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 升华和凝华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4 升华和凝华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4  升华和凝华  教案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2.知道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难点: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三、器材准备碘升华管、烧杯、开水、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物态变化?请按箭头所指方向填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在小括号内注明吸、放热。

2.在上图填写过程中,你会不会产生什么联想?请提出来!二)新课课教学(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1.提出问题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衣服刚挂起来就会被冻结,过一段时间发现衣服变干了,但并未发现冰变为水,是不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呢?2.进行猜想猜想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猜想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3.设计实验方案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1)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过程都进行得相当缓慢,水蒸气是我们无法看到的,所以本次实验我们用材料碘来进行实验。

(2)观察记录什么实验现象?(3)为了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采用哪些措施?4.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1)在实验室中取一碘升华管,如图所示,在无色透明的圆筒形玻璃容器中密封有少量的碘晶粒。

(2)在室温下,以白纸屏为背景仔细观察碘发生物态变化时出现的现象。

(3)室温时,可看到管中有少量的深紫色的碘晶粒 (填物态),但并未发现有液态碘出现。

(4)将碘升华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

发现:。

(5)再让碘升华管自然冷却后,在管壁上可看到固态的碘屑,但整个过程中并未发现的碘(填物态)。

5.分析上面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1)碘由固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2)碘由气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6.交流: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

思考: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结合探究过程作出回答:升华过程要。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4.了解凝华过程放热的特点,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凝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能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1.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教师强调升华和凝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实现知识的内化。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升华和凝华知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个升华或凝华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现象的定义,知道升华过程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
2.了解升华过程吸热的特点,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升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凝华现象的定义,知道凝华过程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
2.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如窗户上的冰花、干冰等,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应注意习题的难度和梯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 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3. 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其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能力;3.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 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进行讨论。

4. 练习巩固: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讨论升华和凝华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3.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4.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2. 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掌握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了解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在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理解升华和凝华在科技和生产领域的实际应用。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文档: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窗户上的霜等。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是影响升华和凝华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种类、压强等也会对升华和凝华产生影响。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干冰的制冷作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制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现象及条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以及影响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以及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樟脑球,提问樟脑球消失的现象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现象、条件及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等,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升华1.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2. 现象:冰雕作品的消融、樟脑球消失等3. 条件:温度、物质种类、压强等二、凝华1.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 现象:窗户上的霜、固态二氧化碳的制造等3. 条件:温度、物质种类、压强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 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3.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3. 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及其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升华和凝华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夏天衣物的晾晒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分析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3)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及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题目,如“解释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形成原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定义: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特点:吸热、无液体阶段实例:冰冻的衣服变干、干冰制冷凝华:定义: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特点:放热、无液体阶段实例: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七、作业设计1.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中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1)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2)夏天,冰箱内的冰块逐渐变小。

2. 答案:(1)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升华过程。

升华是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吸热,无液体阶段。

这个现象说明,在低温下,冰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水蒸气,而不经过液态。

(2)夏天,冰箱内的冰块逐渐变小,是凝华过程。

凝华是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放热,无液体阶段。

4.4升华和凝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4.4升华和凝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4.4 升华和凝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2. 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升华和凝华的原理探究4. 升华和凝华的热效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点及规律。

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原理及热效应。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及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灯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原理探究: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实例,如冰雪融化、灯泡发光等,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升华和凝华1.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 特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 规律:升华和凝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4. 应用:冰雪融化、灯泡发光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

2.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应用。

3. 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及规律。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4《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4《4.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本节主要介绍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2. 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及条件;3. 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它们的过程及条件;2. 能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及条件的理解;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室内外的冰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冰冻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

2. 知识讲解:(1) 介绍升华的概念,解释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2) 介绍凝华的概念,解释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3)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即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冰雕作品的保存、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等,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条件:温度、压力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生活中的升华或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略2. 思考一下,除了升华和凝华,还有哪些物态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但在讲解实例时,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现象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升华和凝华》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室内的霜等。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和凝华在空调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以及温度和压力对升华和凝华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室内的霜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 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解释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冰冻的衣服变干、室内的霜等。

(3)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空调制冷剂的升华和凝华,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升华和凝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升华1. 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室内的霜等。

3. 条件: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二、凝华1. 定义: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 现象:室内的霜、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3. 条件: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6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2.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

升华和凝华是6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4种物态变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准备,并为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大体是:实验→分析→应用。

教材首先由一组生活场景(图4-33)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和“活动2”中的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现象,如“STS”中的“人工降雨”等。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浏览”还介绍了“等离子态”和“中子态”。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介绍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增加了“人工降雨”、“等离子态”和“中子态”等内容,密切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联系。

本节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在小学自然课中也没有学过,所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很多气态物质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升华和凝华现象一般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断,来确认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意从生活实例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为此,做好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

课前要精心准备实验,确保实验成功、效果明显,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
的指导,启发点拨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教科书图4-33及相关文字说明,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从而引出升华和凝华这两种物态变化。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1)每幅图中物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这几种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共同点: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入升华和凝华。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出课题。

如播
放以下录像片:(1)烈日当空,久旱无雨,
为了解决旱情,过去人们往往摆起香案,祈
祷“龙王爷”恩赐,结果滴雨未下;而现今,
用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
下起了大雨。

学生不由产生疑问:这种固态
物质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促使雨的形成?这样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歌舞晚会上,为了渲染气氛,舞台上有时也喷撒这种固态物质制造“白雾”。

这种“白雾”又是怎样产生的?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出:以上两例中“雨”和“烟雾”的形成,除了包含前面学过的“液化”现象外,还跟另一种物态变化——升华有关,由此引入课题。

图4.4-1
还可以通过复习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总结:你学过哪些物态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如图4.4-1所示的框架图。

学生(或教师)结合框架图提出问题: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引入课题。

升华
活动1 固态能直接变成气态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碘的升华过程,认识到固态能直接变成气态,从而建立升华的概念。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对于“活动1”,应组织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该实验若用酒精灯加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酒精灯灯焰的大小与位置调节不当,易使锥形瓶底部温度过高,虽然能产生大量的碘蒸气,却明显地看到固态碘发生了液化,易使学生误认为碘蒸气是由液态碘汽化成的;(2)玻璃片与锥形口密封不严,碘蒸气溢出来,由于碘有毒性,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所以建议用热水加热,具体方法如下:
器材:烧瓶(250ml)一个、烧杯(200ml)一个、橡皮塞、开水、碘。

具体做法:(1)向烧瓶内加少量碘(半药匙即可),用瓶塞塞紧;(2)向烧杯内加满热开水;(3)摇动烧瓶,使碘颗粒均匀地铺在烧瓶底部,然后放在烧杯上加热。

注意事项:(1)开水温度要尽量高,用刚烧开的水最好;(2)向烧杯内加热水要加满,不妨从杯口溢出一点,这样能使烧瓶底部与水面紧密接触;(3)实验中烧瓶外部有少许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影响观察效果,可用抹布及时擦拭。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学生能非常明显地看到固态碘升华成碘蒸气,不会出现固态碘液化的现象;并且瓶塞塞紧瓶口,碘蒸气不会溢出;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指导:①为了防止有毒的碘蒸气溢出,提醒学生不要打开烧瓶瓶塞;②注意观察碘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特别要看是否有液态碘出现;③实验要注意安全,防止烧伤或烫伤。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会看到紫黑色的碘晶体不经过液态,直接升华成碘蒸气,学生在惊讶之余真切感受到“直接”二字的内涵,并总结出:固态的碘受热能直接变成气态。

根据以上实验,给出升华的定义。

为了丰富学生对升华的理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或自然现象,如:家中使用的固体清香剂,过几天会发现变小了,而家里弥漫着香气;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因为冰没有变成水,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也是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等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凝华
活动2 气态能直接变成固态吗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思考,确认物质能由气态能直接变成固态,从而建立凝华的概念。

对于活动2中的(1),可让学生先对碘停止加热,过一会再观察:冷却后的烧瓶里还有没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在烧瓶的内壁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对于活动2中的(2),可把冰块和食盐按3:1的比例混合,放入搪瓷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层霜是从何而来?
活动后,组织各小组汇报活动中观察的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在活动A中,冷却时,紫色碘蒸气立即消失,没有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碘;在活动B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搪瓷杯,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霜。

仿照升华的定义,让学生说出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为了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演示人工造“雪”实验: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樟脑球粉末,先微微加热;停止加热后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
什么?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欣赏到“雪”的自然美,领悟到物态变化的神奇,产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

还可让学生讨论白炽灯泡发黑的问题,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只新灯泡和旧灯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讨论旧灯泡玻璃变黑的原因。

关于“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要吸热或放热;那么,固态碘升华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气凝华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由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汇报不全面或有不同的结论,再由其它小组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会答出:固态碘升华过程中要用热水加热,说明升华的条件是吸热;碘蒸气凝华过程中进行冷却,温度降低,说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然后联系实际,用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霜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内表面。

)为什么?(室内的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而室外的气温很低,与玻璃的温度相等,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向玻璃放热,所以外表面不能形成冰花。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关于“STS”中的“人工降雨”,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自学,
然后总结:其中包括哪些物态变化?并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

教师还可补充说明: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运输食品时往往放一些干冰,可使食品箱内的温度降低,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本节课最后可利用方框图(如图4.4-1所示),让学生总结6种物态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中体会6 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