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专题53:地理对策类综合题之城市问题(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53 地理对策类综合题之城市问题【方法指导】1.城镇化对城镇环境质量的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善城镇环境,过快的城镇化就会使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其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拓展练习】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勤距离指居民上班或上学所用的路程,它反映了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学习)地的分离程度。
2019年北京市城区通勤距离为11.1千米,居全国第一。
下图为北京市城区各环路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统计图。
(1)指出通勤距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北京城区通勤距离为全国第一,请为通勤距离合理化提出建议。
【答案】(1)影响交通费用、通勤时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身心健康、工作或学习质量。
(答出3项)(2)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和人口分布,打造职住一体的新城(新区),缩短通勤距离。
【解析】(1)就业与居住的空间格局既决定了通勤出行的分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峰时段城市交通的出行效率,职住分离度高、通勤距离远的北京,在交通方面便呈现出严重的潮汐交通现象。
通勤距离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费用,出行时间成本;影响交通拥堵情况,影响环境污染程度,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等。
(2)通勤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单位与居家的距离、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是否通畅、公交间隔时间等,为保证通勤时间合理化,可增加公共交通频次,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缩短工作地与居住之间的距离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东南亚局部图及某区域水系图材料二: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其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
湖泊的水位季节变化显著。
(1)描述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及其原因。
(2)描述洞里萨湖湖面面积的季节变化并简析原因。
(3)随着该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很多城市出现内涝,请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为其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地理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地理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某旅游团从成都出发,沿川藏公路进入西藏,沿途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感受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
该旅游团沿途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A. 森林、草原、荒漠B. 荒漠、草原、森林C. 草原、荒漠、森林D. 森林、荒漠、草原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川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的理解。
选项A,川藏公路沿线,从成都出发,首先会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降水较多,适合森林的生长,因此首先看到的是森林景观;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草原;当到达高原地区时,气候更加干旱,植被稀疏,逐渐变为荒漠景观。
因此,A选项正确。
选项B,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荒漠再经过草原,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故B错误。
选项C,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草原再经过荒漠,而是先森林后草原再荒漠,故C错误。
选项D,川藏公路沿线并非先经过森林再经过荒漠,荒漠景观应出现在草原景观之后,故D错误。
2、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地震发生时,成都市民感到房屋摇晃,但持续时间很短。
关于这次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都市民感到的摇晃是由纵波造成的B. 芦山县地震释放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C. 芦山县地震发生时,P波和S波传播方向相反D. 芦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震波的特点、地震能量的来源以及地震的震源位置。
选项A,成都市民感到的摇晃主要是由横波(S波)造成的,因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但振幅较大,能引起地面的上下和左右晃动,故A错误。
选项B,芦山县地震释放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而非核裂变,故B错误。
选项C,在地震发生时,无论是P波(纵波)还是S波(横波),它们的传播方向都是相同的,都是从震源向四周传播,故C错误。
选项D,芦山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因为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因此地震的震源大多位于地壳中,故D正确。
【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第21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

释疑解惑 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涵义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 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规模 膨胀,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 (2)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 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 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五、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大型中心城市 辐射带动 1._____________加速发展,_________功能显著 增强。 农业人口 2.有更多的_________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手段提升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现代化水平 信息化 4.控制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 环境污染 “_______”。 城市病 5.强调_________,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 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_____________的主导力量。 区域经济增长
拥挤 交通_____,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 昂贵 (2)表现地价房租_____ 就业_____,社会不太安定 困难
(3)影响: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 郊区 卫星城 宜的______或______迁移的过程。是城市化 集聚 扩散 进程由______发展到______的新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及应 对措施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 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 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 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 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 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四、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高考地理母题揭秘考点38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38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过程线,①曲线洪峰出现最早最高,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③曲线洪峰出现最迟最低,是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
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A.兴建污水处理厂B.疏浚河道C.加强道路建设D.完善排水系统【答案】BD【解析】防治城市内涝,就是加快城市内地表水快速顺利流出城市,结合选项可知疏浚河道和完善排水系统满足要求。
(2010 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图5 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 月地表平均气温图,读图,回答3、4题。
高N低0 10km1982 年2004 年3.该城区地表温度的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时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一般地,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高低起伏应该是负相关关系,显然选项A 错误。
既然是气候变暖的影响,那么该城市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都应该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不应该高低不一,显然选项B 是错误的。
有1982 年到2004 年的该市7 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市7 月均温最低地区几乎没有变化,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河流,或者说是城市绿地,显然选项C 正确。
城市因看密集、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的尾气排放量大、以及家庭炉灶等生活废气的排放等原因导致市区的气温升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风由高空吹向市郊,而近地面风则由市郊吹向市区,显然选项D 错误。
4.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 年到2004 年该城区A.建筑物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增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过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生态环境。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图6 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1回答1~2题。
图1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图1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6~7题。
图3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北京卷]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3. 地区差异
100
90
后期
80
阶段
70
60
50
加速
40
阶段
30
20
初期
10
阶段
0
180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镇化问题
发展较慢 1850
1900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1950
200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人口 比重
高低 原因
所处阶段
动力
现象
现象及原因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较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较晚(二战后)
工业化早
民族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风采光好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
特点:冬暖夏 凉,节省建筑 材料 原因:冬季寒 冷,夏季高温, 降水较少,黄 土直立
北方民居
特点:屋顶较 平,门窗少且 小,墙较厚
原因:冬季寒 冷,降水较少
1. 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体现人地和谐观念
思考:图中农田和民居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 乡村民居多分布于山麓的台地或高地,高 宅可避洪水;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1回答1~2题。
图1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图1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6~7题。
图3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北京卷]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图7课标文综8. [2011·北京卷] 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课标文综9.K2[2011·北京卷] 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2011·江苏卷] 图9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图9课标文综10.K2[2011·江苏卷] 与图9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A B C D课标文综11.K2[2011·江苏卷] 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课标文综12.K3[2011·广东卷] 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2011·邢台一模]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与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13~14题。
图X19-913.图中a、b两曲线(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14.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是(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行—放射式道路网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2011·天津滨海新区联考] 读某城市功能分区图,回答15~16题。
图X19-315.若图中A处工业区布局合理,最适宜在此布局的是( )A.酿造厂 B.印染厂 C.印刷厂 D.冶炼厂16.若该城市的工业布局是合理的,那么该城市的风频图可能是( )图X19-4A.①B.②C.③D.④二、综合题课标文综1.[2011·北京卷] 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图10(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课标文综2. [2011·安徽卷] 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
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
图13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图13(1)图中甲地为_______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
(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3.[2011·唐山调研] 首届中美绿色建筑低碳材料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于2010年5月在深圳召开。
深圳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迎接本次会议,做了“我国某特大城市发展规划示意图”。
据此回答问题。
图X19-11(1)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属于_________。
高级住宅区最可能位于a、b、c、中的_____________地。
(2)拟在甲、乙两个卫星城市中选择一个建设石油化工城。
请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3)简述建设卫星城市对该区域内城市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文综1.K1[2011·重庆卷]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某类人均用地要介于国家标准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才符合国家标准,由图及图例可以看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都超过了国家标准最大值,故A、B选项错;人均道路用地小于国家标准最小值,C项也错;D项符合题意。
文综2.K2[2011·重庆卷] C 【解析】物流基地需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而从所提供的信息中可知,此城市的人均道路用地低于国家标准最小值,故应急需加强交通建设。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D 【解析】该题考查城市地域结构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公共住房主要分布在城市东部、北部、中西部工业区附近,沿快速交通线分布,选项D正确。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知识。
公共住房位于工业区附近和快速交通线附近,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A正确。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城市的因素。
通过文字材料信息可知,在历史上该地曾经是小型商品集散地,为当时的小型商业中心,现在为全国闻名的大型商品集散地,扩大了其商品的地域联系,扩大其商业服务范围,答案A正确。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D 【解析】 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多到少,密度减小,乙城市市中心人口由少到多,密度增大;1982—2000年,甲乙两城市外缘人口数量都增加,密度增大;2000年,甲城市人口规模接近4万人,乙城市人口规模达到3万多人,甲城市人口比乙城市人口规模大;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和外缘人中密度都比乙城市大,因此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B 【解析】一般来说,中心商务区建筑物最高,因此甲中心商务区位于M地区外侧,乙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P处;甲城市N处人口密度变大,城市建筑物增高,出现卫星城;乙城市市中心人口一直呈增加趋势,人口没有向城市外缘迁移,因此没有出现卫星城。
课标文综8. [2011·北京卷] C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熟悉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
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城市交通领域,侧重在交通事故的数据检测后,利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并进行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立,以便于城市交通的管理。
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课标文综9.K2[2011·北京卷] D 【解析】根据交通事故次数分布,可知虽然西侧部分地段次数很多,但是彼此分离。
东侧虽然没有很突出的次数高峰,但是形成了南北向连贯的事故多发区。
说明东侧南北道路周边交通运输量较大,由此推断应该是城市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
因此中心商务区应在东侧分布,商业网点也是东侧密度更大,A项错误,D项正确。
B项中乙处事故少,推测交通空间比较大,但是距离东侧经济活动集中区域较远,不适合建大型停车场。
图中快速干道应该是对外联系主要干道,根据指向标可知C项错误。
课标文综10.K2[2011·江苏卷] C 【解析】题中四个选项为地价的剖面图,图9中反映的是地价等级分布,地价由一类到六类依次降低,反映在剖面图中,由高到低。
把题中各选项剖面图的高低起伏状况与图9中M—N经过的地价等级对应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课标文综11.K2[2011·江苏卷] D 【解析】图中P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但有铁路经过,影响了该区域的发展,故地价较便宜。
课标文综12.K3[2011·广东卷] D 【解析】从题干来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故答案为D。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13.B 【解析】 a曲线8~10时车速慢,车流量大,交通拥堵,该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