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管传热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

传 热 综 合 实 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以表示成:n m C Nu Pr Re = (1)系数C 与指数m 和n 则需由实验加以确定。

对于气体,Pr 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可视为一常数,因此,式(1)可简化为:m A Nu Re = (2)式中: λαd Nu 2=μρdu =Re 通过实验测得不同流速下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换热器的壁温(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外壁温度与壁面的平均温度近似相等),根据所测的数据,经过查物性数据和计算,可求出不同流量下的Nu 和Re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关联式m A Nu Re =中常数A 、m 的值。

三、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1. 传热管参数: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2.空气流量计(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第1套)6203.00)(113.18P V t ∆⨯=………………………………………………………………[1] (第2套)6203.00)(113.18P V t ∆⨯=………………………………………………………………[1] 其中,0t V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P∆-孔板两端压差,Kpa1tρ-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

(m3/h)与压差之间的关系。

(2) 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 3/h)则需按下式计算: 02732730t tV V t ++⨯= (2)其中,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 ;t -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t 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传热综合实验是化工、机械、材料等专业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理论,并掌握传热实验技巧,了解传热实验设备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

本文将就传热综合实验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原理在传热综合实验中,通过传热器件和传热介质来掌握传热方式和表征物质的传热性能。

热源:热源是产生热量的装置,通常使用电加热方式。

传热介质:传热介质是传递热量的介质,如水、空气等。

传热器件:传热器件是介质和热源之间传热的设备,可分为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导传热三种方式。

在实验中,通过热功率测量,流量测量,温度测量等操作,得出传热介质的传热性能参数,实现对传热规律的探讨和总结等目的。

二、实验设备传热综合实验设备一般包括热源、传热介质、传热器件和测量系统四部分。

1、热源:采用电阻加热,均匀升温,稳定加热;2、传热介质:水或空气,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进行选择;3、传热器件:采用双管夹套式传热器,包括热器壳体、热器体、进出口、传热管等组成;4、测量系统:温度计、流量计、电压表等测量仪器。

三、实验过程传热综合实验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

(1)检查实验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正确性等,不能出现故障和问题;(2)加热热源,并控制加热电流,保持稳定,确保传热介质均匀受热;(3)调节传热介质的流量及其温度,保证传热介质的流速、温度、压力等参数符合实验要求;(4)对传热管的长度、直径、管壁材料、壁厚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为后续实验数据收集打下基础。

2、实验操作(1)调节传热介质的流量,保持稳定;(2)采集出口传热器的温度,通过计算可以推算出传热的热流,进而计算出传热系数;(3)采用热传导实验,测量传热壁板的温度分布,推算出传热系数;(4)采用加热器将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到样品上,测量样品温度变化,进而计算得出热辐射传热系数。

3、实验结果的处理及分析(1)通过测量传热介质进口、出口的温度、流量、压力数据等,可得出介质的传热性能参数;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正确操作和安装实验设备;(2)务必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方案执行实验操作,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精度和准确性;(3)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排除并进行记录,以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4)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整理实验设备,清洗干净所有仪器,保证设备干净整洁,方便下一次实验的开展。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1. 光滑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数据记录与整理表传热管内径d i =0.020 m 有效长度L i =1。

00 m 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2. 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强化比的测定数据记录与整理表传热管内径d i =0.020 m 有效长度L i =1。

00 m 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1壁面温度T w℃99.6 99.7 99。

8 99。

9 99。

9 管内平均温度t m℃59。

9 57.6 56.8 56。

8 57.3 空气密度ρm kg/ m31。

060 1。

068 1。

071 1。

071 1.069 空气导热系数λm*100 W/ m·℃2。

895 2。

879 2.874 2.874 2。

877 空气定压比热容Cpm kJ/ kg·℃ 1.005 1.005 1.005 1。

005 1。

005空气粘度μm*10000Pa·s 2。

01 2.00 1。

99 1。

99 2。

00空气进出口温度差Δt℃61。

7 55。

0 51.7 50.3 50。

2 平均温差Δt m℃39。

7 42。

1 43.0 43。

1 42.6 20℃时空气流量V20m3/ h 8。

79 18。

58 24.34 29。

59 33.89 管内平均流量V m3/ h 9.837 20。

613 26。

902 32。

666 37.432 平均流速u m/s 8。

70 18.22 23。

78 28.88 33.09传热量Q W 179。

60 338。

02 392。

16 491。

27 560。

77 对流传热系数αi W/m2·℃71。

99 127.77 145。

13 181.39 209.48 雷诺数Re 9176 19458 25596 31086 35373 努赛尔准数Nu 49.73 88。

76 101。

0 126。

23 145。

62Nu/Pr0.457。

传热学实验三-对流传热实验2

传热学实验三-对流传热实验2

传热学实验三-对流传热实验2实验三对流传热实验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实验内管内径di(mm)16.00实验内管外径do(mm)17.92实验外管内径Di(mm)50实验外管外径Do(mm)52.5总管长(紫铜内管)L(m)1.30测量段长度l(m)1.10蒸汽温度空气出口温度空气入口温度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孔板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报告引言:传热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热能传递的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的研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艺流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传热实验结果,探讨传热机制。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包括热导率测量仪、传热模型等;2. 实验一:热导率测量。

通过热导率测量仪测量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包括金属、塑料等;3. 实验二:传热模型实验。

选择一个传热模型,如平板散热器,将其加热并记录温度变化;4. 实验三:传热管实验。

将传热管加热并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分析传热过程。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热导率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存在较大差异。

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较高,而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较低。

这与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电子传导机制有关;2. 传热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模型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表明传热过程中热能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3. 传热管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热管的两端,温度差异较大,而在中间位置,温度差异较小。

这说明传热管的传热效果在两端较好,而在中间位置传热效果较差。

实验讨论:1. 通过热导率测量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热导率特性。

这对于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中的热传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2. 传热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传热是一个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热能的过程。

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符合;3. 传热管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传热过程中,传热效果会受到材料、管道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考虑传热效果的优化。

结论:通过本次传热综合实验,我们对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热导率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存在差异,传热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了传热的基本过程,传热管实验结果提示了传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传热综合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传热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学习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传热的基本规律、掌握传热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二、实验原理1. 传热基本概念传热是物质内部能量的转移,是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

它包括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对流是指物质内部或外部流体中,因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转移;辐射则是指物体表面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辐射。

2. 热导率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稳态法测量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的导热系数。

稳态法测量时,在杆上选取两个距离L处,分别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并利用公式计算出杆上的导热系数λ。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冷却装置对不锈钢棒进行对流传热实验。

通过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h。

4. 辐射传热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黑体辐射器和红外线探测仪对不同材料的辐射传热进行了测量。

通过调节黑体辐射器的温度和测量红外线探测仪的输出电压,计算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三、实验步骤1. 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1)将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依次放入加热器中加热。

(2)当杆上温度稳定后,在距离L处分别用两个温度计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

(3)根据公式λ=(P/kA)×L/ΔT求出导热系数λ。

2. 对流传热测量(1)将不锈钢棒插入水冷却装置中。

(2)调节水流量和水温,使其保持稳定状态。

(3)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

(4)根据公式h=q/(T1-T2)×A×(1-ε)求出对流传热系数h。

(1)将黑体辐射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并测量其输出电压。

(2)将不同材料的样品放置于黑体辐射器前方,并用红外线探测仪测量其输出电压。

(3)根据公式ε=V/V0×(T/T0)^4求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传热综合实验操作流程

传热综合实验操作流程

传热综合实验操作流程
一、实验装置
本装置主体套管换热器内为一根紫铜管,外套管为不锈钢管。

两端法兰连接,外套管设置有一对视镜,方便观察管内蒸汽冷凝情况。

管内铜管测点间有效长度1000mm。

螺纹管换热器内有弹簧螺纹,作为管内强化传热与上光滑管内无强化传热进行比较。

列管换热器总长600mm,换热管ø10mm,总换热面积0.8478m2
二、操作步骤
1.实验前准备工作
⑴、检查水位,⑵、检查电源,⑶、启动检查触摸屏上温度、压力等是否显示正常。

⑷、检查阀门。

2.开始实验
启动触摸屏面板上蒸汽发生器的“加热控制”按钮,选择加热模式为自动,设置压力SV设定1.0~1.5kPa(建议1.0kPa)。

待TI06≥98℃时,打开光滑管冷空气进口球阀VA03,点击监控界面“循环气泵”启动开关,启动循环气泵,调节循环气泵放空阀门VA01,至监控界面PDI01示数到达0.4KPa,等待光滑管冷空气出口温度TI14稳定5min左右不变后,点击监控界面“数据记录”记录光滑管的实验数据。

然后调节循环气泵放空阀门VA01,建议在监控界面PDI01示数依次为0.5、0.65、0.85、1.15、1.5、2.0(KPa)时,重复上述操作,依次记录7组实验数据,完成数据记录,实验结束。

完成数据记录后可切换阀门进行螺纹管实验以及列管实验,数据记录方式同光滑管实验。

回答完毕。

实验5传热综合实验-装置1,2

实验5传热综合实验-装置1,2

器内加水,液位计将无法显示液位) 。其表面也包有保温层。 (4)风机为旋涡风机,输入功率为 750W,转速为 2800/min,风压为 11.7KPa,风量为 90m3/h。 (5)温度仪表:本装置上配置一块温度控制仪表,用于控制蒸发器温 度;温度显示模块可以直接显示所对应各点的温度。 (6)风量测量: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6-60m3/h。 (7)柜体在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仪表开关下部都有对 应的标识。 (8)开关、指示灯 按下开关指示灯亮表明对应的工作正在运行,关
传热综合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装置编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气体流量 V(m3/h) 气体入口 t1(℃) 气体出口 t2(℃) 蒸汽入口 T1(℃) 蒸汽出口 T2(℃) tm (℃)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
式中
Vo 3600
Vo——冷流体在管中的平均体积流量(m /h) Cpo——冷流体的恒压比热(kJ/kg·℃)
3
——冷流体的密度(kg/m3)
t1 t 2 m t 出口平
均温度。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处于被冷却的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uo=A·Reo ·Pro
m n
其中
Nuo o do
o
Re
uo do
o
Cpo o o
Pro
物性数据 o 、Cpo、 o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对于管外被冷却的空气,普朗特准数 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 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 Nuo=A · Rem · Pro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 实验名称
光滑管气体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⒉ 实验目的
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②掌握孔板流量计的使用。

③掌握DC-3A 微音气泵的使用。

⒊ 实验基本原理
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
),
,,(01d l
Gr P R f N r e u = 强制对流时,G r 可忽略;对气体而言,原子数相同的气体Pr 为一常数,当
50>o
d l
其影响亦可忽略,故上式可写为:(Re)
f N u =
一般可写成
n
e u AR N =
两边取对数 e u R n A N lg lg lg += μ
ρλαdu Re d N Re N A u n e ===
,, 。

α值的计算: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

K 与
α有下列关系:
2
S 1
1K 1αλδα++= 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

又因是黄铜管壁
且很薄, 1/α2为蒸气冷凝膜的热阻,α为空气传热膜系数,对比之下,21
αλδ、
s 两项热阻均可忽略,即K ≈α,故
m
p s t A t t c V K ∆-=
≈)
进出( ρα
本实验主要热阻在空气一侧,故d 值取管内径较为合理。

出进进
出出进出进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m ---=-----=
∆ln ln )()(
⒋ 实验所需仪器装置
疏水阀
温度巡检仪
风机
温度巡检仪
图1 2型传热实验装置示意简图
蒸汽发生器
流量调节阀
孔板流量计
压差计变送器
⒌ 实验步骤及内容
⑴开启光滑管进风阀,关闭螺纹管进风阀,打开风机,调节孔板流量计R 值约为100左右,待进口温度t 进稳定后,蒸汽发生器停止加热,打开光管侧蒸汽进气阀,打开蒸汽排气阀门,排出一定量蒸汽,时间约1分钟。

稳定后读取实验数据。

开始读取蒸汽温度T 、t 进、t 出、t 壁,孔板流量计R 值及孔前表压Rp ,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然后改变孔板流量R 值约为200,再测取以上数据记录,在R 值为200到700间大约做5组数据,然后再计算整理结果。

⑵实验结束后
①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开关。

②关闭两个蒸汽进口阀门。

③将螺纹管、光滑管的冷风进口阀门、蒸汽排气阀门打开,拔掉孔板压差表、计前表与风管俄连接胶管,并将风机挡位调至4处。

④进行风冷管路1小时,关闭整个传热系统电源。

⒍ 实验原始记录 实验记录 光滑管记录:
管型:光滑 室温:16o C 大气压强:753(mmHg ) 光滑管直径:17.8mm ,光滑管长:1.224m
⒎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处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