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思想下的美育探微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文《康德美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西方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作。
该书探讨了美学的本质、美的判断标准以及美的效果等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美的本质、判断和审美体验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康德美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经验的概念,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维活动。
他将美与感性经验进行了区分,认为美的判断是基于普遍的美的原则而进行的,而不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
这使我意识到美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美的本质。
其次,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概念,认为美的判断是一种主观的评价,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他认为美的经验具有一种特殊的主观性,不能通过概念和规则来完全捕捉。
这使我对美的主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对美的评价常常存在差异。
康德还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过程,强调了“美的感性暗示”的重要性。
美的感性暗示是一种特殊的感知经验,通过感性暗示,我们可以对美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理性的分析。
这让我认识到美学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也需要我们通过感知去感受和体验美。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动态”的概念,认为美的判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来实现。
这使我认识到美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去发现和欣赏更多更高级的美。
康德对艺术的定义也很有启发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形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这使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与生活和情感紧密相关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对美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康德的思想触发了我对美的理解和认识的思考,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在我看来,美学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艺术品的表面欣赏,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和深度,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一种探究和表达。
《判断力批判》中的康德美学理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深度和广泛性。
首先,康德强调的“审美判断力”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按照他的理论,审美判断力既要以主观的审美感受为基础,又要具备透彻的理性和普遍性。
在我看来,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从事美学活动时,既不能追求极端的主观感受,也不能陷入死板的客观标准中,而要在保持真实、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同时,适当结合理性和客观标准,从多维度、广角度地呈现我们的审美体验。
其次,康德所提出的“目的无用说”的观点,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功能,而是内在于物品或活动本身的“完美感”。
这也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相悖,使我不禁思考目的与价值、功能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康德的理论鼓励我们在生活中更注重以“欣赏价值”为导向,而不是只关注实用价值本身。
当然,康德的美学理论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如审美接受与欣赏、感性和概念的关系、色彩与音乐等,并没有全部涉及到,但以上两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启示。
因为,在我看来,康德的美学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探究,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种生活哲学色彩。
在阅读康德美学理论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阅读者该持有的思考态度。
譬如,我们需要注意思辨,不能被现成的美学观点或传统思想束缚和左右,而要屏蔽其他因素,保持独立思考;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我们需要遣词造句准确、简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尤其是在思想深入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让读者抓住核心观点,这也是书写分析文章的基本技能。
最后,我认为信息技术等现代工具的应用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理论的更好传播和理解。
通过搜索引擎、在线电子书,甚至交流平台等,我们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和交流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美学观(下)

康德美学观(下)美或者审美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更是让人迷恋并沉浸其中,但对于美的本质却很少有人去思考。
历史走到康德的时代,这位伟大的思想者也在心中思索着美的本质。
对于审美和美感,康德找到了它们的共性和典型特征,美感是非功利的,同时又是愉快的,美感是具有普遍性的。
同时康德也认为美感还需要具备两个原则: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目的,也只能说它的目的就是审美本身,也就是说审美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以自身为目的,也就等于没有目的。
审美并不要求主体在对象那里觉察到什么目的,只要能够唤起愉快的情感,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行了。
这就是“无目的地合目的性”。
所以康德把艺术叫做“第二自然”。
就是说,艺术虽然是人创作的,却又不能太过明显的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而应该像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这样才能引起审美愉快,也才是好的艺术品。
这也是康德的艺术观吧。
艺术创造是这样,审美欣赏也是这样,应该是“无心与万物”,我们只有不带着任何功利之心、不带着任何目的性去审美,美才会在不经意间来到面前,使我们愉快,让我们惊喜。
4共通感既然美和美感是具有普遍性的,也就是当你感到美的时候,你同时也相信、认为、我也是觉得美的,但这可能吗?现实中不太可能。
同一个对象,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这都很常见,怎么可能要求大家都觉得美呢?但是,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假设,也就不能审美了。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觉得某个事物是美的,这个美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不是美都不一定,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美的,也不能跟别人分享这种美。
这样一来,美感就变成了其他快感,比如吃东西的快感,一个人觉得好吃另一个人可以觉得难吃,感官快感是没法分享的。
但美感不同,美是要具有普遍性的。
所以我们只能先从逻辑上认定所有人都可能会觉得美,然后再接纳现实中有几个人觉得美,但在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我们还是相信大家都应该觉得美的。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理想教育启示

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的理想及教育启示【摘要】康德哲学是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西方世界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持恒的魅力。
康德批判哲学中,“美的理想”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康德美学思想之“美的理想”,我认为:教育应引导人判断“美”;教育应使人们追寻“美”;教育应回归本真的“美”。
【关键词】康德;美的理想;教育启示一、美的理想康德在其著名的批判哲学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的理想”这一命题,“美的理想”是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观点,是评判一个事物是否为“美”的尺度或者标准。
什么事物才能有”美的理想”?“美的理想”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康德从“自由美”和“附庸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了论述:(一)自由美一个对象在一定概念的制约下被认为美,那么这个判断就是不纯粹的,由此即引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
“自由美”(pulchritudo vaga)也称“纯粹美”,即是指不依赖概念而存在的以自身存在为美的一种美。
也就是说一个关于具有一定内在目的的对象的美,只有在不依赖概念或者是在判断里把概念抽象掉之后才是纯粹的。
康德认为这种美只有花、鸟、无标题的音乐或花边等这些自然之物才具有自由美的特征,它们不依赖于概念而存在,美是从它们自身存在而显现的,只要我们看到这些就会引起身心的愉快,即康德所说的“快感”,比如花,康德认为只有植物学家才知道花是什么,而一般人却不了解花的特性,而即便了解花的特性的植物学家在作鉴赏判断时也不会考虑其作为植物受精器官的自然目的。
而且要我们体会到这种“自由美”,那么我们在鉴赏事物的时候也要求“审美无利害”即是说审美主体在欣赏“物自体”的时候要去除自己的功利性目的,比如说不同的人在欣赏一颗鸡蛋的时候,美食家可能会想到鸡蛋特有的味道,营养家会想到鸡蛋的营养成分,而画家会看到鸡蛋独有的形状和美妙……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不同的人在欣赏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画家是相对来说最小的。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3)

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 (3)
康德美学的阅读让我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我对康德对美的理解十分钦佩。
康德把美看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丽。
康德认为,它包含了直观之美和理性之美,也就是说,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还在于观念上的深度。
例如,一部电影、一部书籍,它们既可以从外观上释放出美,也可以在深度思考中展示出美。
其次,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还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
康德认为,美可以给人带来温和的愉悦感,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因此,康德认为美可以提高人们的品位,并促进人们对自然和人文地特性的认识。
此外,我非常欣赏康德美学的实践性。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欣赏的东西。
康德认为,审美的产出和消费者都必须从现实的可供体验的东西中来收集,以便更好地欣赏美。
因此,他强调,艺术家需要根据个人的独特性和潜力去实践自己的美学创作,而消费者也应该根据他们的感受来体验他人的美学作品。
经过对康德美学的学习,我深深意识到,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它还包含内心深处的内涵。
通过阅读康德美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它可以凝聚人们的心灵,并使人们更好地意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德胜的“得胜”之道作者:人力资源部刘崇一个月来,研读德胜管理书籍使我获益匪浅,通过汲取新知识,深层次的解放了思想,实现了管理理念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经过学习、反思,用德胜科学的管理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管理理论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下面,就贯彻学习德胜管理一书所知、所感、所想汇报如下:中国境内先驱性的管理实验—德胜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____,为何会有如此高的____度。
数次亲临德胜调研的温德诚老师通过《德胜管理》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书中真实的再现了德胜公司的管理风格。
在企业家____的领导下,德胜以融汇东西方智慧之长,在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信仰重构、真正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等方面为当今商业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板和样本,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实现了企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一、改变观念,创新模式1、挑战并____传统的营销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德胜公司零促销手段,将现代营销理念臵于____状态,使用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正广泛流行的营销模式。
不追求浮躁营销、浮夸营销、过度营销,保持平和心态和冷静头脑,另辟蹊径,还原诚信经商的本来面目,使质量、诚信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
为确保产品品质而谢绝增加订单,通过打诚信牌,使德胜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煤炭行业同样可以借鉴此营销策略,以“高品质的产品延1续生命”的理念,树立五沟精煤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完善制度,执行无条件1、德胜制度结构的1:2:3,绝对独立的监督官、时时处处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难得不是制定,而是执行。
德胜实行制度结构1:2:3,即制度要求条款、执行细则、检查程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2:3,破解执行难问题。
在制度执行方面,德胜公司____儿精神,痛恨耍小聪明,强烈____提出一些做不到的、不能兑现的、无法操作实施的制度要求,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求全体员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个字也不能改,要____%的执行,同时凡德胜制定的制度,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执行细则和检查程序,特别是监督检查程序,是制度执行机制中的重中之重。
康德美学自由观探微

康德美学自由观探微康德美学自由观探微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伦理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一种享受,是无目的的、纯粹的享受”。
而这种“享受”必须依赖于我们自身的“自由”。
可见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个人自由的地位非常重要。
下面针对康德的美学自由观做一探微的解析。
一、自由在康德的美学中的定位。
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个人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当人具有自由性,才能够真正地领略到美的魅力,才能够感受到美所带来的震撼。
这种自由并不是纯粹的、无限制的,而是一种受到道德制约的自由。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性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存在,而更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感。
人需要通过道德感来约束自己的自由,只有这样,美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二、自由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康德认为,个人在享受美的时候,需要有一种审美经验。
这种经验也需要自由性。
在这种经验中,人们需要能够完全地自由地感受到美所带来的各种感受。
这种感受来源于人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大脑的处理能力。
这些感受经过个人主观性的处理,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经验。
三、自由与艺术的关系。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并且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经验。
因此,艺术作品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德的美学中,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自由的创作精神,以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四、自由与个人审美观的关系。
康德认为,个人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个人的自由性上的,只有通过自由地体验和感受,才能够形成一个真正的审美观。
这种观念的自由性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性,也来源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等各个方面。
因此,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出更多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五、康德美学自由观的实践意义。
康德美学自由观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准,还能够激发个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经济理论研究73康德美学思想下的美育探微梁振南 刘秀玲(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康德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美学,融入个人的看法,建立纯粹的美感判断理论,主张美学的先天原则与普遍性。
康德的美学可作为美育的哲学思考基础,并提供对美育的涵义。
本文从对康德美学著作中重要概念的解读入手,尝试探究康德式的美育目的与康德美学思想下美育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康德美学思想;先验美学;美育美育可以是美术教育的简称,也可以是美感教育或说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文所指美育(aesthet ic educat ion),指的是美感教育或说审美教育。
首位提出审美教育概念者是席勒,而席勒提出审美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康德美学。
因此,溯源于康德美学探讨美育的目的途径不无裨益。
一、康德美学著作中与美育相关的重要概念1.美感判断力(the aesthetic pow er of judgment)康德的 美感 一词出现于!批判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 er of Judgment ,1790)的前半部###!美感判断力的批判∀(Critique of t he Aest hetic Pow er of Judgm ent)。
美感判断力以主观的快感或不快感为基础,在判断的过程中,主体的想像力与理解力处于自由的游戏(infree play),想像力为主,理解力为辅。
康德曾说过: 透过愉快判断一物为美的机能,称为品味 [1],因此,他经常将美感判断也称为品味判断(the judgm ent of t aste),或直接将美感判断力称为品味。
2.想像力(imagination)康德将感性能力(sensibilit y)的认知力分为感官(the senses)与想像力。
感官是直观的能力,当对象呈现面前;想像力是直观的能力,甚至当对象未呈现面前。
此外,想像力又可分为 创发的 (product ive)与 再造的 (reproductive);前者是原创地呈现一先于经验的对象之能力;后者是用引出的方式(derivative w ay)呈现对象的能力,回到内心将我们过去具有的经验直观引出。
简言之,想像力不是创造(invents)(生产的),就是追忆(recall)(再造的)。
但想像力不因为具有创造力(invention),就真能发明(creat ive);若从未经过感官能力,想像力便无法产生意象[2]。
例如, 假如有人从未见过红色,我们就绝无法使他了解此感觉,而天生的盲人完全无法理解任何色彩。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调色,即绿色来自蓝色与黄色的混合:除非我们见过此调色,否则即使是模糊的绿色观念,想像力也无法给予我们。
想像力无法凭空创造出五官的感觉,这些感觉需来自感官的能力 [2]。
是故,想像力必须依赖经验材料才能运作。
康德在第三批判曾说明美感判断力所使用的想像力之性质: 在品味判断中,必须考量想像力的自由,那么首先它不是再造的(reproductive),不属于联结法则,而是创发的、自我活动的(self-active) [1]。
由此可知,美感判断力所需要的是 创发的想像力 ,将经验材料重新组织,超越后天经验的限制,再现为新颖的意象。
3.理解力(underst anding)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人类如何在自然界获得客观的知识,理解力即人类获得知识的先天机能。
理解力提供知识的先天形式,但仍需要感性能力提供经验的材料,他强调理解力与感性能力相互依存的关系,说道:我们的本质是如此构成的###我们的直观就只是感觉的(sensible)。
∃∃另外,理解力使我们有能力思考感觉直观的对象。
这两种能力皆无优先性。
没有感性能力,对象就无法给予我们,没有理解力,对象就无法被思考。
没有内容的思考是空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的[3]。
感性能力提供经验的材料,理解力则提供先天的形式,因此构成客观的知识。
换言之, 理解力是思考的机能(a faculty of thought)。
思考即透过概念的知识 [3]。
了解理解力与感性的关系后,康德接下来探究理解力的功能。
康德首先分析理解力的逻辑功能,继而推演出理解力所包含的纯粹概念,即十二个范畴(cate gories)。
理解力客观认知中扮演首要的角色,但在美感判断力仅止于附属,也就是说它的作用不再是产生确定的概念,而是仅供 不确定的概念 给想像力。
想像力能够 美感地将概念扩展且不受限制,具有创造力,并且使智性观念的机能开始活动。
也就是说,它提供更多的思考,比所能掌握与清楚理解的还多 [1]。
二、从康德美学思想看美育的目的从康德的美学中,我们可看出康德亟欲建立纯粹的美感判断之原则,开拓一独立的美感领域。
康德发现许多人总是将感官快适与美感愉快相互混淆,他认为 美能藉由魅力而增强,这想法是个普遍的错误,且对于真实的、纯洁的、良好基础的品味是极有害的 [1]。
此外,他也发现美善不分的情况经常出现,误将客观概念作为美感判断的基础。
总的说来,康德将感官感觉、实用目的、利益、概念、规则从美感中割裂开来,而这些因素又可分为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以及客观的认知概念,人们经常将二者混同于美感。
康德的目的在于由纯粹的美感判断力,凸显人性与动物性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与客观认知的不同,彰显人性的价值与美感的主观特性。
由此可知,美感判断力若缺乏适当的引导,可能停留于生理的本然层面,或是误入歧途,以客观的美感规则取代主观的美感愉快。
康德除了建立纯粹的美感判断之原则外,亦高等教育74 经济理论强调判断者的自主性,反对默从于他人的判断与规则。
在美育方面,首要目的便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美感判断方式。
综合康德美学思想对美的定义,可将纯粹的美感判断综合为: 美感判断以主观的愉快为基础,排除个人的利益,不依据客观的概念,脱离任何主观或客观的目的,却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并以人类的共感力为基础,达到主观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4]。
在美育上,教师应培养学生以主观的愉快感受为审美的基础,跳脱感官满足的本能快感,避免以客观概念与目的作为审美的标准,仅具有 纯粹的美感兴趣 ,单纯为欣赏而欣赏,无任何实用目的。
康德主张的自主性,绝非局限于狭隘的主观感受或意见,而是在发挥自主性的同时,暂时将主观的因素放入括弧中,试着放开心胸,站在他人的立场来反省自身的判断是否偏私,藉此剔除主观的谬误与偏私,避免误将狭隘的偏见当作自主性的发挥。
在美育的实施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更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自主性的正确方式,提升美感判断力的发展。
因此,美育的实施不但不违背康德的主张,更符合康德对自主性的看法。
美育除了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美感判断方式外,更藉此陶冶自由的心灵,促进精神生活的成长。
康德认为,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想像力与理解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不受生理本能的限制,因此 美同时假定并陶冶某种思考方式的自由,也就是独立于感官享受的满足 [1]。
由此看来,康德美学观的背后,潜藏着一自由人的概念:跳出现实环境、心理知觉、道德规范与科学法则的限制,使快感、理解力、想像力与各种美感判断力有关的心理机能都相互协调,并充分发挥。
美感判断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美感的愉快仅对于身为理性动物的人类有效 [5],美育的目的便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以不切实际的美感方式,陶冶学生的心灵,充实精神生活的内涵,健全人性的发展。
康德以自由与先验作为美感判断的方式,强调判断者的自主性,毋须听从他人的判断,将品味从专家独占扩展至人人皆有审美能力。
在美育上,便是以 人人皆为审美者 为目的。
康德认为美感判断 不是根据表决(collec t ing votes)与询问周遭人的感觉 ,而是 应该证明主体的品味,主体自行判断而不须透过经验来摸索他人的判断 [1]。
如Makkreel(1996)所言,康德建立的美感判断 允许无知的十岁孩子能掌握并判断美与艺术,而他们的经验与判断与世界级的美学家并无二致 [5]。
康德肯定人人皆能拥有美感的判断力,在纯粹的美感判断中,所有人不分阶级、才智的高低,人人皆是审美者,有权主张自己的美感判断。
由此看来,美育的内容不再只是曲高和寡的专业素养,或艺术技巧的训练,而是走入学生生活的人文素养, 人人皆是审美者 便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康德美学思想下美育的实施在整体的美育实施途径中,一旦设定了目的,便必定涉及如何评价的问题。
然而,评价并不适合出现于美育中。
美感不仅缺乏客观的标准,更无对错可言。
即使美感判断沾染了感官快适、实用目的、完善概念等而失去纯粹,也不算错误。
康德曾比较自由美与依存美的差异,大致如下:二者在其各自的方式都是正确的:一方依据他感觉的事物(w hat he has before his sense);另一方则依据他思考中的事物(w hat he has in h is t hought)。
由于这项区别,人们可以解决许多美感判断的争议,前者是自由美,后者则是依存美;前者作的是纯粹的品味判断,后者则是应用的(applied)品味判断[6]。
虽然自由美与依存美是截然二分的向度,但二者在遵照其特定的审美方式下,皆是正确的品味判断。
因此美感判断只有纯粹与否的分别,不宜给予是非的评断。
康德重视人的主体性,且强调美感判断以主观的感受为基础,若美育有了评价,学生恐将慑于教师的权威或为了迎合教师的期望,而做出看似纯粹,实则沦为他律的美感判断。
因此,制式的评价当然不适用于美育,非制式的评价也许是较适当的方式,但教师实施的过程中,不宜冠上 评价 的名称,以免引起学生被评价的恐惧或顾虑,仍可能为了投其所好而虚构出纯粹的美感判断。
不过,教师仍可借助于非制式的评价方式,例如进行讨论与发表,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请学生写下省思札记,以此了解学生心理过程的转变等。
美育属于情意教育,难呈现具体客观、迅速的成效,评价也易违背纯粹美感判断的本质。
因此,具体的评价不适用于美育,即使教师欲进行非制式的评价,亦不宜让学生知道自己正接受评价,以免阻碍美育目的的达成。
康德除了主张美感判断以主观的愉快为基础,排除利益兴趣与客观的概念,脱离主观或客观的目的之外,他也主张人类具有共感力,纯粹的美感判断主张普遍性与必然性,要求与命令他人的普遍同意。
因此,康德美学最常招致的批评是忽略后天的因素,将美感孤立于文化脉络、后天经验与身心发展等因素,康德理想的审美者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仅有愉快或不快感受的空灵存有。
美育该如何处理此问题呢?教育者必须了解,康德美学属于先验的哲学,在纯粹无杂质的先验界中,美感判断当然容易达成普遍性,甚至命令所有人的普遍同意。
但实际上,人类活在错综复杂的经验界中,不可能断绝后天经验的影响,人类的共感力与美感判断的普遍性受到许多阻碍,难轻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