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
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

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7-03-22T16:26:00.1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史姝1 李海鹏2* 史林飞3 [导读] 相对于传统的针刺治疗,可以避免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减少患者放弃治疗的机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1.南华大学;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湘南学院【摘要】目的:观察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
方法:确诊为Bell麻痹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采用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除21-50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Bell麻痹的良好途径,值得推广。
【关键词】Bell麻痹;面肌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Bell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管)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管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1]。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
吹冷风、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致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性感染进而水肿,而水肿可引起神经受压或本身病变而出现面神经麻痹。
也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
笔者根据现代康复医学与理疗原理在50例Bell麻痹患者的治疗上,以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到我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均属于Bell麻痹。
其中3到20岁的30例,20到50岁的50例,50岁以上的20例。
入选标准:①首次且单侧发病;②发病时间 > 5d < 2周;③除药物外未接受其他治疗。
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结合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3月10日

电针结合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的三组对照试验,将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电针加面肌功能训练三种不同方法对单纯性面瘫面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的影响进行研究,借助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检测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来观察和比较电针组、面肌功能训练组、电针+面肌功能训练联合疗法对面瘫反复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的比较进行疗效的评价和分析。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面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面肌功能训练组、电针组各40例,每组患者之间经过统计后,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面瘫侧、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表面肌电图的在急性发展期间、在稳定期间、在恢复期间不同的波形的走势和形态对电针治疗组、功能训练治疗组、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对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进行对比。
治疗组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联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全部患者都要进行肌电图的检测,分别在发病5天内、15天内、35天后做肌电图检测,并利用肌电图的肌电信号进行评价,运用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检测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来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运用辅助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对患者的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进行分析后,来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其中电针组痊愈16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0%。
面肌功能训练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0%。
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痊愈23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5%。
从不同病程时的患侧与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来看,对于每种不同的肌群,在对40例患者的比值中,第15天的数据高于第5天,第35天的RMS的值高于第15天。
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的: 对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报道。
结果:痊愈53例,好转7例,无效0例,治愈率88.3%,总有效率100%。
治疗组病程较对照组缩短约±7天。
结论: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管痉挛、水肿受压,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营养缺失甚至变性而致病。
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一侧,病因多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
主要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消失或加深,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
闭目时,可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常有眼液外溢。
进食时,可有食物残渣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常有口水从患侧淌下等。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疗效确切,但仍有部分患者惧针,不能坚持治疗,或面神经损伤严重,较难治愈,往往留有后遗症。
笔者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微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01月-2017年0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患者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病程1-7天,平均3天,年龄3-60岁,平均24.5岁。
均符合《神经病学》[1]中面瘫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关检查,排除因外伤、肿瘤压迫、代谢障碍、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常规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病毒、类固醇激素(激素使用3天)治疗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
2.2对照组:除常规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病毒、类固醇激素(激素使用3天)治疗及电针治疗外、配合面肌功能训练及微波治疗,10天1个疗程。
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治疗效果探讨

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治疗效果探讨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与针灸结合面部运动治疗贝尔面瘫。
方法:选取自本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期间住院的患者,利用抽签法选取70例贝尔面瘫患者并分成两组。
其中,35例贝尔面瘫患者行分期针灸治疗,设为对比组。
另35例行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设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可替代分期针灸治疗,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面部运动;针灸;贝尔面瘫;治疗效果贝尔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1】。
发病前患者一般无特殊征兆,多发于晨起时,一般好发于青年人,单侧好发于双侧【2】。
传统的治疗一般选用分期针灸的治疗方案,治疗时间较长,显效性慢。
本文重点讨论针灸治疗面瘫与针灸治疗面瘫结合面部运动的效果区别,选取自本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期间住院的70例患者,具体方法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自本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期间住院的患者,利用抽签法选取70例贝尔面瘫患者并分成两组。
入选者均符合贝尔面瘫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
将其中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5±12.4)岁,行传统分期针灸治疗,设为对照组。
将另一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6±10.8)岁,行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设为观察组。
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对比两组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照组行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行分期针灸结合面部运动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2.1分期针灸治疗:在发病早期,患者面部属于水肿状态。
多数患者伴有耳前后疼痛。
在治疗的早期,应注重以疏通阴阳,少阳精气为主。
运用循经远端的取穴方法。
在针灸操作上,局部取穴不宜过多。
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5月第20卷第5期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刺激穴位,可改善经络受阻状况,促进局部血流[8~9]。
电刺激治疗能够对患者神经产生刺激,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
与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加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更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此外,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利于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1]王琼.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7):147-148[2]张泉,张红梅,申志才,等.早期综合康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4):276-277[3]申文岗,孙光静.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8):67,69[4]丁振刚.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额颞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对其执行功能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8,27(7):80-81[5]纪丽鑫.综合康复干预改善颅脑外伤患者机体功能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3):137-139[6]程永寿.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额颞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对其执行功能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26(21):100,102[7]王伟东.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额颞部颅脑损伤术患者中对其执行功能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694 [8]姜壮.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对其神经功能恢复影响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9):35-36[9]周德才,王少雄,黄程.早期康复治疗联合电针对老年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663-1664 [10]樊彦卯.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4):80-81 %%%%%%%%%%%%%%%%%%%%%%%%%%%%%%%%%%%%%%%%%%%%%%%%%%%%%%%%%%%%%%%(收稿日期:2019-10-20)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宋飞龙(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新乡453099)摘要:目的:分析牵正复瘫汤联合面肌训练、电针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针刺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09-28T06:23:08.150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月15期作者:赵丽萍褚晓晴[导读] 经由有目的性的对照实验,针对性地观察针刺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显著性。
赵丽萍褚晓晴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摘要:经由有目的性的对照实验,针对性地观察针刺联合面部表情肌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显著性。
研究探查发现,针刺能够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应用于本病临床治疗具有较佳的价值。
关键词:针刺面部表情肌训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1.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以19世纪英国神经学家Chareles Bell命名,表现为原因不清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瘫[1]。
贝尔麻痹在本病中所占的比例居多,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约30万人里面有10万人患有此病[2]。
相关结果表明,大约4/5的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恢复,1/5的患者可出现较轻或较重的后遗症、面肌痉挛、联合运动等。
上世纪70年代,国外对针灸适宜病症及有效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神经系统疾病被WHO大量研究,当中较为多的研究就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德、英、美约占大多数。
日本学者T Ito, K Maehara,SInoue于1975年首次探索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之后,其他学者也相继开始研究并发表于各大著名的期刊,至此拉开了帷幕。
针灸疗法于1998年被美国医学会正式纳入《通用医疗程序编码》一书,间接性地宣布此疗法是有效的[3]。
除此之外,本病的治疗方式大致分为保守治疗和面神经减压术。
其中保守治疗里早期激素治疗和抗病毒联合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消除面部水肿,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后注重面部表情肌的功能训练。
同时借助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再学习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古代医学书籍有关周围性面瘫以及治疗方法记载颇多,正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记载的“客主人,治偏风口歪斜。
面肌功能训练结合腹针、TDP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面肌功能训练结合腹针、TDP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 234000【摘要】目的观察面肌功能训练结合、腹针、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用随机数据表法将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25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和腹针、TDP照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肌功能训练。
治疗一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3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治愈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面肌功能训练结合TDP治疗有利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促进瘫痪面肌功能恢复,此方法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面肌功能训练;腹针、TDP照射;面神经炎面神经炎又称自发性面神经瘫痪,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导致的面肌痪瘫。
患者可出现面部外观改变和功能不全或缺失,表现为患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流涎、闭目露白、鼓腮时口角漏气、食物贮留在颊肌与牙龈之间等[1]。
该病起病突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预后与病情的轻重及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有关。
临床采用常规药物结合腹针、TDP照射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佳。
为提高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自2013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康复科对面神经炎的患者在常规药物结合腹针、TDP照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面肌功能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49例。
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25例,49例患者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17-81岁。
入选标准:①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②患者愿意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①面瘫不是因面神经炎造成;②入院时病情已超过一周者。
电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

137《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01月周围性面瘫是指周围性的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又称“面瘫”。
该病病因尚未有清晰的阐述,但根据相关病因分析[1],其常常由于一些自身免疫病等引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的50例患者(发病1周内就诊)全部来自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长春生修堂中医院。
将5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年龄最小26周岁,最大56周岁,发病时间均在3天至14天之间。
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
均为单侧面瘫且自愿参加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 ;(2)病程从发病至3个月之间;(3)能按计划坚持治疗配合本课题研究者。
排除标准:(1)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4)病情危重者或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翳风穴直刺0.5寸;攒竹穴透向丝竹空穴,平刺0.5寸;牵正穴透向迎香穴,平刺0.5寸;颊车穴透向地仓穴,平刺0.5寸;四白穴透承泣穴,平刺0.5寸;风池穴透风府穴,平刺0.5寸;水沟透地仓,平刺0.5寸;下关穴透向四白穴,平刺0.5寸;阳白穴透鱼腰穴,平刺0.5寸;髎颧穴透向四白穴,平刺0.5寸。
治疗组选用长城牌电针治疗仪,疏密波,频率控制为15次/分、波形固定,以肌肉出现节律性轻度收缩和患者耐受为适宜的刺激强度。
电针治疗同对照组并结合运动疗法:(1)抬眉训练,嘱患者向上提眉,健侧与患侧各10~20次,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复原。
(2)闭眼训练,锻炼眼轮匝肌。
嘱患者开始时轻轻闭眼,两眼同时闭10~20次,如果不能完全闭合,可用食指指腹轻轻抚摩,再用力闭眼10次。
(3)耸鼻训练,嘱患者往鼻子角度用力10~20次,锻炼上唇肌与压鼻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
方法:确
诊为Bell麻痹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采用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除21-50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Bell麻痹的良好途径,值得推广。
【关键词】Bell麻痹;面肌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
Bell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管)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管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
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1]。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
吹
冷风、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致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性感染进而水肿,而水肿可引起神经
受压或本身病变而出现面神经麻痹。
也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
笔者根据现
代康复医学与理疗原理在50例Bell麻痹患者的治疗上,以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
激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到我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均属于Bell麻痹。
其中3到20岁的30例,20到50岁的50例,50岁以上的20例。
入选标准:①
首次且单侧发病;②发病时间 > 5d < 2周;③除药物外未接受其他治疗。
排除中枢性面瘫、
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诊断标准
本病起病突然,少数病人发病前几天有耳后、耳内或耳下部的轻度疼痛,多数病人在清
晨洗漱或吃饭时发现。
常见表现为①流口水;②嘴角歪向一侧;③讲话漏风,吃饭患侧食
物残留;④发笑,吹口哨,其中发笑、吹口哨尤为明显,1-2天达到高峰。
体查时,可见患
者病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偏斜,口角下垂。
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眼、示齿和吹口哨等动作。
病人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内方,露
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1]。
此外,可因侵犯平面不同出现个体差异。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仪器选用耀洋达康KT-90A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参数为:
脉宽10ms、频率1Hz、强度为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宜。
位置:采用两对
40mm*40mm粘贴电极片沿面神经分支走行进行放置在面部额肌、颧肌、口周围肌等。
1.3.2 治疗组
在采用常规电刺激的基础上,辅以辅助—主动面肌功能训练。
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面部按摩,以向上提拉为主要按摩方向;上抬眉;皱眉;睁闭眼;耸鼻,并在鼻根部形成皱纹;上提上唇;示齿,嘴角同时向两侧牵拉,发“1”音;撅嘴,发“5”音;鼓腮,同时鼓起两腮,若不能,可辅助捏住嘴角;左右交替鼓腮(类似漱口动作);下降口角,使两口角同时
向下牵拉;咂唇练习,两唇闭紧后快速张开并发出“ba”音,训练唇力度;将头部向左右旋转
牵拉颈部肌肉;放松面部肌肉。
治疗时可让患者对照镜子进行学习训练。
初期训练时如患者
不能主动完成动作,治疗师可借助联合运动用手在健侧适当阻力,同时辅助患侧把动作做到
位,嘱患者感受运动方向和运动感觉,再随之运动;随着肌肉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可对患侧
施加合适阻力,进一步增加肌力。
1.3.3疗程
两组均采用低频电刺激,1次/天,7天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组每天增加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20个/组,2组/次。
1.3.4 疗效标准
参照第 5 次国际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 House-Brackmann(H- B)面神经功能评价
分组标准确定[2]。
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闭眼及示齿轻微
功能障碍;好转: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略有闭眼运作,蹙眉微弱,额纹鼻唇
沟恢复不明显,面肌痉挛、抽动;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出现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
痉挛。
1.4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使用x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治疗组vs对照组,χ2=8.33,P<0.01;#治疗组vs对照组,χ2=12.50,P<0.01;
*治疗组vs对照组,χ2=3.92,P<0.05。
3讨论
综观本组治疗结果,面肌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Bell麻痹疗效显著。
神经肌肉电刺激法属低频电疗法[3],利用低频脉冲电流的作用使肌肉被动强直性收缩,能使肌动脉血流增加86%,保留肌肉中的糖原含量,减少肌蛋白消耗。
并且按一定频率
间断重复的收缩和舒张产生“唧筒效应”,可防止肌肉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
的破坏,改善代谢和营养,延缓面肌的萎缩,保留肌肉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肌纤维束
间的凝集[4]。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神经突触接头处的离子分布状况使其易化,加强神
经递质在神经纤维和轴突之间的传替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损伤面神经的恢复[5].一方面
可以锻炼表情肌,增强其肌肉细胞的兴奋性,保留肌肉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组织
间的有效渗透压控制炎症渗出,消除神经细胞水肿,促进受损面神经的再生。
面神经麻痹是
一种失神经支配或神经敏感度降低,可通过神经功能重建和辅助肌及其他肌群的代偿实现促
进神经各分支对变性肌再支配[6]。
因此,在患者早期面部肌肉瘫痪时,即开始对受累的
面部表情肌进行运动训练,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训练方式可因人而异,根据康复评定结果,从完全被动运动过渡到辅助-主动运动再到患者的主动-抗阻运动的训练。
通过积极的面
肌运动功能训练可使肌肉主动收缩,不断地诱发中枢神经产生冲动,兴奋运动神经和肌肉收
缩功能,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
运动训练还可减缓肌肉的萎缩,促进周围血管扩张,防
止软组织粘连,改善面部微循环[7,8]。
患者通过主动参与训练还可以增加治疗的参与感,建立自信。
但急性水肿期还应慎重,有加重水肿程度,加剧压迫症状的风险。
因此,早期按
摩应动作轻柔缓慢,时间宜短,少量多次,强度以皮肤微微发红发热为宜。
随着局部水肿的
消散和炎性物质的控制吸收,可逐步加强训练强度,直到患者能自主支配其面部肌肉。
笔者认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面肌运动疗法治疗Bell麻痹效果显著,此疗法安全、简便、高效,无任何副作用,相对于传统的针刺治疗,可以避免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减少患者
放弃治疗的机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张伟,曹莲瑛,陈晞.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新中医,2013,45(12):136-138.
[3]周小斌,唐卫东.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4):92-93.
[4]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0
[5]Rushton DN.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n hypothesis[J].Med Eng Phys,2003,25(1):75 -78.
[6]李莎,覃勇.面肌操在周围性面神经炎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华物理与康复医学
杂志,2011,33(4):305-306.
[7]高青,张世忠.46 例贝尔氏麻痹面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评价[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1):41- 42.
[8]唐玉清,张启文,陈革莲,等.面部肌能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s2):494-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