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教材。
这本书涵盖了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
每个章节后都配有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课后习题的可能答案,但请注意,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实际答案可能因版本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他在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隋朝在589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618年被唐朝取代。
2. 唐朝的兴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兴盛的原因包括:开明的君主如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经济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第二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1. 宋朝的兴衰-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军事上较弱,最终在1127年被金朝所灭。
南宋时期,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继续发展,但军事上依然较弱,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所灭。
2. 元朝的建立和灭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民族矛盾,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所取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 明朝的兴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显著的发展,但最终由于内忧外患,于1644年被清朝所取代。
2. 清朝的兴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
清朝在1644年入关,取代了明朝。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部腐败,清朝逐渐衰落,最终在1912年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1-3课

⼈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1-3课第1课繁盛⼀时的隋朝【学习⽬标】1了解隋朝的建⽴和统⼀,社会经济的繁荣。
2掌握⼤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
培养学⽣全⾯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
3理解国家的统⼀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的⼯程之⼀,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尚情操。
知识体系建⽴:581年,杨坚定都长安统⼀:589年,隋灭陈,南北重归统⼀原因:隋⽂帝励精图治,改⾰制度,隋朝建⽴与发展发展发展⽣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安定,⼈⼝⼤幅度增长;繁盛⼀时的隋朝⼈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时间、⼈物:605年,隋炀帝⼤运河的开通概况: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南⾄余杭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考点详解考点⼀南北重归统⼀1、隋的建⽴:581年,杨坚(隋⽂帝)夺取北周政权,建⽴隋朝,定都长安。
原因:①国家统⼀,社会安定;②隋⽂帝励精图治,改⾰制度,发展⽣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隋⽂帝在位时期,⼈⼝⼤幅度增长,⼈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粮仓丰实。
典型例题例1长沙中考宋朝李纲曾⾼度评价隋⽂帝“混南北为⼀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帝“有雄才⼤略,过⼈之聪明。
其所建⽴,⼜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帝“混南北为⼀区”是在()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名师点拨:辨析题⼲,提供的关键信息是隋⽂帝“混南北为⼀区”,其实质是考查隋朝统⼀南北的时间。
链接所学历史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
故选择B项。
标准答案:B考点⼆⼤运河的开通1、⽬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物:605年,隋炀帝开通了⼀条纵贯南北的⼤运河。
3、隋朝⼤运河概况: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南⾄余杭,全长两千多公⾥,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23年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五胡乱华》课件

2023年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五胡乱华》课件2023年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五胡乱华》课件首先,我将简要介绍《五胡乱华》这一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并结合七年级下册的人教版教材,为同学们准备一份详实的课件。
一、背景介绍在公元3世纪的中国,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原因,中央政权的崩溃导致了五胡乱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五胡入侵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为主要特点。
二、五胡的历史起源1. 鲜卑族:是五胡中最早崛起的民族之一,形成于东汉末年。
他们以游牧为生,具有出色的骑射技能。
2. 匈奴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曾长期势力范围广泛,并多次进攻中原地区。
3. 氐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地区,他们是世袭的地方领主,也是五胡中力量最为弱小的一个民族。
4. 羌族: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甘肃等地区,他们以农耕为主,与氐族有着相似的文化与语言。
5. 羯族:是五胡中最后出现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陕西等地区。
三、五胡入侵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1.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赵、前燕、后燕、南燕等。
2. 匈奴族建立的政权:南匈奴、北凉、胡汉、后凉等。
3. 氐族建立的政权:益州、成汉、汉中、河间等。
4. 羌族建立的政权:南秦、西秦、成秦、秦州等。
5. 羯族建立的政权:北燕。
四、五胡遗产与民族文化融合在五胡乱华的时期,虽然北方的民族政权接连崛起和灭亡,但他们对于中原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遗产。
其中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经济交流与发展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五、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古代中国政权交替的重要节点,并为后来的统一和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六、课堂练习和讨论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五胡乱华》这一历史时期,我将在课件中加入互动的练习和讨论环节。
通过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形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秋的战国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秋的战国策》课件春秋的战国策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变革和战争。
而战国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们对战争与政治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战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五百多年。
整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混乱的局面,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政治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众多思想家纷纷踊跃在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方面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战国策的起源和特点战国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思想成果,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战国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批判思维被古代人们广泛传诵和研究。
战国策主要包括对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外交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对战争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战国策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1. 孙子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孙子兵法》堪称战国策的经典之作。
他重视的是兵法和战争技巧,主张军事上的比拼应该通过阵地选择、间谍运用和兵员安排等手段来实现最大化的战斗胜利。
2. 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他的《荀子》被称为战国策的集大成者之一。
他关注的是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主张社会秩序的建立和个人道德修养对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3. 吕不韦吕不韦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他的《呂氏春秋》是战国策中对于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著作。
他提出了“君主立国”和“法家”思想,主张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四、战国策的影响和意义战国策在当时对于政治和军事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不仅对于战争制胜和政治稳定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军事战略的贡献孙子的《孙子兵法》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有关战争策略和兵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秦朝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天下的封建国家。
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经过
秦始皇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二、秦朝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秦朝得以迅速崛起。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
郡县制和推行统一法律制度。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雄才大略和权谋治国,使秦朝在政治
和军事上呈现出强大的力量。
三、秦朝的经济建设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修建了连延数千里
的大运河。
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程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秦朝的经
济发展。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他统一了文字和度
量衡之后,使得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五、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由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段过于苛刻,引起了社会的大规模反抗。
最终,秦朝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灭亡于战国时期。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重点归纳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第8课辉煌灿的隋唐文化(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颜真卿“颜筋柳骨”颜真卿——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政权/民族建国时间首领都城北宋(汉)960年赵匡胤东京南宋(汉)1127年赵构临安辽(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金(女真族)12世纪初阿骨打会宁/中都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经济的开发在——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宋代衣食住行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第12课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时间: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元朝的民族融合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④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____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下面将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从古人类到农耕时代本章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社会的出现等。
1. 人类的起源:介绍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原始社会和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介绍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火等。
3. 农业的起源:介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农业社会的出现: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农业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区别。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流行病本章主要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流行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内容包括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抗击疫病的努力,以及疫病对社会的影响。
1. 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介绍古代东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包括鼠疫、麻疹、天花等。
2. 抗击疫病的努力:介绍古代东方地区人们对疫病的抗击努力,包括采取的防疫措施和医疗手段。
3. 疫病对社会的影响:介绍疫病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河流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亚洲河流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两河流域文明: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城市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制陶业等。
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包括鱼米之乡、良渚古城等。
3.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两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兴起等。
第四章走向帝国的古埃及本章主要介绍古埃及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内容包括法老的统治、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埃及的宗教信仰等。
1. 法老的统治:介绍古埃及法老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组织,包括统一王朝的出现、官僚制度的建立等。
2. 建造金字塔的工程:介绍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工程,包括金字塔的结构和建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开元盛世”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2.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你知道唐朝的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下列农具中在唐朝改进并推广的是()
A.耧车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
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右图
所示的生产工具使用时的情景,它是()
A.水排B.翻车C.筒车D.耧车
5.如果你是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你的生活实际的有()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
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
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是(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③都任用贤臣
A、①③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7.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8.假如你漫步在唐朝长安街头,你能看到的有趣现象有()
①城市规划科学,街道整齐②许多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或经商
③人们买东西要走很远的路④众多读书人边喝茶边吟诗作对,其乐融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 成都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
——杜甫《忆昔》请回答:
(1)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2)从诗中可以得到唐朝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情况?
(4)结合课本谈一谈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三、简答题
1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
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评价单答案:
1.B
2.D
3.D
4.C
5.D
6.D
7.A
8.D
9.D 10.D
11.(1)唐玄宗;(2)稻、粟;(3)唐朝开元年间,农业得到巨大发展(或经济繁荣);(4)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其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采取了任用贤臣,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提倡勤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出现治世局面——开元之治。
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12. ①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②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③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吏治,出现了“开元盛世”;④而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用人失当,任用奸臣,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得才兼备,任人为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