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工程第七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移动通信网

第七章 移动通信网

(8) F接口
MSC与EIR间的接口 用于交换相关的IMEI管理信息
(9) G接口
VLR间的接口 用于在采用 TMSI 的 MS 进入新的 MSC/VLR 服务区域 时向分配TMSI的VLR询问此移动用户的IMSI信息
28
7.2 系统结构
4 网络区域划分 PLMN 的网络覆盖区域划分如图 7-2 所示,按从 小到大的顺序,包括下列各组成区域。
为了对IMSI保密,IMSI仅在空中传送一次,便由VLR 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惟一的TMSI号码替代
仅在本地有效 ,当用户离开此VLR服务区后释放
由VLR临时分配
(4)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用于在呼叫时为移动用户选路 VLR临时分配 ,接续完成后即释放
在被访VLR区域内是惟一有效的
40dB。
阴影衰落:当移动台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
就造成接收场强中值的变化。这种由于阴影效应
导致接收场强中值随着地理位臵改变而出现的缓 慢变化。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7
7.1 移动通信概述
4 移动通信的种类 (1) 集群移动通信 (2)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3) 卫星移动通信
7.2 系统结构
5 编号计划 (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用于在国际上唯一识别移动用户,国际统一 开户时写入SIM卡 移动用户以此号码发起入网请求和位臵登记 结构(15位):如图所示 我国MCC为460 MNC的值中国移动为00、中国联通为01
34
7.2 系统结构
5 编号计划 (3)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12
7.2 系统结构
2 网络功能实体 (2)基站系统BSS

通信概论7章-移动通信PPT课件

通信概论7章-移动通信PPT课件

9
7. 1 . 1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5/7)
无绳电话系统
❖ 由座机(基站)和手机组成 ❖ 典型系统:CT-2,CT-3,小灵通
06.11.2020
《现代通信概论》第7章 移动通信
10
7. 1 . 1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6/7)
MANET网络
MANET的定义:MANET为由若干能够随意移动的 节点组成的自治系统,该系统即可以孤立操作,也 可以通过网关与固定网相连。通常MANET以末端 子网(Stub Network)的形式接入Internet。考 虑到MANET的特性,MANET一般不用作承载网, 它只允许产生于或目的地为MANET内部节点的信 息进出,而不允许其他信息穿越本网络。
从本质上说,通过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ing)技术,使若干移动节点组成一个自
治系统,而MANET是移动网络的移动路由基础设
施。
06.11.2020
《现代通信概论》第7章 移动通信
11
7. 1 . 1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7/7)
Internet
06.11.2020
《现代通信概论》第7章 移动通信
Copyright ?1996 Northern Telecom
06.11.2020
《现代通信概论》第7章 移动通信
5
7. 1. 1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1/7)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至其他PSTN
至其他交换机 服务区域
基地台
PSTN 06.11.2020
交换机
移动交 换中心
《现代通信概论》第7章 移动通信
18
7.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2/6)
单工制 ❖ 优点:不需要天线共用装置。 组网方便。 耗电少,设备简单,造价便宜。 ❖ 缺点:频率利用率低。 操作不方便。 同频基站间干扰较大。 ❖ 适用范围:适用于用户少,专业性强的通信系统中。

移动通信概论PPT课件

移动通信概论PPT课件
总结词
4G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覆盖 范围。
详细描述
4G技术采用了更先进的无线技术和网络架构,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广 泛的网络覆盖范围。4G技术还支持多种无线频谱,包括低频段和高频段,以满足 不同业务需求。4G技术包括LTE和WiMAX等标准。
5G移动通信系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网络管理和运维,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 体验。
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将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用户行为分析、流量分析、网络性能分析等功能,为网络优化和业务 创新提供支持。
技术原理
通过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 协议和标准,如TCP/IP协 议,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 收。
特点
高速、高效、灵活,广泛 应用于互联网接入、文件 传输、远程办公等领域。
移动互联网应用
概述
移动互联网应用是指基于 移动通信网络开发的各种 应用程序和服务。
常见应用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导 航、在线支付、音视频播 放等。
物联网与车联网的融合
物联网和车联网的融合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和服务,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
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需要突破各种技术 和标准难题,以实现物联网和车联网的深度融合。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高效、便捷、安全,提高生活 质量和工作效率。
05
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
6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
6G网络架构
6G网络将采用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 ,实现全球覆盖、高速度、低延迟、 高可靠性、低能耗等目标,构建更加 智能化的通信网络。

2024版《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

2024版《移动通信系统》PPT课件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网络规划
根据覆盖和容量需求,确定基站 位置、配置参数、频率规划等,
以保证网络质量和覆盖效果。
网络优化
针对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 行参数调整、干扰排查、覆盖优 化等,以提高网络质量和用户满
意度。
规划与优化方法
包括传播模型校正、仿真模拟、 路测数据分析、参数调整等手段。
04
访问控制策略
根据用户身份和权限控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 问
审计与监控
对系统的访问和操作进行审计和监控,及时 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08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 挑战
5G/6G愿景与关键技术挑战
5G/6G愿景
实现全球覆盖、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关键技术挑战
高频谱利用、大规模天线技术、超密集组网、全 频谱接入等。
无线城域网可应用于城市范围内 的多种场景,如智能交通、智能 电网、安防监控、应急通信等。
通过无线城域网,可以实现城市 范围内的快速、便捷、高效的无 线通信服务,推动城市的信息化 和智能化发展。
0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概述及特点
卫星移动通信是利用地球静止轨 道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作为中 继站,实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02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场景
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
03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
物联网在移动通信中的技术实现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与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
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
03

移动通信PPT课件

移动通信PPT课件
2. 移动台受噪声的干扰并在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移动台所受到的噪声影响主要来自于城市噪声、各 种车辆发动机点火噪声、微波炉干扰噪声等;
(1) 互调干扰 (2) 邻道干扰 (3) 同频干扰
3. 通信系统复杂
移动台的移动需要频率、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漫游跟 踪等技术,入网、计费管理
4. 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移动通信中建立一个呼叫是由BSS和SS共同完成的; BSS提供并管理MS和SS之间的无线传输通道,SS负责呼 叫控制功能,所有的呼叫都是经由SS建立连接的;OMS 负责管理控制整个移动网。
MS也是一个子系统。它实际上是由移动终端设备和用户 数据两部分组成的,移动终端设备称为移动设备;用户数 据存放在一个与移动设备可分离的数据模块中,此数据模 块称为用户识别卡(SIM)。
多普勒频移产生调制噪声
由于移动台的不断运动,当达到一 定速度时,如超音速飞机,固定点 接收到的载波频率将随运动速度v 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频移,即产生 多普勒效应,使接收点的信号场强 振幅、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地 变化
fd
v
cos
2021/7/1
图1.3 多普勒效应
10
1.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③ 微小区:小区半径r=0.1~1km ④ 微微小区:小区半径r<0.1km,适于办公室、家庭等移动应用
环境。
2021/7/1
12
1.1.2 移动通信的组网理论
2. 频率覆盖
蜂窝系统的基站工作频率,由于传播损耗提供足够的隔离度, 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个基站可以重复使用同一组工作频率,称 为频率复用。.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传播环境复杂:直射波与随时间变化的绕 射波、反射波、散射波的叠加 多普勒效应:移动台的高速运动

通信原理第7版第7章PPT课件(樊昌信版)

通信原理第7版第7章PPT课件(樊昌信版)

实验二: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
设计并实现一个数字调制与解调系统,包括调制器、解调器和信道等部分。
实验二: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
01
实验步骤
02
1. 选择合适的数字调制方式,如2ASK、2FSK、2PSK等。
03
2. 设计并实现调制器,将数字基带信号转换为已调信号。
循环码
编码原理
01
循环码是一种具有循环特性的线性分组码,其任意码字的循环
移位仍然是该码的码字。
生成多项式与校验多项式
02
生成多项式用于描述循环码的编码规则,而校验多项式则用于
检测接收码字中的错误。
编码效率与纠错能力
03
循环码的编码效率与线性分组码相当,但纠错能力更强,可以
纠正多个错误。
卷积码
编码原理
06
同步原理与技术
载波同步技术
载波同步的定义
在通信系统中,使本地产生的载波频率和相位与接收到的信号载波保持一致的过程。
载波同步的方法
包括直接法、插入导频法和同步法。直接法利用接收信号中的载波分量进行同步;插入导频法在发送端插入一个导频 信号,接收端利用导频信号进行同步;同步法则是通过特定的同步信号或同步头来实现同步。
归零码(RZ)
在码元间隔内电平回归到零,有利于时钟提取。
差分码(Differential Cod…
利用相邻码元电平的相对变化来表示信息,抗干扰能力强。
眼图与误码率分析
眼图概念
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的数字基带信号的一种图形表示,可以 直观地反映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性能。
眼图参数
包括眼睛张开度、眼睛高度、眼睛宽度和交叉点位置等, 用于评估信号的定时误差、幅度失真和噪声影响等。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7)

移动通信(第六版)(章坚武)课件章 (7)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2.频率划分 1987年,ITU 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针对移动业务(WMOB 81) 通过了265号决议, 此决议为 FPLMTS 国 际 化 选 择 了 1~3 GHz的 工 作 频 段,最 小 带 宽 为 230 MHz。在 WARC 92会 议上,ITU 会员一致同意IMT 2000的频段为2GHz,即 1885~2025MHz 和2110~2200 MHz,其 中 1980~2010 MHz和 2170~2200 MHz用 于 移 动 卫 星 业 务 (MSS)。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由于这两种网络具有不同的交换体系,导致彼此间的网络 几乎都是独立运行的。制定 GPRS标准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两 种网络互相独立的现状。通 过采用 GPRS 技 术,可 使 现 有 GSM 网 络 方 便 地 实 现 与 高 速 数 据 分 组 的 简 便 接 入。 WCDMA 和 TD SCDMA 网络保留了 GSM 的PS和CS的主 要结构,兼容 GSM 原有的手 机终端设备,使 GSM 网络平稳演 进至3G。
物、移动音频播放器、移动 视频播放器、视频点播和卡拉 OK 等。
(4)多点广播业务:包括文本数字信息传送、话音信息传送、 先进汽车导航、视频信息 传送、移动收音机和移动电视等。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具体有以下业务: (1)无线一键通(PoC或 PTT)业务。PoC是一种半双工的通 信方式,通过 PoC技术, 用户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以类似对讲 机的方式使用手机进行通信。 PoC业务规范主要由开放移动联盟(OMA)指定。OMA 于2003 年4月正式成立了 OMAPOC工作组,并于2005年年初正式发布 PoC1.0版本规范,目前已经推出了PoC2.0。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第07章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第07章
1.A接口 2.Abis接口 3.Um接口
•图7-3 GSM系统的主要接口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2 网络子系统的内部接口
•图7-4 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2 网络子系统的内部接口
1.移动终端 2.SIM卡 3.D接口 4.E接口 5.F接口 6.G接口
1.移动终端 2.SIM卡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 GSM网络接口与协议
为了保证网络运营部门能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 件下灵活选择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设备,GSM系统在制定技术规范时就对其子系 统之间及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和协议作了比较 具体的定义,使不同供应商提供的GSM系统基础 设备能够符合统一的GSM技术规范而达到互通、 组网的目的。为使GSM系统实现国际漫游功能和 在业务上迈入面向ISDN的数据通信业务,必须建 立规范和统一的信令网络以传递与移动业务有关 的数据和各种信令信息。GSM系统的公用陆地移 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是以7号信令网络为基础的。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图7-7 IMSI的组成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2)IMSI的分配原则
IMSI最多只能包含15个0~9的数字,MCC由ITU-T管 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分配,具体的分配情况请参阅 E.212。NMSI的分配由各国的电信监管部门负责,如果 在一个国家有不止一个GSM PLMN网络,应该给每个网 络分配不同的MNC码。进行IMSI分配时,要遵循国外 PLMN最多分析MCC+MNC就可寻址的原则。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c () E [ X 1 X 2 ] E [ Y 1 Y 2 ] 2 0 S ( f) c2 o fd sf (7.13)

R c ( s ) E [ X 1 Y 2 ] E [ Y 1 X 2 ] 2 0 S ( f) s2 if n d(f 7.14)
• are correlated, then E[X1X2] and E[X1Y2] are not necessarily zero. Consequently,
• it is first necessary to find the covariance matrix for these
• random variables, an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ψ(t) and ψ (t) can beintroduced.
• Hence ψ1(t) can be defined:

(t) arctan Y1
X1
• The terms X1 and Y1 of the signal s(t) are two independent Gaussian
• variables with zero mean and a variance of σ2. This means that:
• noise. Since the signals s1 and s2 shown in Eqs.four random variables—X1, Y1, X2, and Y2—then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 of covariances can be derived from Eq. (7.12):
• time derivative of ψ(t), ψ・ (t) = dψ(t)/dt, is the random FM that is
•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 Assume that aj(t) is the jth wave arrival, then s(t) represents the sum
• From Eq. (E 7.[9S ),1S th2 * e]f ollT oli wm i ng2 1 T exp rT T esss(ito)nss*( atre ob)tained:
• Rc(τ) = E[X1X2] = E[Y1Y2]
(7.10)
• •
Rs(τ) = E[X1Y2] Equations (7.10)
CHAPTER7 Received-Signal Phase Characteristics
• A signal s0(t) received at the mobile unit can be expressed:

s0(t) = m(t)s(t) (7.1)
• The long-term-fading factor m(x) is extracted from s0(t) and the resultant

E[X1Y1] = 0 (7.5)

E[X12] = E[Y12] = σ2 (7.6)
• But when two signals s1 = s(t) and s2 = s(t + τ), expressed
s1(t) = X1 + jY1 = r1ejψ1 (7.7)
• and
s2(t) = X2 + jY2 = r2ejψ2 (7.8)
• of all wave arrivals, as has been shown in Eq. (6.10):

s(t) = ∑a(t)=X1 + jY1 (7.3)
• where X1 and Y1 are as defined in Eqs. (6.11) and (6.12), respectively.
• Eq. (2.99):
• •
where
S(
f)
df
isE t[hse1s2 a*]v eraR g(e)p ow e rS th(aft)e liejsw d in thfe
(7.12) frequency
range
f,
• f + df. S( f) is often given in order to specify the spectrum of a given
=an−dE[(Y71.1X12)E ]h[s1 as2 * v] eR b(e)( e7n . 1S u1(sf))eedjw d infChap.
6
for
calculating
• the covariances of random variables. Also E[s1s*2] can be expressed as in
CONTENTS
• 7.1 Random Variables Related to Mobile-Radio Signals
• 7.2 Phase-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 7.3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FM • 7.4 Click-Noise Characteristics • 7.5 Simulation Models
7.1.1Finding the covariance of random variables
• Since the ergodic process is always applied to random variables in the mobile-radio environment, then Eq. (2.80) can also be used here:
• can be expressed:

s(t) = r0ejψ(t) (7.2)
• where r0(t) and ψ(t) are the envelope and phase terms, respectively. The
• characteristics of r0(t) have been discussed in Chap. 6. The phase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