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 种质资源

合集下载

5组培育苗

5组培育苗

第五章组培育苗【本章提要】本章介绍树木组织培养的概况、组培室的建设和组织培养的技术流程。

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培养、芽的增殖和根的诱导、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环境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在培养基上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花粉等)和去壁原生质体,使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由于培养是在离体条件下的试管内进行,亦可称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第一节组织培养概述一、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

细胞全能性学说的内容为: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在适当的条件下,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分别分化和发育成不同的器官,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培养基中的关键性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等,它们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体细胞胚的产生以及试管苗的生根,更重要的是配合一定比例的细胞分裂素诱导腋芽和不定芽的产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生长素有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等,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2,4-二氯苯氧乙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吲哚乙酸。

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延迟组织衰老,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侧芽生长及显著改变其他激素作用的特点。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细胞分裂素有2-异戊烯腺嘌呤(2iP)、玉米素(ZT)、6-苄基氨基嘌呤(BA)和激动素(KT)。

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为2-异戊烯腺嘌呤>玉米素>6-苄基氨基嘌呤>激动素。

赤霉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的仅有GA3一种,它是一种天然产物,能促进已分化芽的伸长生长。

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脱落酸(ABA)、乙烯利(CEDP)等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上面三类明显。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8.09•【文号】农办渔[2011]88号•【施行日期】2011.08.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农办渔[201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厅(局),各海区渔政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加强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护,近年来我部积极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在地方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已审定公布四批220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初步构建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我部计划审定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就组织申报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省(区、市)渔业主管厅(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将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

特别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和管理工作比较滞后的地区,要按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保护区进行申报。

各海区渔政局可受我部委托直接申报。

我部将通过基本建设、财政专项等多种渠道,支持保护区提高能力和水平。

二、省级渔业主管厅(局)要加强指导、科学论证、严格把关,保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申报工作质量。

要严格按照《办法》要求组织开展编写和评审工作,注意保护区命名的规范性和材料的完整性。

要组织省级以上水产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的相关领域专家指导申报单位编写材料,并由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进行专题评审。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评审、公布、调整、撤销等工作的规范开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护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可为捕捞、养殖等渔业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的水生生物资源。

从广义上讲,包括上述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群、物种、细胞、基因等内容。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特殊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保护对象为重要的、洄游性的共用水产种质资源或保护对象分布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际行政区划或海域管辖权限的,经国务院或农业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四)保护对象:一般指天然生长和分布在自然水域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

(五)核心区:是指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设立的保护区域。

(六)实验区:是指保护区内除核心区以外的区域。

(七)特别保护期:是指在保护对象的繁殖期、幼体生长期、索饵期等生长繁育关键阶段,为对其加以重点保护所设立的一段时间。

第二章保护区申报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域滩涂,可申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二)具有较高遗传育种价值,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且养殖原种为我国本地种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我国特有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五)具有特殊生态保护或科研价值,对渔业发展或其他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六)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第五章 玉米种质资源

第五章  玉米种质资源

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 (1)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 (1)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 (1)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 (1)三、地方品种的保存 (3)四、地方品种的利用 (4)第二节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 (5)一、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利用 (5)二、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6)三、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 (9)四、玉米群体改良 (10)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15)一、抗病性鉴定 (15)二、抗虫性鉴定 (17)三、耐旱性鉴定 (17)四、耐涝性鉴定 (17)五、耐寒(冷)性鉴定 (19)六、耐盐(碱)性鉴定 (22)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玉米由南美洲传入我国后,经过长期的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大量特定的优良地方品种,如在我国云南等地独有环境下突变形成的糯质玉米资源。

积极搜集、研究、改良这些种质资源,可为玉米育种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1950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玉米资源收集整理工作,1978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收集。

至今已建立目录并入库保存的玉米种质达1.6万余份。

编辑出版了《中国玉米品种志》、《全国玉米种质资源目录》第一、二、三集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研究利用指南》,为进一步整理、鉴定和研究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对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是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根据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及特殊用途,对征集的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整理,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便于更好地加以研究、改良利用和保存。

(一)按穗部性状分类按穗部性状,玉米资源可归类划分为9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硬粒型亦称硬粒种或遂石种。

学名Zea mays L. indurata Sturt.。

该类果穗多为圆锥形。

子粒圆形或方圆形,顶部和四周的胚乳均为角质淀粉,只有居中的小部分为粉质淀粉。

子粒颜色可分为黄、白、红、紫等,其中以黄色居多,白色次之,紫色和红色较少。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评审、公布、调整、撤销等工作的规范开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护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可为捕捞、养殖等渔业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的水生生物资源。

从广义上讲,包括上述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群、物种、细胞、基因等内容。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特殊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保护对象为重要的、洄游性的共用水产种质资源或保护对象分布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际行政区划或海域管辖权限的,经国务院或农业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四)保护对象:一般指天然生长和分布在自然水域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

(五)核心区:是指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设立的保护区域。

(六)实验区:是指保护区内除核心区以外的区域。

(七)特别保护期:是指在保护对象的繁殖期、幼体生长期、索饵期等生长繁育关键阶段,为对其加以重点保护所设立的一段时间。

第二章保护区申报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域滩涂,可申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二)具有较高遗传育种价值,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且养殖原种为我国本地种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我国特有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五)具有特殊生态保护或科研价值,对渔业发展或其他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六)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农作物的栽培种、野生种和濒危稀有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其形态包括果实、籽粒、苗、根、茎、叶、芽、花、组织、细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有生命的物质材料。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研究提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协调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单位。

第五条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稳定和经费来源。

第六条国家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引进、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第七条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重点考察和收集工作。

因工程建设、环境变化等情况可能造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灭绝的,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收集。

第八条禁止采集或采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和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采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种质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及农业部有关野生植物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需要采集或采伐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内种质资源的,应当经建立该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采集数量应当以不影响原始居群的遗传完整性及其正常生长为标准。

种质资源学

种质资源学

种质资源学第一章绪论种质:又叫遗传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也即凡是携带遗传物质的载体都可以称为种质。

种质资源:具有种质(遗传物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

遗传多样性:广义上,遗传多样性就是生物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的程度,或称遗传变异,分为群体、个体、染色体、基因、核苷酸五个层面。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世界中所发现的各种有机体的数量、种类和变异性。

植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搜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以及种质利用的科学。

植物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1、植物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2、育种上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种质资源,尤其是关键优异种质3、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植物种质资源4、植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目前,我国拥有的植物种质资源总量超过36万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第二章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一般有4个标志: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次生中心也叫次生基因中心,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一定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也有4个特点即: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但是在中国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演化:是指野生种类被驯化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栽培植物的过程,还包括栽培植物近缘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

传播:主要指人类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们在人类引种过程中的传播路线等。

栽培种内的演化途径:①形态型的演化②生态型演化③季节性演化④杂种型演化。

植物种质资源的传播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 文明扩张,2 商贾贸易,3 使节往来,4 民族迁徙。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5.28•【文号】农办渔[2012]63号•【施行日期】2012.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部分失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中的“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已被: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调整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批复(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5日,实施日期:2013年11月25日)宣布失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农办渔[2012]6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84号有关要求,现将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62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五批)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予以公布。

公布后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调整或改变,确需调整或改变的,应按程序报我部批准。

各省渔业主管部门、各海区渔政局和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要按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明确管理机构,积极争取支持,配备必要的管理、执法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主要职责开展工作,切实强化管护措施,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保护区作用,为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2012年5月28日附件: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1.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柏坡湖,总水域面积4272.5公顷。

其中,核心区两个,面积为965.6公顷,实验区两个,面积为3306.9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种质资源征集的方法
1、有计划的组织考察收集 按照不同生态地区组织的各类作物资源的考察收集 按照某一作物组织专业考察 2、分地区组织收集集中入库 3、引种和征集 . 野外考察首先要考虑征集对象的多样性中心:如种 内多样性中心常集中在该种作物的发源地及栽培历史 较久的生产区;而中间多样性中心决定于种的自然分 布,有时远离种的发源地。 按征集目的可分为保护性征集和有保护意义的征集。
四、努力实现资源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 现代化
与国际种植资源工作接轨 国内外的时间表明,采取多学科、多层次的通力协作,建立单位 部门间、地区间乃至国际各层次的协作关系 是资源评价工作的 关键。 描述项目评价的调整 各类作物的资源描述符必须首先考虑和竞技性状、农艺性状如产 量、品质、主要加工储运性状等关系密切的项目,遗漏的必须 增列。 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的改进 评价方法应根据形状变异的特点决定。连续变异的形状切忌用质 量性状的二型编码。 明确取样要求 资源描述符中的评价项目及分级编码中的类别都具有专业术语性 质,有其特定含义。
(二)种子保存和种植保存
• 种子保存: 以种子为繁殖材料的种类最简便 最经济应用最普遍的资源 保存方法. • 正常型种子:种子适当降低含水量 降低储存温度可以显著延长储存时 期。顽拗型种子:少数种子在干燥 低温条件下会迅速丧失生活力。如 :胡桃 山核桃 枇杷等(顽拗型植物一般不用种子保存资源) 影响种子保存的因素;温度和湿度 保存种子的种质库类型;(1)短期库;临时储存应用材料,分发种子供研 究,鉴定,利用 (2)中期库;繁殖更新,对种质进行描述鉴定 记录 存 档 向育种家提供种子 (3)库防止中期库种质丢失 只有必要时才进行 繁殖更新 种植保存:用于保存营养系的营养系保存库 种植保存的圃地选择依据;(1)根据资源保护的迫切性及育种需要分批建 资源圃 (2)资源圃地点接近多样性中心和主产区 (3)交通方便 ,利于对 外交流,便于各种资源进行比较研究 (4)在资源圃中合理密植植物品 种。
• 3.1 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的范围和重点 征集的范围和重点因征集者(单位)承担的任 务和目的而不同。中国目前有三个不同层次: 一是:国家级资源工作机构 二是:省级资源工作机构 三是:育种单位级 . 种质资源征集的范围和重点 在植物种质的多样性中心进行:作物起源中心、 作物栽培中心、作物遗传育种中心。
二、资源评价的内容和项目
IPGRI几十年来致力于资源描述评价内 容、项目和方法、标准的规范化。为此组织 各方面专家编制出版了80多种作物的资源描 述符,其中包括苹果、柑橘、葡萄、萝卜、 好、番茄、豇豆等园艺植物30多种。不同种 类描述符在具体项目上有所不同,但都有着 共同的框架和体系,除了前言、术语定义以 及使用说明和登记卡外,都包括初评和再初 评资料共5部分。
谢谢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
在资源考察中发现和征集到的资源有少数综合 性优良性状,经过对比实验可以按新品种报审程 序直接或经过简单的筛选后在生产中开发利用。
二、发挥众多野生资源的潜在育种价值
1.鼓励和支持育种单位开展非赢利育种 2.资源工作单位有重点地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工作 3.为鼓励支持资源育种工作,建立必要的鼓励机制。
二 .种质管理
• 种质资源不管以什么方式保存都必须妥善管理,管理要求 :(1)防止种质资源流失,包括丧失生活力 种性退化和 不法分子利用种质资源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 • (2)加强和研究应用部门的联系,及时充分发挥种质资 源的作用。 • 目前种质资源管理存在的缺陷: • (1)我国由于对种质资源疏于管理和管理不善,植物种 质资源流失非常严重。 • (2)种质资源管理得很死,使种质资源不能及时用于研 究和利用。
2.2.3中国的植物种质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丰富多样、徇丽多彩 的植物种质资源。 . 蔬菜:韭菜、大白菜、山药、大豆、萝卜 等。 . 果树:苹果、梨、桃、猕猴桃、枇杷等。 . 观赏植物:银杏属、百合属、龙胆属、水 杉属、水松、牡丹、芍药、月季花 黄牡丹梅 花、桂花、等。Biblioteka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考察和征集
1、鼓励和支持育种单位开展非赢利育种 1.1从野生资源中筛选更符合育种目标的株系 1.2通过杂交使野生资源成为半野生资源,经 济性 1.3使某些资源从难以利用转变为便于利用的种质资 源 1.4其他创新途径如辐射诱变,基因转导。
2、资源工作者有重点地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工作 3、为鼓励,支持种质资源工作,建立必要的鼓励机 制
• 就地保存(原生境保存):在资源植物的产地,通过保护 其生态环境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 优点:保存资源的生态系统 保存遗传多样性 使种群充分发 挥进化潜力 • 迁地保存 :针对资源植物的原生境变化大 ,难以正常生 长及繁殖和更新的情况, 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地段建立 迁地保护区。 • 保护策略:选择生态环境相对多样复杂的地方作为迁地保 护的生境; 以受威胁程度及经济意义的大小确定优先保护 的序列 ; 尽可能保护资源植物遗传的多样性. 稳定性. 减 少变异性避免人工训化 ;种子来源采用多区点收集法, 以获得大的多样性.
物.水生植物和无性繁殖植物 的种植资源 种质资源离体试管保存的两个系统:(1)缓慢生长系统(适于短 期和中期保存).(2)超低温保存系统。 利用保存:种质资源在发现其利用价值后,及时用于育成品 种或中间材料是限制性 内切酶切成许多DNA片段,在通过一系列步骤把链接在载 体上的DNA片段转移到繁殖速度快的大肠杆菌中,增值成 大量可保存在生物体中的DNA片段。(为抢救种质提供一 个有效的途径)
第五节
物种资源的评价
资源评价的任务和原则 资源评价的内容和项目 资源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努力实现资源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一、资源评价的任务和原则
资源评价是种质资源工作的中心环节,离开客观评价就谈不上对物种 资源的有效利用。 面对种类多、性状复杂、变异广泛、数量庞大的物种资源,如何开展 系统的、规范化的评价成为了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具体原则如下: (1)要求评价资源能确切反映特定资源的遗传差异,而不是表现型差异 。 (2)为适应多层次、多学科协作评价的需求,必须选用或编制各种主要 作物的规范化种质资源评价系统。 (3)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关于鼓励采用国际化标准等有关 规定的精神,应充分理解IPGRI编制的描述符、资源评价系统的框架 和特点。 (4)在评价内容、项目方面,不同地区、单位除有共性内容外,还可以 结合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各局不同特点。 (5)在评价方法和标准方面应不断改进,做到数量化,分级编码化和规 范化。
第四章
种质资源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与中国园艺植物种植 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管理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评价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与中国园艺 植物种质资源
2.1园艺植物的起源
现有栽培的果树、蔬菜和花卉均起源于相应的野 生植物,一种方式被称为“垃圾堆农业”,另一 种方式是管理野生,两种方式都逐渐演变为原始 的驯化栽培。 在演变过程中都发生环境因素的改变和无意识选 择包含了植物基因改变的驯化过程。 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变,发生类型间杂交重组、变 异,新的选择和隔离因素促进植物的驯化和多样 性的选。
2.2作物进化地理学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种质资源研究是育种学最重要的内容; 物种形成过程的地理局部化; 作物起源中心——古代文明发源地;
初生及次生起源中心;
同源平行变异律;
2.2.2作物进化地理学的发展
1、哈兰(Harlan)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某些地 区发生的驯化和瓦维洛夫起源中心模式相符。他 还根据作物驯化中扩散的特点把栽培植物分为五 类:土生型、半土生型、单一中心、有次生中心 、无中心。 2、勃基尔(Buekill)的观点 他对瓦维洛夫方法 学上的一些缺点作了补充并提出了影响驯化和栽 培植物起源的一些重要观点。 3、茹考夫斯基(Zhukovsky)的工作 他对瓦维 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
2013级园艺(1)班
• 授课教师: 张老师 • 小组成员:文林琴(201322010141) • 张丽娟(201322010149) • 宝选霜(201322010125) • 宁 胜 (201322010112)
• 注:文林琴(二三节)张丽娟(汇总及第六节 • 宝选霜(四节) 宁胜(五节)
三、资源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为了实现资源描述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编制,IPGRI编制出版的描 述符对多数项目都规定了比较具体的方法和标准,现取其有代表性项目介绍 描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都包括一些描述符中未明确规定但行之有效的 方法。 (一)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1、质量性状的描述评价 2、数量性状的描述评价: (1)极差评价法 (2)参照品种典型评价法 (3)选择归类评价法 ( 4)状态归类评价法 (5)模糊三级评价法 (二)生物学特性的评价 1、极差评价法 2、参照品种典型评价法 (三)非生物胁迫评价 (四)生物胁迫敏感性评价 1、定性分级评价法 2、百分率调查评价法 3、病情指数评价法 (五)综合性状评价
3.3 资源征集登记卡
• 1、有关征集场所的信息
• 2、有关资源本身的信息 • 3有关征集的其他信息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与管理
一 .种质保存 定义: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 资
作用:防止资源流失便于有效的研究和利用
主要保存方式:就地保存 迁地保存 资源圃保 存 种质库保存
(一)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