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最新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

精品资料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中国音乐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其中有古筝、古琴、笛子、箫、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
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
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当你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梁祝,便会在脑海中演绎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以及那凄婉的一幕幕。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化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使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动静平衡。
只是,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喧嚣,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金钱联姻,滋生出那么多商业化的艺术和伪艺术。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古典音乐,更需要寻找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太虚幻境,让终日竞争奔忙、身心疲惫焦虑的我们有了一丝宁静,寻求那遗落在人世间滚滚红尘中的“真我”!此时此刻更需要高山流水,碧海潮生为我们洗尽铅华,理清生命的脉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在这人世间都如恒河流沙一般,我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不过是一瞬,很多事物最终都要湮没在河水中。
但经典就有如沧海一粟那绿中几点红,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炫目,使得它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可以随波逐流,永不凋零;而古典音乐便是如此,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它们却始终不变的被留下来,依然如“初生”那般,似乎岁月不会再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的起源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音乐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亦即形式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1、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语言扬抑说,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3、模仿自然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4、异性求爱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5、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舞阳贾湖古笛1987考古工作者河南舞阳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一批骨笛。
据炭同位素14测定,其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此笛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歌曲,据此说明中国的音乐历史相当久远。
四、“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乐舞。
包括:云门——黄帝——祭天神咸池——尧——祭地神箫韶——炎——祭四叟大夏——禹(夏)——祭山川大——商——祭先妣(bi)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其《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着重表现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礼记乐记》记载此乐舞共有六成,即六个部分组成。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大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标准版)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0篇人们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音乐,在中国却有近万年可考的历史,中华古韵,熏陶了亿万炎黄子孙,代代传承。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简史读书心得1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观中华古乐有感

观中华古乐有感观中华古乐有感中华古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渊源深厚。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始终对中华古乐这一神秘而又瑰丽的文化传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非常便利的渠道,可以轻易地了解和欣赏古老的中华音乐文化。
在这篇文档中,我想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够对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中华古乐的多元性中华古乐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不仅包含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数百种不同曲种和演奏方式,还涵盖了从唐朝虞琴和西域乐器到现代交响乐的全景图。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对中华古乐的多元性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
让我来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广陵散”。
这首曲子源自南北朝时期,作曲家为刘仲甫,是唐朝琴曲家、乐曲家。
它以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在广陵的美丽山水和恬静生活。
这首曲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之一。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博爱的象征,其音乐语言融合了多个民族乐器和风格,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优秀代表。
这就是中华古乐的多元性,其音乐语言和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倍感敬畏。
中华古乐的人文价值中华古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历史的记录。
中华古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先民智慧、创造力和悠久的文化方式,凝聚了黄河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精髓。
正是因为如此,中华古乐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
举个例子,岳飞的《满江红》是中华古乐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战争大气的曲子。
作曲者是南宋时期的岳飞,曲子描述了岳飞在对抗金兵时,率领士兵与熙熙攘攘的苍蝇斗争的真实情景。
曲子激昂高亢,彰显了岳飞的英雄气概和抗金精神,佐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吉祥美学,成功打出了深具人情味的创意和视觉吸引点,让人深深热爱和敬佩。
这就是中华古乐的人文价值,它将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生活、习惯、趣味,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渠道。
中华古乐的当代意义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道路,越来越多的人体验重走中华古乐的音乐之旅,以更多的关注和热爱凝聚起中华古乐的当代力量。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一书由于篇幅太长,笔者只对前三章进行了阅读,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学以致用。
以下便是阅读后的所得与所思,与之分享。
一、关于本书内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之一。
该书以中国历代朝代发展为时间主线,依次分章节讲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发展,其中包括音乐教育行为、活动及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第一章——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据考古发掘报告可知,贾湖骨笛是一种具有礼器功能的乐器,应用于氏族部落的宗教礼仪活动。
而在当时,祭乐礼仪活动又是最基本的艺术活动与精神活动(其中必然包含乐舞的表演)。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贾湖骨笛的应用及其文化考察可以得出:新石器时期早期可能已经存在最初的音乐教习活动且宗教性祭祀乐舞活动不仅是上古氏族音乐教育活动的起源,同时又是后世雅乐教育的发端。
此外,在氏族社会中,由于乐舞活动常常与社会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社会的一般性教育紧密相连,所以上古时代常常就将“乐”的教育视为社会教育本身。
在现代社会中,也不难见到人们呼吁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促进社会进步,这种想法我们也得以在古代社会中音乐教育的特殊地位中窥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的论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
而对于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记载,我们可在《吕氏春秋.古乐》中对传说中葛天氏乐舞的记述找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此外,在青海大通县发现的新石器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三组、每组五人连臂踏歌起舞的图形,其表演服饰、形体、节奏均一致,尤其可见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有序性和生动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纪实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形式、音乐器乐、音乐家和音乐文化的相关信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多样,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器乐非常丰富,有弦乐、管乐、打击乐、民族乐器等等。
每种器乐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并且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中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许多传奇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如唐代的李煜和他的《芦花》、《山居秋暝》,宋代的苏轼和他的《念奴娇》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提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国古代音乐的宗教场所、节日仪式、祭祀活动等。
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如与中国古代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系。
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与其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并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从一个时期传承到另一个时期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联系。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关键词: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史学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了中国音乐史更加广阔的天地,又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稳固掌握,也要注意音乐史学方法的学习,注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向前走得更远。
虽然取得的进步还很有限,但我还是想把这段时间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与回顾。
一、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汉代琵琶起源的史料及分析考证》中,作者按照史料+问题+讨论这一思路进行,作者认为汉代琵琶起源于“乌孙说”没有道理,理由有三条;而起源于“弦鼗说”有道理,理由也有三条。
1.“乌孙说”:无理之一,作者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阐述了“乌孙说”这一民间传说是根据历史事件夸张附会而成,历史原貌并没有提制作琵琶之事,属传说之误;无理之二,作者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根据“乌孙说”的记载推断乐器的性能来进行否定;无理之三,从历史命名的经验中推论分析来进行否定。
2.“弦鼗说”:有理之一,作者引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陈旸的《乐书》的文献记载,从历史文献推演,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说明弦鼗是历史上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理之二,从三国到唐的文献中都记载了圆形音箱琵琶源于弦鼗,用文献记载进一步梳理来进行判断弦鼗有理;有理之三,从弦鼗的形制和性能上推衍圆形音箱琵琶从弦鼗发展而来。
在这无理有三和有理有三的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方法的运用。
概括是指从事实出发,以关于个别对象的观察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性的认识。
他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在强调创新时,概括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运用概括的方法时应注意1、概括必须与抽象相结合,对观察得来的材料进行对比、区别、抽象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从而进行概括,得出原理。
在《聂耳性格特征中的批判特征》一文中,作者注重对第一手资料即聂耳的日记逐次解读中,抓住聂耳性格特征的形成、升华,及其在艺术批评中的展示,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这几个环节,充分运用概括的实证性的方法,抽象出聂耳性格特征中的批判精神,并准确地判定了这种批判性格特征对于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
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
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
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
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
这本书也不例外。
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
此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域现象》《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评析》《“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等,并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这部著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
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这部著作按历史时期分八章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
发展: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在远古时期一章中,主要介绍了远古时期的音乐考古资料、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引用翔实考古史料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关于音乐起源的问题。
在剩下的七章中,内容上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音乐机构、乐器的发展、乐律学、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思想。
二、引用详实的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引用详实的史料是这本书的突出特点。
在以往的音乐史教材中,更多呈现的是作者的叙述性文字,引用的史料较少,在这部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来论证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每一个观点,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对知识点更好的把握。
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音乐考古的图像资料以及乐谱资料,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三、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在此书中,作者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来验证音乐史的每一个问题,大胆的对以往的音乐史观点提出质疑,并呈现了自己的观点。
如在第一章远古时期中,关于中国音乐起源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者把音乐起源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而作者认为新的研究应该把艺术的起源与人的起源结合起来,需要把音乐的起源放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这是根据已发现的中国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及可参考的历史音乐传说对中国音乐起源问题做出的探讨性的看法,更具有说服力,更接近中国音乐起源的现实。
在如关于商汤时著名的乐舞《大?C》,在传统的教材中,一般认为这部乐舞是歌颂商汤率领命中推翻夏桀功绩的乐舞,但是作者根据甲骨文中的资料以及商族起源的历史传说,认为《大?C》并非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说,是一部歌颂商汤的乐舞。
而是一部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四、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作者对于问题的探讨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作者首先列举有关该问题的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史料给予论证,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详实的史料依据,使读者感受到理论来源地科学性与真实性。
对于一些结果并不明确的问题,作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在文章中指出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五、与时俱进、视野开阔
作者在以往音乐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如在乐律学方面,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理论、古琴纯律问题、宋代燕乐调的变迁,元曲六宫十一调、明代的九宫等,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进行了补充。
另外,书中涉及到了音乐史料、乐律学、古谱、音乐考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六、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治学精神
书中丰富的史料的引用以及对问题的探讨,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也折射了作者从事研究的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工作精神,为音乐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音乐史学工作者,不
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
对于问题的把握,不仅要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论依据,论据必须要充分,并且有说服力。
对于问题的探讨,要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并做到对问题的深度把握,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尽到一个音乐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书除了以上一些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形式上分为两部分,主教材和光盘“拓展资源”部分,主教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光盘“拓展资源”中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包括图像、谱例、音响、文献史料、释文等,大大延伸、丰富了主教材。
除此之外,在每一章节之后设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思考题的设置有助于学习者自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考文献分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引用的都是近二十年来的重要的文章及著作,有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这部著作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由于书中作者引用的古文献史料较多,因此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要有较高的文学功底,以达到对音乐史料内核的精确把握。
另外,书中对于一些问题的叙述过于简单,不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把握它的具体内容,作为音乐史学的教材,不仅要有详实的史
料,而且要有精确的释义,这样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有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知识,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部著作更适合于从事音乐研究人员的学习,不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材。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日的首先是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础知识,掌握音乐发展的大体脉络,并达到识记的效果,而这本书史料占了很大的比重,作者的叙述性语言较少,不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把握与理解。
音乐研究人员是在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掌握详实丰富的史料,把握问题的本源与实质,因此对他们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刘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J]艺术百
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