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
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
在他的悲剧中,人物的性格、命运、
情感、道德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他的悲剧作品成为了
世界文学的瑰宝。
读完莎士比亚的悲剧集,我深有感触,不禁感慨
万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它讲述了丹麦王
子哈姆雷特因父亲之死而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生活、对自己、对爱情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充满了挣扎和痛苦,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
性的复杂和深沉。
另一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奥赛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讲述了奥赛罗和他妻子德斯德蒙娜之间的爱情故事,
以及由此引发的嫉妒、背叛和悲剧。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通过
奥赛罗和德斯德蒙娜的命运,展现了人性中的弱点和黑暗面。
读完
这部作品,我对人性的复杂和深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除了这两部作品之外,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中还有许多其他经典之作,如《李尔王》、《麦克白》等,每一部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对莎士比亚的才华和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悲剧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四大悲剧读后感

四大悲剧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大悲剧读后感(一)《麦克白》读后感最近我读了《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人性与欲望的演绎,是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
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
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
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麦克白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
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
可见麦克白的悲剧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四大悲剧读后感(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述的是: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
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
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
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40《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在读完《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后,我对这四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这四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每一部都是悲剧的经典,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首先,我被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吸引。
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最终都因为命运的捉弄和内心的弱点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在探寻自己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生死的考验和人性的挣扎,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我对这些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背叛、复仇、权力和欲望等,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例如,《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因为嫉妒和猜疑而杀死了自己的挚爱,最终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嫉妒和猜疑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破坏。
最后,我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有了更深入的欣赏。
莎士比亚的写作技巧高超,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也极具魅力,他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诗句,使得作
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些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

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读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读后感1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豪。
《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最闻名的剧作,也是他四大悲剧中最早、最长的一部。
书中描绘了英明果断、智勇双全的哈姆雷特王子从他父王的鬼魂口中得知他叔父的恶行:谋害兄长,篡夺王位,欺骗嫂后。
王子于是不动声色,暗中调查一切属实后,便不计自身荣辱安危,身入险境,在其叔父安排的一场比剑阴谋中,揭发其罪行。
但在这过程中目的虽然成功,却阴差阳错,在比剑中中毒身亡,母后却也误饮毒酒,酿成悲剧。
剧中人物有的怯懦、狡诈;有的果决、机智,善与恶对立分明,然而却遭命运之神无情摆弄!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他追求理想,又失望于现实。
他向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恶。
在这本书中,我清晰的感觉到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
他厌倦人生,又恐惧死亡。
他爱恋恋人和母亲,又恨她们脆弱。
在《哈姆雷特》中王子有段台词颇为闻名,是这样说的:须知演戏的目的,当初和现在都一样,是要仿佛端着镜子照见人性的真实,使美德显示它自己的本相,叫丑恶暴露它自己的原形,要时代和世人看到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虽然,以我的年龄看这本书有些深奥,也有些枯燥,但是他让我明白了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虚伪,狡诈;有的人胆小,懦弱;有的正义,勇敢。
我应该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书心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书心得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后,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威力和作者的深刻思想。
这些悲剧作品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更在人性描写和道德思考上引人深思,让人不仅在情感上受到震撼,更在精神层面获得启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疑和阴谋。
主人公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让人深陷其中,对于权力、背叛和孤独等主题有着深刻的探讨。
哈姆雷特复仇的动机和内心挣扎,让人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深刻。
通过《哈姆雷特》,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奥赛罗》是一部关于嫉妒、背叛和复仇的悲剧作品。
奥赛罗作为一个信任他人的善良将军,却最终被自己身边的人背叛和误导,导致悲剧的发生。
作品中对于种族歧视和欺骗等主题有着深刻的揭示,让人反思人类的黑暗面和欺骗的危害。
通过《奥赛罗》,我认识到了人类心灵的脆弱性和世界的复杂性,让我更加珍惜真诚和信任的重要性。
《李尔王》是一部充满血腥和悲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国王因为分配国土而引发亲情和权力纷争的故事。
李尔王的盲目和愚蠢导致了家族的覆灭和自身的悲惨结局,让人感受到人类欲望和无知的可怕。
作品中对于家族关系、权力斗争和复仇的描述让人深入思考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李尔王》,我认识到了人类欲望的可怕和权力的腐蚀,让我更加珍惜人类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麦克白》是一部描写野心、背叛和复仇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将军因为渴望权力而踏上了杀戮之路的故事。
麦克白在追求自己的野心和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堕入罪恶的深渊,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家人的悲惨结局。
作品中对于野心和欲望、背叛和复仇等主题的揭示让人深思人性的黑暗和道德的荒谬。
通过《麦克白》,我认识到了权力的诱惑和欲望的危险性,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性的善良。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后,我对文学作品的力量和作者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过程中,我对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作家感到十分敬钦,不但因为他潜心研究历史,把他作品中
的人物写得深刻生动,把故事情节安排得千姿百态,更重要的是他在文中融入了自己良好
的智慧和深深的哲理,使人们能够在认识到精巧的文学技巧的同时,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精
神世界。
《哈姆雷特》虽然有点复杂,但故事情节却像一首不朽的诗歌,意境深沉,使人特别充满诗意,最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一个人应该经气和尚,有自律和安谧的心态;另一方面,他又面对着无奈、懊恼、仇恨、痛苦和痛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突出了人们为追求重义而和道德观念不匹配的潜在矛盾。
安德烈爱尔乔的《奥赛罗》的主题无疑是逆反和刚性的反抗,作品中的人物强调了拒绝臣
服于主宰和仕父之力的精神。
它更多地说明,人们如果发现自己被限制和蹂躏,要有勇气
反抗和刚毅行动,名利引起仇恨和仇恨,而不会被任何思维定式所限制。
《李尔王》,虽然情感上比较?涤,但它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极限,哥特式的风格伴随着爱
与憎之间的极致角逐,表达了残酷无情和爱的善良之矛盾特点,突出了李尔王的野心,提
示人们,因求多得,却得多失,但亦可从失中获得精神力量。
最后,我最喜欢的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其最感人的主题一定是真诚,故事情节表达
了许多最真实的情感,令人不禁期待在痛苦和放弃中找到理性,用勇气为自己尊严而战,
增加信心,实现梦想,甚至在痛苦中获得快乐。
总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拥有一种永恒的美丽,其中不仅有多层次的文学手法,还有极具意义的哲理,是无数人受益的宝藏,能给大家的精神世界带来洞察、商讨和激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精选10篇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精选10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一本由[英] 莎士比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一):短评《奥瑟罗》我最初读莎士比亚读的不是原著,而是初中同桌推荐的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那是一部很优秀的改写作品。
但这本故事集只改写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把历史剧完全略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奥瑟罗》,剧本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是抹了油彩的、那么生动的表演。
《奥瑟罗》讲了一个百分百的爱情故事。
这个百分百不是指《奥瑟罗》的内容全都是爱情(它还涵盖着政治、亲情、人性的思考等等),而是说奥瑟罗对他妻子的爱是百分百的。
百分百的爱热烈、畅快,但也容易让人窒息,没法长久。
最纯真的东西往往预示着消亡,这本身就是一出人间悲剧。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痛心勃拉班修,这位有地位的元老失去了对唯一的孩子苔丝狄蒙娜的管控,无比悲痛、愤恨,也许他知道女儿的悲惨命运,正是因为对独女的深爱,这位父亲不愿意将女儿嫁给奥瑟罗,嫁女后,又在无比的寒心、悲痛中郁然死去。
这样的骨肉亲情让人叹惋,细思极伤。
最后贴我的一首诗,作为对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百分之百”爱情的思考。
爱极我不要你十分爱我我将窒息而丧命溺死于悲喜交织的网或是疯了,住进阁楼里请不要逼迫我奥赛罗杀死了他的妻子繁漪她不愿意做母亲要么爱,要么死在一起十分的爱意要使人沦丧成为对方的奴隶真正满怀的爱都住在满是不安、妒恨的心里我做不到十分爱你上天没有赐我那样的妒意最深情是最短命不是悲观,是一个大道理你可以爱得随便一些余下二三分来供应呼吸但我不知自己会因此更自由,还是更忧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二):与《牡丹亭》同时代的作品《哈姆雷特》第一次见面,是个心地善良的王子,原本是要继承王位的,可是父亲却被叔父所杀,母亲嫁给了叔父。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18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称号。
在疫情期间,我读了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作品,感触颇深。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残给人看。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太多的美好毁灭在我们面前,四个主角,四个人的悲剧人生。
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让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哈姆雷特》中,当哈姆雷特得知叔父杀害自己的父亲,夺走母亲的真相后,哈姆雷特选择复仇这条路,在这混沌的、卑鄙的现实中,哈姆雷特是唯一一个时代的清醒者。
他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
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不利条件下,他想到了一个迂回曲折麻痹敌人的办法,机智的化解了国王设下的陷阱。
但是由于在报仇中的犹豫不决,最后错失良机,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最爱的人。
在最后的宴会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勇敢刺死敌人,但最后他也中毒身完。
《哈姆雷特》创作之时,英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依然是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在这个作品中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间的较量。
哈姆雷特是这个时代新阶级的一个象征,哈姆雷特的存在象征着对剥削的顺从还是反抗的问题,顺从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压迫并且沦为精神上的奴隶;而反抗实际是精神上的反抗,反抗争取来的是自由与进步,尽管结果会是“哈姆雷特”,但精神上得到了解脱,不是一个精神的奴隶。
古往今来,正是因为反抗,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好。
《奥赛罗》中,作为将军的奥赛罗,英明神武,叱咤风云,但因自己民族自卑与小人的挑唆计谋,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失去理智与判断,惨杀爱妻,知道真相后自刎的故事,《奥赛罗》的悲剧源头在于人性中“嫉妒和占有欲”的弱点,有句名言道:“嫉妒是唯一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情绪”。
虽然作为英雄的他,为国家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凭借英勇的形象赢得了苔丝德蒙娜的倾慕,并且在婚姻上冲破封建等级制度,但最终由于他的弱点——轻信他人、真诚坦率,最后被欺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席慕容曾在他的诗作《戏子》中写到:“永远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
”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们也常常会为故事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忧伤。
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就有这种感觉,如冥冥之中注定了主人公无法逃离死亡的诅咒,英雄的王冠注定在这一刻跌落。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莎士比亚于这四大悲剧中探讨亲情、爱情、婚姻、事业、理想、人生的意义等,展现了贪婪、权利、欺诈、盲目对英雄的毁灭,渗透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既是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矛盾的斗争,也代表着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所以,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带给人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审美和情节上的打动,还有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一:四大悲剧所阐释的伦理问题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礼仪规范,意思是说,无论你的身份是君王、臣子、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分,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臣子要效力于君王,儿子要孝顺父亲。
这种伦理观念是为中国人所遵从的,而从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就体现了伦理观念于权利、贪婪、欲望摧毁下的低泣。
首先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夺得王位,娶了自己的嫂嫂,这种“臣拭君”、“弟杀兄”、“妻子背叛丈夫”就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破坏,造成了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母亲无法弥补的裂痕。
命运让哈姆雷特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到晴天霹雳,他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泯灭的人性,而自己应当承担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的责任,“重整乾坤”。
可杀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虽然是出于正义之举,可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弑父”、“弑君”的行为,而自己又成了人性的刽子手,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生存还是毁灭”的质疑更是他矛盾的体现。
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哈姆雷特本来有机会可以在其叔父作祈祷时杀死他,却迟疑、放弃了,可以说,他后来并不是完全在装疯,他确实为自己的怯弱、犹豫所折磨,母亲的不贞让哈姆雷特对爱情所绝望,让无辜的奥菲利亚被侮辱,“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
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那种欲复仇而不能、欲罢也不能的痛苦,对亲情、爱情、人生的迷惘让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也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感觉不会再爱了”。
那个为女孩唱情歌、写情诗的快乐青年一去不复还了。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悲剧,而《李尔王》则是一位老人为亲人所背叛——女儿对父亲的背叛的悲剧。
作为年迈国王的李尔,沉醉于大女儿和二女儿如毒液般的甜言蜜语,驱逐真诚的三女儿,而后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的傲慢、厌恶甚至将其赶出家门的行为显示了伦理纲常的破坏,亲情的虚伪、欺骗让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习惯了使用权势、习惯了别人对他百依百顺、自以为拥有无限尊严的李尔王痛苦万分,而善良的三女儿更是对父亲的遭遇抱以极大的同情,“啊,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的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不仅是李尔王,公爵葛罗斯脱与他两个儿子的故事也是亲情破灭的体现,他的庶子二儿子贪念权势,挑拨哥哥与父亲的关系,以致让父亲与哥哥互相残杀,在哥哥逃出家门后,二儿子又陷害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双目失明,流浪荒野。
公爵的遭遇同李尔一样悲惨,他们悲剧来源于他们的自大、轻信小人谗言、识人不明,他们都是瞎子,看不到何为真正的亲情,为他们所信任的人所抛弃,本身就是莫大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比不上心灵的打击。
李尔的故事展现的是权势对良知的泯灭。
至于《奥瑟罗》和《麦克白》,前者讲的是夫妻关系,后者则是君臣故事。
在《奥瑟罗》中,奥瑟罗与妻子苔丝德梦娜,一个是勇猛的将军,一个是贵族人家美丽的小姐,他们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界限相知相爱,本来是为人所羡慕的,但因奥瑟罗的下属,他所信任的小人的诡计,让这对夫妻产生了矛盾、隔阂,丧失理智的奥瑟罗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并在得知真相中绝望的死去。
奥瑟罗的悲剧在于他对妻子的不信任,偏听小人的谗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情感与理智的斗争。
而麦克白则是因为对王位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自己的贪欲让自己丢掉了臣子的忠诚,杀死国王,登上王位,可又在担心阴谋被揭穿的恐惧中走向灭亡。
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和麦克白,他们都是身份高贵的人,都享有人们的尊重,可都在这种种伦理道德冲突中从神坛跌落,像普通人一样会嫉妒、憎恨、哀愁、悲伤,莎士比亚将他们丑恶、阴暗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批判了社会的腐朽与罪恶。
当剧情落幕时,一切的仇恨都将烟消云散,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写到:“都已化成淡烟而消散了。
如同这段幻景的虚妄的构成一样,人云的楼阁,瑰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堂,甚至地球自身,以及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同样消散,就像这一场幻景,连一点烟云的影子都不曾留下。
我们都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
二:人文主义时期的女性命运提到人文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的解放,倡导个性自由,当然还有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在莎士比亚的这四大悲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在文艺复兴下,作者所倡导的恋爱自由,比如哈姆雷特给奥菲利亚写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慕,比如奥瑟罗用手帕传情给苔丝德梦娜,剧中的女子大胆、热烈、奔放,这种不经父母媒妁之约的爱情常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这一时期的女子社会地位提高,有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其实不然,于中世纪,女人是男人的奴隶,男女之间是神与人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女人依旧是男人的附庸,如一篇论文中提出,“不可否认,这是对人的一次肯定,但这‘人’更多指‘man’,即男人。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多倾向男性,而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男女地位悬殊的现实,不可能彻底扭转”。
对女性的偏见在四大悲剧中有所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女子的贞操格外看重,正如中国一句古话,“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如果一个女子做出违背其贞洁的事则为社会所唾弃。
如《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在丈夫死去不久就转嫁给小叔子,这是让哈姆雷特所接受不了的,“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送葬时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迫不及待钻进乱伦的衾被……”可见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谴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女性观,丈夫死去,妻子要为其守节,若再嫁就是不守妇道的表现,这种对女性的态度,实际代表了男权的“声音”。
而在《奥瑟罗》中女子贞洁的重要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在小人的设计下,奥瑟罗主观臆断自己的妻子勾搭上了别人,失去贞洁,背叛了自己,这让奥德赛格外愤怒且无法原谅,亲手杀死自己深爱的妻子,他将妻子的忠诚置于爱情之上,反映“贞操观”对当时青年男女影响至深。
它同《哈姆雷特》一样,都是由男主人公亲手将女主人公毁灭,这也是悲剧之悲的一个表现方面。
而在《麦克白》和《李尔王》中,女子更是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如麦克白夫人,她爱恋着自己的丈夫,为让麦克白顺利登上王位,她制造阴谋,杀死国王,双手沾上了鲜血,在麦克白在登上王位的恐惧中宽解自己的丈夫,身为妻子,她牺牲了自己的善良,最后因良心谴责抑郁而死,她是为自己丈夫的成功而牺牲的。
而李尔王的三女儿则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死,即使她曾被自己的父亲赶出家门,但在父亲遇难时,挺身而出,于花样年华中牺牲。
我们从这些女人身上既可以看到她们的美丽、善良、忠贞,也可以了解到,即使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人依旧是为男人服务的,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她们成了男权的殉葬品,男尊女卑的传统并没改变,论就时代还是个人,都不可能有彻底的男女平等思想,这也预示着女性命运的走向。
三:与中国四大悲剧的比较悲剧,不仅是外国人写的好,中国也有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中国元代的这四大悲剧也是为后人所称赞的。
虽然中国的四大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在产生的时间上还是社会背景上均不相同,但就其取材、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还是尤其相似之处,能产生一些共鸣。
首先主要人物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莎士比亚男主人公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都死了,而中国四大悲剧的四大女主人公也都以各种方式死去,窦娥被砍头,杨贵妃被赐死,王昭君投江而死,虽然赵氏孤儿活了下来,但为了保护他牺牲了很多人,所以,我觉得用死亡来渲染剧情更能达到一种悲剧的效果,使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同时,在剧情的结尾,终会恶有恶报,如哈姆雷特的叔父、麦克白的妻子、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及奥德赛的旗官,无一例外都因自己的罪行而死去。
而于中国的四大悲剧中,窦娥终沉冤昭雪,张驴儿等人被惩处,毛延寿被处死、屠岸贾被赵孤儿所杀等等,都说明,作恶多端的人中逃脱不了正义的制裁。
其次就是在剧本的取材方面。
查阅资料可知,《汉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历史记载,也借鉴了十六世纪初德国剧作家倍尔弗尔的同名复仇剧,《麦克自》是直接取材于苏格兰历史,《李尔王》取材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历史,也参考了一个同名剧作,《奥瑟罗》是根据意大利的一本历史小说改编的。
而中国的剧作,《窦娥冤》里的女主人公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是取材于《搜神记》里周青的故事、《大平御览》里邹衍下狱的记载和《汉书·于定国传》,《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一个残酷事件,《汉宫秋》取材于汉代史书和民间传说里昭君出塞的故事,《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民间传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可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莎士比亚的都是从历史书或传说中提取信息,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对历史事件的借鉴为创作者提供了思路,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将历史复原,而是在创作中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融入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这也是他们相似之处的第三点。
以《窦娥冤》和《李尔王》为例,通过窦娥的悲惨命运反映出下层人民饱受欺压,揭露的是官场的腐朽黑暗,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未尝不是关汉卿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感受到的。
而《李尔王》所表现出来的良知的泯灭,鞭挞了十六世纪末英国的统治阶级、利己主义者对财富和权势的贪欲,以及对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所以,他们的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直至今天依然焕发光彩,不仅是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他们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揭露和批判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引以为戒的作用。
四:总结有“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之称的莎士比亚将自己独特的视角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透过他的四大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边是文艺的蓬勃发展,一边是社会问题的不断暴露,莎士比亚以深邃的眼光揭露了金钱、权利、地位等诱惑对人的影响,在思想解放、经济繁荣发展的英国,狂热与躁动容易将人引向歧路,以致走向自我灭亡,如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剧本中写到:面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如何于喧嚣浮华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这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