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30题必背内容
202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狂背十页纸

2023下半年教资小学《综合素质》考前狂背十页纸第一部分:必背考点以下考点 1-5是材料分析题和选择题的必考考点,一定要理解背诵!其中材料分析题第 30 题,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之中三选一考查。
材料分析题第 31 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材料分析题 32 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必考点1】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需要理解记忆,选择题必考,材料分析题考查概率1/3)1.面向全体。
教育关注所有学生,无偏见、机会平等,不忽视差生贫困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以某个方面优劣排序,不仅仅只重视学习成绩,不只重视主科,不只重视特长。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探索实践、激发学生想象力、肯定学生的新颖想法,不忽视学生好奇心、创新、实践,忌只给标准答案。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允许自主探索发现、自主思考,发挥特长、因材施教,不填鸭式教学,一刀切、一锅煮、抹杀学生个性。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记忆口诀:双全双发展,创新与实践。
【必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需要理解记忆,选择题必考,材料分析题考查概率1/3)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此小点可能会出选择题)。
(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综合素质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综合素质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30题)1、在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李老师,特别重视外出学习,一有机会就问其他老师取经观摩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说明段老师具有()A.模仿其他老师意识B.关心学生意识C.实施素质教育意识D.追求进步意识【答案】 D2、“既然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那么一切有碍、有害学生成长的行为,在教师的方面都是不允许的,特别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行为”。
这体现了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职业行为准则是( )A.协作B.尊重C.杜绝伤害D.爱【答案】 C3、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造成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 )的大量排放。
A.O3B.S02C.N02【答案】 D4、(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A.应试教育B.终身教育C.素质教育D.创新教育【答案】 C5、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历史上曾为印第安人的家园,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下列选项中,发祥于该地区的古代文明是()。
A.拉丁文明B.玛雅文明C.爱琴文明D.波斯文明【答案】 B6、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 )级人民政府规定。
A.省B.国家C.县【答案】 A7、放学以后,几位同学到其班主任刘某在学校私自开设的小商店里购买了过期食品,导致几位同学食物中毒,对这起事故应承担主要责任的是()A.学校B.政府C.家长D.刘某【答案】 D8、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A.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B.规范药品经营使用C.规范药品生产流通D.完善药品储备制度【答案】 A9、下面不是借物喻人的诗句是()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18下中学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2018 下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第 30 题必背知识点素质教育观:⑴面向全体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⑸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1 现代教师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 现代教师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1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材料分析题第 31 题必背知识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2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优]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备考知识大全
![[优]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备考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371520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6.png)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备考知识大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试卷共三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第三大题为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以下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观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材料分析题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大学毕业后,曲老师到一所农村中学当历史老师,至今已有八年了。
在此期间,有的同事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有的则步入了职业倦怠期,有几所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想引进他,但他总是拒绝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明白农村孩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这里的孩子离不开我。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曲老师经常翻阅各种期刊杂志,以及时了解历史学科的新信息,他还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为了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老师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曲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教师仅靠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
”他坚持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阅读,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他的阅读范围很广,除了研读历史领域的经典着作之外,他还广泛学习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曲老师的行为。
(14分)30.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优路网校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材料中,曲老师通过阅读各种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自我上不断反思。
材料中,曲教师自知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再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要合作,材料中,曲教师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合作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做好教书育人。
综合素质考题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考题知识点总结综合素质考试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测验,不仅要求考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更注重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在准备综合素质考试时,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复习和总结。
一、文化知识类1. 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是综合素质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曲、小说等,需要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内容、风格等信息。
现代文学则主要包括各种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文学经典作品等内容。
外国文学也是综合素质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流派特点等知识。
2.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综合素质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历史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阶段,需要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历史文化等内容。
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历史、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重要事件、世界文明等内容。
3. 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球形态、气候、水文、地貌等内容,需要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等信息。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文环境、人口分布、城市规划等内容,需要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情况。
4. 生物知识生物知识主要包括生物分类、生物生活规律、生态环境、生物进化、生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界的分类及特点、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命现象及规律等内容。
5. 社会知识社会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医学、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教育制度、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内容。
以上是综合素质考试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类内容,通过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可以提高在考试中的得分率。
二、科学知识类科学知识是综合素质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点之一,主要包括数理化、生物、地理、天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

《教资》第30题
一、考查形式
注:教师职业理念包含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二、答题结构(总分总)
1、总:评价,表明态度和看法。
(例:材料中XX的教育行为符合/违背xx观,)
2、分:论点+结合材料阐述
首先,分论点1+(分论点解释)……。
材料中,……
其次,分论点2+(分论点解释)……。
材料中,……
再次,分论点3+(分论点解释)……。
材料中,……
3、总:照应开头,总结启示(例:材料中XX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践行/违背了XX观,论点①②③(简要写上),值得/不值得我们学习)
三、知识详解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正视个体差异)
2、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
内涵(提高个
性创两全)
(学习过人)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小学《综合素质》必背重点和模板

第一章职业理念单项选择题卷面位置:第1-4题(必考4道)材料分析题卷面位置:第30题(必考1道)【注:下面三观需要一字不差全部必须背完,考点:材料分析题一道(第30题),选择题4道。
】1.教育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学生观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3.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④教师是社区开放性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尊重和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帮助和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反思和终身学习发展。
④在对待同事之间:合作探究。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单项选择题卷面位置:第5-12题(必考8道)【注:下面是常考的法律法条就考这些一定要背完再做真题练习,考点:选择题8道。
】注:此章节出选择题,重点在于理解和练习真题,复习只看重中之重;已经标注出来了。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六法一纲要”(偶尔考时间哪一年颁布/时间紧就不用记了)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教育的基本法、母法、根本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通过、2006年修订、2015二次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1.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66.《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2002.8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教育法》【选择题】1.(第14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管理教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第30题必背内容
2016-11-01 杨老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30.职业理念
答:本材料中的老师行为符合(不符合)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职业理念)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不仅注重显性课程,还注重隐形课程的开发,比如学校环境教育、校风建设。
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业形式灵活。
素质教育观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教师尊重、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地位、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知。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完整的人、有差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可以培养的,是有前途的,多给学生期望。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有感情和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得侮辱学生人格。
教师要积极乐观地看待学生,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赞美表扬学生,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少指责,忌置之不理。
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学生之间由于遗传、成长的环境、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个体之间发展不均衡。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教师观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及教师素养的认知。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长期性特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教师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校本课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是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成为行动研究者,在教学行动中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有特殊的品质要求,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和文化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形成专业人格,勤于反思,恒于研究,重视沟通,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