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必修4知识点
高中化学第4章第三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重难突破•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角度金属的防护 例题(2024·福建福州六校联考)下列铁制品防护的装置或方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外加电流
B.牺牲阳极
C.表面镀铜
D.表面刷油漆
答案 A 解析 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金属钢制管桩应与电源负极相连,A错 误。
[对点训练] 下列关于电化学腐蚀、防护与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在空气中,Fe(OH)2进一步被氧化为Fe(OH)3,Fe(OH)3失去部分水生
成
Fe2O3·xH2O
,它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3)实验探究(实验4-3)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
导管中 液面上升
装置中铁、碳和饱和食盐水构成原电 池,铁钉发生 吸氧 腐蚀
①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 快
Zn与CuSO4反应生成Cu,Zn、Cu和稀 盐酸构成 原电池 ,形成
书写钢铁腐蚀的电极反应及总反应;能根据电化 流法)。
学原理选择并设计金属防护的措施,发展证据推 两种原理:钢铁发生析氢
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原理。
知识点一 金属的腐蚀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1.金属的腐蚀
(1)金属的腐蚀
常常是自发进行的
金属的腐蚀是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的 气体 或 液体 发生_氧__化__还__原__
12345
4.(2024·福建福州八县市联考)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外形设计灵感来自西 汉的“长信宫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青铜的熔点大于纯铜 B.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OH)2 C.鎏金层破损后,金作负极可以 继续保护破损处的铜,此法称为 牺牲阳极法 D.铝合金表面氧化物薄膜可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
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学生需要在这门课程中掌握许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知识是未来高考和大学进阶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这些基本知识点。
1、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有物质、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离子、化学键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基本规律。
2、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化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和规律,其中包括原子量、分子量、质量分数、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等。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裂解反应等,同时还需了解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热等相关概念。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也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在高中课程中也被广泛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二者的定义和区别,并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5、酸碱理论与pH值酸碱理论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定义、酸碱中和、pH值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并能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
6、物质的状态与转化物质的状态和转化也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定义和特征,同时还需了解气体压力、气体温度、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知识。
7、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概念和特征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并且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8、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胺类等重要化合物。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非常丰富和重要,学生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复习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时要注重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最全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口诀整理

1分离提纯方法口诀(1)过滤操作口诀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
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解释】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
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是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
"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2)蒸发操作口诀皿架玻棒酒精灯,加热搅拌不放松。
液体少时停加热,熄灯之后余热干。
(3)蒸馏操作口诀隔网加热冷管倾,上缘下缘两相平。
碎瓷用来防暴沸,热气冷水逆向行。
【解释】1.隔网加热冷管倾:"冷管"这冷凝管。
意思是说加热蒸馏烧瓶时要隔石棉网(防止蒸馏烧瓶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在安装冷凝管时要向下倾斜。
2.上缘下缘两相平:意思是说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瓶支管接口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3.热气冷水逆向行:意思是说冷却水要由下向上不断流动,与热的蒸气的流动的方向相反。
(4)萃取操作口诀萃剂溶剂互不溶,溶解程度大不同。
充分振荡再静置,下放上倒要分清。
【解释】1.萃剂原液互不溶,质溶程度不相同:“萃剂”指萃取剂;“质”指溶质。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萃取操作实验中,选萃取剂的原则是:萃取剂和溶液中的溶剂要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和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要不相同(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
2.充分振荡再静置:意思是说在萃取过程中要充分震荡,使萃取充分,然后静置使溶液分层。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考点及解题方法规律汇总

第四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1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 - 1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 - 5 - 第3课时 核素 ...................................................................................................... - 8 - 第4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 10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 - 16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 16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 19 - 第三节 化学键............................................................................................................ - 22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1.基础知识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如碳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2.质量数(1)质量数: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后相加所得的数值。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大全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放热)△H为“+”或△H>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铜与浓硫酸实验最新-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4

六、说实验过程及自我评价
1、组装好仪器并装入药品 开始实验。
观察铜丝及溶液颜色
现象: 铜丝表面有气泡
现象: 溶液变蓝
观察三处棉花反应前后颜色变化
浸高锰酸 钾棉花
浸品红 溶液棉
花
浸NaOH酚 酞棉花
验证了SO2的漂白性,酸性,还原性检验
加热复原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的不稳定
2、说改进评价
1)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便于控制反 应,加快了反应速率,节约原料,同时一 次完成了SO2三个性质及漂白性的不稳定 性的检验。 2)尾气在全封闭空间内被吸收,消除了 尾气直接排放到教室内,减少了空气污染, 推动了绿色化学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实验 的安全性、可行性,值得推广。
3.实验药品:
铜丝、浓硫酸,酚酞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棉花4、Fra bibliotek验创新方法SO2
原实验设计过于简单:只验证了SO2的漂 白性,没有处理尾气。
4、实验创新方法
SO2
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加快 了反应速率,增加了SO2的漂白性的不稳定性,酸 性还原性检验,密闭空间内完成了尾气处理。
性重要演示实验。
二、说学生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 通过硫的氧化物学习和预习,了解了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SO2的相关性质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类比能力
三、说实验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 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实验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推断生成产物,来体会浓硫酸的 强氧化性,同时验证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 稳定性)酸性,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推导能力,培养化学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实验习惯,渗透由现 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 证关系。
高考化学: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归纳整理!(1-4章)

高考化学: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归纳整理!(1-4章)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一切燃烧反应;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③等也是吸热反应;④水解反应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一】化学必修四焓变反应热知识点整理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
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1)金属腐蚀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电化学原理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
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
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1章节知识点梳理2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3一、焓变反应热4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5吸收的热量6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7△H(2).单位:kJ/mol8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9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1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11☆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12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13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14钠固体溶解等15☆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16解反应17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18二、热化学方程式19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20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21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22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23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24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25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26三、燃烧热27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28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29※注意以下几点:30①研究条件:101 kPa31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32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33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34四、中和热35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36叫中和热。
37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38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9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404157.3kJ/mol。
42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五、盖斯定律4344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45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46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474849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50一、化学反应速率511. 化学反应速率(v)52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53的变化54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55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56位:mol/(L·s)57⑷影响因素:58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59602.6162※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63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64(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65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66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6768慢二、化学平衡6970(一)1.定义:7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72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73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742、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7576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77动(动态平衡)78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79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803、判断平衡的依据8182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83(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8485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86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87(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88(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89度也_减小_, V正_减小__,V逆也_减小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9091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92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9394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95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96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97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98(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99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100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
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101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102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03104三、化学平衡常数(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105106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
符号:__K__107(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108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109量。
110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111112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113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114115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__进行程度__的标志。
K值越大,说明116平衡时_生成物___的浓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应__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117进行得越__完全___,反应物转化率越_高___。
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118K>_105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119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120方进行建立平衡。
(Q:浓度积)121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122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123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124125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126127*四、等效平衡128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129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130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1312、分类(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132133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134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135136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137(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138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139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40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41(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142J•mol-1•K-1143(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144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
即S(g)〉S(l)〉145146S(s)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147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148 ΔH-T ΔS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149 ΔH-T 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50 ΔH-T ΔS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151 注意:(1)ΔH 为负,ΔS 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152 (2)ΔH 为正,ΔS 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153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54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55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156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157 物 。
158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159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160 质 。
161162163164 165166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167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
如SO 、CO 、C H O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
如HClO 、混和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168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169非电解质170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171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172性无关。
173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174子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175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76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177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178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179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180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181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182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183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184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185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18611、影响因素:187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