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陶行知的轶事-名人故事:陶行知的轶事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界的泰斗,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

陶行知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伟人,与他与人民紧密联系、拜人民为师的品质密不可分。

在一次陶行知去往乡下调研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木匠。

这个木匠是一个乡村的农民,他是通过学徒的方式学习木匠手艺的。

陶行知对于学徒制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知道学徒制度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于是他主动和这位木匠交流起来,询问木匠对学徒制度的看法。

木匠谦虚地说:“我能做的只是按照前辈的方法来教给学徒,能够传承下去,就是最大的成就了。

”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微微一笑。

他说:“你这个观点和我学到的知识完全相反。

知识学问是永远都不能停止的,你应当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木匠听了陶行知的话,有些迷茫地看着他,说:“对不起,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我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陶行知耐心地解释道:“你不用担心,你在木匠这个行业里,你是一个老师,你可以教给学徒你所掌握的技能。

而你的学徒,也会在你的帮助下,学到一些技能。

就这样,你们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木匠听到陶行知的解释后,眼中透出一丝惊异,他说:“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只是一直循规蹈矩地做着我的手艺。

现在我明白了,只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我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木匠。

”陶行知听到木匠的话,满意地点点头。

他知道,这位木匠已经理解了自己的意思。

陶行知深知,学习和进步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而与人民紧密联系、拜人民为师,正是他一直秉持的思想。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人民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

他常常说,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价值观的引导。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从学生身上汲取智慧,而不是僵化地灌输知识。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2023年中考考场作文素材:陶行知的轶事

2023年中考考场作文素材:陶行知的轶事

2023年中考考场作文素材:陶行知的轶事
陶行知,字子瞻,号清史,宋代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其父陶宗仪是宋太宗的贴身谏臣,他也受到宋朝的关照,在政治上受到宋朝的重用。

陶行知曾参加过宋太宗的郊游,这次郊游中,太宗曾经说:“把这块石头当作一个磨盘,把这块磨盘当作一个磨石,把这
块磨石当作一个研磨机。

”陶行知立刻把这句话变成了一句谚语:“石磨可以磨成粉,粉可以研磨机。

”这句谚语把宋太宗的一句话变成了一句谚语,流传至今,被称为“石磨粉机”。

陶行知在文学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他编撰了《新书》、《清史》等,并且还创作了一些文艺作品,如《经世致用》、《万嘉录》等,他的文学作品带给了后世很多的思想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既有政治上的成就,也有文学上的成就,他的事迹也给了后世很多的启示。

他的言行被人们所传颂,他的精神也被人们所推崇。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6)是一位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广泛采用和传承。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合肥,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小时候喜欢读书,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学业不如经商重要,坚持让他去学习实用的技能。

于是,陶行知在16岁时放弃了学业,去学习木匠技术。

但是陶行知的兴趣依然是学习,他通过自学,继续阅读各种书籍。

最终,他决定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为了一名民主运动的积极分子。

1913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很快被任命为教育实习生,从此开始了教育事业的探索。

1917年,陶行知被任命为江苏省苏州师范学校的校长,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之路。

他反对课本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能力。

他引入了新的教育方法,如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等,这些方法以前很少在中国使用过。

陶行知一直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感到担忧和不满。

他认为传统教育方法过于依赖考试和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他坚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

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创办了多所教育机构。

1946年,陶行知因患病去世,享年55岁。

他留下了众多的著作和教育成果,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大教育家,也是一位坚持自我追求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心怀理想,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故事――拜人民为师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19世纪初期的中国南方农村,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良好教育,后来在东南大学和耶鲁大学接受了更高级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尊重,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对中国的文化贡献不少。

陶行知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他年轻时学习的经历开始说起。

当时,他希望能够更多地接触当地乡下人的实际生活,就觉得自己应该抛开高高在上的学识自居,适度地去逐渐学习乡下人的知识,同时讲述学过的知识,来了解这个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

他曾对自己说:“拜人民为师,以民间所称为体系,为学问所学也为心智所学”,他希望人们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东西,而要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这就是最好的学问。

在他的教育和学术观念方面,陶行知坚信“不讲追求“问题”而在追求价值上,不求得到于价值本身,而认为获得于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一种方式的质量,要把教育目标放到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健康、快乐、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现实中,使民众真正感受到教育所引领、所实现的目标和意义,然后才能取得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这也是他人格魅力耐人寻味的原因之一。

陶行知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在政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后,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职务,这就涵盖了本世纪初,他努力争取长期为中国所饱受的劣质教育和教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曾深入实地调研,尝试将教育振兴放在民生这个核心问题上,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和未来的思考。

陶行知,是一位有趣且有深度的人,他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在引领和推进着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他的所作所为,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仍然令人钦佩不已,他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重要贡献也颇具启示意义。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____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____年____月____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____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二)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____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山东泰安人,中国教育家、革命家,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罗洛教育”、“东方的佛洛依德”。

陶行知先后留学美国和日本,被派往浙江杭州的独立中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20年代初,陶行知回到山东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泰山独
立学校和泰安职业学校。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提倡“诚信、公正、自由、勤奋”的校训,并亲自倡导“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参与了民主运动和爱国运动,号召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在1927年参
与并领导了泰安学生爱国运动,积极参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6年,陶行知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55岁。

他在短
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的事迹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未来的行知长廊现在我们的学校改名了,而且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今年,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个行知长廊,想知道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吗?不如让我们一起畅想一下吧!行知长廊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面种着许多鲜艳的花朵,有如发条似的菊花、鲜艳无比的玫瑰、火红似霞的杜鹃花……在行知长廊里有一块牌匾,牌匾上刻着八个朱红大字:行知合一追求卓越,牌匾下有一块模板,模板上有两个版块,分别是:陶行知故事集和陶行知连环画。

陶行知故事集里汇集了:四颗糖的故事、蜻蜓的故事、陶行知烧鸦片还有喂鸡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陶行知连环画上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画面生动。

哦!对了,长廊前面有一个小操场,我们在小操场上嬉戏,玩耍,做游戏,好像在快乐天堂中享受它的乐趣……我坚信,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肯定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长廓!让我们尽情期待吧!(2) [陶行知的故事]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泰斗”和“教育家之父”。

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陶瓷家族,因此取名为陶行知。

他的父亲是陶瓷业主,但由于陶行知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色,他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陶行知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三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

他在日本生活期间,深受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到中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秉持着改革传统教育的理念,主张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他提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师要倾听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陶行知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创办了广州市实验小学和南京国民教育研究所,开展了许多教育实验和研究工作。

他在广州的实验小学中实行了“学生自治”的教育制度,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的决策。

这种做法一度引起了人们的诧异,后来证明,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陶行知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并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政治言论。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和教育改革,呼吁推动社会进步。

他关心劳动者的权益,参与工人运动,提倡工人合作社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他还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观念,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陶行知的轶事I名人故事:陶行
知的轶事作文素材-
人物斗争
针对蒋介石以“剿匪”之名进攻苏区,陶行知在《申报》连发时评称:“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

蒋介石大发雷霆,下令“申报禁止邮递”
陶行知在投身平民教育时,也时刻关注社会上的政治运动。

1930年春,晓庄师范师生为抗议英商和记洋行工人被殴,举行游行示威。

时值蒋冯大战,因陶行知与冯玉祥有私交,蒋介石断定晓庄事件是响应冯玉祥的反蒋行动,遂怒令关闭晓庄师范并通缉校长,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后通缉解除,过了一年陶行知才回到上海,从此更立志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在沪期间,陶行知经黄炎培举荐被聘任为国内有名的《申报》的顾问,曾化名“不除庭草斋夫”发表了大量杂文和时评。

当时,蒋介石以“剿共”之名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陶行知连续发表了《剿匪与造匪》等三篇时评,语惊天下地指出:“今
日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

国民党当局很快查明这些文章出自陶行知之手,蒋介石大发雷霆,批示:“申报禁止邮递”。

为申报馆的生存计,总经理史量才忍气吞声,表示今后不再续登陶行知的文章,蒋介石方解除禁令。

面对外患日深和国内的黑暗统治,陶行知感到不能只坐在校园书斋。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7月,他担任了救国会的“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26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

途经香港时,他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这一宣言震动国内外,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出访期间,国内发生国民党政府逮捕救国会领袖的“七君子事件”,陶行知又一次被通缉。

沈钧儒后来说:倘若陶行知留在国内,一定和我们在一起,“七君子之狱”就变成“八君子之狱”了。

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后,听说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对象,他马上表示“我等着第三枪”,并给育才师生致信:“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
在争取民主并为群众争取教育权利的长期奋斗中,陶行知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在思想日益一致的基础上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访欧洲期间,陶行知曾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并赋诗曰:“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在下”。

他在重庆主办育才学校时,又邀请邓颖超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抗战胜利后,陶行知作为民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积极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民主人士的堡垒。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三个月后传来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

陶行知闻讯异常激愤,到处演讲谴责。

当社会上传说特务已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时,周恩来派秘书陈家康去报警,要他提防特务的无声手枪。

陶行知当即毅然表示:“我等着第三枪!”他还给育才师生留下了一封信,发出“为民主死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的铮铮
四糖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 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
人,而是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
“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同学
最后演讲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

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学讲演《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24日,在储能中学召开的上海教育界欢迎会上演讲。

在大任小学、圣约翰大学、大同中学、沪江大学到处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

6月23日,上海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代表团赴京请愿,陶行知在北站五万人欢送大会上发表演讲。

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 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

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
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

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1946年7月25
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去世。

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

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

不过,听说蒋介石得知这一眼中钉除去曾窃喜不已。

去世当日下午,周恩来便向延安发电评价:“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
同志为代表的党的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假使陶先生临终时能说话,我相信他必继韬奋之后请求入党。

” 8月11日,陶行知的灵柩由全国五十三个人民团体公葬于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

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

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