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基础题库讲课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教案:电子测量技术《2》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2.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3.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论讲解1.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范围-电子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2.实验操作2.1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示波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多用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频谱仪的使用和操作方法3.实例应用3.1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温度测量-电压测量-频率测量-电流测量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来进行,考察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等2.教材和参考书籍3.实验报告模板和评估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子测量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测量方法。
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引入电子测量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作用。
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测量技术。
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
介绍常用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应用场景。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加深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
第二章:电压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压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电压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电压测量仪器的类型及特点电压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讲解电压测量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电压测量的过程。
介绍不同类型的电压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讲解不同类型电压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适用场景。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加深对电压测量的理解。
第三章:电流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流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电流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电流测量仪器的类型及特点电流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讲解电流测量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电流测量的过程。
介绍不同类型的电流测量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讲解不同类型电流测量仪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适用场景。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掌握电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3. 学生能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掌握相关测量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的能力。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测量技术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子测量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动态,认识到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测量技术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2.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讲解各类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参数及操作方法,重点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的使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子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3.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分析电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4. 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介绍电子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需求及解决方法。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只要有测量,必须有测量结果,有测量结果必然产生误差。误差影响测量精度。
对误差的特点,性质及分类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找出合理的、科学的办法加以消除。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电子测量技术》夏哲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杨吉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3章电压测量
3.1概述
3.2电压的模拟测量
3.3电压的数字化测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1周周3第6-7节
重点:
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根据误差的性质,将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三类,这三类误差的概念和来源;
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三个术语: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及它们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总误差的关系。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多媒体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3-4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电子测量技术》夏哲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杨吉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4章时间频率测量及调制域分析
4.1时间频率测量
4.2电子计数器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让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应用和发展趋势。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
1.4 教学评估采用课堂问答方式,评估学生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定义的掌握情况。
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评估学生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应用领域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
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电子测量仪器,加深对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采用课堂问答方式,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采用实验报告方式,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情况。
第三章: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维护方法。
3.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电子测量仪器的维护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电子测量仪器,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仪器的维护方法。
3.4 教学评估采用实验报告方式,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采用课堂问答方式,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维护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01

1.1电气测量的历史及特点一教学目的:①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的内容及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②了解电工仪表的发展概况。
③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及要求。
二教学重点: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及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①点名及考勤。
②新课引入:绪言中主要了解本课的性质、重要性、电工仪表的发展概况及学习本课的方法。
一.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及重要性1.电工仪表与测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电的特殊性:看不见,听不见,闻不着,摸不得。
即正常的感官不能或不允许与之接触。
3.电工测量的重要意义:电能在生产、传输、变配及使用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电工仪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供电及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可靠、安全、经济地运行。
4.电工测量的主要对象: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能、频率、相位、功率因数、转速等电量、磁量及电路参数。
5.电工仪表:测量各种电量、磁量及电路参数的仪表、仪器。
6.本课程的内容:常用电工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选择及使用方法,电工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处理等。
二.电工仪表的发展概况19世纪20年代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检流计、电桥等1895年第一台感应系电能表20世纪40-60年代仪表的精度越来越高1952年第一只电子管数字电压表问世60年代晶体管数字电压表70年代中、小规模数字式电压表近年来大规模数字电压表三.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及要求1.按测量机构(或数字式电压基本表)-→测量线路-→测量仪表的基本思路学习。
2.注意理论教学、直观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密切结合。
课堂小结电工仪表的内容及重要性、发展概况、学习方法。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讨论法: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示意图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定义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分类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讲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2.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操作能力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章:电子测量电路分析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电路案例,讲解测量技术和方法3.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电路示意图和性能指标表格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电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掌握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误差案例,讲解分析和补偿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处理电子测量数据,掌握数据处理方法4.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4.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五章:电子测量实验5.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进行实验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5.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要点电子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5.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测量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5.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5.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频率与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理解频率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学习频率和时间的测量原理掌握常见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的使用6.2 教学内容频率和时间测量的基础知识频率计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时间测量仪器如时间间隔计的使用方法实际测量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演示法:展示频率计和时间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进行测量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频率计、示波器、时间间隔计等6.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的理解第七章:电压与电流传感器测量7.1 教学目标认识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作用学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原理掌握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7.2 教学内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结构与使用电压和电流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演示法:展示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压和电流测量7.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等7.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八章:信号发生器与信号分析8.1 教学目标理解信号发生器在电子测量中的作用学习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技巧8.2 教学内容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使用技巧信号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实际测量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信号分析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信号发生器并进行信号分析8.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8.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原理的理解第九章:网络分析与阻抗测量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分析在电子测量中的重要性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参数的测量技术9.2 教学内容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分析仪的结构和操作网络参数测量技术实际测量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网络分析仪的操作和测量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9.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网络分析仪、阻抗测量设备等9.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网络分析仪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学习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讨论法:讨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10.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现代电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补充说明: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对电子信号的准确测量,可以确保电子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子测量教案chapter

电子测量教案Chapter 1-5一、第一章:电子测量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掌握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3. 熟悉常见的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
教学内容:1. 电子测量的定义和作用。
2. 电子测量的分类。
3.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
4. 电子测量技术。
5. 常见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常见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
3. 实践法:操作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
教学资源:1. 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
2. 电子测量实验教材。
教学评估:1. 测验:考查学生对电子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二、第二章:电压测量教学目标:1. 掌握电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电压测量仪器的使用。
3. 能够进行电压测量实验。
教学内容:1. 电压测量的原理。
2. 电压测量的方法。
3. 电压测量仪器的使用。
4. 电压测量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电压测量仪器的使用。
3. 实践法:进行电压测量实验。
教学资源:1. 电压测量仪器。
2. 电压测量实验教材。
教学评估:1. 测验:考查学生对电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压测量实验中的表现。
三、第三章:电流测量教学目标:1. 掌握电流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电流测量仪器的使用。
3. 能够进行电流测量实验。
教学内容:1. 电流测量的原理。
2. 电流测量的方法。
3. 电流测量仪器的使用。
4. 电流测量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流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电流测量仪器的使用。
3. 实践法:进行电流测量实验。
教学资源:1. 电流测量仪器。
2. 电流测量实验教材。
教学评估:1. 测验:考查学生对电流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流测量实验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题库电子测量技术基础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计量的主要特征是、和。
2、计量器具按用途可分为、和。
3、计量基准一般分为、和。
4、计量标准是按国家规定的作为检定依据用的或,它的量值由传递。
5、计量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6、电子测量通常包括的测量,的测量以及的测量。
7、目前利用电子仪器对进行测量精确度最高。
8、目前,电压测量仪器能测出从级到的电压,量程达个数量级。
9、智能仪器的核心是。
10、仪器中采用微处理器后,许多传统的硬件逻辑可用取代,其实质是实现了。
11、智能仪器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其二是。
12、虚拟仪器实质上是和相结合的产物。
13、虚拟仪器的硬件部分通常应包括及和变换器。
14、虚拟仪器的软、硬件具有、、及等特点。
15、LabVIEW是一种软件开发平台。
16、测量电信号的仪器可分为仪器、仪器及仪器三大类。
17、数据域测试仪器测试的不是电信号的特性,而主要是。
二、名词解释1、电子测量2、计量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统一性;准确性;法制性2、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用计量器具3、国家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4、准确度等级;计量器具;物质;工作基准5、标准器具;标准物质6、电能量;信号特性及所受干扰;元件和电路参数7、频率和时间8、纳伏;千伏;129、微处理器10、软件;硬件软化11、操作自动化;具有对外接口功能12、软件;硬件13、微型计算机;A/D;D/A14、开放性;模块化;重复使用;互换性15、虚拟仪器图形化16、时域;频域;调制域17、二进制数据流二、名词解释(略)第二章误差理论与测量不确定性一、填空1、测量值与之间的差别称为测量误差。
2、计量标准的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3、绝对误差在用测量值与真值表示时,其表达式为;在用测量值与约定真值表示时,其表达式为。
4、在绝对值相等的情况下,测量值越小,测量的准确程度;测量值越大,测量的准确程度。
5、相对误差是和之比,表示为。
6、通常相对误差又可分为、、和。
7、满度相对误差又称为引用误差,它定义为绝对误差ΔX和仪器满度值X m之比,记为。
8、满度相对误差给出的是在其量程下的的大小。
9、满度相对误差适合用来表示电表或仪器的。
10、电工仪表是按的值来进行分级的。
11、常用电工仪表分为七个等级,它们是。
12、 1.0级的电表表明r m。
13、根据满度相对误差及仪表等级的定义,若仪表等级为S级,则用该表测量所引起的绝对误差|ΔX| ;若被测量实际值为X0,则测量的相对误差|ΔX| 。
14、当一个仪表的等级选定以后,所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与量程成。
15、在选择仪表量程时,一般应使被测量值尽可能在仪表满量程值的以上。
16、误差分成三类:、和。
17、测量的精密度决定于,测量的正确度决定于。
18、测量的精确度表征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
19、随机误差造成测量结果的,一般用定量表达。
20、系统误差表示了测量结果的程度。
21、处理随机误差的方法主要是。
22、不确定系统误差导致的产生。
23、粗大误差表现为统计的异常值,常称为,应按一定规则剔除。
24、随机误差具有的特点是、、和。
25、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大多数接近于。
26、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就是要根据和的方法研究随机误差对测量数据的影响以及它们的。
27、在有限次测量中,通常用的方法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28、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反映随机变量的某些特征的数值,常用的有和。
29、在统计学中,期望与是同一概念。
30、方差描述了测量数据的。
31、若被测量的真值是μ,等精度测量值为x1,x2,···,x n,可以证明其算术平均值E= 。
的数学期望()x32、()() n xx σδ=表示平均值的比总体测量值的小n倍,它反映了随机误差的抵消性,n越大,抵消程度,平均值离散程度。
33、在测量结果的可信问题中,置信区间刻画了测量结果的,置信概率刻画了测量结果的。
34、用于粗差剔除的常见方法有:检验法,检验法,检验法。
35、莱特检验法适用于测量方法n 的情况。
36、变值系差包括系差和系差,对应的判据则分别是判据和判据。
37、消除和减弱系统误差的典型测量技术是:,,和。
38、在估计系统误差大体范围时,若能找到系差的上限Σa及下限Σb,则系差的恒定部分数值为,变化部分的变化幅度为。
39、不确定度作为测量误差的数字指标,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的。
40、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一种参数,这个参数可以是,也可以是具有某置信概率的。
41、89000V写成三位有效数字应为,其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42、下列数字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5.77 , 36.251 , 43.149 , 38050 ,47.15 , 3.995二、名词解释1、真值2、实际值3、不确定度4、满度相对误差三、简单计算1、现有两块电压表,其中一块表量程为150V,1.5级,另一块表量程15V,2.5级,用它们测10V左右电压,选哪一块表更合适?2、检定一个1.5级100mA的电流表,发现在50mA处误差最大,为1.4mA,其他刻度处的误差均小于1.4mA,问这块电流表是否合适?3、采用微差法测量未知电压Vx,设标准电压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10000,电压表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相对微差为1/50,求测量的相对误差。
4、已知某电阻30次测量值之和为1220Ω,系统的不确定度为测量值的±1%,如果在测量过程中没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影响也可忽略,写出测量结果。
5、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为18V,稳压电源的微小变动A=0.5V,利用微差法测量电源稳定度。
设标准电压为18V,准确度为±0.05%6、测量某电阻得一组数据:2.20,2.21,2.22kΩ,求该电阻的算术平均值以及标准偏差估计值。
7、用间接法可测量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利用公式P=I·U测量时,问功率的误差?8、分别利用P=I·U,P=I2R,P=U2/R来测量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若电阻、电流、电压的测量误差分别不大于1%,2.5%,2.0%,问选择那种测量方案好?9、用电压表测得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分别为:21.1V,21.3V,21.5V,且其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依次为:0.20V,0.10V,0.05V,求它们的权和加权平均值。
10、用两种方法测某电压,第一种方法测得V1=10.3V,标准偏差δ(V1)=0.2V,第二种方法测得V2=10.1V,测量值的标准偏差δ(V2)=0.1V,求该电压的估计值及其标准偏差。
第二章答案一、 填空1、 真值2、 真值;指定值;实际值3、 ΔX=X-A 0;ΔX=X-A4、 越低;越高5、 绝对误差;被测量真值;%1000⨯∆=A x r 6、 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分贝误差;满度相对误差7、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ΔX ;仪器满度值Xm ;%100⨯∆=m m X X r 8、 绝对误差9、 准确度10、满度相对误差 11、0.1,0.2,0.5,1.0,1.5,2.5和5.0 12、≤1.0% 13、≤X m ×S%;0%X S X m ⨯≤ 14、正比 15、2/3 16、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17、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18、一致程度 19、 分散性;总体标准偏差δ20、偏离真值或实际值 21、概率统计法 22、不确定度 23、坏值 24、对称性;抵偿性;有界性;单峰性 25、正态分布 26、概率论;数理统计;分布规律 27、统计平均 28、数学期望;方差 29、均值 30、离散程度 31、μ 32、标准偏差;标准偏差;越大;越小 33、精确性;可靠性 34、莱特;肖维纳;格拉布斯 35、≥10 36、累进性;周期性;马利科夫;阿贝-赫特 37、零示法;替代法;交换法;微差法 38、()b a ∑+∑21;()b a ∑-∑21 39、可疑程度 40、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的半宽 41、 890×102V ;50V42、45.8;36.3;43.1;3.80×104;47.2;4.00二、 名词解释(略)三、 简单计算1、 若选用150V ,1.5级电压表,测量产生的绝对误差为|ΔV 1| ≤ 150 × 1.5% = 2.25V表头示值为10V 时,被测电压真值在10±2.25范围内,误差范围很大; 若选用15V ,2.5级电压表,同样测得|ΔV 2| ≤ 15 × 2.5% = 0.375V表头示值仍为10V ,被测电压真值在10±0.375范围内,误差范围很小; 显然,应该选15V ,2.5级电压表。
2、 %5.1%4.11004.1max max <==∆=m m I I r ,此表合格。
3、 根据微差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1501%05.0±⨯+±≤∆•+∆=∆A A x A B B x x =0.05%+0.02%=0.07%4、 该电阻测量值的平均值Ω==6667.40301220R 由于忽略了随机误差的影响,电阻的不确定度为U R =40.6667×(±1%)=±0.406667≈±0.41Ω对电阻测量值做舍入处理后R=40.67±0.41Ω5、 标准电压的相对误差为 %05.0±=∆BB , 电压表的相对误差为%105.01%0.5±=⨯±=∆VV A A , ∴()%33.0%10185.0%05.0±≈±⨯+±=∆•+∆=∆VV A A X A B B X X即,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定度为±0.33%6、 该电阻的平均值为()Ω=Ω++=k k R 21.2322.221.220.2, 各次测量的残差Ω-=Ω-Ω=∆k k k R 01.021.220.21021.221.22=Ω-Ω=∆k k R Ω=Ω-Ω=∆k k k R 01.021.222.23利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估计值为()()()[]Ω=+--=∆-=∑=k R n R n i i 01.001.001.013111ˆ2212σ7、 设P ,I ,U 的绝对误差分别为△P ,△I ,△U解法一:U I I U U UP x x f P n i i i ∆+∆=∆∂∂=∆∂∂=∆∑=1 U I P r r UU I I IU U I I U P P r +=∆+∆=∆+∆=∆= 解法二:()()U UU I I I U I x x f r ni i i P ∆∂+∂+∆∂+∂=∆∂∂=∑=ln ln ln ln ln 1U I r r UU I I +=∆+∆= 8、 P=I ·U 方案()%5.4%0.2%5.2±=+±=+=U I P r r rP=I 2·R 方案()%0.6%1%5.222±=+⨯±=+=R I P r r r P=U 2/R 方案()%5%1%0.222±=+⨯±=+=R U P U r r显然,P= I ·U 方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