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液氨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液氨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液氨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液氨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氨气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临界温度:132.5℃;临界压力:11.40MPa

燃烧爆炸危险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

火、高热引起燃烧爆炸。

爆炸下限(%):15.7;爆炸上限(%):27.4

引燃温度:651℃

最大爆炸压力(MPa):0.580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沙哑、咳

嗽、咯痰等;眼结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 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枢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 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睛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防范措施

(一)液氨泄漏:

液氨由槽车运至厂内,在厂内采用储槽储存,储槽和输送管道可能发生漏气。

氨气泄漏后产生后果:可能发生中毒事故,遇明火还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对事故现场及周围的环境和人身财产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防范措施:液氨储罐区设计应严格执行安全及防火等有关规定,检修维护时应严格执行《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管道、阀门做到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应急预案:

发生重大泄漏事故后,企业必须拉响警报器,在第一时间通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处理好泄漏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

1、关阀断料,切断事故源

生产装置发生氨气泄漏时,主要由事故单位负责处置,消防队员负责协助和掩护。当事故单位不能有效采取处置时,消防队员要在单位技术人员的配合指导下实施断电、断水、断气、断料等措施,切断事故源并严禁明火、火花产生。发生火灾时,用雾状水或砂土灭火,禁止用高压水灭火。

2、雾状水稀释降毒

主要是采用喷雾水流对染毒区内散发在空气中的氨气浓度进行稀释降毒。如果是生产、储存装置泄漏,也可以向有限的空间充入惰性介质,如:氮气等,使危险品的浓度迅速降低。如果是空旷处,水枪的数量和流量也要增大,以达到降毒的有效程度。

3、储运排险

转运氨气时,装液氨槽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按安全操作程序进行,运输过程避免容器受热,严禁烟火。入库时要检查容器是否漏气,储存场所应阴凉、通风干燥。发现泄漏时首先尽量堵漏,操作人员需穿防护服,戴防毒面罩,向泄漏设备冲水,大量泄漏可将氨气导入水中吸收。防止氨水进入附近的河流湖泊。

4、一般要求: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生产、使用氨气的车间及贮氨场所应设置氨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应至少配备两套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等防护器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止冻伤。

(2)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3)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5、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严禁利用氨气管道做电焊接地线。严禁用铁器敲击管道与阀体,以免引起火花。

(2)在含氨气环境中作业应采用以下防护措施:根据不同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氨气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并落实人员管理。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2)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

(4)液氨气瓶应放置在距工作场地至少5m 以外的地方,并且通风良好。

(5)注意防雷、防静电,氨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接地设施必须完好。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

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分钟就医。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二)火灾及爆炸

火灾及爆炸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来自于生产物料中的氨气。

1、爆炸危险重点部位原因:

有液氨罐、槽车、氨气管道、阀门、反应器等,压力容器管理不善、压力容器结构不合理、选材不当、焊接质

量差、检修质量差、设备超压运行、误操作及安全装置和附件不全等原因,氨气泄漏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并遇到火源后,可能产生燃烧及爆炸事故。

2、易发生火灾爆炸的设备原因:液氨槽车向贮氨罐注氨、氨气管道、SCR 反应器、液氨储罐等。液氨槽车没有装设阻火器,在向贮氨罐注氨过程中没有按照规程作业,输氨管道没有设除静电装置等均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由氨储罐区向SCR 脱硝工艺装置输送氨气的管道由于距离比较长,发生泄漏引起火灾爆炸的概率相对较大。

3、触发事件

(1)故障泄漏

①储罐、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

②运输液氨的槽车在进厂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液氨泄漏;在从槽车向液氨储罐内充装液氨过程中发生泄

漏;

③储罐、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

④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储罐超装溢出;

⑤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2)运行泄漏

①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以卸料压缩机最为危险;

②安全阀等安全附件失灵、损坏或操作不当;

③负压时系统吸入空气;

④物料在容器、管道中堵塞而造成破裂,泄漏;

⑤垫片撕裂造成泄漏,以及骤冷、急热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⑥承压容器未按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操作;

⑦转动部件不洁而摩擦产生高温及高温物件遇易燃物品。

(3)停车检修时容器清洗不干净,在打开时进入空气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4、原因分析

(1)明火

①火星飞溅;

②违章动火;

③外来人员带入火种;

④物质过热引发;

⑤点火吸烟;

⑥他处火灾蔓延;

⑦其它火源。

(2)火花①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