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合集下载

孤独的最高境界的诗词

孤独的最高境界的诗词

孤独的最高境界的诗词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孤独,但诗人独立高楼,面对壮阔江山,展现出一种无人能懂、独步江湖的高远与孤寂。

2.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此词通过描绘“孤鸿”形象,寄寓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不屈精神,达到了孤独的至高境界。

3.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以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自得,这种超越世俗的孤独,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

4.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虽然这首词并非直接描写孤独,但"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却体现了在繁华背后,那种遗世独立、深藏内心的孤独与坚守。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一:[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歌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带拼音版古诗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带拼音版古诗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带拼音版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带拼音版,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一起学习一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带拼音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带拼音版bǔ suàn zǐ卜算子quē yuè guà shū tóng ,lòu duàn rén chū jìng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shuí jiàn yōu rén dú wǎng lái ?piǎo miǎo gū hóng yǐng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jīng qǐ què huí tóu ,yǒu hèn wú rén shěng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jiǎn jìn hán zhī bù kěn qī ,jì mò shā zhōu lěng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古诗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阅读答案1.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2.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参考答案:1.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内容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意思是: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计时的沙漏声断,夜深人静。

谁能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话的意思是: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句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以鸿自比,通过描写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清高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不愿意向世俗妥协,宁愿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一种倾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独立、高洁的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寂寞沙洲冷—苏轼

寂寞沙洲冷—苏轼

寂寞沙洲冷—苏轼寂寞沙洲冷—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苏轼的一首词,名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的是苏轼本人的乐观与阔达。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原文翻译与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本词写于州定惠院寓居时,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开头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

接着谁见两句,说只有比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

下片把两者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

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

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

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

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缺、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赏析三】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秋。

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寓居黄州定惠院。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心情寂寞孤独的情思。

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刚直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

上阕以雁咏人,写月夜人静时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如此凄冷的环境里怎么能随意选择高枝而栖宿呢?只能孤独地、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这首词把写孤鸿和写人融合起来,简约凝练,空灵流走,含蓄蕴藉,寄意深远。

词中借孤鸿的形象和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和不肯随人俯仰的政治态度。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寓意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寓意

拣尽寒枝不肯栖翻译: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拟人手法作者苏轼将自己比作孤鸿。

“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

表示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

拓展资料:
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陽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似钩。

寂寞梧桐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温庭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藏头:千万孤独)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卅六、满庭芳·程氏墨苑千言万语,诉说不尽,梦中几多思念。

明朝一别,何日再相见? 推开万卷诗书,寒窗下,独自长叹。

泪眼中孤雁南飞,可曾到彼岸?
★秋陰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但愿,五千年,沧海桑田,痴心不变。

茫茫夜空,群星璀璨。

拥有一个蓝天,怕什么? 海枯石烂。

你和我,永永远远,千里共患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