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合集下载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一、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1.对水稻的好处让鸭子在稻田中长期生活,在水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能为水稻除去杂苹和害虫。

鸭子排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被水稻很好地吸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质量的改变和水稻的长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节约了化肥、农药以及人力的支出,是个一举多得的养殖方法。

2.对鸭子的好处稻田生态养鸭方式为鸭子无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养殖场所,鸭子能在稻田的水面休息嬉戏,同时水稻还可以为鸭子遮阴避日,更为重要的是稻田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

解决了鸭子部分食物尤其是动物活性蛋白质的来源,促进了鸭子健康生长。

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对生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稻田生态养鸭的技术要点1.搞好场地建设稻田生态养鸭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对拟作为养鸭场地的稻田要进行一些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添置养殖鸭子的围栏。

设置围栏的目的在于便于管理和防止鸭子逃窜。

建筑材料上要注意控制成本,提倡就地取材,可以因陋就简,木条、竹条、尼龙网、编织袋等都可以用。

围栏高度以50~60厘米为好,围栏间距要适中,以不让鸭子逃出为宜;二是要搭建栖架,供鸭子上岸休息使用。

通常在田埂上搭建,材料也要因地制宜,一般以木条、竹条为好。

栖架上最好有顶棚,可以遮阴避雨。

栖架要高出稻田20厘米左右。

搭建栖架的面积根据饲养鸭子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

2.选好放养品种稻田养鸭的养殖环境和普通养鸭不同。

稻田养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更接近于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要根据稻田养鸭的特点来确定。

一是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要选择耐水性好、行动灵敏、浑水效果好的品种;三是要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

目前适合于稻田养殖的品种较多,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等中小型鸭都是较好的选择。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

浅谈稻鸭共生的优点及生产技术一、稻鸭共生的优点1. 生态环境友好稻鸭共生利用了鸭子天生的觅食习性和在水中觅食行为,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起到了生物防治的效果。

通过鸭子在稻田中觅食,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

2. 提高生产效益稻鸭共生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鸭子在稻田中觅食的同时还可以使土壤得到松动,促进氧气的渗透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采用稻鸭共生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约10%以上。

3. 多样化农产品在稻鸭共生的生产模式中,鸭子不仅可以起到除草和防虫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禽肉和鸭蛋,使农业生产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可以生产水稻外,还可以增加鸭肉和鸭蛋等农产品的收益,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4. 保护生态多样性通过稻鸭共生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田间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减少水田中的害虫和病虫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更加的平衡和稳定。

二、稻鸭共生的生产技术1. 选择适合的品种在进行稻鸭共生的种植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和鸭子品种。

水稻品种应该选择适宜的耐淹、耐倒的早熟和中熟水稻品种,鸭子品种应该选择适合水田放养的鸭子。

在实际种植中选择品种时需兼顾稻鸭的相互配合。

2. 合理的放养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稻鸭共生是一种多元共生的模式。

在进行放养时,需要合理的安排鸭子的放养密度和方法,避免过多的鸭子造成水稻苗圃踩踏、损害水稻根系等问题。

应在晚稻插秧后2~3天,自然干地放入干净的水田中,环形排列等放养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稻的损害。

3. 科学的管理技术在进行稻鸭共生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保障稻鸭共生模式的效果和效益。

在农田管理上,要做好水田的水肥一体化管理,以确保水稻的生长,同时合理的施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浅谈稻田养鸭

浅谈稻田养鸭

浅谈稻田养鸭浅谈稻田养鸭稻田养鸭是一种生态型的种养技术,就是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里,四周用篾栅围起来,昼夜在稻田中饲养,实行稻鸭共栖双丰收的一项种养配套新技术,它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为家禽进行饲养,并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稻田养鸭最先起源于我国的明清时期,当时的目的是用鸭防治稻田蟛蛴,其后是用来防治蝗虫。

经过大约400年的时间,稻田养鸭从传统的稻田养鸭法发展到现代的稻鸭共栖法。

现代的稻鸭共栖实现了农牧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

稻鸭共作技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完善于日本,发展于亚洲。

一、稻田养鸭的意义稻田养鸭技术是一项发展优质稻、养鸭技术相结合的稻田种养新技术,具有除草、防病治虫、施肥、中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等优点,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农业生态环保技术。

1.清除杂草稻鸭除草效果好于任何化学除草剂。

据调查,鸭子的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

鸭在稻田里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鸭小时吃小草,长大后以吃双子叶杂草为主;鸭子的频繁活动,使稻田水体浑浊,透光性差,影响稻田水体底部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的数量。

2.防治害虫鸭在稻丛间频繁活动,可以吃掉潜叶蝇、蛾类及幼虫、二化螟、负泥虫等有害的虫类,对卷叶螟、稻苞虫、螟虫和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对稻苗的危害。

3.提高肥力鸭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能够满足水稻全生长期所需的氮、磷、钾养分,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

根据调查,一只鸭在稻丛中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湿重达10千克左右。

相当于47克氮、70克五氧化二磷、31克氧化钾。

4.增加产量鸭有天生拱地的习性,鸭子的频繁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氧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活秆成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而且稻米品质优良、口味佳,生产的大米达到无公害,甚至绿色、有机大米的标准。

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技术初探

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技术初探

融人 水禽 育种学 、 生态 学 、 动物 行 为 学 、 境 学 、 环 电子 学 多 学科 的知识 。
有机农 产品 , 既是 解决 农 产 品质 量 安 全 问题 的重 要 措施 , 也 是推 进农业 优质 化生 产 、 专业 化 加 工 、 场 化 发 展 的有 市 效 途径 , 更是 推动农 业 生 产方 式 转 变 、 进 农业 综 合 生 产 促 能力 提高 和推进农 业 增 长方 式 转变 的 战 略选 择 。20 02年 中央一号文 件 中明确 提 出 “ 大力 发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绿 食 品和有机食 品生 产 , 建立健 全认 证 、 识 和公 示制 度 , 标 尽 快使优 质 、 全 的 农 产 品形 成 品 牌 ” 安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关键词 : 态农业 ; 生 有机 大米 ; 稻鸭共作 ; 技术规程
中图 分 类 号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3 (0 0 0 6 0 0 7— 7 1 2 1 )9— 5— 2
1 发展稻 鸭 共作生 态农 业 的意义
积 极推广 生态 农业 , 展无 公 害 农 产 品 、 色 食 品和 发 绿
20 0 7年 中央人 口资 源 环境 工 作 座 谈 会 中提 出 “ 环境 保 护 工作 , 着 眼于人 民喝上 干净 的水 、 吸清洁 的空气 、 要 呼 吃上
该 生态 系统种 稻 、 养鸭 完全融 为一 体 , 利用 鸭 粪 、 作 农 物秸秆 及残 留物等 农业 内部 的有效循 环 和生物 链 , 可生 既
产安 全 、 质的有 机 稻 米 , 可 为市 场 提供 安全 、 优 又 无公 害 、
符合 传统 消费 习惯 的优质禽 肉 , 可以从 根本 上解 决传 统 还 农业 生产 大量使 用化 肥 、 药 产 生 的 面 源污 染 问 题 , 护 农 保 了农 田生态 环境 , 护 和提 高 了耕 地质 量 和 土壤 肥 力 , 维 达 到稻 鸭丰收 、 业增效 、 民增 收 的效果 , 实现 人 与 自然 农 农 是 和谐共 生可 持续 发展 农 业 新 技术 。 日本 农林 水 产 省将 稻 鸭共 作技 术作 为全 日本 1 项受 国家 资助 的环 保 持续 型农 2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

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稻鸭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米和鸭子,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活动,消灭害虫、杂草等,从而实现双重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理论: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稻鸭共作,其原理首先与生态平衡理论密不可分。

生态平衡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都在相互作用中维持着复杂的平衡状态,而一旦其中某一物种数量失衡,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作为上游环节,通过食用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等,使得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2.协同作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和稻米之间利用协同作用产生双重效益。

通过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达到消灭稻田中害虫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并将大量的粪便排放在稻田中,使得其成为了一种天然的肥料,来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3.资源综合利用理论:稻鸭共作模式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用场地和资源丰富。

一方面能够节省稻米种植过程中对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和经济成本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的可持续和经济效益更高。

4. 养殖技术理论:稻鸭共作模式需要适宜的饲养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和杂草生长,而成为了一种自然有机的农业生产模式。

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它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就生态农业。

稻鸭共作需要适宜的种植技术和养殖管理,is 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exploitative farming practices, while improving both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综上所述,稻鸭共作模式的原理包括生态平衡、协同作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养殖技术等方面,这些理论都通过将动物放养在稻田中,与稻米进行互动,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调研报告

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调研报告

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放养鸭子,通过鸭子的捕食行为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这种生态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种植中。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相关科研论文、专利和行业报告,了解该种植模式的科学依据和先进技术;2.专家访谈:与从事稻鸭共栖生态种植的农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教训;3.实地调研:选择典型的稻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稻鸭共栖生态种植的实际效果。

四、调研结果1.优点:(1)害虫防治:鸭子可以主动捕食稻田中的蜗牛、蚯蚓等害虫,有效控制害虫数量;(2)施肥作用:鸭子的进食、排泄过程中的粪便可以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供养分,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3)调节水质:鸭子在田间活动,会搅动水中底层的积食、底泥等杂质,有利于水质环境的改善;(4)节约成本:由于鸭子自主捕食害虫,减少了对农药的需求,可以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2.不足之处:(1)鸭子的进食行为会对田间作物产生一定的损害,可能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2)需要合理掌握放鸭的数量,过多的鸭子会增加稻田的压力,过少的鸭子则难以控制害虫数量;(3)鸭子排泄的粪便过多会影响水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4)对鸭子的管理、饲养等要求比较高,需要农民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五、调研结论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农田生态种植方案,可以实现害虫防治和有机肥料的生产。

尽管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该种植模式的优势,减少其不足之处的影响。

未来,我们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稻鱼鸭共生可行报告

稻鱼鸭共生可行报告

稻鱼鸭共生可行报告引言稻鱼鸭共生是一种传统而又创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稻田、鱼塘和鸭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农业模式。

本报告将探讨稻鱼鸭共生的可行性,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优势生态效益稻鱼鸭共生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稻田提供生长空间和营养物质,鱼塘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而鸭群则通过觅食、杂草和害虫控制等方式帮助稻田维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经济效益这种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鱼类和鸭肉的销售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鸭群可以在稻田中清除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社会效益稻鱼鸭共生系统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这种生态系统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

挑战管理难度稻鱼鸭共生系统的管理需要较高的技术和经验,涉及稻田、鱼塘和禽类养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农民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运营这种生态系统,否则可能会面临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损失的风险。

生态平衡稻鱼鸭共生系统中的各个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鸭群过度捕食稻田中的有益昆虫,可能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从而影响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市场需求稻鱼鸭共生系统生产的产品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上缺乏对于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认可和推广的情况下。

农民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才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建议技术培训政府部门和农业机构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向农民和农村技术人员传授稻鱼鸭共生系统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促进该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生态监测建立健全的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稻鱼鸭共生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中的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稻鸭种养优势及综合效益分析

稻鸭种养优势及综合效益分析

稻鸭种养优势及综合效益分析稻鸭种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水稻田作为鸭子的生产场所,通过鸭子舒适生活、封闭饲养、粪便回收、水稻生态种植等简便、环保的方式,实现了水稻种植和家畜养殖的产业化高效有机结合。

本文将主要从稻鸭种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稻鸭种养的优势1.节约生产成本稻鸭种养通过将鸭子放养在稻田中,实现了农田和家畜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避免了鸭子舍、墙和地面等养殖费用,从而有效减少了养殖成本。

同时,稻鸭种养还能通过鸭子免费打捞、浇灌农田、清洗农田等方式帮助村民省去以前需要花费的人工费用。

2.环保卫生稻鸭种养通过封闭式饲养、以水稻秸秆为饲料、粪便回收利用等方式,有效避免了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稻鸭种养还能充分利用鸭子粪便作为农田肥料,实现了养殖和农业生产的无害化和循环利用。

3.提高养殖效益稻鸭种养通过将养殖场和农田有机结合,实现了稻田和鸭子互相提高生产力的效果。

一方面,稻田的水稻得到了充分的钾、氮等养分,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鸭子可以在稻田中吃到适量的水稻、小鱼虾等天然食品,提高了鸭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同时,稻鸭种养还可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1.经济效益稻鸭种养可以在拥有稻田的农村地区实现零成本差额,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稻鸭种养还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稻鸭种养每亩田能增加500元的收入。

同时,稻鸭种养在农田种植的同时还能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农田产量,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

2.生态效益稻鸭种养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实现有机物料循环利用等方式,能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稻鸭种养能够提高农田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降低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同时,稻鸭种养还能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3.社会效益稻鸭种养通过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式,能够带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
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

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

2、基本情况
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规模化生产的水田。

项目落实六个管理区8个示范点,通过友谊分公司电商平台,鸭稻田产出的“十八团”长粒香大米远销深圳、上海等城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以绿色有机产品为卖点,目前大米卖到20元/公斤,实现农产品每年线上销售16万元以上,改变了种植户只卖原粮的思想。

以友谊分公司第四管理区为例:第八作业站1号地,面积60亩。

该地号已实现三年有机栽培标准转换期。

土壤有机质45.6g/kg,pH值6.96,碱解
氮206mg/kg,有效磷21.6mg/kg,速效钾211mg/kg。

3、技术措施
3.1水稻栽培技术
品种:中龙粳1号
施肥管理:全程施用有机肥料,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

4 月25 日,基肥采用有机肥500公斤/亩;返青肥、穗粒肥分别施用黄腐酸有机肥10 公斤/亩。

防病防虫: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分别喷施EM 菌500倍活性液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减轻并逐步消除土传病害,并且在孕穗期及抽穗期施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气传病害。

今年该地块病害没有发生。

虫害采用诱杀灯及鸭子两种方法防治,地号内设置4盏诱杀灯,放养鸭子500只。

田间除草:打浆平地,通过机械作业,使本田杂草基数减少。

人工除草分为三个阶段,在6月15 日至6月20日第一遍、7月8日至7月10日第二遍、8月1日至8月3日第三遍。

在各阶段的生产时期管理人员及时拔除大草。

在6月初--7月初田间放入鸭子,可以消除部分杂草;周边池埂杂草全部使用镰刀清理,不使用化?W除草剂。

灌水管理:采用井水灌溉,附近无污染源,单排单灌,杜绝串水灌溉。

3.2鸭子放养技术
鸭种选择与放养数量:根据北方气候特点,如果选用食量不大、个体较小的东北普通蛋鸭或麻鸭放养15只/亩;如果选用野性强、体形大的品种雁鸭放养10只/亩。

鸭子管理:(1)在鸭雏孵化后至放养之前人工饲养15天左右,体重在100-150克,此时期可提高雏鸭的成活率;6月18日开始放鸭。

驯化采用人工驯化模式,通过敲击和吹哨,让鸭产生条件反射,定时、定点、定量喂食。

鸭放养初期,早、晚喂些鸭饲料。

鸭稻后期共育阶段,鸭稻田除4台诱杀灯外,还继续给鸭子添喂玉米等饲料,补饲量逐步加大,以食后不剩余为度。

因鸭子喜欢以稻粒为食,8月1日(水稻齐穗)将稻鸭放入鸭棚集中育肥,此后不再继续放养,喂食以玉米为主。

(2)田间管理:移栽前将本田打浆整平,田间挖深垄间沟,并在沟内始终保持8~10cm 深的水层,以供鸭方便活动。

在放鸭前将稻田四周用塑料网封闭护好,塑料网高50cm,并向内倾斜约15度左右角。

杂草防除采用人工除草与有机生物菌剂相结合方式,在共育期间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害虫防治采用诱杀灯灭虫,对不能控制的病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在喷药前将鸭子赶出稻田。

另外,采用生物制剂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减轻并逐
步消除土传病害。

4、测产情况及成本与效益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鸭稻共作项目较传统水稻产量低,每亩产量约低188.4公斤。

由上表知,鸭稻单产比常规水稻低188.4公斤/亩,种植成本比常规水稻高859元/亩,常规水稻按原粮价销售,鸭稻磨成大米销售(出米率60%),效益比常规水稻效益要高2459元/亩。

5结论
5.1鸭稻纯效益比常规水稻效益高2459元/亩,应进行推广。

5.2鸭稻共作模式,在不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防病、除草难度大,人工价格高。

5.3北方没有食用鸭子传统,肉鸭销售存在一定困难,价格不高。

5.4鸭稻米的销售渠道不畅,需要打品牌、形成规模、拓渠道。

(作者单位:155800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农业科、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