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陶渊明的相关常识,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3、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4、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事价值观。

[学习重点]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选择题:如果大家回到社会动荡不安、官场黑暗腐败的东晋时代,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县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会选择哪条路呢?一、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朝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41岁时,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

二、基础积累1、字音羁.(jī)鸟守拙.(zhuō) 十余亩.(mǔ) 荫.(yìn)后檐暧暧..(ài) 狗吠.(fèi)樊.(fán)笼2、字义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性格羁鸟:关在笼子里的鸟拙:愚拙,这里指清贫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墟里:村落自然:园田,或天然本性三、朗诵思考(除心情外,其余用原文词句回答)思考一:从哪里归?归到哪里去?1、尘网、樊笼(比喻污浊的官场)。

2、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

思考二:为什么要归?(为什么要辞官归田?)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合流俗,爱好宁静。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选择错误,悔不当初。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眷恋田园,渴望回归。

思考三:归而居。

居的园田环境具体是什么样的?居后心情又怎么样?1、自然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静)宁静、和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情景交融)社会环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悠闲、自在2、轻松愉快、悠闲自在。

八年级归园田居导学案

八年级归园田居导学案

八年级归园田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描写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情感,理解其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白描手法、质朴语言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 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四、诗歌原文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诗歌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字词体会诗歌情感2、知人论世,感受陶渊明精神的可贵之处3、整理并掌握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预习检测】为划线字标注字音:羁鸟一、初读读准字音节奏二、再读初步感知情感问:找出能明确表达作者情感的三个动词?三、精读梳理情感自学指导1:1、找出具体描绘归来之后“田园生活”的诗句?2、你认为哪一联可以体现陶渊明村居的悠闲?任选一联,仿照示范进行表述示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描写了围绕房宅土地方圆十余亩,八九间茅屋静静点缀其中的景象。

从“草屋”可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简朴、不慕奢华的人。

这里的生活让人觉得很简单。

【句式】“引用诗句”描写了翻译该诗句的景象,从分析具体意象、动词、形容词可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是一个形容词的人,生活在这里让人觉得心情很形容词。

【根据总结自查疏漏】自学指导2:(1)陶渊明为何独独选择了这份“安闲”,放弃了能维持自己和家人温饱的官职?请找出相关诗句并结合具体字词分析(2)结合学案“补充内容”,思考: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归田园,他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要求: 1、独立思考2、把疑问提交到组内,交流合作,记录关键词补充内容:【时代背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氏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发了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恒玄杀司马氏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门阀制度】门阀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士族、世家。

魏晋时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国家的重要官职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政治上,士族子弟凭借父祖的荫庇,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升迁也快得惊人,不百日就能升至显要官位,像王、谢哪些一等大族的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带”,坐享一切。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

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

这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学案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渊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

(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5首,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内容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经后世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内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名潜,或名渊明,号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导学达标:
任务一:熟读诗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平行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秽()荷()锄草木长()草盛()
2、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写出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任务二:理解诗文内容。

要求:1、把握诗句中重点词意;
2、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

平行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义:
晨兴荷锄但使
2、赏析诗句:
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任务三: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诗文内容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行训练: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课前感知﹒预习一、文本助读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者,归隐只为不折腰。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

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二、自主学习1.字音辨识暖暖( ) 羁鸟()守拙()荫后檐()墟里烟()2.一词多义盈盈一水间又何间焉一去三十年间其间千二百里去相去复几许草屋八九间去日苦多奉命于危难之间3.体会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课堂导学﹒探究一. 解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二、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还有哪一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为何归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品味田园生活,体会作者情感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归园田居 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 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班组号姓名:自学评价: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学习重点1、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二、学习提示1、作者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三:课前自学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2、解释下列的字词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3、学贵有疑,提出疑问四、课堂探究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提示:“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围绕“归”字为核心来理解,如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2、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羁鸟”、和“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1学时
【学案内容】一、知人论世
1、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
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
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
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
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
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
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
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
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
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
已形成了-------------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
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
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
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
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
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
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感受时代
迷惘的年代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

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

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

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

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3、文人风貌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二、析词辨义
适------ 俗------ 韵------ 尘网------ 羁鸟------ 池鱼------- 故渊------ 守拙-
暧暧------ 依依------ 墟里------ 户庭------ 尘杂------ 虚室------- 余闲------ 樊笼------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吟咏品味
反复诵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 -----------------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
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
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写法借鉴
1、探讨并归纳写景的特点
明确:----------------------
2、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
六、拓展延伸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问题:试比较这两首唐朝诗歌在写景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七、背诵指导
内在逻辑:本性------- 遭遇------ 理想------ 实现------ 自得
八、总结全诗
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

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