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合集下载

8《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8《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六、注释:
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狩猎:打猎。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凋零:凋谢零落。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七、形似字辨析:
雉:(zhì)环颈雉
锥:(zhuī)沙锥鸟
二、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年1月11日—19
48年4月21日),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七段:介绍孤雁的孤寂和忧郁,从侧面反映作者对枪杀大雁者的愤恨。
八段:说明雁群使一些家庭或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九段:按时间顺序写夜间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用沙锥鸟翅膀扇动声、猫头鹰叫声、蹼鹬咯咯声比较、铺垫、衬托,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拟人修辞形象生动描绘了大雁的集会,表明了大雁的聪明和社会性。)
(3)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大雁归来写作背景

大雁归来写作背景

大雁归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享誉世界的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月11日出生于爱荷华州伯灵顿。

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制造商;祖父是德国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园林技艺师。

他从小在一个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华府邸里长大。

因为房子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因此从山崖上下来,穿过铁轨就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这里是大陆上1/4的野鸭和野鹅一年一度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河漫滩就是成长中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奥尔多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说:“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奥尔多就很少说话,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动物们以什么东西为生,有什么样的天敌,他对户外生物如此热衷,好像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深秋的早晨,小奥尔多和父亲一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上高高的长筒靴,一路下山来到火车站,吃一些猪肉煎豆和烤苹果作为早餐。

然后就坐火车穿过密西西比河到达一处沼泽地,在那里的一个麝鼠皮房子里等待野鸭的鸣声。

如果不是在有野鸭出现的季节,他们就在沼泽地里到处搜寻,探寻水貂的洞穴,看看他们到底在吃些什么。

在联邦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在动物繁殖期捕猎之前,奥尔多的父亲就得出结论说这样做是错误的,因此他也不在冬天捕猎,他的这种精神被奥尔多继承下来了。

奥尔多在伯灵顿、新泽西和耶鲁大学上学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对鸟类学和自然科学历史的浓厚兴趣。

他在日志中把观察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这竟然是他长达一生的习惯。

1909年7月,他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森林学硕士学位后,就加入了新成立的美国国家森林局,并被派往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奥尔多很快获得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并得到了提升,1921年成为新墨西哥北部卡森国家森林局的局长。

在那穷乡僻壤的地方,奥尔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暴风雪,并患上了急性肾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雁归来》主要运⽤拟⼈的修辞⼿法介绍了⼤雁的鸣叫、觅⾷、群居、飞⾏等活动,说明⼤雁是⼈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们与野⽣动物和谐共处。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7课《⼤雁归来》课⽂原⽂ ⼀只燕⼦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群⼤雁冲破了三⽉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只花⿏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只定期迁徙的⼤雁,下定了在⿊夜飞⾏200英⾥的赌注,它⼀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

11⽉份南飞的鸟群,⽬空⼀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乎是⼀声不响。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200英⾥直达最近的⼤湖的⼤雁相⽐,它的飞⾏也就成了曲线。

⼤雁到了⽬的地,时⽽在宽阔的⽔⾯上闲荡,时⽽跑到刚刚收割的⽟⽶地⾥捡⾷⽟⽶粒。

⼤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的⼤雁则不同。

尽管它们在冬天的⼤部分时间⾥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的尾部朝远⽅的⼭丘,终于慢慢扇动着⿊⾊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触到⽔,我们刚到的客⼈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花能抖掉那脆弱的⾹蒲⾝上的冬天。

我们的⼤雁⼜回来了。

第⼀群⼤雁⼀旦来到这⾥,它们便向每⼀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不消⼏⼤,沼泽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

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雁。

第14课《大雁归来》

第14课《大雁归来》
zhǎo pǔ 沼泽( ) 蹼鹬( )(yù)(凋)零 diāo
2.解释词语
凋零: 凋谢零落。 缄默: 闭口不说话。 狩猎: 打猎。 迁徙: 迁移。 窥探: 暗中察看。 雾霭: 雾气。 顾忌: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 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第一部分(1—4)大雁归来的情景。 • 第二部分(5—12)大雁归来的日常生活。 • 第三部分(13段)赞美大雁的迁徙给人类 带来了生机和情趣。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你了解大雁吗?你知道 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 今天将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给我们讲了大 雁的趣事!
作者作品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 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 的奠基者。著有《沙乡年鉴》。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 “沙乡” 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 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 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沙乡 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 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 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 博爱之书。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 利奥波德逝世 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 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 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 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 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 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 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5、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 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 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大雁归来》ppt示范课件

《大雁归来》ppt示范课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引导人们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对生态保护的启示
重视生态平衡
作品强调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倡导可持续发展
《大雁归来》启示人们要关注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化内涵深厚
课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社会意义
环保意识普及
该课件通过讲述大雁的迁徙故事 ,向读者传达了环保意识,有助
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该课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文化传承
该课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 化元素,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作品主题涉及爱情、死亡、自 然、信仰等方面,语言优美、 思想深邃。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 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对后 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回归自然
通过大雁的迁徙,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和回归自然的 愿望。
生态保护
强调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 珍惜自然环境。
对比手法
细腻描绘
通过对大雁的迁徙和猎人、观察者的 心理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 体。
通过大雁与猎人的对比,强调人与自 然的关系和冲突。
03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语言优美
该课件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 的修辞手法,使得内容更加引人
入胜。
情感真挚
课件中融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与敬畏之情,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 受到作者的情感。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

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

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

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

”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

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

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

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只是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

《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

这颗星早就有了。

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利奥波得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

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得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

《大雁归来》体现作者喜爱大雁的句子

《大雁归来》体现作者喜爱大雁的句子

说明文里的抒情笔法——《大雁归来》解读《大雁归来》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作品,选自《沙乡年鉴》。

在《沙乡年鉴》中,作者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细致描摹了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大雁归来》是其中一篇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

作者对大雁的迁徒飞翔充满钦佩。

文章开篇就这样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我们常常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可在作者的眼里,大雁飞回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冲破”这一动词,有力量,有速度,有激情。

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暗含着大雁在迁徒飞翔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艰辛万苦,那是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

只有勇敢的大雁,才配得上春的使者这一荣誉称号。

紧接着,第二自然段,作者就更详细的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一段的结构非常精美,“如果……如果……而……既有对比烘托,又有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雁一旦开始迁徙便不可回头,只能一往无前,只能迎难而上。

“赌注”一词用在这里别有一番味道,中国俗语里有句话“愿赌服输”,可大雁一旦下定“迁徙”的决心,便是以自己的生命来做赌注,并永不服输。

作者为大雁担惊受怕。

在作者的眼里,大雁是充满灵性的动物,它居然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即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冬季则允许。

所以,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的大雁,它会目空一切、一声不响、坚定不移的飞往目的地,只有到了目的地,它们才会稍作休整,但仍然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变换他们的落脚地点。

而在第四自段中描写的大雁,他们会顺着河流拐来拐去,他们会飞得极低,他们会大声的叫嚷,溅起水花。

《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 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 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 临沼泽时的种种动作。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 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 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 食物的价值。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 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 集会的种种声响。
(新华网)
我国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穿山甲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缅甸蟒蛇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亚洲水蜥 黄嘴天鹅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总 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 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 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 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 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 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 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 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 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 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你了解大雁吗?你知道 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 今天将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给我们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 雁的趣事!
作者作品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 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 的奠基者。著有《沙乡年鉴》。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 “沙乡” 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 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 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沙乡 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 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 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 博爱之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

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

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

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

”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

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

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

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只是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

《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

这颗星早就有了。

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利奥波得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

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得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

近二十年来,美国开始有更多专著,呼吁重视环境伦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