在党的领导下履行 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发挥着独特的职能。 2.党的地位既处于国家政权之外,又贯穿于国家政权 之内的领导作用。
21
5.基层社会团体。按社团的功能可将社团分为政 治性社团,经济性社团,科技文化社团,文艺、体 育、健康和卫生社团、宗教社团等。政治性社团主 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它们是以政治任务为中 心的组织,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组织,是党政机关的 配角;经济性社团以行业组织为代表。它们是伴随 政府职能的转变产生的。政府职能转变后部分领域 出现权力真空。为了防止这种权力真空出现,同时, 也为了防止中央权力退出后,地方政府又建立计划 机制,于是在一些领域,中央政府以社团形式加以 控制。
14
不同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单位职能有所不同:
◆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 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 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 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 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 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 展; ◆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 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 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 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 15
5
有关“基层”的定义如何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发展概况测试技术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已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与其他学科一样,在热能与动力机械领域中,测试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50年代以前,作为参数测量的感受元件较多属于机械式传感器,如弹簧压力表、膨胀式温度计等。
进入60年代后,开始应用非电量电测技术和相应的二次仪表,使测试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开始应用计算机和智能化仪表,以实现对动态参数的实时检测和处理;随后,即80年代至今,许多新型传感技术的相继出现,诸如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红外CT技术、超声波测试技术等高新技术,均已逐步深入到热能与动力机械研究的各个领域,用于对燃烧过程、流动过程、燃烧产物的浓度和粒度场、传热传质过程等的高速瞬变动态参数的测量,从而使得对热能与动力机械的研究,从宏观过程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瞬变过程的研究。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这些高科技的传感技术,加上智能化的二次仪表和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对热能与动力机械中各种过程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对过去的传统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并有新的发现,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试技术已逐步成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同时它又是与传感技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及控制理论等相互交叉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发展,无疑将会大大促进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取得数量观念的一种认识过程。
它是用特定的工具和方法,通过试验手段将被测物理量与另一同名的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比较,以确定两者之间的比值。
因此,测量过程实际上是确定一个数值未知的物理量的过程。
在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中,被测的基础物理量有:温度、压力、流量、功率、转速等。
由于这些物理量的性质以及测量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以测量方法和所用的仪器也各异。
一、测量方法按照得到最后结果的过程不同,测量方法可分为下述三类。
1.直接测量凡被测量的数值可以直接从使用的测量仪器上读得的,称为直接测量,如用压力计测量压力、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
直接测量是测量的基础。
对于稳态物理量,直接测量时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直读法用度量标准直接比较,或从仪表上直接读出被测量的绝对值,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弹簧秤测定质量等。
(2)差值法从仪表上直接读出两量之差值作为所求之量,如用U形液柱式差压计测量介质的压差。
(3)代替法用已知量代替被测量,即调整已知量,使两者对仪表的影响相等,此时被测量即等于已知量,如用光学高温计测量温度。
(4)零值法使被测量对仪表的影响被同类的已知量的影响相抵消,则被测量便等于已知量,如用天平秤测定物质的质量、用电位计测量热电势等。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取决于测试工作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应力求简便、迅速,不苛求使用高精度的仪表。
2.间接测量被测量的数值不能直接从测量仪器上读得,而需要通过直接测量得到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然后经过运算得到被测量的数值。
凡属此类测量,均称为间接测量。
如风机的视在功率功率(kW),可借助下述函数关系求得P=I abc U abc式中,I abc为abc三相电流的有效值;U abc为abc三相电压的有效值。
3.组合测量测量中使各个未知量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或改变测量条件以获得不同的组合),根据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所得数据,通过求解联立方程组求得未知量的数值。
凡属此类测量,均称为组合测量。
在组合测量中,未知量与被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介质温度时,电阻值和温度的关系为R t=R0(1+at+bt2)式中,R t为t(℃)时的铂电阻值(Ω);R0为0℃时的铂电阻值(Ω);a、d为铂电阻的温度系数(Ω/℃)。
为确定铂电阻的温度系数,首先需测得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然后再经组合解联立方程组,以获得a、b的数值。
组合测量在动力机械中较为常用,如汽轮机空载下由功率损失与转速关系建立经验公式,以确定转速系数与指数等。
二、非稳态和瞬变参数的测量随时间不断改变数值的被测量,称为非稳态和瞬变参数(或称动态参数),如非稳定工况或过渡工况时内燃机的转速、功率;在制冷过程中冷库的温度等等。
这些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可以是周期函数、随机函数等。
此类参数需要用显示式记录方式观察和记录被测量的变化过程和大小。
对缓慢变化现象的参数,可以用慢扫描示波器、X-Y函数记录仪或其他机械式记录仪来测量变化图形。
对一些快速瞬变参数,则需采用灵敏度更高的记录或显示仪器,如用电测、光测的方法记录和显示。
三、模拟测量与数字测量系统有时被测参数的量或它的变化,不表现为“可数”的形式,而是在测量过程中首先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模拟信号,并最终以仪表指针的位置或记录仪描绘的图形显示测量的结果。
凡属此类测量,均称为模拟测量,其相应的测量系统称为模拟测量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直观性强、灵活、简便、价格低;主要缺点是测量精度低,指示器读数误差难以达到小于±O.5%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测量系统在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这类测量可直接用数字形式表示。
由于模/数(A/D)转换技术已能足够精确地将模拟形式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所以模拟与数字测量两者的转换已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且数字测量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排除人为的读数误差,并可直接由数字记录或打印机记录数据,或与计算机相联实现数据自动处理。
但由模拟信号表示的模拟量和由数字信号表示的数字量仍有本质上的区别。
模拟信号含有“仿真”的意思,即模拟电压和电流信号的电平可以连续地或以无限小的阶跃量仿照被测量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上模拟信号的分辨能力是无限的。
在数字信号中,电压或电流的电平不再代表信号幅值的大小。
这里只有两种电平,即“通”(或逻辑“1”)和“断”(或逻辑“0”),信号的幅度是用几个“通”或“断”电平的组合表示。
所以,数字信号只能取有限个数值,只能按照断续阶跃量的形式来表达连续的时变信号,它的分辨能力决定于所取增量的大小。
因此,模拟测量系统的测量过程是连续的,它能给出被测变量的瞬时值。
数字测量系统的测量过程则是断续的,它给出的数值是被测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
第三节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分类一、测量仪器的组成用图1-1所示热电偶测定温度的简图来说明模拟测量系统的组成。
由工作原理可知,热电偶用热电动势的形式来感知温度,构成测量仪器的感受件,通常称为传感器。
热电动势用补偿导线来完成传递信号的作用,构成测量仪器的中间件。
如果信号过弱,有时需放大。
热电动势由电压指针的偏转位置或数字显示给出指示,构成测量仪器或记录件,或称效用件。
因此,按工作原理,任何测量仪器都包括感受件、中间件和效用件三个部分,下面分别作简要介绍。
1.感受件它直接与被测对象发生联系(但不一定直接接触),感知被测参数的变化,同时对外界发出相应的信号。
作为仪器的感受件必须满足下述三个条件:1)它必须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内部变化(这个内部变化就是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如热电偶的一端受热后,因金属的热电效应而产生热电动势。
2)它只能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发出信号(即不受其他任何参数的影响)。
如热电偶产生热电动势的大小只随温度而变化,其他如压力等参数的变化则不引起热电动势的改变。
3)感受件发出的信号与被测参数之间必须是单值的函数关系,即一个确定的信号只能与参数的一个值相对应。
实际上,这三个条件是难以完全得到满足的,特别是其中第2)项条件。
因此,任何传感器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受一定使用条件的限制。
如在使用上不加以注意,就会得出错误的测量结果。
2.中间件最简单的中间件是单纯起“传递”作用的元件,它将传感器的输出原封不动地传给效用件。
这种单纯的传递件一般只有当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较强,感受件与效用件之间的距离不大或效用件的灵敏度很高(或消耗的能量很小)时才有可能采用。
常采用的中间件有导线、导管、光导纤维、无线电通信等。
在近代的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工作中,都要求实现数据集中观测、遥测和自动记录。
所以,大多数测量仪器的中间件还必须完成“放大”、“变换”和“运算”任务。
仪器的放大件有两类:一类是感受件发出的信号较强,放大时不需外加能量,它只利用机械构件扩大指针和标尺之间的相对位移,使之易于观测;另一类是需要外加能量的,这在电测仪器中用得很多。
例如,用电子电位计测量热电动势时,就要将电动势放大1O万倍才足以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指针作出指示。
这类放大在电测仪器中利用电子器件来完成。
有时,为了信号放大或改变传感器输出信号性质的需要,在电测仪器的测量电路中设有信号“变换器”和“运算器”。
3.效用件它直接与观测者发生联系,其作用是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大小向观测者指出被测参数在数量上的大小。
最简单而常见的仪器效用件是指示件,它通过标尺和指针(或液面、光线等)的相对位置来反映被测参数的瞬时值,有这种效用件的仪器被称作指示式仪器。
效用件能将被测参数变化历程记录下来的仪器称为记录式仪器,如笔式记录仪、磁带记录仪等。
记录式仪器所能反映的是被测参数在各个瞬时的变化情况,但有时需要知道被测参数对时间的积分。
例如,在测定流量时,不仅要知道流量的瞬时值,而且还要知道在某个时间间隔内流过的总流量,如以qv 表示瞬时体积流量(m 3/s),则⎰21t t qvdt 就是从时间t 1到t 2间隔内流过的总体积流量。
若这一积分过程可由测量仪器本身来完成,则这样的测量仪器称积分式仪器或累计仪器,如流量计、电度表等。
此外,按照效用件的功能来分类可分为:数字式仪器、信号式仪器、电接触式仪器、调节式仪器等等。
二、测量仪器的分类测量仪器按其用途可分为范型仪器和实用仪器两类。
范型仪器是准备用以复制和保持测量单位,或是用来对其他测量仪器进行标定和刻度工作的仪器。
这类仪器的准确度很高,对它的保存和使用有较高的要求。
实用仪器是供实际测量使用的仪器,它又可分为试验室用仪器和工程用仪器。
前者必须要提供关于它们读数的标定曲线或数值表,使用时应考虑周围环境对示值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磁场、振动等),其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后者并不需要标定资料,它们的准确度是预先根据其结构、制造和运用条件定出的。
对它的要求是动作迅速,使用简单、可靠,其测量结果应能满足工程测量误差所允许的范围。
第四节 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决定了所得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其中主要有:准确度、恒定度、灵敏度、灵敏度阻滞、指示滞后时间等。
1.准确度仪器的指示值接近于被测量的实际值的准确程度,称为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