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气气传热实验报告

气气传热实验报告

气气传热实验报告气气传热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气体传热的规律和特性。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气体传热的速率和效果,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气体传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气体传热受到温度差、气体类型和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改变气体传热的速率和效果。

引言:气体传热是热力学和工程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研究气体传热的规律和特性,可以为工程实践和能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传热实验装置,包括热源、传热介质和传热体。

首先,将传热介质充满传热装置,确保介质的稳定流动。

然后,通过调节热源的温度和传热体的表面积,控制传热的条件。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热电偶测量传热体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差对气体传热速率的影响:实验证明,温度差是影响气体传热速率的重要因素。

当温度差增大时,传热速率也随之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差增大会增大热传导的驱动力,从而加快传热过程。

2. 气体类型对气体传热效果的影响:不同气体的传热特性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氢气和氧气的传热速率较快,而二氧化碳和氮气的传热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的质量和结构不同,导致其传热特性存在差异。

3. 介质对气体传热效果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传热介质,包括空气、水和油。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介质对气体传热的影响不同。

水和油的传热效果较好,而空气的传热效果较差。

这是因为水和油的热导率较高,能够更好地传递热量。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差是影响气体传热速率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差来调节气体传热的速率和效果。

2. 气体类型对气体传热的影响较大。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气体的传热特性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和传热方式。

3. 介质对气体传热的影响也很重要。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气汽传热实验报告

气汽传热实验报告

气汽传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气体与汽体达到热平衡时的传热现象。

实验原理:在气氛中,气体与汽体的传热过程通常是以对流传热为主要方式。

对流传热是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热量的过程,其传热速率与传导传热的速率相比较大。

在实验中,我们以空气为气体,水蒸气为汽体,通过一个实验装置将这两种介质进行传热。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加热器和一个冷却器,它们分别与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相连。

当实验开始时,加热器中的水被加热转化为水蒸气,水蒸气进入冷却器后被冷却成为液态水。

实验装置中的流量计和温度计可以测量气体和汽体的流量和温度。

实验过程:1. 将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每一处连接都密封可靠。

2. 打开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开始循环。

3. 记录下气体和汽体的流量和温度,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加热和冷却的功率。

4.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流量和温度,直到达到热平衡状态。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气体和汽体的传热速率。

传热速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q = m * Cp * (Tout - Tin)其中,q为传热速率,m为流量,Cp为比热容,Tout为出口温度,Tin为入口温度。

通过计算得到的传热速率数据可以绘制成传热速率随时间的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的特点可以分析传热过程的规律。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曲线图可以看出,传热速率在开始时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这是因为在开始时,气体和汽体的温差较大,传热速率会比较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和汽体之间的温差减小,传热速率也会相应减小。

当气体和汽体达到热平衡时,传热速率将趋于一定的稳定值。

此外,传热速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流体的流速、传热表面的面积和传热介质的性质等。

通过调整实验装置中的参数,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因素对传热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论:在气汽传热实验中,我们通过研究气体和汽体达到热平衡时的传热现象,发现了传热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热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化工原理实验(四)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化工原理实验(四)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化工原理实验(四)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基本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Tt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式中:Q - 传热量,J / s ;m 1 - 热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 c p 1 - 热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热流体的进口温度,℃; T 2 - 热流体的出口温度,℃; m 2 - 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 c p 2 - 冷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t 2 - 冷流体的出口温度,℃;α1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 2 ∙℃);A 1 - 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 2;()m W T T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α2 -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 2 ∙℃);A 2 - 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 2;()m W t t - -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K - 以传热面积A 为基准的总给热系数,W / (m 2 ∙℃); m t ∆- 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2211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式中:T W 1 -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气汽对流传热特性,用实验数据确定理论模型参数,并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用于测定实验物体热量容量和总容量。

实验结果显示,气汽对流传热是由气流和质量流动引起的末端传热,在实验环境中表现为气汽对流传热。

由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通量和温度的关系,且表明了容量的大小与能量的守恒的相关性。

1、实验原理气汽对流传热是一种特殊的传热形式,发生在物体与气体或液体面之间,在其发生时,由于热量转移,而在这两表面之间发生气体或液体的运动,热流量是运动传递所引起的,从而造成介质两端的热量运动,从而形成传热。

2、实验步骤(1)实验仪器准备:实验仪器包括,气汽对流热传输实验台、调压罩、调压阀、进排气管、温度计、湿度计、压力表等设备。

(2)调试:把实验台上的调压阀打开,用手把调压罩拉落,手调温度计指针,在实验台上拉起温度拉丝,注意实验台传感器位置。

(3)启动实验:把实验装置测试面调节到预定温度,仔细测量压力、温度和湿度,即可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通过实验台提供的实验数据发现,风口和吹出口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即在实验开始时,风口温度和吹出口温度都较高,压力较低;随着实验进行,它们相差越来越小,而压力也越来越增大。

(2)容量测定:借助观察实验数据,通过比较前后温度差以及定义的总容量、物体热量容量可以求得实验物体的热量容量和总容量的取值,说明实验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用叠加定律计算出来。

4、结论本实验证明,气汽对流传热是指在实验装置测试表面和空气之间形成的气体或液体流动传热。

实验结果表明,气汽对流传热对温度非常敏感,其传热。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3. 分析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如流体速度、温度差、流体性质等。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温度差为1℃时,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对流传热过程,即:Q = h A (T1 - T2)式中:Q ——传热量(W)h ——对流传热系数(W/(m²·K))A ——传热面积(m²)T1 ——高温流体温度(℃)T2 ——低温流体温度(℃)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传热量、传热面积、流体温度差,从而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套管换热器2. 温度计3. 流量计4. 计时器5. 计算器6. 水和空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连接套管换热器、温度计、流量计等。

2. 在套管换热器内注入水,打开冷却水阀门,调节流量至预定值。

3. 在套管换热器外通入空气,调节风速至预定值。

4. 同时打开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使水加热至预定温度,空气冷却至预定温度。

5. 记录开始加热和冷却的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6. 当温度变化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计算温度差。

7. 关闭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停止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水温度、空气温度、流量、时间等。

2.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传热量Q:Q = m c 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流量(kg/s),c为水的比热容(J/(kg·K)),ΔT为温度差(K)。

3.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h = Q / (A Δ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3. 分析实验误差,总结实验经验。

七、结论通过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掌握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1. 光滑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数据记录与整理表传热管内径d i =0.020 m 有效长度L i =1。

00 m 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2. 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强化比的测定数据记录与整理表传热管内径d i =0.020 m 有效长度L i =1。

00 m 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1壁面温度T w℃99.6 99.7 99。

8 99。

9 99。

9 管内平均温度t m℃59。

9 57.6 56.8 56。

8 57.3 空气密度ρm kg/ m31。

060 1。

068 1。

071 1。

071 1.069 空气导热系数λm*100 W/ m·℃2。

895 2。

879 2.874 2.874 2。

877 空气定压比热容Cpm kJ/ kg·℃ 1.005 1.005 1.005 1。

005 1。

005空气粘度μm*10000Pa·s 2。

01 2.00 1。

99 1。

99 2。

00空气进出口温度差Δt℃61。

7 55。

0 51.7 50.3 50。

2 平均温差Δt m℃39。

7 42。

1 43.0 43。

1 42.6 20℃时空气流量V20m3/ h 8。

79 18。

58 24.34 29。

59 33.89 管内平均流量V m3/ h 9.837 20。

613 26。

902 32。

666 37.432 平均流速u m/s 8。

70 18.22 23。

78 28.88 33.09传热量Q W 179。

60 338。

02 392。

16 491。

27 560。

77 对流传热系数αi W/m2·℃71。

99 127.77 145。

13 181.39 209.48 雷诺数Re 9176 19458 25596 31086 35373 努赛尔准数Nu 49.73 88。

76 101。

0 126。

23 145。

62Nu/Pr0.457。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热管内径di=0.020 m有效长度Li=1.00 m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
数据项目
1
2
3
4
5
孔板压差
ΔP
kPa
0.15
0.67
1.15
1.70
2.23
空气入口温度
t1

29.0
30.1
30.9
31.6
32.2
空气出口温度
t2

90.7
85.1
82.6
81.9
82.4
壁面温度
Tw
对流传热系数
αi
W/m2·℃
57.87
88.57
108.70
124.30
143.02
雷诺数
Re
12436
24531
32258
37980
43260
努赛尔准数
Nu
40.60
62.29
76.20
86.98
99.60
Nu/Pr0.4
46.879
71.007
88.036
100.549
115.137
2.
数据记录与整理表
209.48
雷诺数
Re
9176
19458
25596
31086
35373
努赛尔准数
Nu
49.73
88.76
101.0
126.23
145.62
Nu/Pr0.4
57.42
102.49
116.76
145.92
168.14
Nu0
31.98
54.37
66.04
75.73
82.98
强化比
Nu/Nu0
1.56
1.63

99.6
99.7
99.8
99.9
99.9
管内平均温度
tm

59.9
57.6
56.8
56.8
57.3
空气密度
ρm
kg/ m3
1.060
1.068
1.071
1.071
1.069
空气导热系数
λm*100
W/ m·℃
2.895
2.879
2.874
2.874
2.877
空气定压比热容
Cpm
kJ/ kg·℃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空气粘度
μm*10000
Pa·s
2.01
2.00
1.99
1.99
2.00
空气进出口温度差
Δt

61.7
55.0
51.7
50.3
50.2
平均温差
Δtm

39.7
42.1
43.0
43.1
42.6
20℃时空气流量
V20
m3/ h
8.79
18.58
24.34
29.59
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
1.光滑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数据记录与整理表
传热管内径di=0.020 m有效长度Li=1.00 m冷流体:空气(管内)热流体:蒸汽(管外)
数据项目
1
2
3
4
5
孔板压差
ΔP
kPa
0.27
1.05
1.85
2.58
3.41
空气入口温度
t1

31.8
35.3
37.6
39.7
42.2
2.853
2.858
2.872
空气定压比热容
Cpm
kJ/kg·℃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空气粘度
μm*100000
Pa·s
1.98
1.97
1.98
1.98
1.99
空气进出口温度差
Δt

43.4
34.5
31.3
29.8
28.7
平均温差
Δtm

46.4
47.3
46.2
45.3
43.4
33.89
管内平均流量
V
m3/ h
9.837
20.613
26.902
32.666
37.432
平均流速
u
m/s
8.70
18.22
23.78
28.88
33.09
传热量
Q
W
179.60
338.02
392.16
491.27
560.77
对流传热系数
αi
W/m2·℃
71.99
127.77
145.13
181.39
20℃时空气流量
V20
m3/h
11.793
23.256
30.870
36.455
41.911
管内平均流量
V
m3/h
12.884
25.194
33.442
39.456
45.456
平均流速
u
m/s
11.39
22.27
29.57
34.88
40.19
传热量
Q
W
168.74
263.27
315.59
353.84
390.06
空气出口温度
t2

75.2
69.8
68.9
69.5
70.9
壁面温度
Tw

99.9
99.9
100.0
99.9
100.0
管内平均温度
tm

53.5
52.6
53.8
54.6
56.6
空气密度
ρm
kg/m3
1.081
1.085
1.080
1.078
1.071
空气导热系数
λm*100
W/m·℃
2.851
2.844
1.53
1.67
5
3.
由 可得
由线性拟合结果可求得:光滑套管换热器A= 0.0581 m=0.7074
强化套管换热器A= 0.0496 m=0,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