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研究概况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篇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他突然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变形,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社会,但是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异类”,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恐惧,试图将他隔离开来,但是随着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家人也开始逐渐理解他,并试图帮助他。
然而,在社会的压力下,家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将格里高尔赶走,让他无家可归。
小说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秩序下,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小说中的商人和房客形象都是这种社会的代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视为工具,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一大亮点。
作者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将主人公、家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
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其背后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反思。
篇二: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性在疾病、灾难、突变等极端条件下的扭曲和变形。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兢兢业业、顾家、任劳任怨的上班族。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卡夫卡与《变形记》摘要:《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
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下面将就卡夫卡其人分析《变形记》中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人性、社会正文:一、卡夫卡和他的表现主义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爱好文学、戏剧。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卡夫卡在文学文本中揭示的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及运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凝聚的令人研读不尽的“卡夫卡精神”,已为后人所熟知和接受,并风靡世界。
它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多种精神的融合,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现。
“从他的创作中,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荒诞派和新小说碰到了自己的同类,黑色幽默和梦幻现实主义发现了自己的先辈。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一、本文概述《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弗朗茨·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变形记》的简要介绍、异化主题的提出、以及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异化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闻名。
该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异化主题,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异化主题在《变形记》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主人公萨姆沙的异化过程、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总结《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卡夫卡通过这一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困境的普遍性。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卡夫卡作品和异化主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变成甲虫后的荒诞遭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忠诚于工作,勤勉于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身体异化使他从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职责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被社会接纳的甲虫。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颠覆,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与幻想、荒诞与逻辑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简介《变形记》是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为载体,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困难和孤立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变形记》的分析,探讨卡夫卡如何运用批判现实主义来揭示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简介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揭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来反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底层阶级的生活经历,并对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提出质疑。
《变形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悲剧性的个体命运•小说开篇即描述了主人公格雷戈·萨姆萨突然变成了巨大昆虫。
•这个变形使得格雷戈在家庭和社会中变得完全无用武之地。
•他被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成为一个被遗忘和孤立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绝望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困境时所感受到的无力和失落。
家庭关系的冷漠•格雷戈的家人包括父母和妹妹,在他发生变异后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剧变。
•他们不再把格雷戈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负担和麻烦。
•虽然这个变形情景是虚构的,但它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冷漠、无情和缺乏理解的问题。
社会机构的压迫•尽管《变形记》没有明确描写出特定的社会背景,但可以推断主人公身处资本主义社会。
•卡夫卡通过描述格雷戈与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暗示社会制度对个体生活所造成的限制和压迫。
•公司代表着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层级严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其对格雷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冷酷与无情。
绝望和困境的象征•变形后,格雷戈被囚禁在自己的卧室,并渐渐失去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这个象征性的设定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挫折、压迫和不公正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困境。
•格雷戈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这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反思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问题。
总结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社会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孤立和压迫等问题。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定义说明解析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极具名气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薇尔的变形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格雷戈尔从一个不悦的梦中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变形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
《变形记》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戈尔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以对家庭的责任感而自豪。
然而,他的变形使他无法继续参与日常的家庭和工作活动。
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和周围社会对他的隔离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格雷戈尔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对个人身份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变形,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格雷戈尔的变形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受困和无法适应的状态。
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张关系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变形记》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格雷戈尔的家人和雇主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从不接受到漠然置之。
这种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差异的体察和反应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排斥。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描绘一个平凡人变形后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人类对差异的态度以及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发现和变通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他人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特遭遇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等主题。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简要描述《变形记》的主要结构。
首先,《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概况
16中文3 尤潇雨20160210345
中国人对于卡夫卡的关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据有学者考证,“中国早提及卡夫卡的是由赵景深撰写的《近的德国文坛》,发表在《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1930年1月10日)上,有关卡夫卡的评述文字……”而真正对于《变形记》的关注却是从1979年开始,这一年《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
该文应该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评介卡夫卡的文章,但从此后却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以后的30年里平均每年以近10篇的评论文章从诸多视角在阐释《变形记》,一直到今天这种势头都未消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搜索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共有1126篇文章,从年份来看,1963年—2000年共计发表有关文章188篇,2000年—2010年共计发表456篇,2010年—2019年共计发表482篇,从发表数量上来看可以发现逐渐呈上升趋势,可见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变形记》的研究中。
从来源来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400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10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8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37篇,由此可见研究质量呈上升趋势。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体上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变形记》的:
其一是对于《变形记》主题的探索,一种集中的观点是认为它主要是描写异化的。
如紫葳在《寓严肃于荒诞之中——读卡夫卡<变形记>》一文中说:“作者并不是为了荒诞而荒诞,其中有深意存焉。
这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
”有人还说:“《变形记》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主体意识第一次深刻而隐秘地揭示人的异化现象。
”有人也认为“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象征,《变形记》堪称表现异化主题的代表作品。
”各种认识后来一直被继承下来,并被不断地翻新花样,任卫东以为:“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对劳动异化的下意识的逃避和反抗”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与当时的学者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整体上,异化论的诞生和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密不可分的。
到了新时代,这个方面的论断慢慢弱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变形记》中的“变形”之因的探讨,如曾艳兵他在《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里从卡夫卡个人的经历,包括童年的创伤,工作与文学的冲突,对于婚姻的惧怕等分析了小说里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到后他还提到“卡夫卡描写变形的原因还很多……宗教意义上人与上帝的疏离;古希腊罗马文学,尤其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对卡夫卡的影响;宗教文学,尤其是犹太宗教文学对卡夫卡的影响;中国文学,尤其是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有关动物的小说对卡夫卡的影响等等”。
姜智芹则从认为格里高尔变形是为了抗拒异化,坚守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等等。
除了大量的认为《变形记》的主题与异化相关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其主要展示的是卡夫卡对于所属的犹太民族坎坷的历史遭遇的揭示。
如曾珍的文章《<变形记>中的迫害文本与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就是一例。
而刘伟安,赵学斌则认为:“《变形记》在表现人类的异化这一主题之外,实际上还隐含着另一个同样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
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
”应该说这些看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对于《变形记》的主题的探索还在继续,可能也永远无法穷尽……
其二则是从艺术特征和美学的角度来考量《变形记》。
较早关注它的艺术特色的有何满子,他认为从《变形记》中看出卡夫卡所代表的现代派艺术,“它们都带有以艺术家的主观认识(理想、幻想、内心体验)来曲折解释客观世界的倾向”,崇庆余,姜建国在《<变形记>—
—现实主义杰作》里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写实的,其中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笔法。
这两种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对于《变形记》的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的两种倾向。
后来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要么是前者的再发展,要么是后者的进一步深入剖析。
但从整体上看,支持前者论点的似乎比后者更加多些。
如王彤的《卡夫卡<变形记>的怪诞风格浅论》,杨荣的《略论“变形”的艺术效应—卡夫卡<变形记>探微》等都是坚持认为《变形记》中的主要特色是现代派的。
当然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变形记》是传统的和现代的都有,“无论从小说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将这篇作品归之于寓言小说,或者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则更为贴切”,而索绍武在他的《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艺术特色分析》则更加全面和深入地阐释了这个观点。
还应该提到的是学者胡志明对于《变形记》的美学特征也有自己较为独到的见解,“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
”
其三是对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
大家一般喜欢将《变形记》和中国的作品进行比较,而其中比较的多的莫过于《变形记》和《促织》这两部作品,这类文章大概有10多篇,方晓明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虫—<促织>和<变形记>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主要围绕两个文本中的一个共同问题——变形之因进行分析,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和成名的变形有着类似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个人性格原因以及家庭因素等等。
另一篇代表性的是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该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而得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如认为异化背后是西方的个体意识和中国的家庭观念的流露云云。
除了用中国古代作品,我们的学者还喜欢用现当代的一些文本同《变形记》比较,如用鲁迅的作品,胡润森就写有《<阿Q正传>和<变形记>哲理内涵比较》,还有人专门将余华、宗璞、残雪等人的作品和《变形记》比较。
除了拿中国作品外,西方作品间的比较也是一个重点。
郭来舜的《三“记”的比较研究——卡夫卡<变形记>•中岛敦<山月记>•井上靖<狼灾记>之比较》是一篇有一定见地的文章,还有人早就注意到了西方历史上两篇《变形记》的异同,如张唯嘉《古典与现代在变形中聚合离散——两部<变形记>对读札记》,当然比较研究绝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些其他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