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及节日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藏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独特的风俗。
本文将介绍藏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
一、藏族的传统节日1. 达藏节(大年节):达藏节被认为是藏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新年(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
达藏节包括祭神、祭祖、拜年、舞蹈、唱歌、摔跤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家人团聚,互相祝福,传统服饰和民族舞蹈也是达藏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藏历新年(洛桑节):这是根据藏族传统历法来决定的一个重要节日。
通常在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访亲友、赠送礼物等。
此外,藏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和藏戏演出也会让整个节日更加热闹欢乐。
3. 鲁山葬(天葬):尽管鲁山葬并不属于传统的节日,但它是藏族重要的一种丧葬仪式。
在传统观念中,人体死后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将尸体运送到高山上供给食肉飞鸟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
这种特殊的葬礼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
二、藏族的传统风俗1. 藏式婚礼:在藏族传统婚礼上,一般会有盛大的仪式,比如洗头、簇拥等。
新娘通常会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婚纱,而新郎则会戴着帽子,穿着藏族传统服装。
婚礼期间,还会有传统舞蹈、唱歌和丰盛的宴席,使整个婚礼更加隆重而喜庆。
2. 家访:在藏族社区中,家访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
人们通常会去拜访亲朋好友,并互相交流问候。
在家访期间,主人会热情地款待客人,并提供茶水、糕点等。
这种传统的社交习惯是藏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 藏戏:藏戏是藏族民间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通常通过面具和服饰的变化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特征。
藏戏是受到当地居民热爱的艺术形式,每逢节假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藏戏演出,以此庆祝节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上介绍的只是藏族传统节日和风俗的一部分,藏族社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是藏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
1. 掸墓:在过年前,藏族人会自发地前往祖先坟墓,掸去坟墓上的灰尘,祭祀祖先,以表达尊重和缅怀的意思。
2. 点灯:在新年来临的前夜,每个家庭都会点亮酥油灯,以示向佛祖的敬仰和祈愿,同时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赛马:在藏历新年期间,赛马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参赛的马匹身穿盛装,主人和观众都着传统服饰,场面非常热闹。
4. 火把节:火把节是藏区藏历年末较为盛大的民间庆祝活动之一,也被誉为“雪域最壮观的节日”。
节日当天,人们手持火把燃烧,跳动着前往喇嘛寺庙,祈福众生平安。
5. 哈达送礼:哈达是藏族人互赠的一种礼物,尤以蓝色和白色为佳。
在新年期间,人们会相互送达哈达,表达祝福和感恩之情。
6. 贴门神:在过年前后,藏族人会在自家门上贴上吉祥物和门神,以驱除邪气,迎来好运。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神灵、互助互爱、感恩思考、奋发向前的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他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节庆文化。
一、藏族的藏历新年藏族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他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苏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西藏地区的农历年末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他们会穿上盛装,家家户户会挂上灯笼和彩带,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祭祀祖先。
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哈萨克族的纳乃节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纳乃节,也被称为“诺尔苏尔”。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庆祝丰收的到来。
纳乃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欢庆活动。
他们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装,进行马术比赛、射箭比赛和摔跤比赛等传统体育项目。
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表演,如歌舞演出和民间故事讲述等,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傣族的泼水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他们有着独具特色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廿九到五月初二之间举行的庆祝活动,也被称为“水绕三月”。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水战活动。
他们用清水互相泼洒,象征祛除厄运,以及希望来年是一个幸福、健康的一年。
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以及摆设龙舟和各种花车等庆祝装饰。
四、鄂温克族的诺敏节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诺敏节。
诺敏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七之间举行。
诺敏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捕鱼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一座宏伟建筑,也是西藏地区著名的景点之一。
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布达拉宫见证了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的举办。
以下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
藏族人民醉心于宗教信仰,因此布达拉宫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宗教节日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藏历的新年庆祝活动——藏历新年(Losar)。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
在布达拉宫,人们会聚集在宫殿周围的广场上,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共同庆祝节日到来。
他们会一起唱歌、跳舞,欢呼雀跃,还会点燃篝火,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
除了藏历新年,布达拉宫还会举办许多宗教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藏传佛教的各种寺庙节日。
例如,格鲁派和萨迦派的寺庙节日就是布达拉宫每年必定会举行的重要活动。
在这些寺庙节日中,僧侣们会举行佛事仪式,包括唱经、持咒和放佛像等。
同时,民众也会自愿前往寺庙朝拜,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敬意。
此外,布达拉宫还会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庆典活动。
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藏族舞蹈表演。
在布达拉宫的露天剧场上,藏族人民常常会演唱和演绎他们的传统舞蹈,以展示藏族文化的魅力。
这些舞蹈绚丽多彩,有的表现歌颂生活、祈祷丰收,有的描绘历史故事和传说。
观看舞蹈表演的游客们也会被这些优美的节奏和独特的舞姿深深吸引。
布达拉宫还会举办一些非宗教性质的传统节日,如藏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藏族传统农耕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穿上装饰华丽的传统服饰,参加传统的农耕游行和竞技活动。
比如,藏族传统的男子射箭比赛就是其中之一。
参赛者们会展示他们的射箭技巧,并争夺冠军的荣誉。
此外,还会有传统的歌舞表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和色彩。
综上所述,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举办传统节日和庆典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宗教性质的节日庆典,还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布达拉宫都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希望和梦想。
每年,无数游客涌向布达拉宫,目睹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藏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藏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传统节日:藏历年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开始的。
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
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
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
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
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藏族服饰风俗: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女装典雅潇洒,男装雄健豪放。
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立领长袖绸缎长袍,外套圆领右饪、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
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
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立领长袖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腰系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腰带上还往往挂一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
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制和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
许多男性也喜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
藏族节日:藏族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藏族节日:藏族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
它和汉族的春节在时间上大体一致。
有时因为闰月而晚一个月。
年前二十九日晚饭全家团聚共餐“吐巴”,意为粥。
粥里还放糌粑疙瘩,有的糌粑疙瘩里还包入小石子、辣椒、木炭块、羊毛等物。
谁吃着什么,就象征食者性格类似所食之物。
例如,如果吃着辣椒,便象征食者嘴巴厉害;如果吃到木炭块,便象征心黑;如果吃着羊毛,便象征心地善良,等等,引得全家哄笑,倍增欢乐热烈气氛。
有些藏区还举行赛马、射箭、唱歌、跳舞等文娱体育活动,极为热闹欢快。
现行的藏族新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是按藏历计算推行的。
大约开始于元朝统一全国,萨迦派首领,大元帝师八思巴执掌西藏地方政权的时代。
酥油灯节藏历正月十五日晚,于大昭寺前摆设桌架,供奉酥油灯及其他各种祭品,隆重纪念释迦牟尼佛降伏邪魔的日子。
相沿下来,逐渐演化成以燃点酥油花灯为主的群众娱乐性活动。
每逢灯节,除燃点许多酥油灯外,还用酥油塑各种人物、禽鸟、兽类、花草、树木等放在特制木架上,与酥油灯同时摆供,照耀之下,五光十色,灿烂辉煌,人山人海绕街观赏,热闹非凡。
藏区各地大寺庙所在之处,于是日都举行燃灯盛会。
形成普遍性的盛大庙会。
浴佛节(又称转山会)康定藏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一年一度的转山拜佛活动,祈祷神佛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跑马山坡草地塔起帐蓬,跑马射箭、歌舞欢乐,同时交易物资。
香琅节(也称“浪山节”)甘肃甘南藏区,每到农历六月间,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农事间歇,家家户户收拾锅灶炊具、饮食物品,全家老少出动,到野外山坡、草地、河边选好地点,搭起帐蓬,穿起盛装,会餐、饮酒、歌舞。
雪顿节“雪顿”意译“酸奶宴”。
各地专业和业余藏戏剧团聚集在罗布林卡,演出各种剧目和藏戏。
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也叫藏戏节。
望果节“望果”是藏语音译。
意为巡游田地。
这是西藏农区的节日。
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大约在七月中,即将开镰收割的时候,选择一个吉日,穿起盛装,带上青稞酒、酥油、糌耙等,集拢成群,前面有人举着佛像,背着经书,打着旗幡,众人后随,浩浩荡荡绕行在即将收割的田地之间,祈祷神佛保佑能顺利收割,获得丰收。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布达拉宫是世界闻名的西藏文化遗址和圣地,不仅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也是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的举办地。
这些节日和庆典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西藏的文化瑰宝。
一、藏历新年(洛萨节)藏历新年,被藏族人们称为“洛萨节”,是西藏最盛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一月初一开始庆祝,持续达十五天。
布达拉宫成为这一庆典的主要场所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
在洛萨节期间,布达拉宫会举办各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庄严的佛事法会、曲水放灯、藏戏表演等。
游人可以观赏到藏族传统服饰的彩绸满天飘舞,欣赏到由信徒们亲自制作的各式佛像与护身符,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藏族美食。
二、大扎娘舞会大扎娘舞会是布达拉宫举办的另一项盛大庆典和传统节日。
一般在每年的藏历五月或六月举办,同时也是西藏最重要的舞蹈节日之一。
大扎娘舞会是一场藏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舞蹈者身着华丽的藏族服饰,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载歌载舞。
舞台上飞扬的色彩、欢快的音乐以及融入了藏族民俗文化的动作,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三、藏历朝巴节藏历朝巴节是西藏地区最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庆祝着软玛尼(经幡)的落成,象征着一种祈福和祝福的意义。
布达拉宫也成为举办朝巴节的重要场所之一。
朝巴节的庆典活动包括大量的信众和僧人的朝山、唱经、放鞭炮等,还有佛法讲座和法会等活动。
布达拉宫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成为信徒们祈福、祝福和朝拜的重要目的地。
四、藏历玛尼节藏历玛尼节是西藏最具特色的传统庆典之一。
玛尼节是为纪念宗教偶像玛尼堆而举行的,以鼓励大家修行善法,积攒功德,达到心灵的净化。
在布达拉宫的庆典活动中,信徒们会合力建造巨大的玛尼堆,同时进行诵经祷告。
人们在庆典之中不仅能增加信仰的力量,还能欣赏到丰富多样的藏族艺术表演,如舞蹈和音乐等。
总结: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热爱。
布达拉宫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布达拉宫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西藏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每年,布达拉宫都会举办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介绍一些布达拉宫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以及它们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藏历新年藏历新年,又称为洛萨(Losar),是西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布达拉宫最盛大的庆典活动。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
整个节日期间,布达拉宫内外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涵盖了宗教、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在布达拉宫内,僧侣们会举行精彩的佛事仪式,祈祷新的一年平安和幸福。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藏服,戴上鲜艳的色斑帽,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此外,布达拉宫周围的广场也会举行独特的表演,如藏式射箭、滑雪比赛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二、提婆转经节提婆转经节是布达拉宫的又一重要庆典活动。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举行,为期一周。
提婆转经节起源于佛教,意味着宗教经典的传播和教诲。
布达拉宫内的僧侣和信徒会一起举行盛大的经轮转动仪式,象征着佛教的普度众生之意。
该节日期间,布达拉宫周边的街道与广场将变得热闹非凡,人们手持经轮,围绕布达拉宫转经。
此外,还有传统的杂耍表演、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等活动,让游客们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
三、萨迦莲花节萨迦莲花节起源于西藏萨迦派寺庙的传统庆典,每年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
这一节日是布达拉宫最具宗教意义的庆典之一,也是西藏佛教信徒的重要日子。
节日期间,布达拉宫内的僧侣会进行隆重的佛事法会,并且高举神圣的佛像,冉冉升至五彩缤纷的天空之中。
这一仪式象征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与净化。
在节日期间,布达拉宫内外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佛事仪式、长跑比赛、辩经比赛等。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西藏传统的歌舞表演,品尝道地的藏族美食。
四、讲经法会讲经法会是布达拉宫内举行的重要宗教庆典。
该庆典通常在农历九月举行,持续数天。
讲经法会是尊崇佛教教义和经典的重要方式之一,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历新年及节日
7月28日至8月15日第三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将在我省举行。
这次活动对进一步弘扬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打造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青海改革开放新形象,,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特组织一版反映我省民族文化瑰宝的专刊,为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添彩。
藏族拉伊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的一种反映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
“拉伊”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
“拉伊”的曲调因不同地域而具有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情、悠扬,形成比较自由、婉转的长调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情歌曲风格等。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它的形成与藏族一万年前产生的雏型语言直接相关。
随着六千多年前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公元七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传播。
玉树卓舞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三江之源,歌舞之乡的美称,其中尤以玉树卓舞蜚声海内外。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主要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感情。
完整的卓舞演出形式分为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等三个部分,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而且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高超的表演性,因而在功能上又分为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深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
玉树卓舞的结构由慢、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语言华丽、精辟,音乐沉稳、激昂,舞步凝重、热烈,总体上以庄重、舒缓、豪迈、奔放见长。
土族盘绣
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土族。
土族所独有的盘绣艺术,装扮着土族人民的民族服饰,也装点出一个民族灿烂的心情。
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的一种。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黄南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产生于公元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
族地区,后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涉及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贡艺术在传统的创作习惯中,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信仰服务。
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吴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麻日村等村落,并自成体系,其中吴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村和郭麻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热贡艺术以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成为艺术瑰园中的一朵奇葩。
加牙藏毯
、藏毯是青海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工艺及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
康巴藏区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的设计上,突出表现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思巧妙,色调和谐统一。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是安多藏
毯的主要发源地。
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
民和三川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
举行纳顿节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
各地举行纳顿节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7月12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9月15日结束,历时63天,因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筹备和举办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
筹备: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三川各地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节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即“大牌头”和“小牌头”,负责节前筹集纳顿节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
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
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用轿子迎来二郎神像,村民进行还愿、献祭、占卜、念经、布施等一系列活动。
正会: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纳顿属于乡人傩,具有久远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在形式和规模上,具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广泛的特点。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需要半年多时间。
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突厥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突厥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绝迹,但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可以说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举行,会期为5
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的乡镇。
该镇民族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诸多的民间群众文体活动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朝、民国及建国初期。
1966年在“文革”期间被认为低俗野曲会而被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
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
现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族风情的一座平台。
年都乎於菟
土族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系至今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11月初5至20日举行。
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於菟”则是对半裸上身、纹有虎豹图案表演人员的称谓。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以北1.5公里处。
该村拥有一座古城,即年都乎城。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观点,民间尚有多种说法。
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中断。
现今仅在年都乎村保留至今。
“於菟”系列民俗活动,以原生态文化形态蕴涵了当地先民原始而纯朴的精神需求,表现了
村民对真、善、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