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雕与刻的乐趣》精品教案
人教 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 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为六年级下册美术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方法,培养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雕与刻的基本知识、技巧讲解、创作指导以及作品欣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雕与刻的技巧掌握,如刀法的运用、深浅的把握等。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想象和创意融入作品。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激发创作灵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示范作品等。
2. 学具:雕刻刀、木板、橡皮泥、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优秀的雕与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方法,让学生对雕与刻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技巧演示:通过示范,展示雕与刻的刀法运用、深浅把握等技巧,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4.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激发创作灵感,进行雕与刻创作。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雕与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 《雕与刻的乐趣》2. 教学内容: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巧、创作方法3. 教学目标:了解雕与刻,培养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发现生活美,培养创新精神4. 教学难点:技巧掌握,创意融入,发现生活美5. 教学过程:导入,知识讲解,技巧演示,创作指导,学生练习,作品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以“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雕与刻作品。
4 雕与刻的乐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4 雕与刻的乐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雕与刻艺术的兴趣。
2. 通过学习雕与刻的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雕与刻的基本概念2. 雕与刻的起源和发展3. 雕与刻的基本技法4. 雕与刻作品欣赏5. 实践操作:木雕制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雕与刻的基本技法。
2. 教学难点:雕与刻技法的掌握,木雕作品的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演示法:展示雕与刻的基本技法。
3. 欣赏法:欣赏优秀雕与刻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4.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木雕制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雕与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雕与刻艺术。
(2)展示一些优秀的雕与刻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1)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雕与刻的定义。
(2)介绍雕与刻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雕与刻艺术的历史背景。
3. 技法学习(1)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技法,如浮雕、圆雕、透雕等。
(2)演示雕与刻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技法运用。
4. 作品欣赏(1)展示优秀雕与刻作品,让学生感受雕与刻艺术的魅力。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雕与刻的技法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5. 实践操作(1)分发木雕材料,讲解木雕制作要求。
(2)学生动手进行木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雕与刻技法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以“家乡美景”为主题,创作一件木雕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雕与刻技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木雕作品的创作水平。
4.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雕与刻艺术的细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法,掌握简单的雕与刻技巧,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1. 雕与刻的基本概念:雕刻、刻画、版画等。
2. 雕与刻的技法:刻、削、挖、凿等。
3. 雕与刻的材料:木、竹、石、泥等。
4. 雕与刻的创作步骤:构思、选材、绘图、雕刻、修整、完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雕与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步骤,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出作品的美感和立体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教学视频、示范作品等。
2. 学具:木、竹、石、泥等材料,刻刀、凿子、锤子等工具,绘画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的雕与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知识讲解:介绍雕与刻的基本概念、技法、材料和创作步骤。
3. 示范与指导:教师示范雕刻过程,讲解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践。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雕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2. 课题:雕与刻的乐趣3.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板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雕与刻作品,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技法。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
2. 教学不足: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3. 改进措施:增加课堂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雕与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简单的雕与刻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雕与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雕与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雕与刻的基本概念:介绍雕与刻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对雕与刻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2. 雕与刻的特点:分析雕与刻艺术在造型、线条、质感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雕与刻作品。
3. 雕与刻的表现手法: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技法,如浮雕、透雕、圆雕等,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4. 雕与刻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雕与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雕与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难点:雕与刻技法的运用和创作实践,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示范作品、评价表等。
2. 学具:雕刻刀、橡皮泥、木板、砂纸、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雕与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雕与刻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对雕与刻艺术有深入了解。
3. 示范与讲解:演示雕与刻的基本技法,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指导学生实践。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雕与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雕与刻艺术的魅力和创作要点。
六、板书设计1. 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2. 内容:雕与刻的基本概念、特点、表现手法、创作实践等。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 雕与刻的乐趣》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雕与刻的乐趣》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雕刻的技法,让学生了解雕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雕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2.掌握雕刻的基本技法;3.能够通过雕刻表达自己的意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雕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2.雕刻的基本技法。
2. 难点1.如何通过雕刻表达自己的意图;2.如何将雕刻技法运用到实际艺术创作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雕刻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和技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雕刻的基本技法,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3.互动法: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雕塑和雕刻品,并说明它们都是通过雕刻技法制作而成的。
2. 知识讲解(20分钟)1.雕刻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雕刻是通过在物体表面上切削或刻划,使其产生图案、图像或文字等的艺术表达方式;–雕刻可以是立体,也可以是平面的,可以用于制作雕塑、浮雕、印章等艺术作品。
2.雕刻的基本技法–切削:用利器切削物体表面,使其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刻划:用刻刀将图案、图像、文字等刻在物体表面上;–雕凿:用锤子和凿子将物体表面雕刻成想要的形状。
3. 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授雕刻的基本技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雕刻的基本技能。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雕刻,例如木板、石头、泡沫板等。
4. 创作作品(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创作出一件自己的雕刻作品,并向全班展示。
5. 分享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雕刻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法。
2.学生互动:学生之间分组合作,互相交流雕刻技法,共同完成创作作品。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雕与刻的乐趣》精品教案

《雕与刻的乐趣》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雕与刻的乐趣》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雕刻是一种通过工具(锤、凿、刀等)将原材料由外向内切削至预期形状的成型方法。
教材中展示了不同形式及材质的雕刻作品,按形式划分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按材质划分可分为木雕、石雕、植物雕等。
由此可见,雕刻的表现形式众多、使用材料广范、操作技艺复杂,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与示范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教师需通过由简到难、由平面到立体、由生活到课本的多元化渐近式教学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充分挖掘生活中可雕刻的材料,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形状、质地、颜色)使用相应的雕刻方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并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雕刻工艺的材料、工具、程序以及艺术特点,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
2.在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雕刻尝试和练习的过程中,懂得因材料设计造型,掌握雕刻基本技法和要领。
3.提高学生手指灵巧程度与协调能力,体验雕与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雕与刻的基本技法与要领,选择一种材料进行雕刻。
2.教学难点:懂得因材造型,设计制作出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刻作品。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播放视频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好,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自制视频)教师语言:这段视频里面的人在做什么?你们觉得有趣吗?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感受雕与刻的乐趣。
(出示图片)出示课题:《雕与刻的乐趣》(二)探究新知1.雕刻从哪来教师语言:你了解雕刻吗?见过哪些雕刻作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播放雕刻历史视频)过渡语:雕刻是一门表现形式众多、使用材料广范、操作技艺复杂的传统工艺,它凝聚着一代代工匠艺人的智慧和辛劳。
2.雕刻是什么教师语言:那什么是雕刻?(播放音频)总结: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
六年级美术下册《雕与刻的乐趣》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探究,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合作创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操作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雕刻技法。
4.作品展示,评价反思
(1)组织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引导学生从创意、技巧、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2.重点:教授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确保创作过程的安全性。
3.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作品。
5.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雕刻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2.分步骤教学法:将雕刻创作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逐一教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每个环节的技巧。
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雕刻创作中的个性化表现,尊重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刻作品。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生对雕刻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技法的了解,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3.演示雕刻的基本步骤,如设计草图、选择材料、动手实践等,让学生对雕刻创作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4.分析雕刻作品中的线条、形状、空间等元素,引导学生了解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
第四课《雕与刻的乐趣》(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雕与刻的乐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与刻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雕与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掌握雕与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雕与刻的基本概念2. 雕与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 雕与刻艺术的欣赏4. 雕与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5. 雕与刻作品的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雕与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雕与刻作品的创作。
2. 教学难点:雕与刻作品的创作,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雕与刻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雕与刻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雕与刻的基本概念:讲解雕与刻的定义,区分雕与刻的不同特点。
(2)雕与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介绍我国雕与刻艺术的历史,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3)雕与刻艺术的欣赏:分析一些著名的雕与刻作品,引导学生从题材、构图、刀法等方面进行欣赏。
(4)雕与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讲解雕与刻的常用工具、材料以及基本技巧,如起稿、分层、剔地、透雕等。
(5)雕与刻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的雕与刻技巧完成作品。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雕与刻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评价与总结: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雕与刻艺术的魅力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雕与刻方面有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的技巧完成作品。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欣赏雕与刻艺术,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深入了解雕与刻艺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还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与刻的乐趣》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雕与刻的乐趣》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雕刻是一种通过工具(锤、凿、刀等)将原材料由外向内切削至预期形状的成型方法。
教材中展示了不同形式及材质的雕刻作品,按形式划分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按材质划分可分为木雕、石雕、植物雕等。
由此可见,雕刻的表现形式众多、使用材料广范、操作技艺复杂,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与示范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教师需通过由简到难、由平面到立体、由生活到课本的多元化渐近式教学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充分挖掘生活中可雕刻的材料,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形状、质地、颜色)使用相应的雕刻方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并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雕刻工艺的材料、工具、程序以及艺术特点,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
2.在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雕刻尝试和练习的过程中,懂得因材料设计造型,掌握雕刻基本技法和要领。
3.提高学生手指灵巧程度与协调能力,体验雕与刻的乐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雕与刻的基本技法与要领,选择一种材料进行雕刻。
2.教学难点:懂得因材造型,设计制作出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刻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同学们你们好,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自制视频)教师语言:这段视频里面的人在做什么?你们觉得有趣吗?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感受雕与刻的乐趣。
(出示图片)
出示课题:《雕与刻的乐趣》
(二)探究新知
1.雕刻从哪来
教师语言:你了解雕刻吗?见过哪些雕刻作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播放雕刻历史视频)
过渡语:雕刻是一门表现形式众多、使用材料广范、操作技艺复杂的传统工艺,它凝聚着一代代工匠艺人的智慧和辛劳。
2.雕刻是什么
教师语言:那什么是雕刻?(播放音频)
总结: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
(1)雕刻的形式
教师语言:雕刻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我们先来看一下圆雕。
①圆雕
教师语言:圆雕是三维立体造型,观察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面,要求雕刻者进行全方位雕刻。
(出示圆雕素材图片)
②浮雕
教师语言: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在一个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微微有一些立体感。
(出示浮雕素材图片)
③透雕
教师语言:透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镂空雕。
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
(出示透雕素材图片)
(2)雕刻的材料
教师语言:雕刻作品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到的雕刻作品吧。
(播放视频)
过渡语:同学们介绍得真好,雕刻的材料真是丰富多样,就连肥皂、蔬果这些信手可取的材料也能雕刻出如此惹人喜爱的作品。
雕刻作品中,大到城市中的雕像,小到米粒上的雕刻,无不体现着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技艺,他们的
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与美的享受。
3.雕刻怎么做
教师语言:看了这么多不同材料的雕刻作品,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寻找答案。
(播放雕刻制作视频)
(1)雕刻的工具
过渡语:雕刻的材料不同,用到的工具也不相同。
在本课需要使用的雕刻工具中,以上这些就可以了。
(出示雕刻工具的图片)
(2)雕刻的技法
过渡语:雕刻时我们一般用切、削、磨、穿、刻、饰等技法表现。
现在我们再来回忆一下雕刻的步骤。
(3)雕刻的步骤
教师语言:雕刻的步骤为选材、绘图、雕刻、调整。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老师为大家编了一个顺口溜,方便你们学习。
巧选材料找灵感,按照步骤有效率,运用刀法细装饰,雕刻作品真有趣。
4.赏析佳作
教师语言:现在我们了解了雕刻从哪来、雕刻是什么、雕刻怎么做。
让我们看看书中大师和同学们创作的雕刻作品吧。
(出示图片)
(1)大师作品
教师语言:《人像》《少女》这两幅是由整块树干雕刻而成的非洲人像木雕,人像头部运用夸张的变形手法,显得格外突出。
教师语言:《民间故事》《舞蹈》这两幅作品是我国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木雕。
作品中构图饱满,人物动态鲜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过渡语: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
(2)学生作品
《螃蟹》《熊》。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大师和同学们的作品,我们再次感受了雕刻作品的美。
其实雕刻并不是那么高难,它近在身边触手可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易于找到的材质去雕刻创作,如:苹果、鸭梨、土豆、茄子,还有香皂、橡
皮、粉笔等等都可以用来雕刻。
5.教师示范
教师语言:下面老师也来创作一幅雕刻作品,我选用的是黄色长方形肥皂。
它的颜色和外形让我联想到了玉米,所以我决定雕刻一件玉米作品。
首先我用笔勾画好玉米的外形。
雕刻时将肥皂由外向内雕刻,还可以先雕刻大形,再刻小形。
然后切掉多余材料,将玉米的外形刻好。
接着在肥皂上雕刻出玉米的细节。
最后调整玉米的细节外形、添加装饰,玉米作品完成。
除了玉米作品,老师还用肥皂雕刻了一条小鱼,你们看有趣吗?(出示图片)(三)能力反馈
教师语言:大家想不想也成为雕刻艺术大师呢?想成为大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经历层层考验和选拔,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的艺术之路的第一关,冲关要求: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用以上雕刻步骤和技法,根据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造型的创作。
并为自己的雕刻作品取个创意的名字吧。
(四)评价总结
教师语言:相信大家的作品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就召开一次艺术作品展销会。
让小艺术商人们来看看谁有成为真正艺术家的潜质。
快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吧。
(播放学生作品)
(五)拓展实践
过渡语:学生们设计的作品真是既漂亮又有创意,看来大家都有当艺术家的潜质。
教师语言:在我国明代有一位雕刻艺术大师,他的名字叫王叔远,他通过独特的构思、精湛的雕刻技艺,把原本要丢弃的桃核变成了价值不菲、流传百世的艺术佳品。
现在推荐同学们课后学习一篇文章——《核舟记》,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会对雕刻技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同时你会觉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是非常了不起的。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