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 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 会更加进步。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 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 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 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 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 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 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 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湘教版必修2)陈仓高中高一地理组

看了这么多宝鸡不同年代的照片:
看出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迁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在地理学里,这种变迁的过程叫什么?
Page 3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
1、概念
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不断上升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城市化
郊区化
Page 19
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Page 20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21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
Page 26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 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 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 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
Page 27
(三)滞后城市化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 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 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 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 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 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 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 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 律的城市化模式。
空前发展
Page 13
【探讨】P39
城市化1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 (起步)
空前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
年 份 1960年 30 1980年 2000年 45 60
世界人口(亿)
总人口(亿)
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亿) 比例(%) 总人口(亿)
10
5 50 20 3 15
12
8 67 33 6 18
15
11 72 45 20 44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比例(%)
读 图 思 考
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 济发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 力过剩;城乡差距扩大
高一地理下册第六单元课件
第四节 城市化
制作人:杨银梅 白银市第八中学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深圳夜景
第四节 城市化
白银西区广场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周围的乡村不断变为城市
海人口的变化
54万
1911年人口 1911 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949 年人口
1324万
1990 年人口 1990 年人口
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就是城市 化。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3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 不利影响?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 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涉、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 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病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体现 城镇交通问题:交通堵塞、停车紧张交通事故频发等 城镇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房价昂贵、住房破损等
城镇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等
原因
➢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早
慢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低
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增多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 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主题06 城镇化(课件)高一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2022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的过程
起步发展阶段
➢ 该阶段城镇化率约为10%~30%。例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东南亚的柬埔寨、南 亚的斯里兰卡等国家目前处于这个阶段。城镇化率达到10% 时,城镇化过程开始启 动。该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城镇化速度较为缓慢, 区域整体上在一个较长时期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状态。
yiyi
城市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 治安恶化等城市问题,它们有时交织在一起,形成“烂心树”、“烂皮树” 和“职住分离”等综合性城市问题。 ➢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出现房屋破落、设施陈旧、治安恶化的
“烂心树”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外围出现棚户区和贫民窟集聚 的“烂皮树”现象。
yiyi
城镇化的过程
稳定发展阶段
➢ 该阶段城镇化率约为70%~90%。例如,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目 前处于这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镇就业人口,城乡 之间的人口流动趋于平衡,城镇化率增速趋缓或停滞,区域整体上实现了农业和工业 的现代化。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并释放出工业劳动力, 与此同时,城镇服务消费需求仍在持续增长。这使得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城镇内部人 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并推动区域经济进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主导的 发展阶段。
例如,仅乡村人群老弱化问题,就可能带来诸多 挑战:其一,老龄人口比重大、增速快、居住散,导 致乡村养老和医疗设施总量上供给不足、空间上难以 匹配;其二,老龄人口劳动能力和创新潜力相对较弱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的转型升 级;其三,乡村“留守老人”难以像父母那样监护照料 农村“留守儿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安 全状况欠佳。乡村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并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一些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区,其外围主要是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②。
(4分)(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3分)(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②;③。
(3分)【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每个要点1分)【解析】(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影响。
2.下图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早或晚),水平_______(高或低),目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________(快或慢)。
第2节城市化特点(学案)

序号:高一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第2课时)审核签名:编制编制时间:2月24日使用:高一(1-2)班完成所需时间:20+25分钟班级姓名第小组【目标解读】——定位定向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一、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出现现象。
处于阶段。
二、中国的城市化【合作探究】1、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后回答:(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2).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3).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2、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
【巩固练习】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达国家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4、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化
1、含义 2、标志
人口和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 人口城市化 地域城市化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转折】瑞安市的变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可以通过这 个例子以小见大。了解到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接下来,我 们要进一步、更全面地认识城市化。
二、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
农业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工业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市 化
三、 城市化特点
【活动二】展示下列图片和材料(小组合作讨论) 1、以英国城市化过程为例,概述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2、试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 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 纪里,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进入20世纪 19世纪末, 后半叶,市区 英国城市人口 人口逐渐迁往 已达75%。进入 郊区居住: 20世纪,出现 1971-1981年间 郊区城市化的 市区人口减少 现象。 了10.1%。 伦敦城区面积的变化 伦敦的人口变801
110万
1901
458万
试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原因: 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地价上涨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活动三】读下面两图,结合P39阅读材料,思考:
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点?
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有何特点?
思 考
【活动一】(自主学习)展示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 中画出1800~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世界、 发达、发展中国家折线分别用红、黑、蓝色表示,可以培养学 生动手能力,同时在动手画图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而且也能把课堂气氛带起来)
年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份 城市 人口 比重 (% )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环境生态 保护 与经济发展 关系
与工业化的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 业化的进程 关系
城市人口比重(%) 90
80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年 世界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份 城市 人口 比重 (% )
板书小结
中 国 城 市 化 的 特 点 城 市 化 的 地 域 差 异
含义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机 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城 市 化
主要标志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 变动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折线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因此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让学生再次明确社会经济发 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解新知识,突破难点的 目的。而且通过此图比较城市化的地域差异:速度和水平上的差 异 ,然后过渡到第三部分内容的学习)
1800 5.1 7.3 4.3 1850 6.4 11.4 4.4 1900 13.4 26.1 6.5 1950 29.2 53.8 17 1980 39.6 70.2 29.2 2000 46.6 74.4 39.3 2020 57.4 77.2 53.1
城市人口比重(﹪) 100
80
60
40
发展中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总结】 城市化的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而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应该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因此,我国 规划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关心城市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关注城市化就是关注我们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
1、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学习 4、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
瑞安城旧貌 瑞安城新貌
老外滩
瑞安外滩远观
展示瑞安城市建设的一些新老照片,然后问: 瑞安,正 不断地向现代化城市迈进,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家觉得 可以用哪些词来概况?(城市化) 利用乡土地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进 入学习的第一部分知识:
来自:联合国人口司。
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把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的内容落实在表格上,可提高学生的归纳、 分析能力。
发达国家
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 因 工业化早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 渐趋恶化,郊区基础 设施完善。
二战后民族经济发展, 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 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至亲历过这个过程,要让 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本节 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 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 差异。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目的是在前述的城市空间 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 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与第 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本章中起到 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读图分析法 通过展示课文的图片及补充的图像案例,指导学生分析。 这既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课的 主要教学方法。 2、列表比较法 本课中的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可利用列表对比进行学习,可 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记忆。 3、案例分析法 和讨论法
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料:
1990年瑞安市旧城区3.6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
1998年瑞安市人口13.2万人,城镇人口比例约50%
2005年瑞安市建成区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5.3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约56%
一
、城市化
依次展示瑞安市区地图( 1990年:瑞安市老城区面积约3.6k㎡, 人口10.5万人; 2005年:瑞安市建城区面积约7.5k㎡,人口为15 万人,城镇人口比例约56.4% ) 【问题】1、瑞安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 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 2、瑞安市发展如此迅速,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3、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请你说一说 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瑞安市作为典型案例,从学生熟悉的感性 材料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使学生逐渐归纳出城市化 的内涵(包括标志、意义)和初步理解城市化动力机制这些抽象的 理论知识。既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也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同时 通过这乡土案例,引导学生多关心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家乡自 豪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 惯。
20 1800 1850 1900 1950 1980 2000 2020(年)
思 考
90 80 70 60 50 40
城市化水平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 界
30
20 10 0
18001820 1840 18601880 19001920194019601980 年 2000
1800 5.1 7.3 4.3
1800 18201840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2000 年
1850 6.4 11.4 4.4
1900 13.4 26.1 6.5
1950 29.2 53.8 17
1980 39.6 70.2 29.2
2000 46.6 74.4 39.3
b b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确立依据:因为通过比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城市化 的差异,探究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而且据历年高考会考分 析,这个内容是热门考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 确立依据:在影响城市化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容易把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混淆,而学生关于地理经 济学知识很欠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 市 化 过 程 与 特 点 ▲5.城市化 ①城市化的含义 b b
▲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①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7.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因,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家乡的情感。
4
33 119
12630
260 2340
66
17 41
由数据可知: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