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急诊科病历持续改进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20名,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以及实施PDCA循环法后(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结果:利用PDCA循环法之后,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实施之前(P<0.05);实施之后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
结论:急诊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当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应用急诊科作为一个24小时对外服务的科室,存在非常多的突发事件以及危重病人,也是出现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高风险区[1]。
护理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如何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水平,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消除护理隐患,提高患者满意度,全方位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我院从2016年1月实施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27岁。
其中包含6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6名护士;中专1名,大专15名,本科4名。
1.2方法1.2.1计划建立护理质量考核小组,一旦发现操作不规范问题,要及时指出并且记录下来,整理之后上报护理部。
1.2.2实施护理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当组长,挑选护理骨干进修,回到医院后,帮助制定统一的护理技术标准,分批次在急诊科内示范操作。
护理前后,提高无菌操作理念。
对护理前后质量科学评估,实现人性化护理[2]。
1.2.3检查护理工作人员要每季度开展随机抽查,利用现场抽签的方式,选择考试项目,由考核小组监督、指导、评分,对共性问题进行记录,将此问题当做是PDCA下一步的重点考核内容。
急诊质量持续改进常用工具及应用方法

急诊质量持续改进常用工具及应用方法
质量持续改进是急诊部门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途径。
常用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PDCA循环、根本原因分析、流程图、鱼骨
图等。
PDCA循环指的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采取行动(Act),通过这一循环不断完善急诊服务流程。
根本原因分
析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避免只做表面功夫;流程图用于清晰描述
流程步骤、人员职责,避免混乱和纰漏;鱼骨图(因果图)帮助团队
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因素。
在应用这些工具时,关键是要有足够
的数据支持和团队配合,以及领导层的支持和倡导。
通过不断改进和
优化,急诊部门的服务质量将持续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目的临床分析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按照医院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各项规章机制,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到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工作中,对比PDCA法运用前后的护理质量变化。
结果经过PDCA法运用,急诊科100名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分级护理与基础护理等指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PDCA法运用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针对急诊科护理,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能够促进护理管理更为人性化,可明显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
标签:急诊;护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法因医学模式变化,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提升护理质量,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对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选择哪一种管理方法,方可使管理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才能提升护理质量,是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重要研究难题。
笔者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对其进行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得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00例,女性护理人员99例,男性护理人员1名,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2.1±2.3)岁。
1.2 方法PDCA循环法主要包含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
其一,计划。
建立护理质量考核小组,在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操作不规范问题,必须及时指出,记录不规范操作,整理后汇报护理部。
护理部组织护理操作考试,在考试时,监考老师评价护理人员操作,提出该护理操作的存在问题,记录好问题,整理汇报护理部。
然后分析问题原因,护理人员尚没有完全掌握护理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无菌操作观念较为薄弱,在患者较多,或者工作高峰时,为提升工作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法律意识不高,一味重视完成自身工作,缺乏和患者沟通,没有向患者告知护理内容,患者不清楚操作内容和目的,极易发生医疗纠纷。
急诊pdca案例分析

急诊pdca案例分析急诊PDCA案例分析。
在医疗领域,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方法,用于持续改进和问题解决。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急诊PDCA案例来详细分析这一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一位急诊科室的医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患者数量激增,医疗资源紧张,导致急诊科室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患者满意度下降,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风险。
面对这一问题,医院决定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首先,医院制定了计划(Plan)。
他们分析了急诊科室的工作流程,找出了瓶颈和问题所在,确定了缩短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的目标。
然后,他们制定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增加急诊科室的医疗资源投入、优化流程、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等。
接着,医院开始执行(Do)这些改进方案。
他们增加了急诊科室的医疗设备和人员数量,优化了患者就诊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他们还加强了患者教育,引导患者正确使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就诊。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随后,医院进行了检查(Check)。
他们对改进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患者等候时间虽然有所缩短,但仍未达到预期目标,患者满意度虽有提高,但提升幅度不够大,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仍然较大。
因此,他们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改进。
最后,医院采取了行动(Act)。
他们对之前的改进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进一步优化了就诊流程,加强了患者教育和医护人员的培训。
经过这一轮的改进,急诊科室的患者等候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缩短,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所减轻。
通过这个急诊PDCA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不断地循环执行PDCA,医院成功地解决了急诊科室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患者满意度下降、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实现了持续改进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急诊科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评价标准

(7)缺乏代表科室特色与水平的技术项目
1
(8)缺临床工作统计数据资料
1
二、医疗规范(24)
8
1、有医务科(设专人)对急诊科的质量监控制度,有临床、医技科室支持制度,使重症患者能得到医院提供的优先诊疗检查等服务,急会诊要求门诊楼医师5min、病区医师10min内到达,应有急诊抢救记录与留观病历书写的规范,留院观察病程记录每24h不得少于2次,急、危、重症患者随时记录,24h内应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
0.5
(4)未维护和尊重患者的权益
0.5
9
5、有处理急危重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科室“急危重症患者处理应急预案”,和中毒、外伤等“突发意外伤害事件抢救预案”,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对重大、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并有演练记录、制定科室针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常规”,并熟练掌握和应用
(1)缺人员培训计划
2
(2)缺培训记录
2
(3)抽查考核不合格,每人次扣0.5分
1
10
4、制定全员质量培训计划和业务培训规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特色和水平的技术项目,有临床工作统计资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急诊科医师应是急诊专科培训合格、担任住院医师2年半以上的医师,护师、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1)缺急诊工作流程
1
(2)未落实急诊工作流程
3
(3)绿色通道不畅通、抢救延时
2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置流程
2
8
3、有主要抢救设备与设施目录,保持抢救设备完好齐备,有专人管理设备,每日交接班,有抢救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记录,并且员工能够熟练操作设备,有设备不足时的应急调用方案,保证5min到位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摘要目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计划、实施、检查、纠正)。
结果:患者满意率明显增高,差错事故率明显减少。
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PDCA 循环模式管理急诊科是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每一天都面对病情发杂、年龄不一、生命垂危的各种疾病患者,同时还有许多急危重症及突发性事件的患者。
他们就诊时间不确定,人数不确定,没有规律性,给急诊科带来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就应认真思索,以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做到科学化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2005年以来,经过PDCA 循环模式运作实践,体会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完整性。
规范护理行为,重视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有了整体的,明显的提高。
P(plan)计划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首先明确小组成员;主管护师2人、高年资护师2人、护士长1人。
根据本科室特点划分工作内容;分别负责预检分诊、急诊抢救、清创缝合、观察输液四方面工作。
根据工作内容制定岗位职责,明确责任,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按照要求,不仅有计划,还要有目标。
质量管理小组成立后,还应设定当月质量目标,如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情况、有无护理差错事故及事故隐患、门诊量、抢救人数、死亡人数、抢救成功率等。
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例会制度;每月第三周周三下午质管小组成员将各组工作信息反馈给护士长,进行汇总、评价、分析、讨论、研究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方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每月第四周周四下午给全科护士进行质量讲评,要求全科护士参加,(值班人员另定时间讲评) [1]。
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制定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衡量护理工作,是护理质量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①根据科室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分成十项,50条:条条有基本要求、考核标准和扣分标准(质量管理、科室管理、工作质量、感染管理、安全管理、行风与纪律、学习与培训、护理文件书写、护士礼仪与素质、院前救护),突出质量、安全、服务、客观、真实、工整、合理、适用原则。
9月份病历质量检查持续改进PDCA

9月份病历质量检查持续改进PDCA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和推动在9月份进行的病历质量检查的持续改进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
简介病历质量检查是确保医疗记录准确和完整的重要过程。
通过持续改进PDCA循环,我们可以发现和解决病历质量问题,提高医疗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计划(Plan)在9月份,我们将进行病历质量检查并制定改进计划。
以下是计划的步骤:1. 选择一定数量的病历进行检查。
2. 确定病历质量的标准和指标。
3. 进行病历质量检查并记录问题。
4. 分析检查结果以确定改进的重点领域。
执行(Do)执行阶段是根据计划进行实际的病历质量检查和改进活动。
以下是执行阶段的步骤:1. 根据计划选择的病历进行详细检查。
2. 评估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记录发现的问题。
3. 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以便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检查(Check)检查阶段是评估病历质量检查和改进活动效果的关键阶段。
以下是检查阶段的步骤:1. 比较病历质量检查前后的数据和指标。
2. 分析改进所带来的效果和成果。
3. 评估改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改进(Act)改进阶段是根据检查阶段的结果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病历质量。
以下是改进阶段的步骤:1. 基于检查阶段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
2. 实施改进措施,并监控其效果。
3. 针对改进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
结论通过持续改进PDCA循环,我们可以不断提高病历质量,确保医疗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9月份的病历质量检查中,我们将积极推动这一循环,解决病历质量问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改良PDCA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管理效果分析

·170 ·医疗管理Medical Management急诊科改良PDCA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管理效果分析兰 丽1,沙金玉2,胡美玲1,闫文婷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要:PDCA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制定改善措施。
因此,医院急诊科将PDCA管理模式引入到护士管理工作中,并根据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和护士的管理需求,从个性化制定管理计划、建立以护士为主体的管理检查体系、完善改进环节3个角度,对常规的PDCA管理模式进行改良。
同时新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要保证具有可行性、重视患者服务体验和持续性开展PDCA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急诊科;PDCA管理模式;护士;管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通信作者: 沙金玉。
急诊科是需急诊治疗患者的必经科室,所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种复杂和病情危重等特点,因此,急诊科在院内的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缩影。
在急诊科的服务过程中,发现护理配合工作尤为重要。
但急诊科护士日常工作非常忙碌,增加了犯错的风险。
而一旦护理方法不当,轻则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治时间,重则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1-3]。
在此背景下,医院急诊科从管理角度出发,根据护士的工作现状和管理需求,构建了改良PDCA 管理模式,现总结管理经验如下。
1 加强急诊科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早期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较为简单,主要承担患者分诊和夜间护理等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起,急诊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到21世纪,急诊科已经发展成为集急诊、急救和监护等多项工作为一体的研究和治疗中心,相应的护理工作日益复杂。
加之患者病情危重,如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等,需要尽快加以护理干预,均提高了护理配合工作的难度。
而与此同时,急诊科护士的管理工作却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的境地。
如多采取护士长或护理组长管理的方式,受到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个人能力的制约,可能无法深入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急诊科的管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循环法管理急诊科病历
急诊科
Plan:
一.发现问题:
根据《省急诊病历管理标准》的要求,急诊病历应包含首次病历、抢救记录(急危重症者)、化验记录、用药记录、去向等要求病历书写规,现就急诊病历(约80份)进行查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急危重患者病历完成不及时,主要是小儿外科、妇产科。
•2、部分急诊普通患者的病历诊断书写不规,体格检查未填,无处理意见。
•3、部分急危重患者抢救记录上级医生签名不及时。
二.分析原因:
•1、法律观念淡薄,对可能引发的纠纷知识不足,只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书写;
•2、未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急危重病例抢救制度》、《省急诊病历管理制度》。
•3、个别同志危机意识及责任心不强,不注重医疗安全。
•4、医患沟通不及时,记录不全。
•5、未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6、急诊小儿外科人员不足导致急诊科无定点人员,小儿外科、妇产科紧急情况替代制度执行不到位。
三、列出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急诊病历质量问题的分析,主要原因为:
1、法律观念淡薄,对可能引发的纠纷知识不足,只注重技术操作而忽视书写。
2、未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急危重病例抢救制度》、《省急诊病历管理制度》。
3、急诊小儿外科人员不足导致急诊科(8:00---17:00,22:00—8:00)无定点人员,
小儿外科、妇产科紧急情况下替代制度执行不到位。
4、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对策,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制定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
人员不足
与医务
科、人力资
源部、小儿
外科、妇产
科加强协调
人员到岗率
100%
1、引进及培训人员。
2、合理调配人员。
3、出现的问题纳入
pdca持续改进
医务
科、人力
资源部、
小儿外
科、妇产
科、急诊
科管小组
持续改进
Do:
一、质量管理小组正在集中查阅现岗病历:
二、急诊科病历管理制度:
Check:
一、每月对病历质量进行集中抽查:
Action :
一、实施效果评价 :
102030405060708090100透析记录单
用药记录化验检查病程记录
•1、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急诊科医师及护士对病历书写规的相关规定、法律法规知晓率达到100%,提高了对急诊病历、尤其是急危重抢救病历书写的重视程度。
•2、急诊病历、急危重症抢救病历、抢救记录、护理记录以及相应项目的完成情况较前明显改进。
小儿科此类现象基本杜绝,妇产科有明显改善。
二、没解决的问题:
•1、小儿外科的急危重病历仍不能够及时完成。
•2、小儿外科定点在岗仍不能达到、小儿外科、妇产科紧急情况下替代制度执行欠完善。
11。