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与制作流程
稻田养鸭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稻田养鸭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稻田养鸭的正确方法是什么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但是,养殖鸭子需要技术和方法,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稻田里应该怎么养鸭。
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稻田养鸭的方法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稻田养鸭的方法一、品种稻田养鸭是一种粗放的饲养方式,而且在稻鸭共栖种养模式中,养鸭只是绿色优质大米生产的一个辅助性产业,主要起生物防治的作用。
因此,在选择鸭品种时,重点考虑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中小型优良品种。
推荐饲养吉安红毛鸭和山麻鸭等蛋肉兼用品种。
(一)吉安红毛鸭吉安红毛鸭体型短圆、颈粗短。
公鸭大小适中,紧凑、前胸宽、胸肌发达。
母鸭体型桃园、冯凑、眼大突出、明亮、胸肌发达。
具有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耐粗饲,觅食力强,肉嫩、瘦肉率高,羽毛生长与体重增长同步,是加工板鸭优质原料。
据农村调查,以放牧为主,饲养80-90天,体重可达1000-1150克,其间补喂稻谷3-4kg,在板鸭厂育肥28天,体重1350-1400克(耗稻谷4kg),达到板鸭加工要求。
红毛鸭开产日龄112天,产蛋率达5%日龄为134天,50%为186天,成年母鸭平均体重1450克。
该鸭适合我省农村各种方式的饲养。
(二)山麻鸭山麻鸭原产于福建龙岩地区,是我国优良蛋鸭品种之一。
公鸭胸宽背阔,体躯较长。
喙黄绿色、虹彩褐色。
胫、蹼桔红色、背部羽毛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母鸭身体细长、匀称紧凑、站立和行走时躯干与地面呈450角以上,头较小,喙呈古铜色,虹彩褐色,胫、蹼桔红色,通体麻褐色。
据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测定,公母鸭平均初生体重42.78克,4周体重553.10克,90日龄体重1330克,72周龄(504日龄)体重1515克。
成年公鸭体重1300克,成年母鸭体重1500克。
母鸭开产日龄120日龄左右,500日龄产蛋280-300枚。
山麻鸭具有开产早、产蛋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农村各种方式养殖。
二、雏鸭饲养管理育雏是养鸭十分重要的基础阶段,因此须科学管理。
有机稻田稻鸭共作技术

有机稻田稻鸭共作技术有机稻田稻鸭共作和普通稻田稻鸭共作操作基本相同,主要突出鸭子的品种选择、饲料及疾病预防和治疗,鸭子品种要选择地方品种,饲料最好要用有机农场生产的粮食作物,疫病防控不使用抗生素,采用中草药及其他生物方法治疗。
有机鸭的饲养管理鸭品种选择。
选择体型适中、适应性能好、抗病力强、适于在田间放养的本地品种,如高邮麻鸭等。
雏鸭的驯水。
鸭驯水的要求一是早驯水,以便增加雏鸭放入稻田的适应性,二是驯好水,让小鸭在水中锻炼,1-5日龄开始对雏鸭进行下水调教,雏鸭每次下水、出水及喂食时,应呼唤形成条件反射。
大田围网。
水稻插秧后,在稻田的四周要用尼龙网围起来,围网选用2×2厘米网眼的尼龙网,高度70-80厘米,防止黄鼠狼、野猫等天敌的袭击和方便鸭群管理。
鸭子下田时间。
人工插秧后7天,机插秧最早在栽后10天以上,秧苗活棵即可放入苗鸭。
适宜放入稻田的苗鸭一般以7~10日龄的育雏期。
经提前驯水,即可放入水稻田,鸭放入稻田的时间宜选择晴天的上午9~10点为宜。
鸭群数量。
鸭群数量过小不能节约用工成本,过大不便于鸭群放牧管理。
一亩稻田放养15只鸭子较佳,多放需增加饲料喂量。
大面积有机稻田以4000-5000只/群为宜。
人工饲喂。
每天定时、定地点、定人工呼唤2次喂料,时间宜在上午6︰00时和下午4︰00时,前期以鸭全价饲料为主,中后期以饲喂有机农场生产的小麦为主,饲料量的多少根据稻田内杂草、水生小动物的数量来判断,如鸭大草少,适当增加喂食次数。
防雷电。
为防止雷电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子修建一个简易的鸭舍,在雷电和暴雨来临前将鸭子引到鸭舍。
简易鸭舍地基加高与田埂相当20亩左右一个为宜,鸭舍长10米,宽1.5米,可容纳300只左右鸭子栖息,上盖彩钢瓦,四周围网。
及时收回鸭群。
稻鸭有效共生期一般为75天左右,应在水稻扬花前收回鸭群,换羽前集中填饲,育肥后上市。
疫病防控。
重点做好雏鸭肝炎、禽流感、鸭瘟和大肠杆菌病等的防疫,鸭的饲养全程采用中药防治并定期驱虫,注意休药期。
水稻田稻鸭共栖技术要点

•稻鸭共栖技术概述•稻鸭共栖技术实施条件•稻鸭共栖技术实施流程•稻鸭共栖技术效益分析目•稻鸭共栖技术推广应用前景•案例分析:稻鸭共栖技术应用实例录01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起源发展创新稻鸭共栖技术的发展历程0203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平衡技术要求高:稻鸭共栖技术需要精细管理,对技术要求02地理位置田块大小土壤条件适宜的稻田环境01适应性强02肉质优良03繁殖能力强适宜的鸭子品种1 2 3雏鸭管理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鸭子养殖技术要点03鸭舍建设选种免疫接种鸭子放养前准备鸭子放养时间与密度时间在水稻栽插后约一周(秧苗返青后),将鸭子放入稻田中。
密度根据稻田面积和鸭子品种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10-20只鸭子。
饲料管理根据鸭子的生长阶段和品种,选择合适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防疫管理定期对鸭子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预防疫病的传播。
饲养方式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同时提供适量的饲料补充。
鸭子饲养管理水稻种植管理01020304品种选择栽插时间栽插密度水肥管理04鸭苗投资饲料成本药品费用经济效益提升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化肥使用减少农药使用改善土壤质量生态效益分析05推广应用现状同时,稻鸭共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鸭子对水稻的损害、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测。
另外,稻鸭共栖技术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推广应用。
稻鸭共栖技术对水稻品种、鸭子品种、放养密度、饲养管理等方面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管理方式。
推广应用问题与挑战推广应用前景展望06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水中病原菌的数量,防止鸭子患病。
鸭子养殖管理定期观察鸭子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和饲养环境,保证鸭子的健康生长。
鸭苗投放时间在水稻分蘖期将鸭苗投放至田中,保证鸭子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来源。
鸭子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鸭水稻种植管理采用有机肥料,保持适宜的肥力水平,控制病虫害,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

稻田养鸭技术利用水稻田中的水和鸭子嬉水及食杂草的特性,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水稻——鸭子互利互补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生产出味好、食用安全稻米。
稻田养鸭技术是生产无公害水稻的一种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已经广泛应用稻田养鸭技术来生产有机水稻。
尤其是在韩国还出现了稻田养鸭一品村。
我市稻田养鸭技术是从2003年由海林市从韩国引进,历经了三年的试验示范过程,到目前已从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500余亩,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推广价值.1.稻田养鸭技术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1.1消除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鸭子食草性较杂,能吃掉稻田中很多的杂草;同时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因此,稻田里放养鸭子,一般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利用鸭子的食草特性,既可起到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又不必担心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省工、省成本。
1.2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稻田养鸭,鸭子在水田中活动,可以活水,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同时又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效应,给水稻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不易被病虫侵害,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过程中,能吃掉多种水稻害虫,像负泥虫、潜叶蝇可直接被鸭子吃掉,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对水稻生育的危害,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
1.3减少无机化肥的对稻田环境和水稻的污染鸭子的粪便勤,数量多,1只鸭子在稻田中排泄粪便约10kg(鸭粪养分丰富,10kg鸭粪相当于N49g、P2O572g、K2O32g),能够有效地培肥土壤。
鸭粪直接排放到田里,经发酵后及时反补给水稻利用,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稻田中放养鸭子,头两年可适当少施无机化肥,3-5年以后开始可以完全不施无机化肥,可减少化肥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氮肥对人体的危害。
2.稻田养鸭技术经济效益高稻田养鸭形成了一个水稻——鸭子,种养结合,互利互补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稻、鸭子双丰收,由单一收入变为双项收入,综合效益高。
全程稻田养鸭新技术

全程稻田养鸭新技术全程稻田养鸭新技术,就是利用稻田的特殊环境,在水稻无需治虫除草的前提下,及时放养二批以上肉鸭,与水稻共育的种养结合生态高效模式。
场地设置以667平方米(实际稻面积634平方米,鸭舍与活动场地33平方米)为例,先用塑料网片把667平方米面积围成80~100厘米高的“网墙”,网眼大小以10日龄以上鸭钻不出即可。
在稻田任意一角划出33平方米空场地,用同样网片把场地的四周围好,只留宽50厘米的小门朝向大田的中心位置,要使空旷地带能独立成“场”,整体高度不小于田埂。
场地填平围好后,取其中12平方米搭建简易鸭舍,确保无风雨、老鼠等侵袭,其余21平方米用作鸭活动场地。
品种选择鸭宜选择体型轻巧、全生育期较短的西湖绿头野鸭或觅食力强的绍兴麻鸭。
水稻可用高株壮秆且抗倒的两优培九、协优9308、中浙优1号等。
稻鸭共育1.水稻培育。
单季稻可于5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移栽。
大田移栽前每667平方米施基肥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三元复合肥12千克~18千克。
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需施药治虫除草,只于移栽后的第5天,每667平方米追施7.5千克尿素一次。
平时保持水层3~6厘米(收割前7天除外),以不露泥为好。
在大田内放养螺蛳和较多的浮萍等繁殖快的水生动植物,供鸭摄食。
2.鸭的饲养。
水稻移栽前两天,按每667平方米放养50只鸭的密度,购回雏鸭先放入田角空旷围栏内精饲养10天。
水稻移栽后第7天赶鸭下田,让其觅食稻田杂草害虫。
适时给予补饲。
补饲时,于下午3~5时把鸭赶入栏内,也可把谷实类饲料直接撒入大田,让鸭觅食时起松土作用。
当鸭正式下田与水稻共育后,每天早上8时以前放鸭下田,下午5时赶鸭回栏内活动,并及时让其进舍栖息。
3.养殖茬口安排。
根据轻小型肉鸭2月龄即可达到上市标准,单季稻田至少可养鸭二批,双季稻田起码可养鸭三批。
接茬过程中做到全进全出,并对空栏舍实施常规消毒。
注意事项在水稻抽穗期,应将鸭转移到空旷的围栏内饲养,防止鸭叼食嫩穗造成水稻减产。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鸭子是一种常见家禽,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
但不能在水中待太久,是卵生动物。
我们知道,鸭肉不仅肉质鲜嫩,易于消化。
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能有效抵抗脚气病,神经炎和多种炎症,还能抗衰老。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鸭肉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养鸭一直被人们看好,特别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稻田养鸭技术,更是将养鸭推向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
那么,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怎么在稻田里养鸭?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一、饲养前的准备用竹片、树枝和其它秸秆编成高50~60厘米、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度的围栏,将稻田四周围起来,并用竹或木条固定,防止鸭外逃。
计划实行稻田养鸭的田块,插秧时在田中间留出一块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的小空地,放进一块竹板作为鸭床,高度以露出水面20厘米为宜,供鸭群休息。
二、培育健壮鸭苗因地制宜选用早熟、适应当地饲养、生活力和抗逆性较强的优良鸭种,采取防寒保温为主的鸭苗小群摊养管理技术:(1)防寒保温。
刚出壳的鸭苗幼嫩体弱,易受冻害导致死亡,应采用防寒保温措施,可用箩筐垫好干燥的短稻草,每筐放鸭苗15只左右,放在背风保暖的室内饲养,随时更换稻草,保持干燥清洁。
(2)放水。
鸭苗出壳10~15天后,可短时放水,适当加喂动物饲料;20~25天后,可延长放水时间,直至全天放水。
(3)加强管理。
在饲养期间出现个别鸭苗死亡,往往是卫生管理不良,引起消化道疾病或受冻感冒所致,一定要加强管理,注意饮水、饲料、环境卫生。
早春寒潮来临时,不要放水,以免鸭苗受冻。
三、适龄放鸭进田20~25日龄、重约150~200克的雏鸭,即可放进田中,进田前应进行鸭瘟免疫接种。
放养密度应视稻田肥力、田里的饵料丰缺情况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亩放25只左右,上等肥力田亩放30只左右。
放鸭入田时间应在早、晚两造秧苗返青后,过早放鸭易造成秧苗脱泥漂浮,不利发挥稻鸭互促互利的生态效益。
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

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第一篇: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稻田养鸭技术利用水稻田中的水和鸭子嬉水及食杂草的特性,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水稻——鸭子互利互补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生产出味好、食用安全稻米。
稻田养鸭技术是生产无公害水稻的一种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已经广泛应用稻田养鸭技术来生产有机水稻。
尤其是在韩国还出现了稻田养鸭一品村。
我市稻田养鸭技术是从2003年由海林市从韩国引进,历经了三年的试验示范过程,到目前已从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500余亩,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推广价值.1.稻田养鸭技术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1.1消除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鸭子食草性较杂,能吃掉稻田中很多的杂草;同时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因此,稻田里放养鸭子,一般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利用鸭子的食草特性,既可起到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又不必担心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省工、省成本。
1.2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稻田养鸭,鸭子在水田中活动,可以活水,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同时又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效应,给水稻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不易被病虫侵害,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过程中,能吃掉多种水稻害虫,像负泥虫、潜叶蝇可直接被鸭子吃掉,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对水稻生育的危害,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
1.3减少无机化肥的对稻田环境和水稻的污染鸭子的粪便勤,数量多,1只鸭子在稻田中排泄粪便约10kg(鸭粪养分丰富,10kg鸭粪相当于N49g、P2O572g、K2O32g),能够有效地培肥土壤。
鸭粪直接排放到田里,经发酵后及时反补给水稻利用,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稻田中放养鸭子,头两年可适当少施无机化肥,3-5年以后开始可以完全不施无机化肥,可减少化肥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氮肥对人体的危害。
2.稻田养鸭技术经济效益高稻田养鸭形成了一个水稻——鸭子,种养结合,互利互补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稻、鸭子双丰收,由单一收入变为双项收入,综合效益高。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饲养鸭子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农业为理念,通过充分发挥水稻、鸭子之间的互补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田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引入鸭子进行饲养,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在水稻种植的初期,将幼鸭引入水田中进行饲养。
由于水稻对光线需求较高,可以选择在饲养鸭子的采用适当的措施来防止光线的阻挡,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鸭子会不断捕食水田中的昆虫、杂草等害虫,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
鸭子的排泄物会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为水稻提供养分。
这种方式既减少了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又增加了土地的肥力。
这种模式还可以应用于农民的兼业经营。
除了水稻和鸭子之外,农民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如养殖草鱼、种植大葱等,实现多元经营。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
该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繁殖,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通过鸭子的饲养,农民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鸭子的排泄物,水田的土壤质地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通过多元经营,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该模式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否则可能无法有效进行饲养和辅助种植。
这种模式需要农民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该模式可能会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问题,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风险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该方法选择边角位置具有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施加有机底肥后深翻,并在插秧前引水养田,种养伊乐藻并在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在稻鸭共作区插秧前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并在植株成活后旋入泥土,插秧后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在六月中旬放鸭,并按鸭子的不同生长周期投喂不同的食料,八月下旬增加饲料投喂量,并开始撤出鸭子,撤完后进行集中养殖,并在稻谷收割完后重新放养于稻田中进行育肥,并得到商品鸭。
本技术在养鸭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稻田使之产生更大经济效益,构建成一个生态互利互补的环境,能有效减少养鸭成本,并提高鸭肉品质。
权利要求书1.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S2、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S3、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280~35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45~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80~12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0~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隔天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作为补充;S4、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九月中下旬将鸭子撤完并进行集中养殖,在稻谷收割完后,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捡食田间漏割及脱粒不彻底的稻子以及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进行育肥,体重达到2.5~3.0kg时,即得到商品鸭,而在育肥过程中,鸭粪排入稻鸭共作区对土壤进行育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以10只/m2,地面铺干草或者稻糠,配套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舍修建时一并用编织网或铁丝网搭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高于80cm以防止鸭子逃跑,其围网和护网的大小以能阻挡蛇、鼠进入为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种选择时采用高邮麻鸭、镇鸭1号、镇鸭2号、攸县麻鸭或者金定麻鸭中的一种或者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鸭子的疫苗注射在进入稻田之前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将鸭子按批次撤出时,单批次撤出的量不超过30%,相邻批次之间间隔3~5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进行退水晒田操作,晒田时间为10~15天,期间不放鸭,水稻落黄后追肥,再立即复水10~15cm深,并继续放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保证鸭群在排泄的过程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引进新的鸭群时,需保证鸭群的密度不超过450只/hm2,且需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的用量。
技术说明书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生态农业技术中的生态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背景技术种植业与养殖业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别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传统的农业思维,两者在分别发展中经济效益较低,农业风险也较大,且不能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
而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混合式农业经济结构模式,通过水稻与动物各种相互关系进行协调,高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物资源,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丰富产业链,同时这种农业模式也极具生态效益,能大大的减少农业资源损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转型。
目前,在水稻种植期间,常用的一种种养结合方式为鸭稻共作系统,其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基体,以种稻为中心,鸭子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复合型种养生态系统。
其通过鸭子的不间断活动来进行松土以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鸭子对田间杂草的踩食以及对害虫的捕食代替除草剂、除虫剂的使用,从而不使用或者少量使用化肥、农药;而稻田出产的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田鸡则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使得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来实现以田养鸭、以鸭护稻、使水稻和鸭子共栖生长的生态养殖系统,具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目前各地所进行的鸭稻共作型种养殖系统技术仍不是很完善,鸭子的喂养形式比较单一,虽然稻田内滋生的杂草、昆虫等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使得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但是普遍存在役用鸭的选择不当,放鸭条件和时间不合理,放养密度把握不好,增加辅助饲料不当的问题,使得水稻与鸭子的共促生长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且对稻田的利用率不高,延长养殖业的生产周期。
技术内容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S2、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S3、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280~35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45~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80~12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0~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隔天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作为补充;S4、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九月中下旬将鸭子撤完并进行集中养殖,在稻谷收割完后,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捡食田间漏割及脱粒不彻底的稻子以及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进行育肥,体重达到2.5~3.0kg时即得到商品鸭,而在鸭只育肥过程中,鸭粪排入稻鸭共作区对土壤进行育肥。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以10只/m2为宜,地面铺干草或者稻糠,配套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舍修建时一并用编织网或铁丝网搭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高于80cm以防止鸭子逃跑,其围网和护网的大小以能阻挡蛇、鼠进入为准。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种选择时优选采用高邮麻鸭、镇鸭1号、镇鸭2号、攸县麻鸭或者金定麻鸭中的一种或者组合。
作为进一步限定,鸭子的疫苗注射应在进入稻田之前进行。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步骤S4中将鸭子按批次撤出时,单批次撤出的量不超过30%,相邻批次之间间隔3~5d。
作为进一步限定,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可选择进行退水晒田操作,晒田时间为10~15天,期间不放鸭,水稻落黄后追肥,再立即复水10~15cm深,并继续放鸭。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可以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保证鸭群在排泄的过程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引进新的鸭群时,需保证鸭群的密度不超过450只/hm2,且需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的用量。
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稻鸭共育的种养结合模式种植水稻,将传统的圈养改为放养,增加鸭子的活动空间,鸭子在田间觅食,既能提高鸭子体质又能减少饲养成本,提高鸭肉品质,同时鸭粪可大大改善土质,增加水稻抗病害能力,促进水稻绿色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还能降低对土壤的污染,保持土质,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在下述实施例中,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
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在实施例中,进行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时先选择湖南株洲攸县下辖某地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且在该稻鸭共作区的边角位置人工堆砌有0.8m高的错层用来搭建鸭舍,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为10只/m2,在鸭舍的地面铺干草,并配套设置有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同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另外在鸭舍和稻鸭共作区的边缘用铁丝网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为1m,且围网和护网的网孔孔径为6mm,一方面用来防止鸭子逃跑,同时也能阻挡蛇、鼠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