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高品质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课件

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观点术语]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历了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 农耕。
核 心 内 容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 单元 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主旨 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第2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考纲要求 课标提示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3.资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
本主义萌芽。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官府 垄断。 ①夏、商、西周时期由 _____ 冶铁 、铸钱等最有利可图 (1)历程②汉武帝后,煮盐、_____ 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政府 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①经营方式:由_____ 大作坊生产。 (2)特点 国家权力 ,生产不计成本, ②产品质量:凭借 _________ 产品大多精美。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前民营手工业发
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官营手工业的压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封建政府的压 制政策。
[深度思考]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国家 所有,在田间集体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_____
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复习)

耒(lěi)、 骨耜(sì) 七、八千 年前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小
结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 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 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您思考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 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 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 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主要特点,也是中 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原始农业 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生产工具 石器农具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五谷等
耕作技术
耒耜、青铜 排水、沤肥
铁农具、牛耕 耦犁、 耧车
垄作法
代田法、 一年一熟
都江堰 翻车 筒车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耕耙耱、 耕耙
隋唐
宋朝 明清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 哪些特点?如何理解?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 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8.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 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业发 达 的 古 代 农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模板(共16篇)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模板(共16篇)第1篇: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第11课古代日本【导入】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茶道、书法、节日、相扑运动图片和中国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大规模、全方位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至今还保留的很好。
正如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一书中说到的:“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大帝可能算个例外,但是后者的时代要晚的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规模也小得多。
”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的中日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一起了解日本的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篇章:蛮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统一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
由此我们得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
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
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
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
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据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第(6)题
解析:由材料“水车”可知是一种灌溉工具,又由“唤取阿香推雷车” 可知它依靠人力,故A项错误;由“荦荦确确蜕骨蛇”可推断这种水车 是龙骨水车,即翻车,翻车属于简易的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农业始 终无法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翻车作为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抗 旱的能力,故选B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 of 22
比较学习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即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的目的不是 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 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 然 经
济
刀耕火种
小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张图学透 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目录
一张图学透
早期农业 生产的出现
石犁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1
但仍以木、石农具为主。
石斧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距今七八 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 们经常迁徙。
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是两千多年中 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
一张图学透 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
铁农具
小农经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中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发达的古代农业难点知识点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2、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
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链接考古遗址中反映的早期农业情况我国农业出现的时期,大约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其中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这个时期。
这些地方的农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性。
位于河南新郑县西北7.5千米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谷物加工的工具。
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
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数据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
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南20千米的磁山遗址,发现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57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3.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B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犁耕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从直辕犁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故选 B 项。
4.下图中的农业灌溉工具出现于( D )
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 生产工具应为( C )
A.石斧
B.石犁
C.木耒
D.铁犁
解析:图中原始人耕作使用的工具与教材中有关木耒的形状
一致,因此应选 C 项。
2.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B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解析:题图中灌溉工具是筒车,依据所学可知筒车出现于唐 朝,故本题应选 D 项。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
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A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白渠
解析:四川,故称蜀,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 堰位于四川,秦国蜀守李冰所建。郑国渠、六辅渠、白渠,皆位 于关中地区。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 点?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 此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小农们……是影响统治 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的含义。
提示: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
(三)学法指导
自学释疑、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鼓励学生主动表演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概况的兴趣。
(二)、推进新课
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完成,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本课涉及的很多农业和技术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故出示相关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什么?(提示:从主要耕作方式、组织方式、生产特点等分析)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提出具体问题,学生自学归纳
1、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
2、小农经济出现的条件: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作知识小结,以便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2009·枣庄模拟)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2(2008·广东实验中学热身)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点评: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
3(2008·山东寿光现代二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4(2009·淄博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2008·茂名高考模拟)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