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合集下载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南方,平定南蛮叛乱,多次出兵南征。

其中,七擒孟获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孟获原是南蛮的首领,他聪明机智,善于用兵,曾多次袭扰蜀汉边境,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解决南蛮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第一次出征,诸葛亮设伏擒获孟获,但孟获却被其部下所救,逃回南蛮。

第二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诸葛亮见他忏悔态度诚恳,便放他回归南蛮。

然而,孟获再次反叛,再次给蜀汉带来了麻烦。

第三次出征,诸葛亮再次设伏擒获孟获,这一次他将孟获软禁在军营内,对他进行了善待和开导。

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孟获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也对蜀汉产生了敬畏之心。

第四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并主动带领南蛮部队协助蜀汉平定南方。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悔过,便放他回归南蛮。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反叛,诸葛亮对他失望之余,也对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惋惜。

他决定再次出兵,将孟获彻底擒获。

第六次出征,诸葛亮再次设伏擒获孟获,这一次他将孟获软禁在军营内,对他进行了善待和开导。

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孟获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也对蜀汉产生了敬畏之心。

第七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并主动带领南蛮部队协助蜀汉平定南方。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悔过,便放他回归南蛮。

通过七次出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善待敌人,开导敌人,让敌人明白自己的过错,是一种更高尚的胜利。

这也是诸葛亮智慧和胸怀的体现,他没有因为孟获的多次背叛而对他绝望,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感化了孟获,最终让他彻底改变了态度,成为了蜀汉的忠实盟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智慧和胸怀,也告诉我们善待敌人,开导敌人,让敌人明白自己的过错,是一种更高尚的胜利。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0xx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梗概篇一:情节概括情节概括七擒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失街亭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

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骥)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仓卒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

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

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南征,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

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简介: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叛乱,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次擒拿又七次放过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胸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胸怀所感动,归顺蜀汉,为蜀汉的南方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情:一擒一纵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

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

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

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

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

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

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

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

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

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

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

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

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

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蛮王孟获之间的一段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诸葛亮智谋过人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仁义之举的一面,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仁爱的精神。

据《三国演义》记载,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原本与蜀汉势不两立,但在诸葛亮的智谋和仁义感化下,最终归附蜀汉。

然而,孟获心性狡诈,多次反叛,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稳定南蛮地区的局势,诸葛亮决定采取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将孟获擒获,并最终感化他,使其真心归附蜀汉。

第一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率领南蛮军攻打益州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迎敌,孟获被打败,被俘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善意相待,以诚意感化孟获。

孟获受到了诸葛亮的仁义之举,表示愿意归附蜀汉。

第二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反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处罚孟获,而是再次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三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背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黄忠、魏延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四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叛变之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五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谋反之时。

诸葛亮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处罚孟获,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六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叛变之时。

诸葛亮派遣黄忠、魏延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七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背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将领诸葛亮七次擒杀南蛮王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南中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多次侵犯蜀汉边境,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历经艰辛,多次出兵南征,终于成功擒获了孟获,为蜀汉的边疆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智谋卓越的一面。

在七次出征的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多种策略,使得孟获屡次中计,最终被擒获。

第一次出征时,诸葛亮借助了南蛮部落内部的矛盾,成功引诱孟获投降。

然而,孟获并不真心投降,他趁机反叛,再次危害蜀汉边境。

于是,诸葛亮再次出兵,这一次他派出了假装投降的间谍,成功瓦解了孟获的防备,再次擒获了他。

但是,孟获在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得到了释放,再次成为南蛮的威胁。

诸葛亮意识到孟获的威胁不容忽视,于是再次出兵,这一次他派出了假扮神仙的间谍,成功迷惑了孟获,将其擒获。

然而,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在七次擒获孟获的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善于借助敌人内部的矛盾,善于利用间谍和谍报,善于制造假象和迷惑敌人,最终达到了擒获孟获的目的。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体现了蜀汉王朝的强大实力和对南蛮地区的有效统治。

总之,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蜀汉王朝的强大和统治能力。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南方局势,决定派遣关羽去征讨南蛮王孟获。

孟获原本是刘备的部下,后来因为误入蜀国而被俘虏,但诸葛亮却看中了他的勇猛和智谋,决定利用他来稳定南蛮地区。

于是,诸葛亮派遣了关羽去征讨孟获,七次擒获孟获,最终将其收服,为蜀汉稳定了南方局势。

第一次擒获孟获,关羽大军攻打孟获的部落,孟获被迫投降。

诸葛亮见到孟获后,对他进行了宽大的态度,让他感到了诸葛亮的仁义之心。

第二次擒获孟获,孟获趁乱逃跑,关羽派出追兵将其擒获,孟获再次被俘。

第三次擒获孟获,孟获假意归降,关羽心存疑虑,派人暗中监视,果然发现孟获有叛意,于是再次将其擒获。

第四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五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巴西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六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南中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七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益州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孟获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关羽谢罪,愿意归顺蜀汉。

最终,孟获在诸葛亮的宽大和关羽的严厉下,彻底放下了叛逆的心思,成为了蜀汉的忠实臣子,为蜀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和严厉并重,才能收服敌人,稳定局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蜀国因为那一把大火而一蹶不振,刘备也因此得了大病,不久便撒手归西,当时蜀国的内政混乱,益州太守被当地豪族给绑架到东吴,宣布背叛蜀国,并且在越嶲的少数民族也宣布发生叛乱,开始对周围的地区发起进攻,除了在永昌的守军抵抗到底,没有攻陷以外,其余地区都遭到了叛军的占领。

当时的孟获是南方地区有名的首领,在当地很有声望,所有人都服他,当时的叛军找到了孟获,想要说服他一起叛变,孟获在思考了以后,便选择加入了叛军,他又去游说其他首领加入,假装说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让那些首领觉得是朝廷在刁难他们,然后让那些首领走投无路加入叛军。

当时的丞相诸葛亮觉得主公刚刚病逝,必须要先平定好内部,让国家的国库充足起来,便让邓芝去东吴说服孙权,重新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然后便准备平定了南方的内乱,他先让李严写信给叛军,向他们陈述了其中的利害之后,叛军还是选择抵抗,诸葛亮见劝降无望,便决定自己亲自去平定了这一次内乱。

在出征之前,马谡给诸葛亮提出了一条建议,他给诸葛亮说平定南蛮最好要攻心,不能强行镇压,不然蛮人迟早都会再次造反,诸葛亮当时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便采用了这个建议。

诸葛亮选择将大军分成三路出发,分别由他,李恢和马忠率领着,从三个方向向
南蛮地区进发,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动乱,叛军首领被杀,孟获趁着这个时机收编了剩余的叛军队伍,准备着和蜀汉的战斗,蜀汉三路兵马都取得了成功,很顺利地就深入了南蛮地区,开始正式和孟获对峙,诸葛亮觉得孟获在当地声望很高,所以便决定必须活捉孟获,第一次交战就赢了孟获并且抓住了他,后来孟获说是因为不熟悉当时诸葛亮内部的虚实才输的,他不服,诸葛亮带他去看了蜀军的所有情况,然后把他放了回去准备下一次对战。

诸葛亮决定要对孟获采取攻心的策略,所以他和孟获屡次交战,每次都胜利了,也活捉了他,但是每一次都把他放回去,因为他要让孟获真正认识到蜀国的厉害,让他心服口服,不敢再反,就这样,来来回回七次以后,在第七次被诸葛亮活捉了过后,诸葛亮准备再一次放他走,但是孟获觉得自己已经没脸再回去了,所以孟获和其他被活捉的首领不愿再回去,他们现在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对诸葛亮保证不会再造反了。

后来孟获和诸葛亮签定了合约,约定了不会再造反以后,这次平定内乱正式结束。

后来孟获被朝廷封了官,诸葛亮也派汉人去帮助他们管理地区,启用了很多蛮人作为管理人员,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地区,从那以后便没有再次发生叛乱。

后来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发生过叛乱,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距离诸葛亮平乱还没有超过十年时间,可以知道诸葛亮这次对南方的平定并没有震慑到其他少数民族,并且当时北伐已经开始,蜀国在对外作战的同时还要对内作战,可以说国力消耗很快。

后来诸葛亮除了让蛮人做官以外,还把他们的部队单独收编,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他们上供的贡品对当时国库紧张也有一定的缓解,后来还有一些小规模叛乱,也被当地的守将给平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