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
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抗战老兵是指那些参与抗日战争的老一辈战士,他们曾经经历过艰苦卓越的战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抗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抗战老兵有着独特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抗战老兵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抗日战争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战场上血雨腥风,死亡和伤痛无处不在。
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友因长期压力和剧烈的伤痛而崩溃,甚至丧失生命。
抗战老兵们亲眼目睹了这样残酷的一切,深深明白了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可怕。
其次,抗战老兵在战斗中培养了坚韧和勇敢的意志。
在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和困难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站在战场的前线,毫不畏惧地与敌人搏斗。
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再次,抗战老兵了解战争的可怕后更加珍惜和平。
战争的阴影不仅带给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陷入整个国家的破坏和衰退。
抗战老兵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他们深刻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宝贵。
因此,他们努力维护和平,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抗战老兵坚信正义与公平的重要性。
在战场上,抗战老兵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和侵略行为。
他们看到了自己同胞受到的无辜苦难和中国领土的破坏。
这让他们更加坚信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深深明白国家的繁荣需要有公正的制度和秩序的维护。
总之,抗战老兵是宝贵的财富和历史的见证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理解,对战争与和平、正义与公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抗战老兵将这些心得与体会传递给后人,不断警示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平,捍卫民族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战老兵的精神抗战老兵抗战精神的活化石

抗战老兵的精神抗战老兵抗战精神的活化石抗战老兵,指的是曾经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老兵,他们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抗战老兵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拼搏出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而他们的精神,也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活化石。
下面,我就来谈谈抗战老兵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价值。
抗战老兵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上。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敌人,经过长期的战争,无数的军民牺牲,但抗战老兵们选择了坚持到底,迎面而上,不畏牺牲,不为利益所动,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爱国。
这种爱国精神,激励了中国军民共抗外敌危亡,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抗战老兵的精神还体现在他们的坚韧不拔上。
抗日战争是艰苦的战争,战争时期缺少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而抗战老兵们用他们的无畏战斗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支撑起了整个战争,能够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坚持进行斗争,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再次,抗战老兵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们的团结一心上。
抗日战争期间,抗战老兵和民众一起,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敌人的猛烈轰炸下,他们突破了险阻,顽强抗敌,为国争光,而他们能够团结一心,彼此帮助,让敌人感到无从下手。
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士兵以及民众们都结成一个大家庭,一起冲锋陷阵,为了国家的未来呕心沥血。
最后,抗战老兵的精神在今天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抗战老兵们的爱国情感、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精神,对今天的人民具有重要启示。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变革,我们需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坚韧不拖,勇敢地去迎接挑战。
为了实现自己与国家的共同目标,我们也需要像抗战老兵一样,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攻城略地。
抗战老兵的精神抗战老兵抗战精神的活化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去传承。
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在未来的时代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抗战老兵典型事迹

抗战老兵典型事迹
抗战老兵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其中有一位老兵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这位老兵叫做杨师群,曾任抗日战争期间红十军团的营长。
在战争中,他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连队受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但是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挺身而出,率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
最终,他和同志们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并成功解围。
这次胜利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最耀眼的篇章。
退役后,杨师群并没有甘于退休生活,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尤其是在抗洪、抢险、救灾等方面,他多次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为受灾人民提供帮助。
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伟大的抗战老兵杨师群,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诠释了一个军人的担当和忠诚,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永远坚定信仰,追求梦想。
抗战老兵心得体会

抗战老兵心得体会抗战老兵心得体会抗战老兵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们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艰苦与血腥,承受了战火和痛苦的洗礼。
他们的心灵深处蕴藏着许多感悟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来谈谈抗战老兵的心得体会。
首先,抗战老兵深知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那个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们主动投身到抗战的队伍中,为保卫祖国付出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深知,只有国家的繁荣才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只有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才能带给人们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抗战的岁月里,他们目睹了国家的危难与荣光,深深体会到国家繁荣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真理。
其次,抗战老兵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国家在敌人侵略面前迫切需要团结一致的力量。
作为抗战的一员,抗战老兵深知团结是战胜敌人的必备条件。
他们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抗战老兵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敌人,只有团结,才能使民族伟大。
抗战老兵心得体会还告诉我们,坚持正义是我们的责任。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抗战老兵们英勇无畏地与侵略者战斗。
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独立。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当面对邪恶和不义时,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应该坚持正义的信念,奋力抗争。
这是抗战老兵们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另外,抗战老兵心得体会中强调了为了明天的幸福而奋斗的重要性。
在那个困苦的战争年代,抗战老兵们没有畏惧困难,始终保持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他们虽然身处战争的洪流中,但依然保持着为了明天的幸福而奋斗的信念。
他们知道,只有为了更好的未来,才值得我们坚持奋斗,只有为了更好的明天,我们才应该努力工作。
最后,抗战老兵心得体会中强调了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在战火的硝烟中,抗战老兵们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他们不愿再看到祖国再次陷入战乱状态。
因此,他们深深理解和珍惜和平的宝贵。
抗战老兵们呼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坚守和平,不再让战争破坏我们的国家和幸福的生活。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
每次想起他,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过去打仗的故事。
爷爷总是坐在那张老旧的藤椅上,眯着眼睛,仿佛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有一次,爷爷给我讲起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接到了坚守一个重要阵地的任务。
敌人的炮火猛烈得像暴雨一样,不停地轰炸着他们的阵地。
“娃呀,那炮弹就在身边炸开,耳朵里全是‘轰隆隆’的声音。
”爷爷皱着眉头,声音有些颤抖。
“爷爷,那你们害怕吗?”我瞪大眼睛问道。
爷爷摇摇头,坚定地说:“怕啥!咱们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老百姓!”
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几天几夜,没吃的,没喝的。
爷爷说,有个小战士饿得实在受不了,偷偷啃了一口旁边的树皮。
“爷爷,那后来呢?”我紧张地抓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叹了口气,“后来啊,咱们的增援部队终于来了,把敌人打跑了。
可好多战友,都再也回不来了……”说到这里,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
但我永远记得他讲述那些故事时的神情,记得他身上的伤疤,那是他为国家付出的见证。
爷爷,我会永远铭记您的英勇和奉献。
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行。
抗战老兵演讲稿范文精选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激动。
今天,我们要缅怀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更要向那些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抗战老兵致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80多年。
然而,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抗战老兵纪念活动,就是要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永远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传承者。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你们临危受命,英勇战斗,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你们的事迹,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位抗战老兵的故事。
他叫李大钊,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英勇战士。
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他却选择了默默无闻的生活。
他从不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功绩,总是把荣誉让给战友们。
他说:“我们都是为民族解放而战,个人的荣誉微不足道。
”李大钊的事迹,正是抗战老兵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正是有了你们的英勇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你们的抗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首先,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我们要时刻牢记抗战的历史,永远不忘那些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其次,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种精神。
最后,我们要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段锦先,男,中华人民共和国籍,江苏省苏州市人,抗战老兵。
参加抗战期间,曾在华东抗日游击队中担任干部职务,参与了多次战役和战斗,为保卫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段锦先的口述访谈记录如下:问:您好,段先生,请问您是在抗战何时参军的?参军的原因是什么?答:我是1937年参军的,那时候日本军队侵略中国,战火随时可能蔓延到我们家乡。
家里人都希望有人能够去投身军队,为抗击日本侵略做出贡献。
我年纪还小,但是我也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决定参军保家卫国。
问:您加入的是哪支部队?在抗战期间,您参加了哪些战役和战斗?答:我当初加入的是华东抗日游击队,这是一个地下组织,为了应对日本的侵略,进行游击战。
抗战期间,我参加了很多次战役和战斗,最具代表性的是淞沪抗战和太行山大战。
我曾经在上海、南京等地与日军激烈交战,为保卫家园,保护人民财产做出了很多努力。
问:请问您在抗战期间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答:抗战期间,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危险。
我记得有一次,在淞沪会战中,我所在的游击队突袭了一个日军据点,打得日军不敢抬头。
但是在准备撤退的时候,我们被日军包围了,遭受了猛烈的炮火袭击。
当时我左脚中弹,还有几个战友牺牲了。
我很幸运能够活下来,但是那场战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问:您在战场上是如何保持勇敢和顽强的心态的?答:战场上的压力是巨大的,我相信大部分战友们都有过害怕和疲惫的时候。
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保家卫国,保护人民,不畏艰险。
战友之间的团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战场上,我们相互扶持,互相鼓励,这种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
我们也经常进行政治教育,坚定我们对抗日战争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于保持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
问:抗战结束后,您有何感触?答:抗战取得了胜利,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牺牲换来的。
我们为能够保卫祖国而自豪和骄傲,感到非常欣慰。
但是抗战对于我个人来说也付出了很多代价,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
抗战结束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空虚和苦闷,因为战争过去了,我们的青春和生命也消逝了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植进姓名:叶植进性别:男籍贯:广东丰顺出生年月:1921年现住址:广东省丰顺县口铺村军校学历:黄埔军校6分校18期3总队步科原属部队军衔军职:(需要志愿者跟进了解)故事经历:从小丧父。
1944年入伍。
(临时记录:抗战经历不清,71军、195师、207师是老人谈及的几个番号,战斗只记得四平。
但与四平相关的部队有十个师,难辨归属!我们将71军及207师的几位官长写给老人,似乎都无印象。
结合老人谈及越南,只能估计在52军195师服役,但来东北的线路又与史实不符。
老人有芷江受降纪念章,又似207师。
)后来回乡务农。
曾巽德姓名:曾巽德性别:男出生年月:93岁(生于1920年)籍贯:广东梅州现居地:广东蕉岭新铺镇同福村人军校学历:黄埔第十七期第六分校,分在第十七总队第四大队第十五中队步科,(总队长曾天节,中队长戴明廉)。
故事经历:1337年在同声公学教书(17岁),教了两学期,觉得对教书并无兴趣,想去广州学手艺。
1937年10月从家里出发,经梅县、兴宁、紫金、在惠州遭日机轰炸,躲在防空洞中,第二天听到鬼子已经快打进惠州城,从城西离开。
到达广州后,日军就要攻打广州,广州已施紧急疏散令,人心已乱,只有走去西江(广西容县)。
1939年夏天,来到韶关,听说秋天黄埔军校在梅县招生,回到梅县报考军校。
考到黄埔第十七期第六分校,分在第十七总队第四大队第十五中队步科,(总队长曾天节,中队长戴明廉)。
毕业后,分派到肇清师管区粤保暂二军任准尉连附,(军长邹洪)。
曾老不想做个三等军人,故告假回家,回去听到把兄张毅夫为国捐躯,更是铁了心想上前线,得知同村曾粤汉将军部队(新20师师长)驻扎在湘阴关王桥,投奔。
1942年元旦到新20师任特务连少尉连附,部队在新墙河与日军对峙(期间调任防毒中尉军官)。
第四次长沙会战,在安仁县九如山跟日军交战,任特务连上尉连长,后任师部少校参谋,在茶陵给日本飞机炸伤左大腿。
长沙失守后在郴州南边一带防守。
抗战胜利后部队到郴州受降,后到江西临川整训,新20师番号取消后调到第四军。
张其宇姓名:张其宇年龄:1929年2月原籍:广东梅州现居住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原所属部队:1943年5月考取通讯兵1943年分配53军130师司令部参加战役:参加腾冲战斗家庭状况:生活稳定。
张其宇—张老是陈晋堪老兵介绍我们联系的战友,一见面,我就觉得他很年轻,“我才83岁,是最年轻的远征军了,出生于1929年2月,1943年5月才14岁,虚报18岁报考通讯兵(那年在梅州招了500名通讯兵,和陈晋堪同批),招兵后先到广西柳州,割茅草,盖茅房住啊,然后在到昆明黑林铺培训,后被分配到远征军53军130师司令部,该师原来是张学良的部队,官兵整天骂老将!师长姓张,后来的叫王*旺了,我们师部通讯排一个排26人,全是少尉军官。
44年翻越高黎贡山真苦啊,没给养,没盐吃,吃岩盐,下大雨,没地方住,部兵兄弟冲锋后山上死尸遍野!打怒江、打腾冲。
,抗战胜利后到了沈阳,因不想干了,听说207师可不用打仗,就开了小差跑到了207师青年军,军长叫罗佑伦!海外的父亲寄来200元叫我到北京读书,偷跑出来到北京后200元已买不到东西了,于是于48年底回到梅县考入南华大学读会计,毕业后解放了,留在梅县教书,先后在南口中学,梅县师范教书,89年在高级讲师的位置上退休,退休金4000多元!文革受到小冲击,是第一届梅州市的政协委员,"目前身体健康,谈吐清楚,三子二女都事业有成,老伴身体也健康!“我这一辈子很欣慰,一是在民族危难时抗击日寇,二时教书育人38年,桃李满天下”,临走时,张老自豪地对我们说!赖树炯赖树炯姓名:赖树炯出生日期:1920年籍贯:梅州市蕉岭县现居住地:美国军校经历:黄埔军校第3分校16期政治科所属部队及军衔职务:第四战区158师473团见习官(上士),后至第七战区自述经历:1940年1月,黄埔3分校16期政治课毕业,派到韶关曲江第四战区158师473团见习官(上士),司令长官张发奎,师长林廷华。
当时行军穿草鞋,身背6斤米,3炒3生(因为常有日军飞机在侦查,见有烟火就会进行轰炸,所以要带上炒熟的米,以应不时之需)第二次粤北会战时,472团、473团掩护474团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日军进攻,刚炸掉桥,就被赶到的日军2个中队用3架飞机6门钢炮围攻,474团全团覆灭。
后来日军由粤汉铁路和公路进攻韶关,所在部队经龙门、新丰,退至翁源大坑口,被日军包围。
12集团军司令余汉谋命令突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派2个师(“还我河山”部队)增援,日军发现后撤离,因当时通信落后,不知日军已撤退,穿黄军服的广东部队,与穿蓝军服的增援部队差点交火(两军仅距60米)。
两军会合后奉命追击日军,获得大捷。
后来部队在惠州整编,中央命令去支援香港的英军,但不到2天,香港的英军就投降了。
部队就在广州花县驻扎,后来回到韶关。
1942年升上尉,调到暂二军,军长邹洪(五华人),师长张君崧。
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奉命去支援,但还没到战事结束了,部队回广州休整。
有次随所在团的加强营去袭击日军,从清远步行120华里到广州九佛(萝岗区九佛镇), 由于汉奸报信, 日军派3架飞机侦察,部队隐蔽直至次日凌晨3点多由九佛撤出。
然后突袭番禺太和, 用掷弹筒攻击敌人,消灭日军200余人,受到12集团军司令部嘉奖。
后来第四战区改在广西, 在韶关曲江成立第7战区, 余汉谋任司令, 蒋光鼎任副司令, 就到第7战区。
赖老提到亲眼看到日军的残暴, 日军撤退时, 赖老所在团负责追踪, 至太岭下发现当时还有50多具中国人的尸体的燃烧. 但当时没有随军记者, 所以不能把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众。
1944年离开部队,调到重庆战时运输队,后到广州花县。
徐隆淼徐隆淼姓名:徐隆淼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年10月籍贯:广东梅州现居地:广东蕉岭县城碧水西街军校经历: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步科曾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第5军,后至陆军总部第2处。
从军经历:1920年10月出生(黄埔会员证写1919年7月),广东蕉岭县城碧水西街人,7岁随母移居泰国,16岁回到家乡接受中学教育。
1940年往兴宁县考入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步科学习,录取后徒步至韶关转火车到广西金城江(注:今河池市),再步行到贵州独山县校部报到学习,1942年结束军校学习,分配至时从缅甸远征退回驻扎昆明的第五军,当时军长为邱清泉。
到达昆明后,徐老遇到一位当时在军校学习时的广东潮州籍的教官,该教官认识南京特派昆明的一位搞对日情报的专员,在徐老没有正式编入第五军服役情况下,将其抽调出来加入该专员下属的情报组织,负责带兵保护该情报组织人员的警卫工作,徐老带兵保护情报人员经过玉溪,普洱,思茅,车里等地,配合保护情报人员在滇南边境一带收集泰国,缅甸,新加坡一带日军活动情况。
1945年再回到昆明,适逢8月15号日本宣布投降参与庆祝活动,其时他加入陆军总部第二处工作,随车从昆明赴湖南芷江(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1945年抗战胜利前驻芷江,目前遗址尚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的一部分,何应钦时为陆军总司令),经芷江空军基地转飞机到南京负责9月份在南京投降日军的善后卫戌等工作。
抗战胜利后1946年分配至江苏泰州任接兵连长,负责新兵接待工作,大约一年后返回故乡蕉岭,工作不稳定,1948年到广州,经一位在63军186师任营长的熟人(徐老说也是当年在军校的旧相识)介绍加入186师师部任参谋,驻扎南雄,始兴一带。
1949年解放军大军南下,12月该师退至现广西合浦后被冲散,小部分人撤至海南岛,徐老至此脱离部队,经湛江,广州再次返回故乡蕉岭定居至今。
王明胜姓名:王明胜出生日期:1917年6月16日籍贯:广东省蕉岭现居住地: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原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第四军102师通讯连通讯兵从军经历:王明胜于1943年抓丁进入陆军第四军(铁军)102师通讯连,为通讯兵。
司令长官薛岳、军长张德能、师长陈伟光、副师长王作华、连长左书鸿、班长张治国。
参加了1943及1944年的长沙第三、第四次会战。
第三次胜利,第四次因敌强我弱、战情混乱而失败,被迫放弃长沙。
师长撤退过了长沙河后仍有306团和一部分散兵被日本鬼子包围在长沙城内,后经历重重困难突破日寇包围,转向湖南浏阳株陵,茶陵,打破日本大包围后胜利到达湖南郴州。
时任师长梁渤召开全师大会表扬306团宁死不屈的战斗英雄,每人记大功一次,奖金五十元。
1945年王明胜随部队在广东乐昌湖南宜章边界继续作战直到同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奉命到乐昌城江西九江市接受日本投降军械物资。
1946年调至汉口。
1948年转移到广西桂林,1949年转移到广西柳州市奉命解散,回到老家,后加入了共产党,在文革中幸未收冲击。
徐德城姓名:徐德城性别:男出生年月:1921年7月籍贯:广东梅州现居地:广东省梅州地区蕉城镇谷场村军校经历: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步科曾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边防总队总队长,后至79军。
从军经历:1939年18岁在兴宁考上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步兵科。
在黄埔受训一年半的时间,毕业时成绩优异(第三名),留校当区队副队长,接收黄埔第19期学生,时任步兵科教官(当时教官分总队--分队--3个区)。
1943年第四分校学员编为边防总队开赴广西金城江驻防,防止日军攻入贵州(注:今河池市),徐老时任总队长(团长)当时校主任:韩汉英;当时62军军长黄涛,79军军长方靖,两位长官争着要徐老去当参谋。
1945年抗战胜利前各分校解除,合并,徐老随后去了重庆,找校主任方军长,后留任重庆。
2个月后到四川泸州任排长。
后到79军当排长、连长。
1949年在四川郫县起义,转到浙江杭州整训,后转南京(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到1950年,后期返回家乡,在蕉岭小学任教,以营级少校转业,当教导主任。
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
曾竹清姓名:曾竹清,现年94岁地址:广东省梅州市蕉岭新铺镇同福村。
毕业:黄埔17期6分校步科第3小队。
作战回忆:1941年军校毕业被编入暂2军特务连任少尉排长(军长古鼎华,师长温鸣剑,团长涂澄清)。
长沙第3次会战在株洲入口处遭遇日军骑兵小队。
曾老所在连被派保卫军长。
布防为连长、排长在外围,特务兵在第2围,只等待日军来个瓮中捉鳖。
当时士兵使用的是捷克轻机枪,65步枪。
待日军至,曾老参与指挥集中打骑兵,对方全军覆没。
军长听到战果兴奋之至连呼三声:好!好!好!有一次,军队在长江边发粮,曾老正指挥搬米时被日军发觉。
日军技术颇好,炮弹在曾老前后左右如雨纷飞。
幸无恙。
第4次长沙会战时日军采用流水式战术,边打边行军。
至湖南衡阳时前方变后方,暂2军全军打游击,没有供给,军队自己养活自己,有时靠百姓接济直至抗战胜利。
在兴宁起义。
战后经历:1945年回乡,后被判至青岛劳改9年,1961年回乡仍受管制,又曾被发配至新疆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